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人生,竟如此有戏有诗 ——读胡晓军新著《有戏人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钱乃荣 参加讨论
每当我打开《上海戏剧》杂志的第一页,总能看到在一幅美丽的戏曲人物画,还有一首勾勒该剧情节、抒发该剧观感的古典诗词。每期如此,每年如此,这已成了这份专业杂志的一个亮点,让我真正感到“开卷”的美妙和喜悦。
    如今,这些如春蚕吐丝般绵绵不绝的诗词,已由它们的作者辑为一册,名曰《有戏人生》。对于此书的内容和宗旨,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描摹经典戏剧,抒发现代情怀,营造美妙意境,感悟人生哲理。”作为一名诗词作者和资深戏曲爱好者,我还从未见过如此一本以戏曲为里、为质,以诗词为表、为文,内容浑然一体、风格融汇无间的著述。
    《有戏人生》中的戏曲诗词,内容丰富,主题多样,构思灵动,文采闪烁,表现出作者渊博的戏曲知识、深透的人生感悟以及观剧的陶醉享受。很难想象若是没有对戏曲发自心灵的爱和悟,没有对诗词在于形神的通与达,就能写出如此众多的佳作。他的一首《木兰花》,简约、深刻而又形象地表述了他的戏曲观:“勾红描黛蛾眉秀,妙舞长歌舒广袖。高台谁个主春秋?无外旦生同净丑。喻今托古从来有,似实却虚藏尾首。详参喜怒与哀愁,物理人情终不朽。”上阕写戏曲的外部特征,包括化妆、脸谱、歌舞、高台演出和生旦净丑等;下阕写戏曲的内部涵义,包括借古喻今、写意虚拟、人生情理等。短短一首小令,高度凝练,不仅体现了作者的诗词功力,更表现出作者对于戏曲的深透理解。作者拥有较为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擅于将古典诗词的一些意境与传统戏曲的情境巧妙结合起来,并呈现出别样的审美感受,让读者在戏曲和诗词之间获得通感。如描写京剧《春闺梦》中王妻渴思成梦的《黄莺儿》,起手三句便是将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加以虚化而成:“忽如今夜春风与,拂暖孤枝,吹皱冰池”,营造迥异于原作的悲凉凄清之感。在描写潘必正与妙常以琴定情场景时,借用周邦彦《少年游》的意境:“重帷慵闭,诗笺懒展,纤指挑琴思。宝篆成书,恰生恋字,非是诵经时。低声问、怎捱孤寂?单屈了青丝。佛岂知情,不如追梦,效倦鸟偎依。”同为《少年游》,思想情境似而不同,这种联想和借用,来自作者对经典诗词和戏曲的深刻理解。
    从作品风格来看,作者显然属于婉约词风,其中以《洞仙歌牡丹亭》和描写《墙头马上》、《西厢记》、《玉簪记》、《贵妃醉酒》的作品为代表。不过,根据人物情状和剧情,作品的风格也有变化,雄浑豪放者有《太常引闹天宫》、《念奴娇单刀会》;压抑凄清者有《渡江云击鼓骂曹》、《寿楼春玉卿嫂》;沉郁顿挫者有《声声慢徐策跑城》、《扬州慢酒楼》、《钗头凤哭像》等。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对每首诗词都加了一段白话“译文”。如果细阅,可以发现,这其实是作者为诗词度身定制的散文诗。显然,作者不但具有古典诗词的深厚修养,而且还是一位新诗的作手。诗词较为严肃板正,有如高深老者;新诗较为自由,好比活泼少年。从诗词看到新诗,仿佛观赏一场处女变脱兔、池水落瀑布的魔术奇观。
    上海曾是一座歌舞之城,又是一个戏曲之都,拥有丰富的文化形态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一切,都饱贮于上海人的记忆之中,以至在上海话中形成了一个颇有特色的词语“腔调”。“侬啥个腔调”,意为“你这是什么模样”,这“模样”中包含着言语,也联及姿态。“腔调”传到如今,在年轻人群中又衍生出一个新词“有腔调”,这是对有品有派有型有风度有个性之人的赞美之词。我以为,《有戏人生》的作者胡晓军就是一个“有腔调”的上海男人,他不但在作为中华瑰宝的传统戏曲之中流连陶醉,而且在唱念做舞中作诗填词,并将两者合成一件赏心乐事。
    晓军从1985年始就读于上海大学中文系。当时,我在中文系二年级开了一门《汉语诗律学》(后易名《古典诗词创作》)的课,胡晓军和《有戏人生》序言作者张震都是从一年级跳级前来听课的学生。晓军的习作在班中名列前茅,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以至于将他的作业原纸保留至今。
    当年来上我课的学生中,不仅有文科的,还有不少是理科的,我感到后生学诗习词的热情,预料古典诗词将在不远的未来苏醒。作为老师,自然应该严格要求学生,他要学生所交作业必须合律,因为这是打好基础的关键一步。可能出于自身的严谨个性,也可能是出于对经典文化的尊重,晓军的作品总是最合律的一个。学期结束,我在试卷上出了一个“夕阳虽好近黄昏”的考题,要求学生拟出上联。晓军对的是“残月纵寒临白旦”。老实说,在我这个课程所教的二十多届、五六百位学生之中,再也无人达到这个上联的水平。
    晓军不仅才华出众、才思敏锐,而且用心持久、恒定。我的每届学生之中,总会发现二三位天赋出众者,遗憾的是他们大多未能坚持,往往因辗转于繁忙、奔波于尘嚣而把风雅之事荒废、丢弃了。晓军是少数坚持下来的学生,更可贵的是,他不但坚持下来,而且把对诗词的爱与对戏曲的好融为一体,开拓和建设了属于自己的诗词时空。
    原载:文汇报2012-02-04
    
    原载:文汇报2012-02-0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