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实事求是地揭开《红楼梦》的谜底 ——红楼谜话之一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晓琦 参加讨论

    《红楼梦》实在是一部十分奇特的小说。我前后长达十多年的研究所得到的最终结论是:《红楼梦》是一部亘古未有、空前绝后的史书、谜书和小说,它是人类文化史和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件艺术珍品。我这样讲,倒不是想说《红楼梦》有多么伟大和多么了不起,尽管《红楼梦》确实是一部很了不起的作品;我现在只是想强调一下这部作品的特殊性:从来没有,我想今后也不会有人这样来写小说了。因为一般来说,人们根本就没有必要这样去写小说,何况在某种意义上,也许中国乃至世界上再也不会出现作者这样具有旷世的才华和智慧的人物了。借用马克思评价古希腊神话的说法,如同古希腊神话作为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无法复制和超越一样,《红楼梦》也许就是人类再也无法复制和超越的艺术品了。作者为了记载一些没有被史书所记载下来的历史事实,但又没有办法直接写出来,同时也为了把自己的学识、智慧和才华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只好用谜语和小说的形式来写这部史书。用作品中的话来说,就是作者“因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真事隐”、“假语存”,这就是一部红楼的关键之处。
    有点可惜和遗憾的是,探求《红楼梦》中所隐藏的历史真相即红学中的三大派别之一的索隐派(另两派是小说批评派和考证派),在红学研究中,被许多人作为走火入魔、不登大雅之堂的行为。关于这里的是非曲直,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讲清楚的,我也不想在此继续纠缠这个问题。十多年来,我一以贯之的学术判断是:科学的索隐考证,是解决有关《红楼梦》的文本解读、作者、批者、批语、版本和是否有续作等所有红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在此只想说,如果你真的想读懂《红楼梦》的话,不妨跟我一起来一次漫长但也许多少能有点收获的红楼迷宫之旅、红楼文化之旅。虽然这次旅行不会有九寨沟的清丽和天真,也不会有张家界的迷蒙和雄奇,但一次充满了智慧和艰辛的跋涉,总会有可以值得留恋和记忆之处的吧。
    与《红楼梦》有关的一些历史真相是:顺治爱妃董鄂妃在1660年2月6日(这个生日是我从作品的大量情节中所索隐考证出来的,本文日期均为农历),生下了她的第二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即皇四子和硕荣亲王,已经在1658年1月24日夭亡)。按照排行,顺治的这个儿子应该是他的皇七子。出于对董鄂妃的宠爱,也由于要弥补立四子为皇太子未遂的遗憾,这个儿子出生后,顺治就兴高采烈地规定他为将来的太子(关于此点,《汤若望传》中有所记载)。由此在宫中招致了广泛的嫉妒。由于董鄂妃身世上的一些原因,给宫妃们的嫉妒提供了理由:攻击这个孩子是董鄂妃和他养父鄂硕的大儿子即康熙朝名臣费扬古哥哥私通的结果(所以作品写通灵宝玉丢失后贾政说宝玉刚生下来时“满街的谣言”,并交代巧姐有个二舅)。由此最终导致了董鄂妃的夭亡。顺治出于对爱妃的悼念,也出于对自己实际上是多尔衮的儿子这一点的耻辱(这是我从《红楼梦》中发现的清宫隐秘,也是多尔衮在有良好条件登上皇帝宝座时同意顺治继承皇位的真正原因,此处无暇细论)和对生母的怨恨,不顾母亲的激烈反对,终于放弃皇位,出家五台山。出家前,为了表示对董鄂妃的纪念,立这个未满周岁的儿子为皇太子,并赐以玄烨的汉名。因为董鄂妃原本是明将杨文聪的女儿,她在清兵与明军的战争中,和母亲一起被鄂硕所掠得。她先是嫁给太宗十一子为妻,后为顺治看中并占为己有。顺治让自己的一个兄弟辅助太子,等他长大了再继承皇位。但顺治生母孝庄文皇后在自己也搞不清这个孩子到底是不是自己的亲孙子的情况下,自然不会按照顺治的这个一般来说荒唐透顶的意愿去做,尤其是在她极力反对儿子出家未果的前提下。于是她矫诏立了顺治的三儿子即我们所熟知的康熙为太子,并让他袭用了玄烨这个原本是属于顺治的真正的皇七子的汉名。同时出于对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一时的愤恨(她费尽心机才换来和保住的这个大清皇位,就被这个儿子如此轻易地放弃了,其怨愤之情可想而知),断然地对外宣布了顺治患天花夭亡的虚假消息。孝庄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你不是不爱江山爱美人吗,你不是想追随爱妃于地下吗,你不是置孤母和皇位于尘埃吗,那好,我成全你,就让你真的从人世间消失好了。正是出于对母亲这种过激做法的不满,在孝庄随康熙去探望顺治即康熙第二次去五台山的时候,顺治拒绝与母亲相见:你不是说我已经死了吗,你不是从此不认我这个儿子吗,你还来见我干什么。清代的规定是,皇子出生后,先是由宫廷监记下出生的日期和时辰,一年后再正式录入皇族家谱《玉牒》。因此,顺治的这个真正的皇七子就在还没有被录入《玉牒》之前,就从皇宫中消失了。于是在他之后出生的顺治的皇八子隆禧,就被当成了皇七子记入了史册。同样道理,顺治的最小的儿子皇九子永干,就顺理成章地被记成了皇八子。于是我们只知道顺治共有八个儿子,却不知道他实际上有九个儿子。
    而顺治的这位真正的皇七子,先是在姥姥家寄身,后被康熙保姆孙氏领到曹家。孙氏嫁给曹玺成了他的妻子,这位皇七子则成了曹玺的二儿子,即我们所熟知的曹宣。为了隐瞒他的真实身份,曹家对外说他生于1663年,或许是由于孙氏是在1662年出宫嫁给曹玺的缘故吧。为了表明自己不是曹家的儿子,曹宣在曹家1690年上报内务府的材料中,故意将自己的出生之年写成1662年。曹玺在1684年6月逝世,该年11月份,康熙第一次南巡回銮到曹家看望保姆孙氏。由于曹宣长相酷似亲生父亲,自然引起了康熙的注意,这或许就是次年曹寅携全家返京即被诏回京的真正原因。这就是元春判词中“二十年来辩是非”和惜春判词中“堪破三春景不长”的部分内涵:从1704年回数到1685年,就是20年。红楼贾家四姐妹的史实寓意是:曹宣在皇宫中出生为“元春”,顺治未死却被记成死人为“迎春”,曹宣在曹家1663年三个花朝日假生日为“三春”(即失去太子身份后的第三个春天和有三个春天的生日的意思),他离开曹家和顺治团聚为“惜春”。有确凿的史料记载表明,曹宣在曹家的生日是花朝日即花生日、百花生日,而古代关于花朝日的说法有三种:2月2日、2月12日和2月15日,故他在曹家的身份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用“三春”来喻指。在上述意义上,他在曹家的身份只存在了20年,故说“堪破三春景不长”。康熙曽五次去五台山看望父亲,第三次曹宣以侍卫的身份随行,顺治见到了他,父子相认,所以作品中就用《丁郎认父》这部戏曲来隐写一部红楼的这个核心谜底。从此顺治开始惦记和思念这个亲生儿子,这一点被作者写成了“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此时凤姐指代了曹宣,贾瑞指代了顺治。1702年康熙第四次幸五台山,此年之前即1701年年底曹宣由于顺治的思念也离开曹家奉命到五台山和亲生父亲团聚。曹宣一去不归,曹家不得不对外说他在1704年逝世或者1705年5月前逝世。康熙第五次去五台山是1710年,此次曹宣随父亲一起回京。从此又经过了一些是非曲折,作品写顺治活到了1732年。
    顺治在青灯古佛的隐居生活中,根据自己的遭遇,创作了一部书稿,并命名为《风月宝鉴》。在此书的基础上,曹宣进行了另起炉灶的全新创作。曹宣的创作以自己的遭遇为主,同时把顺治的遭遇也囊括了进来。父子二人的这个创作时间相当漫长。顺治的创作在1702年前已经完成,但曹宣的创作或许到1732年也没有全部完成。为了暗示顺治和曹宣的真实身份和二人在创作此书时的真实情况,曹宣给顺治起了吴玉峰、孔梅溪、棠村、脂砚斋(《红楼梦》的主要批者)等化名,给自己起了曹雪芹、畸笏叟(《红楼梦》的另一个主要批者)等化名。同时为了让此书能够顺利地流传下去,曹宣又安排自己孙子辈中的一个人(或许是曹宣四子曹頫的儿子)袭用了曹雪芹这个名字,以免人们把《红楼梦》的作者和批者与曹宣和顺治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红楼梦》的版本和批语也是用谜语形式写成的,是作者和批者为了暗示真实的历史事实所精心设计出来的。
    这就是天下第一奇书,集史书、谜书和小说三种品格为一身的《红楼梦》的基本情况。我不敢说我的每一个观点都是正确的,但我敢保证,最起码我的治学态度是极端严肃和比较严谨的。我的任何一个观点,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确凿的史料记载,根据作品和批语所谨慎地作出的。我的研究前后共经历了十多年的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虽然不敢说达到了“无一字无来历”的程度,但也绝不象其他许多索隐研究那样,尽管有些人也结合了大量史料,但把历史记载和《红楼梦》内容只进行了望文生义式的简单对接,所以终究还是难免陷入猜测和附会的窠臼。当然出现这些错误和误入歧途,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要真正揭开《红楼梦》这部如此复杂的谜书的谜底,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是有些搞索隐的人,缺乏必要的学术研究规范的训练,随意性过大,又过于固执己见,就难免误入歧途了。
    与之相关,再结合作品中文本,就不难发现作品的谜底即所隐写的主要内容了。作品中交代:“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所谓的石头上的题诗,就是《红楼梦》一书的谜底,将其翻译过来就是:没有运气去继承皇位,失去了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后来和亲生父亲团聚又一起生活了好多年,但这些真实的经历并不为世人所知,所以就好比“枉入红尘若许年”一样了。同时这就好比“此系身前身后事”了:流落曹家前的经历成了在曹家“重新出生”的“身前事”,离开曹家和父亲的团聚就成了在曹家“死亡”的“身后事”。而“倩谁记去作奇传”的谜底也不言自明了:既然不能让别人来记下这段奇特的经历而长传后世,那么能记下这些经历的人就只能是曹宣即“石头”自己了!
    于是我们自然就能明白宝玉两次入太虚幻境的寓意了:流落曹家前与顺治的父子情缘为一次“红楼梦”,离开曹家后与顺治的父子情缘为又一次“红楼梦”。头一次所见到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作假,无为有处有为无”的寓意是:隆禧的皇七子和康熙的皇太子身份都是假的,曹宣的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则是真的,但假的成了真的,真的就成了假的了;曹宣在清宫中的真实生日没有在史册中记载下来为“无”,他在曹家的假生日为“有”,但若发现了曹宣的真实身份后,就肯定了他的真实生日,就成了“无为有处”,自然就否定了他的曹家二儿子的虚假身份,也就是否定了他的假生日,也就是“有为无”了。宝玉第二次所见到的对联“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前因后果,需知亲近不相逢”的寓意是:曹宣流落曹家前的身世即“身前事”,曹宣离开曹家后的遭遇即“身后事”,不要说世上最聪明的人能够参透其中的奥秘(这是在强调和突出《红楼梦》的谜书和史书性质,因为把《红楼梦》只当成小说来读,自然无法参透其中的奥秘);正因为曹宣原本是顺治的皇七子和皇太子即“前因”,才有了曹宣最终离开曹家与顺治团聚之事即“后果”,但是在不知晓这些清宫隐秘的世人来说,顺治并没有曹宣这么个儿子,曹宣也没有顺治这么个父亲,自然就是父子这样最亲近的人没有“相逢”了,正如作品中所暗示的那样: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上述在常人看来可能是荒唐透顶的生活内容(所以作品才说“满纸荒唐言”),我是怎么发现的呢?难道是我闭门造车、脑袋发热的产物吗?我们下次再接着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