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头记》的成熟和流传情况
(一)己卯本、庚辰本,在故事情节上与甲戌本 并没有任何重大的差异或增减 《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三辑,载有蔡义江先生的《此曹雪芹即彼曹雪芹——〈春柳堂诗稿〉释疑》。(第56页)其文云: 我在长期接触《红楼梦》几种早期抄本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看法:自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以后,曹雪芹自己就再也没有批阅增删过他已经基本上写完了的小说手稿(所谓“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是在这之前的事)。因为底本迟于甲戌本的本子诸如己卯本、庚辰本,在故事情节上与甲戌本并没有任何重大的差异或增减,只是在字句上有不少改动的异文。有些可以明显看出是不明白或误解了作者原意而自以为是改动的;有改错了的,也有改坏了的;即使有些地方乍一看似乎改得还不错(如宝玉在太虚幻境中惊梦一段),细加推究,仍可发现有违背作者原意的地方(我有专文论此,参见《蔡义江论红楼梦》 402页《宝玉惊梦的两种文字》)。凡此种种,如果曹雪芹再检阅、修改一遍,是不会让它存在的。 (二)永忠最爱收书 《红楼梦》1980年第四辑,载有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全璧的背后》。(第174页)其文云: 《石头记》本为秘书钞传、如永忠者乃康熙帝所欲传位而受雍正迫害的胤禵(本名胤祯)之孙,最爱收书——昭槤写他实“常不衫不履,散步市衢,遇奇书异籍,必买归之,虽典衣绝食所不顾也”!然而他竟然迟至乾隆三十三年才因敦诚之幼叔墨香(额尔赫宜)而始见《红楼梦》,而且他的叔辈瑶华道人弘旿还明明久闻是书之名,恐有“碍语”而终不敢一看…… (三)当《四库书》告成时,稍稍流布 《红楼梦》1980年第四辑,载有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全璧的背后》。(第170页)其文云: 《四库全书》号称是四十七年正式告成的(陆锡熊七月撰“进书表”) ……吴门“花韵庵主”[石韫玉,1756——1837,乾隆五十五年状元]的《红楼梦传奇》(嘉庆间家刊本)有吴云的一篇序文,开头说: 《红楼梦》一书,稗史之妖也,不知所自起,当《四库书》告成时,稍稍流布;率皆抄写,无完秩。已而高兰墅偕陈[程]某足成之,间多点窜原文,不免续貂之诮。 (四)令人注意的乾隆五十四年、五十五年 《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三辑,载有周绍良先生的《雕红丛札》。其文云: 陈镛《樗散轩丛谈》(嘉庆九年1804青霞斋刊本)卷二《红楼梦》:“……然《红楼梦》实才子书也。初不知作者谁何,或言是康熙间京师某府西宾常州某孝廉手笔。巨家间有之,然皆抄录,无刊本,曩时见者绝少。乾隆五十四年春,苏大司寇家因是书被鼠伤,付琉璃厂书坊抽换装钉,坊中人藉以抄出,刊版刷印渔利,今天下俱知有《红楼梦》矣。《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第原书仅止八十回,余所目击。……”……陈镛,字兰冈,江苏吴江人,居北京多年,曾出任典史,后归杭州,书则系苏州所刊。据《丛谈》内容系有纪年者,其经历大致如下:……乾隆四十四年初入北京……乾隆四十五年在京……乾隆五十年在京,冬自京南返……乾隆五十三年曾赴山西……乾隆五十九年十月始官浙江宣平县典史……乾隆六十年春又自京南返,秋在杭州……又卷四《稍割牛》:“余在京几二十年,见象频频。”……以一南人,任典史以前,居京如此之久,恐系应会试屡未获售。……卷二《红楼梦》所记乾隆五十四年春事,当时殆在北京,…… ……苏陵阿……自乾隆四十九年至五十八年均在北京…… ……吴兰徵《绛蘅秋》(嘉庆十一年抚秋楼刊本)嘉庆十一年(1806)许兆桂序:“乾隆庚戌(五十五年秋,1790)余至都门,詹事罗碧泉告余曰:‘近有《红楼梦》,其知之乎?虽野史,殊可观也。’维时都人竞称之,以为才。……” ……罗修源……号碧泉……(乾隆)四十年殿试选庶吉士……殆是四十三年授编修(正七品),五十一年后升赞善(从六品),一岁四迁至少詹事(正四品),复谪编修。五十五年已官侍讲(从五品),旋升庶子…… ……许兆桂序说明乾隆五十五年秋罗修源介绍他看《红楼梦》,当时京师盛称其书。大概也是抄本,且可能有后四十回,因许序提到仲振奎《红楼梦传奇》及吴兰徵《绛蘅秋》,此两剧均不限于前八十回之故。 二、我的评说 (一)早期诸抄本“并没有任何重大的差异或增减” 我完全赞同蔡义江先生的结论——“底本迟于甲戌本的本子诸如己卯本、庚辰本,在故事情节上与甲戌本并没有任何重大的差异或增减,只是在字句上有不少改动的异文。” 我手边有五种影印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彼藏本(列藏本)、杨藏本、卞藏本和甲辰本,可供对照。手边还有许多关于版本的专著和论文,可供参考。 我在湖北大学(原武汉师范学院)求学时,曾仔细阅读过庚辰本、戚本的影印本。 近年来,我反复阅读了以杨藏本(杨继振旧藏本)、彼藏本(俄罗斯圣彼得堡藏本)、程乙本为底本的汇校本。 我积三十年的阅读之感,汇总起来一句话——《石头记》或《红楼梦》,早期诸抄本的故事情节,皆大同小异! 我以为,无名氏甲(我雅称他为“江宁高士”)在第五次增删于八十回停笔时,留下的那个抄本就是“原本”。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种抄本,都是由这个“原本”演化过来的。 如果放宽一点,我以为,江宁高士第四次增删、第五次增删的《石头记》八十回,皆为“原本”。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种抄本,都是由这两个“原本”演化过来的。 我想,所谓“第几次增删”,应指大的增删。小枝小节的增删,不应算“一次”。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 第一步,将现有的《石头记》或《红楼梦》的早期诸抄本里的“风月”情节都提出来,还原成《风月宝鉴》。 第二步,根据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还原成明义所见《红楼梦》(我估计在三十回左右)。 第三步,将《风月宝鉴》和明义所见《红楼梦》揉合成《石头记》。 这样,我们才能比较客观的感受“第一次增删”的状态。 (二)《红楼梦》的流传在乾隆三十三年及其以前 没有书商行为 永忠是个书痴,常逛书市,却买不到《红楼梦》。 这说明,在乾隆三十三年及其以前,《红楼梦》根本就没有上市。 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是:无论是明义、墨香,还是永忠、瑶华道人弘旿,他们所看到的、咏叹的、拥有的、借阅的、听说的,都是《红楼梦》!而不是《石头记》! 这是否意味着:在乾隆三十三年及其以前,《石头记》还没有写出来——“第一次增删”还没有完成?! 或者是否意味着:在乾隆三十三年及其以前,《石头记》的作者、批阅者、素材提供者、欣赏者,与明义、墨香,永忠、瑶华道人弘旿等,根本不是“同一个小圈子里的人”! (三)《红楼梦》的流传从乾隆四十七年开始有书商行为 石韫玉所言《红楼梦》“当《四库书》告成时,稍稍流布;率皆抄写,无完秩。”,值得我们高度注意。 “率皆抄写,无完秩。”,无疑是八十回抄本。 “当《四库书》告成时,稍稍流布”,即从乾隆四十七年开始,八十回本《石头记》上市了,亦即《红楼梦》的流传从乾隆四十七年开始有书商行为。 本书在第一章已经叙述了:舒本的底本形成的下限可为乾隆五十年,梦本(甲辰本)形成于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庚辰本形成的时间的下限早于乾隆四十九年九月,戚本正文内容形成的时间早于乾隆四十九年。 这些表象,正符合“当《四库书》告成时,稍稍流布”。 (四)《红楼梦》从乾隆五十四年春开始走出“巨家”之门 陈镛以孝廉(举人)身份,从乾隆四十四年初至乾隆六十年春,十六年中多半居住北京。他于乾隆五十四年春“知有《红楼梦》”。 罗修源从乾隆四十年始任京官,到乾隆五十五年秋与许兆桂晤面时,前后十五年,绝大多数时间在北京。他于乾隆五十五年秋惊叹“近有《红楼梦》,其知之乎?虽野史,殊可观也。” 虽然从乾隆四十七年(当《四库书》告成时)开始,《红楼梦》“稍稍流布”,但长住北京的举人、普通京官难以知晓或难以看到。可见这“稍稍流布”主要是在“巨家”之间“稍稍流布”。 因此可以说:《红楼梦》从乾隆五十四年春开始走出“巨家”之门。 原载:投稿 原载:投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