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从“红楼”选秀看经典的现代传承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周菲菲 参加讨论
北京电视台和中影集团联合推出的“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比起“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引起的争议更多,因为节目中融入了传统文化,是一场“古色古香”的选秀,是一种复古性的娱乐。当经典名著遭遇现代化的商业运作,必然引起无数的争论与思考。“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在操作和执行的过程过于粗糙和拙劣,加之商业运作的成分过大,因此有很多的负面影响,但其积极意义也应肯定。
    “选秀”:经典传承的另一种方式
    打开百度,搜索与《红楼梦》有关的信息,大概有628000篇,主要都是关于“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的,这个活动让很多人嗤之以鼻。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确实让人心中有所不满,因为把选秀这种商业泡沫的形式嫁接到令无数国人倾倒的经典名著上,让人感到的是一种无力的浮华。自古以来,文人的清高与金钱的铜臭总是格格不入的,可是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这样的选秀也未必就是万恶的。
    经典沉积着丰富、复杂、多样的文化矿藏,具有不同知识能力的人可以从中开发出不同形态、功能的矿种,它最持久的魅力就是总能与时代结合,让每个时代的人都体会到它的光芒,生生不息,代代不止。电视剧《红楼梦》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文化象征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典仍然要发挥它的作用。“红楼梦中人”选秀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一种现代的传承,是大众文化与经典的一种结合。
    笔者认为,“红楼梦中人”的选秀活动是一种文化层面上的结合,将古典文化与当代流行文化容纳和结合在一起。新版《红楼梦》选择以选秀的形式选拔演员,试图将古典文学名著与当下最流行的节目模式结合起来,并通过这种结合迎合大众,吸引更多的观众去关注《红楼梦》,从而起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明显看到当文化与产业结合,文化便不再能安分守己,不再是纯粹文学的积淀,不再是被束之高阁让无数文人骚客顶礼膜拜的神圣,它成为一种消费,在为大众提供精神享受的同时,又为商家赢得了利益,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产物,是一种必然。
    经典被拿来作秀,在一片反对的声音中还应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红楼梦》,据调查,很多人为了参加“红楼梦中人”的选秀,重读经典,有的达三遍以上,让更多习惯网络时代文化消费方式的青少年,借这个机会去读《红楼梦》原著,只有这样接触原著,经典的无穷魅力才会真正释放出来,被更多的人们接受。大众文化与经典的结合是经典传承的一种现代化手段,是时代的一种必然,“红楼梦中人”选秀的策划是契合时代发展的。
    沉淀浮躁,让经典永恒
    87版的《红楼梦》虽不完美,但已经成为一代人心中的情结。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出精品的时代,没有巨大的物质诱惑,又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可以让人潜心创作。87版《红楼梦》用了两年时间寻找演员,六年时间来培训,历时五年拍摄完成,其中的音乐创作也历时四年,精心的创作让我们看到的不是演员的演技和画面技巧,而是一种气质的完全融合。
    “当一种社会产物行将消逝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人们怀旧和研究的对象”,在那个精品年代渐渐远离的时候,我们总试图去寻找另外的途径来传承这些精品。“红楼梦中人”选秀是一种创新的传承,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这场选秀流于表面且过于浮华,比赛过程的一切细节模仿“超女”,现场PK、短信投票、淘汰后的煽情一样不落,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青春美丽而缺乏气质的脸庞,是一个个演技高超而没有底蕴的追梦人,完全没有复古意味,呈现给大家的这场经典与大众文化的结合是拙劣的。
    如何才能做出精品超越经典,如何体会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的人生三昧,如何感受“三春去后诸芳尽,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世态炎凉,是浮躁的现代文化工业要考虑的问题。我们期待着制度的完善,浮躁的沉淀,让经典可以永恒。
    原载:《青年记者》 2007年第20期
    
    原载:《青年记者》2007年第20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