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崇拜《红楼梦》是文学的倒退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小红 参加讨论

    最近有一个读者,常常给我发短信,交流经济、策划和文学。有一次我收到她的一条短信:你如何看待《红楼梦》?  
    我:不喜欢。  
    她:啊!不会吧?我怀疑你是不是一个作家?
    我:作家都要喜欢《红楼梦》才行吗?  
    她:你为什么不喜欢?  
    我:因为《红楼梦》没有什么价值,所以不喜欢!   
     对此,她大惑不解: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居然会有不喜欢《红楼梦》的。  
    《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似乎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关于它的评价之高,可能是世界上罕见的。   有人将《红楼梦》称为旷世奇书,认为《红楼梦》不只是一部小说,它还能超越自身,超越时空与古今之哲学、政治、艺术,甚至百门学科互为贯通,互为成全,它更像是一面反射真理之光的球面镜。它是一部百科全书,设计了人生、人性、人际交往、民俗、医药、情感、文化、文学、建筑等等诸多方面。  
    有认为研究《红楼梦》就相当于研究清史(文/周帆)。理由是有很多史料中不曾记载的东西,比如家常的饮食、服装、风俗、百姓的观念等等。《红楼梦》写到了生老病死、聚散离合、兴衰荣辱、吉凶祸福、是非功过、善恶曲直。  
    著名作家王蒙认为“《红楼梦》和其他各种书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往往使人忘记了它是一本书,而是将它看作宇宙的本体,人生的本体。”  
    全国有多少人在研究《红楼梦》,我们不得而知,但数量是庞大的,比许多国家的人口总量还大。据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孙玉明介绍,中国红楼梦学会是国家拨款的事业单位,于1980年成立后,全国各省、市、县相继成立分会,而一些高校也纷纷成立分会,并且还成立出版了许多关于《红楼梦》的期刊,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红学网络。  
    据相关资料显示,《红楼梦》至今全球发行应该有上亿册之多。与《红楼梦》相关的图书及论文,更是无以计数。  
    由此,不得不让人生出许多感慨:中国人似乎离不开《红楼梦》了,《红楼梦》也似乎成了中国文学的旗帜,不读《红》就算不上有文化的人了。  
    《红楼梦》真有这么神吗?  
    笔者觉得,国人大有将《红楼梦》妖魔化的严重倾向。《红楼梦》仅是一种普通的章回体小说而已,何以让国人如此疯狂?  
    有趣的是,全国许多研究红学的人形成了多种流派,且各成一体,各执己见,这些流派像捍卫自己的生命与尊严一样捍卫自己的流派立场。  
    在有些人,应该是很多人看来,《红楼梦》成了一尊神,谁要是冒犯《红楼梦》,对《红楼梦》稍有微词,立即就会引来一片挞伐之声。  
    我不否认《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但将其称为“百科全书”、“宇宙的本体”、“哲学”、“清史”等等,就如同时下的追星族们盲目崇拜仅凭机缘偶然成功的“超女”一样,缺乏学术修养。  
    一、《红楼梦》有价值,但不是中国文学的图腾  
    我想阐明的是,《红楼梦》是一部有价值的古典小说,但不是中国文学的图腾,其所描写的也就仅仅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如果仅以此就确定它为“清史”,未免小题大做。类似通过几大家不同类型的家族的兴衰或者个人命运多舛转承来反映一个时代的缩影、变迁,在中国文学史上,比比皆是。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折射出时代的光影。  
    有人可能会说,《红楼梦》是站在时代与历史背景的高度来写的。也许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对的,但不尽然。   记得当代一个著名的作家(忘了该作家的姓名,好象是张贤亮),在八、九十年代写了一部在当时颇有影响力的作品,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评论。当时许多文学评论家大都持一个相同的观点:认为作家在写作时,是站在一个时代的高度来审视这个时代、反映这个时代的。后来有记者专访了该作家,记者在采访时,问这位作家:你当时构思这部作品时,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来把握的?作家的回答让记者,也让所有的评论家大跌眼镜:我在构思和写作时,没有想那么多,当时就是想到了这么一个素材,觉得很有意思,就信手写来。记者又问:那许多评论家在评论你的作品时,都说你写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反映这个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呀。该作家回答:那是评论家们自己想象的。而我写作时是没有想那么多的。 
    实际上,这位作家讲出的是心里话,大多数的作家,当然也包括曹雪芹在内,在写作前,也都不可能去构思如何忧国忧民,而只是选取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人物和事件,去加以描写和渲染。至于站在什么时代背景、如何对社会提出反思之类的,纯属评论家们想当然的自娱自乐。之所以会出现评论与作家创作动机完全不相吻合的现象,是评论家们总爱用一种固化的眼光与思维模式去看待和思考一些事物导致的。
    作家描写男欢女爱,许多时候完全仅仅是为了描写爱情而已,而并没有刻意去反映一个时代的爱情悲喜剧或者说爱情的时代意义,但是,任何一篇作品,都不可避免地会染上时代特色,好事者便据此大做文章,实在有点贻笑大方。
    二、迷《红楼梦》,有炒作与攀附之嫌  
    我认识一个作家他写过几篇关于《红楼梦》的解读文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却没有正式读过《红楼梦》,我问他:你没有全文阅读《红楼梦》,怎么写得出解读《红楼梦》的文章?真是天才。他笑笑说:这很容易,我查看了一些关于《红楼梦》的评析文章,对《红楼梦》也就大致了解了,解读嘛,是件很简单的事情。我有点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那你又为什么要写这类文章呢?还有许多题材可写呀!他一语点醒梦中人:写《红楼梦》方面的文章容易发表,也显得高深有学问啊。  
    我想,全国并非独此一类,类似我认识的这位作家朋友的人大有人在。记得早些年,王蒙在一次文学会议上做报告,就说过这么一句话:任何一个作家不可能写出人人都喜欢的作品,据我了解,现在北京就有一大批青年作家不读《红楼梦》。  
    早年我对文学痴迷那些日子里,与文学界的人士接触频繁,其中也有不少人从不阅读《红楼梦》。在许多阅读过《红楼梦》的人中,其中不少是因为《红楼梦》炒得太热而好奇才去阅读的,阅读后部分人士大呼上当。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文/周帆),内容大致是说《红楼梦》里对笑容的描写既广泛又入木三分,该文作者闲来无事,将《红楼梦》里的各种笑容做了一次统计,说有几百种(原文里有具体数字),并且罗列了许多类型的笑,最后文章得出结论,说《红楼梦》里描写的笑容是最多的。  
    请问,哪一部宏篇巨著里没有几百种笑容?这不是跟风炒作、附庸风雅又是什么?甚至可以说是无聊至极。   至于认为《红楼梦》不只是一部小说,与古今之哲学、政治、艺术,甚至百门学科互为贯通,设计了人生、人性、人际交往、民俗、医药、情感、文化、文学、建筑等等诸多方面之类,更是浅薄之谈。  
    研读过中国古典名著的人,就会知道,几乎每一部稍具影响力的长篇经典著作,其内容都会牵涉到所谓的哲学、政治、艺术、人生、人性、民俗、情感、文化等,文学本就是以描写人生、社会反映人生和社会为己任的。这本就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可偏偏有人就据此将《红楼梦》归结为“百科全书”,实在牵强附会,如果这也算百科全书,那么中国的许多文学著作都是百科全书了。
    把研究红楼看成相当于研究清史的人,更是可笑,我国有许多的演义、传记,每一部演义、传记都是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历史阶段的缩影,同样在演义著作中,也可以“找到有很多史料中不曾记载的东西,比如家常的饮食、服装、风俗、百姓的观念等等”。《红楼梦》在这方面,怎么也无法与《三国演义》这些著作相提并论吧?从政治、历史意义上来说,《三国演义》岂是《红楼梦》可比的?《红楼梦》无非是写了几大家族及两个典型人物的爱情故事,是一些风花雪月的东西,其历史、政治厚重感远不及《三国演义》。  
    更有人说什么“《红楼梦》写到了生老病死、聚散离合、兴衰荣辱、吉凶祸福、是非功过、善恶曲直”,试问中国的经典文学名著(长篇小说作品)中,哪一部没有写到“生老病死、聚散离合、兴衰荣辱、吉凶祸福、是非功过、善恶曲直”?  
    诸如此类,完全是好事者在小题大做,套用一句民间谚语“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我将其稍作修改:欲炒作,何愁无由?  
    记得在我老家,有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人,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我们全村人都把他看成是阿Q式的人物,平时只要和他在一起,就会拿他开荤,他也一点不恼,甘当大家的“乐子”,然而,几年后,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被提拔为大队干部,消息初一传出,村子里的人都不相信,但略一思考后又坦然了,何也?因为他父亲是县里的一个局长。刚上任时,他不懂写借条、申请书之类的简单公文,每次都来找我帮忙,全村人也都认为他只是名义上去挂个干部名,做不了事的。可后来,就是这个阿Q式的人物,竟越当越大,由普通干部升为主办会计,后来提为大队营长、大队长,最后竟成为书记了。  
    从这个活生生的事例中,我们不难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要说你行,你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  
     如果像炒作(研究、解析、评论)《红楼梦》一样去炒作另外一部作,也成立研究所(会)、拨专款、出学刊,任意从古典名著中提取一部,比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窦娥冤》《菜根潭》等等,这些作品完全可以超过《红楼梦》,至少也可以与《红楼梦》齐名,甚至随便选择一部当代长篇小说作品,也可以被炒成中国文学的图腾。  
    《红楼梦》是有价值的,但是炒作的价值远高于其实际价值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几万倍,盲目崇拜《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家们的一种集体迷失,是文学的倒退,是错误的精神文化倾向!有责任的文学家们,应该超越历史、超越先人,写出比古代更优秀的经典著作,而不应该将精力放在一篇历史文学作品的研究和炒作上去。   迷恋《红楼梦》,有小孩迷恋网络游戏之嫌,不及时远离,可能贻误自身。
    有责任的文学家,应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不应该人云亦云,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趟浑水。  
     关于《红楼梦》的炒作,或者说是研究,应该放一放,别再去做那种没有现实意义的事情了。《红楼梦》也仅仅是一部很普通的爱情小说,犯不上去迷信它,中国的文学家们,你们该醒醒了。
    原载:张小红博联博客2008年07月23日
    
    原载:张小红博联博客2008年07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