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举办晚会的数量每年都是世界第一,不论大事小事都要办台晚会。试想,一台晚会搭台、喷塑、灯光,得消耗多少材料?且不说成百上千万的费用,光是产生的垃圾就不知道往哪里放。”在不久前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的一番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在文化领域存在的浪费现象。 确实如此。每到岁末年初和春节,全国各地的电视台便开始“疯狂”比拼举办各种跨年晚会和春晚,并在舞美、特效、明星等方面不惜血本,花费巨大。这种现象在近几年更是有愈演愈烈之势,似乎惟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因此,今年春节前夕,原国家广电总局专门下发了通知,要求包括春节晚会在内的节日广播电视节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上下功夫,不要讲排场、比阔气、拼明星;要提倡节俭简约朴素大方的艺术风格和舞台效果,不要一味追求舞美灯光炫目、服饰道具奢华;要削减不必要的项目,压缩不必要的开支,把节约的资金用于提高节目水平、资助公益事业,为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遏制舞台浪费、形式主义和攀比之风,已成为不少文艺界人士的共识 藏族歌唱家郭瓦·加毛吉说,各大电视台相互攀比办晚会,为的就是赢得观众的眼球。结果舞台效果越来越华丽,内容却越来越空洞,观众看过之后根本就没什么收获。花大价钱请来一个明星,为的就是唱一首歌。电视台为什么不能把这些钱花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多为百姓提供一些喜闻乐见的节目,把文化惠民落到实处,这或许更有意义。希望有关部门能出台相关规定,从政策和制度上加以约束。 蒙古族歌唱家阿拉泰认为,收视率至上是造成上述浪费现象的根本原因。如果“惟收视率”的潮流持续下去,电视荧屏就会被各种华而不实的节目所充斥,这样一来,建设健康的电视文化生态环境也就无从谈起。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翔认为,大型演出中舞台场景的浪费现象严重,主要是由于国家没有对舞台演出的布景、服装、道具等制定行业标准,导致该行业物价混乱。同时,中国戏剧舞美设计不注重对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发掘,关注点集中在表现形式和大舞台、大制作方面,导致中国的舞美设计在国际舞台上不能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艺术的独特元素。 避免形式与内容脱节、盲目追求大制作、违背艺术规律的作品 针对有关问题,文化部部长蔡武介绍说,早在2008年1月,文化部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建构合理演出市场供应体系、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若干意见》,严禁政府有关部门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利用公款邀请演艺明星举办节庆活动,减少节庆大型演出活动的数量和规模。同时,文化部在各项全国性重大文艺演出和政府评奖中,也严格把关,坚决反对形式与内容脱节、盲目追求大制作、违背艺术规律的作品。今后,文化部将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办大型演艺活动的调控。严格控制各地以招商为目的不计投入、不讲效益的大型节庆演艺活动,严格控制在贫困地区举办此类大型演艺活动,严格控制国有艺术院团参与此类演出。提倡各地在举办必要的大型演艺活动时,尽可能与当地艺术生产和可持续演出相结合。蔡武同时表示,各级地方财政要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管控,还要进一步做好统筹协调工作,靠文化部一家还不行,要联合发改委、监察部、公安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等各个方面,加大对演出活动的监管。 晚会的过度举办只是目前文化浪费现象的一个侧面。其实不光是艺术领域,文学界也存在着文化浪费的现象。作家何建明谈到,他曾多次注意到有些作家的新作刚问世没多久,就在书店里出现了10多种让人眼花缭乱的不同版本,比如插图版、影视版等等。且不说这各种版本可能对原书的版权造成侵犯,扰乱了图书市场的正常秩序,光是这同一内容的高度重复和无序竞争,以及很多出版物的大量积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 在作家二月河看来,现在文艺方面的创新十分匮乏,电视里充满了重复的内容。一些几十年前的作品,现在又翻拍出现在荧屏上。”二月河说,我们现在总是喜欢把过去的东西拿出来重新改编,震撼性、原创性的东西基本没有。文学是艺术之母,如果文学没有创新的东西,舞台荧屏上怎么会有新的东西? 大型晚会的泛滥,是精神浮躁与物质浪费的一种直观表现 作家唐栋认为,近年来大型晚会的过度泛滥,是精神浮躁与物质浪费的一种直观表现。一场上千万元的晚会投入,其资金可以扶持100部到200部文学作品或者5部到10部戏剧创演。这样的投入是否值得,值得商榷。 除此之外,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方面的浪费现象亦不容忽视。比如,近年来各地兴起了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热潮,但很多都存在着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有的地区甚至打着发展文化产业的旗号搞起了房地产开发,使文化工程变了味,成为“形象工程”和“地产工程”。例如,今年以来,多地出现了“扎堆”建设大剧院的现象。如此密集地建设奢华的公共文化设施,不禁引发了人们对资源浪费的质疑。 据悉,很多地方的大剧院平时利用率并不高,很多时候处于闲置状态,“入不敷出”的状况不同程度地存在。而其高昂的维修保养和设备更新等费用令人咋舌,常常每年都是数以百万计的支出。问题还不止于此。在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看来,公共文化设施分布不均,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他说,有些县城连基本的影剧院都被拆掉了,“我们到基层去演出,很多时候只能在广场上演出。一方面是建起来的场所设施得不到很好的使用,而另一方面那些真正需要的地方却又没有。”因此,导演陈维亚提醒,文化硬件设施建设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与布局,在规模、维护、观众群上进行全面考虑,不要盲目追求高、大、全,可考虑中小型剧院的设置。 文化建设也要贯彻“厉行节约”的精神,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 不难看出,浪费现象已经出现在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而且十分严重。中央近来提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不仅是针对物质方面提出的要求,精神文化方面也不应“缺席”。人们希望文化繁荣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但文化建设不应演变为对真金白银的挥霍。 作家陈建功表示,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弘扬民族精神、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大有裨益,这无疑让人感到欣慰。但应防止“娱乐至死”,应注意娱乐之“品”。此外,某些“政绩工程”和文化“大跃进”现象十分令人忧虑。精品生产固然期待资金的支持,但钱要用在刀刃上,不要以为“砸钱”就可以砸出“精品”,“烧钱”就可以烧出“繁荣”。陈建功呼吁,文化建设也必须贯彻“厉行节约”的精神,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完善论证审计制度,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评论家廖奔表示,文化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将其列入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需十分慎重,谨防政绩工程。建议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对一些政策的出台加强民主协商,才能避免走弯路。应科学规划文化事业发展中的财政经费用途,真正把钱花到实处。 作家梁凤仪对节俭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谈到,节俭之风要大力提倡,应该内外有别,掌握一个度。“当我们自己关门的时候可以省,但当我们面对国际,有外人的时候不应该只讲节俭,忘记了礼仪。同时,省下的钱用来干什么,这钱是否用在有用的地方,这一点要公开,要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赚的钱乱花会破产,不花会变成遗产,用得其所才是资产,希望我们的祖国有很多资产。” 原载:《文艺报》2013年03月27日 原载:《文艺报》2013年03月27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