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戚本体系 (一)介绍戚本体系 戚序本,即有戚蓼生序言的《石头记》。又简称为“戚本”。 张本——戚沪本,即收藏于上海的戚序本。严格说来,戚沪本应专指“张开模原藏本”。该本现仅幸存四十回,名为《石头记》。 张本是有正本的底本。 有正本(有正书局石印本),八十回本,民国初年开印时,名为《国初钞本原本红楼梦》,是“张开模原藏本”的影印本(石印本)。有正书局成立于清末,地点在上海。因此,有正本亦可称为“戚沪本”。 有正本有两种——大字本和小字本。大字本的前四十回(1 —— 40回)共有 238条眉批,后四十回(41——80)没有一条眉批。小字本的前四十回、后四十回皆有眉批。 有正本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张开模原藏本”,因此,红学家们说的戚序本,往往就是有正本。许多红学家将二者或混称为有正本,或混称为戚序本。 泽存本~戚宁本。泽存本——陈群的泽存书库旧藏本。戚宁本——收藏于南京的戚序本。与“戚张本”的差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红学的版本研究很少提到泽存本~戚宁本。 从名实相符的观念出发,戚序本应包括张本、有正本、泽存本。 在一般的研究里,戚序本只相当于有正本的大字本。 在精确的研究里,应将张本、有正本的大字本、有正本的小字本皆分别开来。 (二)戚沪本不是白文本。 魏绍昌先生在《红楼梦学刊》1979年第二辑发表了《新发现的“有正本”〈红楼梦〉底本浅说》。 魏绍昌先生写道: 一九七五年冬,上海古籍书店在清仓整理库存时,发现了十册前四十回的《石头记》手抄本,经多方审核,可以肯定是清末有正书局石印的《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上本部的底本。……除了第六十七回之外(童注:此句有误,因为前四十回里无“第六十七回”),每回的前后均有总评,正文内有双行夹批。……有正本前四十回有有正书局老板狄平子(葆贤、楚青)的眉批,此抄本并无任何眉批。……此抄本楷法严谨,字体工整,一气呵成,与南图本全书有几个人的笔迹显然不同,看来是由一手从头到尾抄成的。……有正石印大字本在清宣统末年、民国初年出书,这个时候,上海早已有了照相落石的石印技术和设备,所以有正书局当初就是将此抄本直接摄影上石付印,而不是如过去胡适、俞平伯等所说是重录之后再上石付印的。抄本上的六处印章,很易于在石板上修去,至于狄平子增加的眉批,根据抄本书眉上尚有未去净的粘迹,可以说明是另用白纸将批语写好浮标在书眉上,摄影之后又去掉的。……到了民国九年(1920),有正又石印了一种小字本,改装十二册,每面十五行,每行三十字,这是用大字本剪贴照相缩印的,小字本的后四十回还补上了大概是‘征求’得来的近人眉批。此小字本又有民国十六年(1927)的再版本。 魏绍昌先生所写,说明戚沪本有回前回后的总评和正文内的双行夹评,但根本没有眉批。有正本前四十回有狄平子的眉批,有正本小字本后四十回(41——80 回)有征集来的眉批。 总之,有正本的底本——戚沪本,不是白文本。 二、戚蓼生的生平 邓庆佑先生在《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一辑发表了《戚蓼生研究(上)》。 我根据该文,将戚蓼生的有关生平综合叙述如下: 戚蓼生,生于乾隆四年(1739年),卒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初,终年五十三岁。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四月二十五日(5月30日),戚蓼生(31岁)为三甲第二十三名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乾隆四十二年秋以户部郎中任云南学政。 从乾隆三十四年初到四十二年秋,戚蓼生在京八年余。(在考中进士之前,戚蓼生在京应有几个月。) 乾隆四十三年五月,因父亡而回籍丁忧。 学政为三年一任。从乾隆四十二年秋到四十三年五月,戚蓼生在云南大半年。 乾隆四十五年九月服满回京。 丁忧时间应为三年。戚蓼生丁忧的时间跨三个年头,实为二年多。这可能与朝廷的任命有关。从乾隆四十三年五月到四十五年九月,戚蓼生在浙江两年余。 四十七年正月升为江西南康府知府(从四品)。 从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到四十七年正月,戚蓼生在京一年余。 乾隆四十七年某月,升任福建盐法道(正四品)。五十六年四月,升任福建按察使(正三品)。五十八年初去世。 从乾隆四十七年某月到五十八年初,戚蓼生在福建十一年。 三、戚本形成的时间早于乾隆四十九年 (一)戚本形成的时间有可能早于乾隆五十三年 戚序本,顾名思义,有了戚蓼生的序言,方为戚本。 许多红学家认为,戚蓼生的《石头记》,是在北京购买的。 按照这种思路,戚本形成的时间,或在乾隆三十四年初到四十二年秋之间,或在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到四十七年正月之间。 我想,对戚蓼生在福建的时间也不能忽略。 从乾隆四十七年某月到五十八年初,戚蓼生在福建十一年。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年)中元日,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红楼梦记)里写道: 乾隆庚戌秋,杨畹耕语余云:“雁隅以重价购抄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廿回,微有异同。爱不释手。监临省试,必携带入闱。闽中传为佳话。”时始闻《红楼梦》之名,而未得见也。 (一粟《红楼梦卷》第66页)
乾隆庚戌,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这一年秋天,杨畹耕告诉周春,雁隅购得八十回的《石头记》和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那么,雁隅重价购买八十回的《石头记》和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时间,就更早些。 “雁隅”就是福建巡抚杨嗣曾。“省试”就是乡试。“闽中传为佳话”,“闽”就是福建。杨嗣曾在福建监临乡试。 “监临省试,必携带入闱。闽中传为佳话。”省试即乡试,入闱即入秋闱。一个“必”字,说明至少有两次。“乾隆庚戌秋”,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秋。在此时间之前的最近的两次乡试,是在哪两年呢?乡试在会试之前一年。乾隆五十四年有正科会试。乾隆五十五年有恩科会试。因此,“在此时间之前的最近的两次乡试”,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因此,杨嗣曾重价购买八十回的《石头记》和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时间,应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既然身为福建巡抚的杨嗣曾能买到八十回的《石头记》和一百二十回《红楼梦》,身为福建盐法道的戚蓼生也有可能买到八十回的《石头记》。 先比较庚辰本和戚本的双行小字评语。庚辰本的一至十一回无双行小字评语,戚本第二十七至三十二及后四十回无双行小字评语,因此,此二本中的双行小字评语可相比较的,只有下表一中的二十四回。(童注:第十二回至第二十六回,第二十八回,第三十三回至第四十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