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揭秘曹顒之“死”(下)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梦不觉 参加讨论
发表于 在本人拙作《揭秘曹顒之"死"(上)》一文中,我通过对康熙朝有关于曹家的各种史料档案进行分析,总结出曹寅之子曹顒病亡的诸多可疑之处。最后得出结论:曹顒与《红楼梦》一书中贾宝玉的情况非常相符,同时也推测出曹顒自身应该是出了问题而并非是真正的病亡。他很有可能是因不堪压力、反感仕途等原因,以"假死"的方式弃职离家了。
    基于上面的结论,可能有的朋友还要反问,如果仅凭对康熙朝曹家历史档案的分析最多只能是侧面论证,有没有正面的直接依据呢?我想要说,书中作者总有难言之语,总给人感觉有所遮掩,这恰恰证明作者自身的情况。否则,作者的真事隐就变得没有意义了。若说有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曹顒的假死,答案是肯定的,当然有!下面我将从最具有说服力的小说前八十回文本入手,找寻有关于作者自身的直接证据,然后加以分析,并结合前文中疑点的思考,最后试推出一个结论,看看是否能还原出历史上并无记录的曹顒"假死"的真实情况。我也相信可以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
    众所周知,作者写小说时给一部分人,尤其是十二钗女子都作出了判词和曲,目的在于暗示后来各自的命运,同时也反映了这些人所对应的生活原型的实际情况。可我们很少能正面看到作者给自己写点什么词或曲,但书中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小说中男一号主人公贾宝玉则出了一首谜语诗,我认为这是作者在小说中少有的用来直接暗示自己的诗词,正确理解此谜诗的含义,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开作者的真实身份。我们一同来看一看,此谜诗如下: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关于此谜诗的谜底,多数人认为是风筝或风鸢,也有人认为是宝玉,还有人认为是彩虹等各种答案。本人在此想讨论的是诗词本身之意,对于答案暂不作讨论。因为答案只是作者对于读者的迷惑,无非想转移大家的注意力。使大家在猜答案的同时,竟忘了对其本意的探究。如果作者不把此诗当作谜语写出来,而直接在书中写明这是贾宝玉的判词呢?我想大家就不会把注意力分散在追寻答案上,而是会回到谜诗本身的暗示上来了。下面我来试着为大家一一分析,一一解读,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第一句:"天上人间两渺茫"分析
    "天上"古代人一般认为人死后会有升天之说,尤其指正直善良的好人在去世以后,他的灵魂所居住的美好的地方。此处暗指人的死亡。"人间"一词就比较好理解了,就是指以实体存在着的人类社会,是指与"天上"相对的"凡间"。此处暗指人的存活。
    "渺茫"一词解释为模糊不清,此语用法:
    一别音容两渺茫。--唐·白居易《长恨歌》
    此句的含义为:在死亡与存活之间模糊不清,是生是死都难以说明。
    第二句:"琅玕节过谨隄防"分析
    "琅玕"一词解释为似玉的美石。此语用法:
    琅玕似珠者。 --《说文》
    厥贡惟球琳琅玕。 --《书·禹贡》。传:"石似玉。"
    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汉·张衡《四愁诗》
    很明显,此语指的是通灵宝玉,也就是小说作者本人。
    "节"解释为骨节、节骨眼、关键、关节,此字指的是关键的时候、重大关节之时。此字用法:
    客胜,则大关节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
    人有十二节。 --《素问·宝命全形论》
    彼节者有间。 --《庄子·养生主》
    得失之节。 --《吕氏春秋·慎行论》
    "过"解释为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错误等。此字指的是非故意而犯下的罪过。此字用法:
    过,罪愆也。 --《说文》
    出入禁闼,补过拾遗。 --《史记·汲黯列传》
    过则无惮改。 --《论语·学而》
    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 --《商君书·开塞》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清·袁枚《祭妹文》
    综合上面的分析,"节"与"过"连在一起的含义为:在重大关头的时候无意中所犯下的罪过。
    "谨"解释为谨慎,小心。此字用法:
    谨,慎也。 --《说文》
    以谨无良。 --《诗·大雅·民劳》
    谨畜藏。 --《荀子·王制》
    谨厚以为厚。--《楚辞·怀沙》
    谨庠序之教。--《孟子·梁惠王上》
    谨食之。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此句的含义为:宝玉在重大关头的时候无意中犯下了罪过,需要谨慎隄防才行!
    第三句:"鸾音鹤信须凝睇"分析
    "鸾音"与"鹤信"比喻来自天上的音信,在解读第一句诗时,本人已经说明"天上"实则暗指死亡,这样"鸾音"与"鹤信"均是指传来的有关于死亡的消息。
    "须"同"需",解释为需要的意思。此字用法:
    不须复烦大将。--《汉书·冯奉世传》
    细雨不须归。 --唐·王之涣《凉州词》
    何须怨杨柳。 --唐·张志和《渔歌子》
    工又须问。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须行即骑。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凝"解释为集中、注目、认真、专注之意。此字用法: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
    凝听翔立。 --唐·李朝威《柳毅传》
    "睇"一字的本义是斜视的意思,又如:睇目(斜着眼)。此字用法:
    睇,目小袤视也。--《说文》
    睇视。 --《礼记·内则》。注:"睇,倾视也。"
    既含睇兮又宜笑。--《楚辞·山鬼》
    离娄微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综合上面的分析,这里的"睇"一字是指"斜视、斜眼相看"的意思,与"正眼相看"相反,在此实际上是暗指应该用"怀疑的眼光"。
    在这句诗中,"凝"字与"睇"字作者均是取字的本义。"凝"字强调了"认真、专注"之意,"睇"字强调了"怀疑的眼光"之意。所以,此二字连接起来的意思应为"认真辨别,有所怀疑"之意。
    此句的含义为:传来的有关于死亡的消息需要认真辨别,有所怀疑(暗指死亡的消息并不可信)。
    第四句:"好把唏嘘答上苍"分析
    "唏嘘"是叹息的意思,也含哭泣时抽噎的意思。此语用法:
    言未卒,因嘘唏服臆。--《史记·扁鹊佳》
    "答"解释为回应、应答。此字用法:
    听言则答。 --《诗·小雅·雨无止》
    既发则答君而俟。 --《仪礼·乡射礼记》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以来。具答之。--陶潜《桃花源记》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 --《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渔歌互答。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皆缄口不答。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上苍"指苍天,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老天爷了。
    此句的含义为:只好用唏嘘之声来回应这冥冥中的苍天了。
    好了,至此本人已经将宝玉的谜诗逐句破解。看这四句诗的意思,与我之前分析的曹顒的情况是多么惊人的符合。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下面我再以第一人称的形式,结合前面所有考证和分析过的曹家的情况,并试着站在曹顒的立场上,将上面的谜诗解成白话文:
    "我曹顒在家里需要弥补巨大亏空的关键时候,以假死的方式弃职离家了。我本人在死亡与存活之间模糊不清,是生是死再也说不明白了!我不是故意犯下这样的罪过,从今后可要时时谨慎、处处隄防了。你们对传来的有关于我死去的消息要认真辨别,有所怀疑啊,其实我没有死。被认为"死去"的我,也只好哭着发出叹息的声音回应这冥冥中的苍天,以证明我曹顒还活着啊!"
    接下来,面对朋友们可能要提出的质疑,我先自行解释一下。本人对宝玉这一首谜诗的解读,可以说第一、三、四句的解读不应该再有大的争议了。关键在于第二句的解读,"琅玕节过谨隄防"这一句,我曾试着以多角度解读,此句看上去更容易让人以"琅玕节"来解读,可能是我寡闻了,至今我还没正式见到过历史上记载有"琅玕节"这一节日。有些红友拿此与七夕节对应,本人实不敢苟同。小说作者既然写出了诗句,自然希望大家有所破解和领悟,断不会写出一个几乎没人能准确知道的"琅玕节"。可能还有朋友要说应该以"琅玕节过"为一整体概念解读,这样说来大体讲得通,意思应为"过琅玕节"或"琅玕节过后",但仔细一想又不对了。如果作者真要表达此意,那此句诗是否更应写成"节过琅玕谨隄防"呢,这样是否更合适呢?可作者并没有这样写,可见有其他用意。再有,如果作者就是以过节日的概念来表达出"琅玕节过",那之后的"谨隄防"又要如何解读呢?再结合前面已经准确解读出的第一、三、四句的含义,如果连上一个"过琅玕节"这一意思,有谁可以完全读明白,实在有些解释不通啊。另外,大家看此谜诗的第一、三句,每句前四字均为两个概念,分别是"天上"与"人间"、"鸾音"与"鹤信",据此可以间接推出谜诗的第二句前四字,应解读为"琅玕"与"节过"。诗的第四句是作者在情感上的叹息,是一种感情的宣泄,结构自然会与前三句稍有不同。但前三句的结构应该大体一致,因为前三句都是在描述或说事情,第四句为感叹。这样以来,可能还有朋友要说如果把"节过"当作一词,可如何解释明白呢?"节过"一词在我的研究中被理解为"重大关节的过失",此语类似我们中文语法中的偏正用法,去掉偏的内容,则真正要强调的就显露出来了,"节过"就可理解为"过失"。所以迷诗的第二句"琅玕"与"节过"的意思应为"宝玉"与"过失"。
    可能有的朋友仍然反问"节过"一词之解还是有一点牵强。那好,其实有更容易的方法,作者在此分别强调"节"字与"过"字的本意,那这样理解起来,还是"重大关节的过失"之意。不论是将"节过"整体解读,还是将"节"与"过"分开解读,都不会影响到我们对这一句诗的理解。
    如果以上解释仍不能说服各位朋友,我们还可以再来讨论。在书中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有一段批语,加批于所点之戏剧。
    第一出《豪宴》;【庚辰双行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庚辰双行夹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庚辰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请大家注意这里的最后一句批语"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可见作者创作《红楼梦》是因为的确经历过"大过节、大关键"。不仅作者将"大过节、大关键"伏于书中,就连批书者心中也很明了呢。那这里的"大过节、大关键"很自然就能对应得上宝玉谜诗中第二句的"节"字,而此字前是代表宝玉名字的"琅玕"一词,可见是指宝玉经所历过的大过节、大关键。
    在书中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也有一段批语,很值得我们关注:
    【庚辰双行夹批:前夜已悟,今夜又悟,二次翻身不出,故一世堕落无成也。不写出曲文何辞,却留于宝钗眼中写出,是交代过节也。】
    批书人不只一次的在书中关键之处批写下"过节"一词,可见作者创作《红楼梦》一书的内在动力就在于他所经历过的"过节",这些"大过节"对作者的影响是巨大的。
    如果上面的进一步解释还不能说服朋友们,咱们再来找一个"大过节、大关键"之处。在书中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有一首诗,批书人竟加批【书之本旨】,可见其重要性。下面我将结合前面所解宝玉谜诗,再对应这一首诗,看看是否讲得通,看看作者是否前后照应了。
    无材可去补苍天 --> 曹顒在曹家需要弥补巨大亏空之大关键时,自感无材补天,自觉无力补偿,弃职离家了。(照应"琅玕节过谨隄防"一句)
    枉入红尘若许年 --> 曹顒的死大家应当认真辨别真假,他这么多年的存活竟被认为是死了,所以是枉入红尘。(照应"鸾音鹤信须凝睇"一句)
    此系身前身后事 --> 曹顒在假死之后,是生是死再也说不明白了,身前(活着时)身后(假死后)都有故事可以证明他的存在。(照应"天上人间两渺茫"一句)
    倩谁记去作奇传 --> 曹顒不停地痛哭和感叹,只有上苍才知道他还活着,世人又怎能知道是"谁"作奇传呢?(照应"好把唏嘘答上苍"一句)
    经过上面一系列的分析,简直让我们大吃一惊,原来这两首"大关键"之诗前后照应的竟然如此之巧妙。而这两首诗之间的关联"纽带"是作者所经历的那些"大过节、大关键",作书人一生难忘,批书人体会深刻。经过上面这么多的分析,如果还不能令各位朋友信服的话,那就请大家把我当成是一个"愚(禺)頑(頁)"之人吧。
    分析至此,本人已经把小说文本中"铁证如山"的直接证据一一破解,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其中的内在关联。大家不得不重新面对《红楼梦》的真作者这一问题,红楼真相是到了应该大白于天下之时了。现在我可以认真宣布:
    《红楼梦》小说中的主人公贾宝玉的生活原型及该小说真正的作者就是当年康熙朝江宁织造曹寅之子曹顒!
    曹顒说,红学中的无印真品!
    原载:学术红楼——学术研究
    
    原载:学术红楼——学术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