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戚本正文内容形成的时间早于乾隆四十九年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童力群 参加讨论

    一、介绍戚本体系
    (一)介绍戚本体系
    戚序本,即有戚蓼生序言的《石头记》。又简称为“戚本”。
    张本——戚沪本,即收藏于上海的戚序本。严格说来,戚沪本应专指“张开模原藏本”。该本现仅幸存四十回,名为《石头记》。
    张本是有正本的底本。
    有正本(有正书局石印本),八十回本,民国初年开印时,名为《国初钞本原本红楼梦》,是“张开模原藏本”的影印本(石印本)。有正书局成立于清末,地点在上海。因此,有正本亦可称为“戚沪本”。
    有正本有两种——大字本和小字本。大字本的前四十回(1 —— 40回)共有 238条眉批,后四十回(41——80)没有一条眉批。小字本的前四十回、后四十回皆有眉批。
    有正本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张开模原藏本”,因此,红学家们说的戚序本,往往就是有正本。许多红学家将二者或混称为有正本,或混称为戚序本。
    泽存本~戚宁本。泽存本——陈群的泽存书库旧藏本。戚宁本——收藏于南京的戚序本。与“戚张本”的差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红学的版本研究很少提到泽存本~戚宁本。
    从名实相符的观念出发,戚序本应包括张本、有正本、泽存本。
    在一般的研究里,戚序本只相当于有正本的大字本。
    在精确的研究里,应将张本、有正本的大字本、有正本的小字本皆分别开来。
    (二)戚沪本不是白文本。
    魏绍昌先生在《红楼梦学刊》1979年第二辑发表了《新发现的“有正本”〈红楼梦〉底本浅说》。
    魏绍昌先生写道:
    一九七五年冬,上海古籍书店在清仓整理库存时,发现了十册前四十回的《石头记》手抄本,经多方审核,可以肯定是清末有正书局石印的《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上本部的底本。……除了第六十七回之外(童注:此句有误,因为前四十回里无“第六十七回”),每回的前后均有总评,正文内有双行夹批。……有正本前四十回有有正书局老板狄平子(葆贤、楚青)的眉批,此抄本并无任何眉批。……此抄本楷法严谨,字体工整,一气呵成,与南图本全书有几个人的笔迹显然不同,看来是由一手从头到尾抄成的。……有正石印大字本在清宣统末年、民国初年出书,这个时候,上海早已有了照相落石的石印技术和设备,所以有正书局当初就是将此抄本直接摄影上石付印,而不是如过去胡适、俞平伯等所说是重录之后再上石付印的。抄本上的六处印章,很易于在石板上修去,至于狄平子增加的眉批,根据抄本书眉上尚有未去净的粘迹,可以说明是另用白纸将批语写好浮标在书眉上,摄影之后又去掉的。……到了民国九年(1920),有正又石印了一种小字本,改装十二册,每面十五行,每行三十字,这是用大字本剪贴照相缩印的,小字本的后四十回还补上了大概是‘征求’得来的近人眉批。此小字本又有民国十六年(1927)的再版本。
    魏绍昌先生所写,说明戚沪本有回前回后的总评和正文内的双行夹评,但根本没有眉批。有正本前四十回有狄平子的眉批,有正本小字本后四十回(41——80 回)有征集来的眉批。
    总之,有正本的底本——戚沪本,不是白文本。
    二、戚蓼生的生平
    邓庆佑先生在《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一辑发表了《戚蓼生研究(上)》。
    我根据该文,将戚蓼生的有关生平综合叙述如下:
    戚蓼生,生于乾隆四年(1739年),卒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初,终年五十三岁。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四月二十五日(5月30日),戚蓼生(31岁)为三甲第二十三名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乾隆四十二年秋以户部郎中任云南学政。
    从乾隆三十四年初到四十二年秋,戚蓼生在京八年余。(在考中进士之前,戚蓼生在京应有几个月。)
    乾隆四十三年五月,因父亡而回籍丁忧。
    学政为三年一任。从乾隆四十二年秋到四十三年五月,戚蓼生在云南大半年。
    乾隆四十五年九月服满回京。
    丁忧时间应为三年。戚蓼生丁忧的时间跨三个年头,实为二年多。这可能与朝廷的任命有关。从乾隆四十三年五月到四十五年九月,戚蓼生在浙江两年余。
    四十七年正月升为江西南康府知府(从四品)。
    从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到四十七年正月,戚蓼生在京一年余。
    乾隆四十七年某月,升任福建盐法道(正四品)。五十六年四月,升任福建按察使(正三品)。五十八年初去世。
    从乾隆四十七年某月到五十八年初,戚蓼生在福建十一年。
    三、戚本形成的时间早于乾隆四十九年
    (一)戚本形成的时间有可能早于乾隆五十三年
    戚序本,顾名思义,有了戚蓼生的序言,方为戚本。
    许多红学家认为,戚蓼生的《石头记》,是在北京购买的。
    按照这种思路,戚本形成的时间,或在乾隆三十四年初到四十二年秋之间,或在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到四十七年正月之间。
    我想,对戚蓼生在福建的时间也不能忽略。
    从乾隆四十七年某月到五十八年初,戚蓼生在福建十一年。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年)中元日,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红楼梦记)里写道:
    乾隆庚戌秋,杨畹耕语余云:“雁隅以重价购抄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廿回,微有异同。爱不释手。监临省试,必携带入闱。闽中传为佳话。”时始闻《红楼梦》之名,而未得见也。
    (一粟《红楼梦卷》第66页)
    


    

乾隆庚戌,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这一年秋天,杨畹耕告诉周春,雁隅购得八十回的《石头记》和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那么,雁隅重价购买八十回的《石头记》和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时间,就更早些。
    

“雁隅”就是福建巡抚杨嗣曾。“省试”就是乡试。“闽中传为佳话”,“闽”就是福建。杨嗣曾在福建监临乡试。
    

“监临省试,必携带入闱。闽中传为佳话。”省试即乡试,入闱即入秋闱。一个“必”字,说明至少有两次。“乾隆庚戌秋”,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秋。在此时间之前的最近的两次乡试,是在哪两年呢?乡试在会试之前一年。乾隆五十四年有正科会试。乾隆五十五年有恩科会试。因此,“在此时间之前的最近的两次乡试”,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因此,杨嗣曾重价购买八十回的《石头记》和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时间,应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既然身为福建巡抚的杨嗣曾能买到八十回的《石头记》和一百二十回《红楼梦》,身为福建盐法道的戚蓼生也有可能买到八十回的《石头记》。
    从乾隆四十七年某月,到五十六年四月,共九年,正是戚蓼生担任福建盐法道的时间。
    杨嗣曾买到八十回的《石头记》的同时,买到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说明在乾隆五十三年,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已经问世。戚蓼生买到的仅仅是买到了八十回的《石头记》,而没有买到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第一说明戚蓼生不是和杨嗣曾同时购买《石头记》,第二说明戚蓼生买到八十回的《石头记》的时间比雁隅早,也就是早于乾隆五十三年。
    因此,戚本形成的时间,有可能早于乾隆五十三年!
    至于从乾隆五十六年四月到五十七年底,近两年,戚蓼生的公务(以镇压农民起义为中心任务)非常繁忙,以至于积劳成疾。不可能有闲情逸致去购买和批阅《红楼梦》。
    (二)戚本与梦本有相同批语
    戚本第六十四回的黛玉《五美吟》下有批语“《五美吟》与《十独吟》对照。”
     有关《十独吟》的批语又见于梦本。
    《红楼梦学刊》1979年第一辑,登载了宋浩庆先生的《〈红楼梦〉六十四回、六十七回辨》。他写道:“《脂戚本》、《甲辰本》的六十四回都有这样一条脂批:‘《五美吟》与《十独吟》对照。’”
    沈阳出版社于2006年6月,出版了影印本《甲辰本红楼梦》。该书的2107页印有“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
     甲辰本就是梦本。梦本的原本形成于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
    (三)戚本正文内容形成的时间早于乾隆四十九年
    刘世德先生在《〈红楼梦〉版本探微》的卷上的第四章《迎春是谁的女儿——从贾雨村的介绍说起》(第119页)写道:
    由此可见,此处涉及的几种脂本的先后顺序为:
    1、a)甲戌本、庚辰本、舒本、蒙本;
    b)己卯本、杨本;
    2、彼本;
    3、戚本;
    4、梦本。
    …………
    最后,还需要申明两点。
    第一、这里所举的例子,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因而我们可以依据这些例子大体上判断出各有关版本的先后顺序。
    第二、可能会出现个别的例外,那时因为《红楼梦》的许多版本(主要是指脂本)都有拼凑的现象。或许某一版本的第二回正好是另一版本拼凑过来的——如果是这样的,那么,某一版本排在先后顺序表上的位置,只能代表第二回(或与第二回属于同一版本系统的其他回)而不能代表书中与第二回不属于同一版本系统的其他回。
    第三、这两点,同样也适用于本书的其他各处。
    显然,在刘世德先生的论证的这一段结论中,戚本早于梦本。
    因为梦本形成于乾隆四十九年,而戚本早于梦本,所以,戚本正文内容形成的时间早于乾隆四十九年。
    注意,我说的是戚本正文内容形成的时间,而不是戚本形成的时间。
    我以为,戚本由两方面构成——戚蓼生的序言和戚本正文内容。戚蓼生写序言的时间,无疑迟于戚本正文内容形成的时间。
    四、赵卫邦先生认为戚本“应与己卯本并论”
    《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三辑,载有赵卫邦先生的《〈红楼梦〉三个主要脂本的关系》。
    该文有一条重要的结论。赵卫邦先生在该文(该辑第285页)写道:“戚本过去多不重视,以为是一个晚出的本子,依上文比较的结果,它的辈行并不晚于庚辰本,且应与己卯本并论。”
    赵卫邦先生在该文(该辑第268~272页)写道:
    

先比较庚辰本和戚本的双行小字评语。庚辰本的一至十一回无双行小字评语,戚本第二十七至三十二及后四十回无双行小字评语,因此,此二本中的双行小字评语可相比较的,只有下表一中的二十四回。(童注:第十二回至第二十六回,第二十八回,第三十三回至第四十回。)
    ……从下表可以看出:
    (一) 总计二十四回书中,庚辰本共有双行小字评语928条,戚本共有919条。其中相同者884条。在二本中这884条位置相同、内容相同而只有个别不重要的异文。这类相同的评语,占庚辰本的百分之九十五,占戚本的百分之九十六。
    (二)内容基本相同而一本文字有删节或破句者共27条,属于这种情形的多是戚本中的评语。多是在第三十七至四十回。现在的戚本是过录本,后四十回全未抄评语。这些不完整的评语显然是在前半部将抄完时图省事简略的结果。这类评语应当看作是本来二本相同的。
    (三)庚辰本独有的17条;戚本独有的评语8条。这种差异,有的是抄录造成的,如庚辰的抄漏“一笑”二字和两个“画”字等;但不都是如此,而是两本都有几条独有的评语。
    总之,两本的最初底本都是只有正文和双行小字评语,(一)(二)两类合起来,占庚辰本的百分之九十八,占戚本的百分之九十九。然二本亦各有自己独有的评语,但条数很少。根据这种情形,可以说作为两本最初底本特征的双行小字评语是绝大部分相同,而又有小异。因此可以认为,在脂本系统中庚、戚二本最初底本的辈行关系是同出于一个母本的同辈关系。但不是一本过录另一本者。
    赵卫邦先生在该文(该辑第283~285页)又写道:
    今以同回同段文字与之比较,即可见其与庚辰本之先后关系。……从以上诸例来看,己卯本中朱笔改过或删去了的文字,庚辰本皆从之,戚本则无受此影响之痕迹,而同于甲戌本及己卯本删改以前的(尖括号〈 〉内的)文字。足见戚本虽与庚辰本为兄弟辈行,而实与己卯本可以比肩,庚辰本则居于弱弟地位。上例中之己卯本臆改的文字(改后不同于甲戌本者),戚本仍保持着甲戌本的面貌,尤其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世德。《红楼梦》版本探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魏绍昌。新发现的“有正本”《红楼梦》底本浅说[J].
     红楼梦学刊,1979(2)。
    (3) 邓庆佑。戚蓼生研究(上)[J].红楼梦学刊,2003年(1)。
    (4) 一粟。红楼梦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 宋浩庆。《红楼梦 》六十四、六十七回辨 [J]。红楼梦学刊,1979(1)。
    (6) 赵卫邦。《红楼梦》三个主要脂本的关系[J]。红楼梦学刊,1980年(3)。
    原载:投稿
    
    原载:投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