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缘何不使永团圆 ——红楼谜话之十四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晓琦 参加讨论

     
    我们现在继续关于中秋的话题。
    现在我们自然不难发现作者在元宵节时让王熙凤“效戏彩斑衣”的史实寓意:正如我在《残唐五代的故事》中所指出的那样,老莱子娱亲的典故,是写老莱子70岁时候的事,而1729年的8月15日丁巳日,即最能体现顺治和曹宣父子团聚之事的日子,正是曹宣70岁的时候。
    贾府过中秋节时,贾赦、贾政和尤氏分别讲了一个笑话,这三个笑话,都是作者通过谜语手法精心编制出来的。
    贾政讲的笑话是:
    因笑道:"一家子一个人最怕老婆的。"才说了一句,大家都笑了。因从不曾见贾政说过笑话,所以才笑。贾母笑道:"这必是好的。"贾政笑道:"若好,老太太多吃一杯。"贾母笑道:"自然。"贾政又说道:"这个怕老婆的人从不敢多走一步。偏是那日是八月十五,到街上买东西,便遇见了几个朋友,死活拉到家里去吃酒。不想吃醉了,便在朋友家睡着了,第二日才醒,后悔不及,只得来家赔罪。他老婆正洗脚,说:'既是这样,你替我舔舔就饶你。'这男人只得给他舔,未免恶心要吐。他老婆便恼了,要打,说:'你这样轻狂!'唬得他男人忙跪下求说:'并不是奶奶的脚脏。只因昨晚吃多了黄酒,又吃了几块月饼馅子,所以今日有些作酸呢。'"说的贾母与众人都笑了。
    如我在《木瓜之谜》中所论,1672年9月3日,作者把这个日子比作了唐肃宗的生日。于是我们在与唐玄宗和唐肃宗的联系中,才能发现中秋节时一个重要细节的内涵。贾政讲了一个怕老婆的人8月15给老婆舔脚的笑话。这个笑话其实写的是唐玄宗和唐肃宗父子在安史之乱中经历了分离之后,后来又团聚之事。作者以此来喻指顺治父子后来的团聚。《旧唐书.肃宗本纪》:“十二月丙午,上皇至自蜀,上至望贤宫奉迎。上皇御宫南楼,上望楼辟易,下马趋进楼前,再拜蹈舞称庆。上皇下楼,上匍匐捧上皇足,涕泗呜咽,不能自胜。”这个丙午日是757年12月3日,如我在《木瓜之谜》中所论,在作者的构思中,757年好比1718年,而1718年的12月3日的干支恰好也是丙午。
    而贾赦讲的笑话,则是对顺治死于养心殿之事的虚假性的揭露。
    一家子一个儿子最孝顺。偏生母亲病了,各处求医不得,便请了一个针灸的婆子来。婆子原不知道脉理,只说是心火,如今用针灸之法,针灸针灸就好了。这儿子慌了,便问:“心见铁即死,如何针得?”婆子道:“不用针心,只针肋条就是了。”儿子道,“肋条离心甚远,怎么就好?”婆子道:“不妨事。你不知天下父母心偏的多呢。”众人听说,都笑起来。贾母也只得吃半杯酒,半日笑道:“我也得这个婆子针一针就好了。”贾赦听说,便知自己出言冒撞,贾母疑心,忙起身笑与贾母把盏,以别言解释。贾母亦不好再提,且行起令来。
    表面上看,这是在写贾母偏心:疼贾政胜过疼贾赦。在这个层面上作者写的是曹家的事:孙氏疼曹宣远胜过疼曹寅,而他们都不是孙氏亲生的儿子。这个笑话的里层寓意是:顺治死于养心殿的记载是虚假的,偏离了事实真相,应该予以纠正。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的干支是丁巳,丁配心,所谓“丁心戊胃己脾乡”,巳五行为火,所以关于顺治死于丁巳日的记载被作者写成“不知脉理,只说是心火”,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不知道事实真相的人,只知道顺治死于丁巳日。证明顺治没有死的最好办法,当然是通过李治来写他的长寿。如前述,在这个意义上,1693年1月7日辛亥日,就好比1661年1月7日了。而辛亥的纳音五行为钗钏金,并且这个日子的隐语就是宝钗图像中的“一股金簪”(这一点别处再细论),同时自然也就是龄官画蔷时手中的簪子(这是通过这个日子把1661年1月4日甲寅与1732年1月8日丙寅连在一起:丙寅中的丙火克辛亥中的辛金,而辛亥中的辛金克甲寅中的甲木)。簪子就是针形物。故把这两个日子联系在一起就是“心见铁即死”,实际上这是反话,意谓能把这两个日子联系在一起,就能知道顺治实际上没有死的历史真相了。为什么要针肋条呢?《三命通会》卷七:“丁心戊肋己属腹。”据此,戊日的隐语就是肋条了。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论述的那样,在与李治的联系中,1732年是写顺治长寿的最佳年份,该年1月30日戊子。既然“心见针即死”是写1661年1月7日和1693年1月7日的关系,那么把1693年1月7日和1661年1月8日戊午日、1632年1月30日戊子日联系在一起,来写顺治长寿之事,就是“针肋条”了。这就是说,这个所谓的“偏心”故事,其实是顺治长寿之事的隐语。
    尤氏讲的第三个笑话是:“一家子养了四个儿子:大儿子只一个眼睛,二儿子只一个耳朵,三儿子只一个鼻孔,四儿子倒都齐全,偏是个哑巴。”
    这个笑话的寓意是:我们都知道“耳聪目明”的说法。“大儿子”指清太祖努尔哈赤,他建元天命,可以会意为“不是明朝”即“不明”。当时明朝还存在,故一个眼睛代表的是明朝,少的那个眼睛隐写了天命朝即“不是明朝”。这个寓意写成一只眼睛好使即“目明”,一个眼睛不好使即“目不明”也可以,不一定非得写成只有一个眼睛不可,但象现在这样写,谜底隐藏的就更深一些了。“二儿子”指清太宗皇太极,他继承父位后改元天聪,“天聪”可以会意为耳朵极其好使;他后又改元崇德,崇德“不是天聪朝”可以会意为“不聪”,就好比少了个耳朵一样,就是说,二儿子的一个耳朵代表的是天聪朝,少的那个耳朵隐写的是崇德朝。“三儿子”指代的是顺治,顺治朝入主中原,统一中国,消灭了明朝,就好比一个鼻孔出气了:一个鼻孔代表明朝,另一个鼻孔代表清朝,明灭清兴,就好比满汉一体,一个鼻孔出气一样了。“四儿子”指的是曹宣,由于他的真实身份不能公开地讲出来,也就好比哑巴一样了。这个笑话,把曹宣和其他三个皇帝联系在一起,其实就是在暗示他和另三个人一样,原本是应该成为皇帝的人,也就是在写他的皇子和太子身份。
    贾府中秋节被作者概括成“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凸碧山庄和凹晶溪馆的寓意我在《红楼梦中的中秋之谜》一节中已经说明过了。凸碧堂显然是凸碧山庄的另一种说法,写家人团聚于厅堂之上,故此处才用了一个堂字。“凸碧堂品笛感凄清”的说法告诉我们,《红楼梦》所隐写的顺治和曹宣父子的团聚之事,一定与笛子有关。
    笛子的特征是:吹孔一、膜孔一、手孔六,共为八孔。尚有排气孔二到三个。曹宣出生后,流落曹家前,活着的兄弟七人:二哥福全、三哥康熙、五哥常宁、六哥奇授、八弟隆禧、九弟永干,流落曹家后,才有了曹寅这个假哥哥。就是说,曹宣刚到曹家的时候(我们把这个时间定在1663年,因为曹家对外说他生于此年),他在皇室和曹家的兄弟活着的人共为8个人,正好可以用笛子的八个孔来喻指了。他的两个死了的哥哥即大哥和四哥,正好可以用两个排气孔来喻指。他在曹家的假身份遮盖了他的真实身份,正好可以用膜孔来指代。于是笛子的八个孔可以分别分配如下:吹空喻指曹寅、膜孔喻指曹宣,然后依次是:福全、康熙、常宁、奇授、隆禧和永干。这就是作品写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的内涵:传说比干心有七孔,而曹宣流落曹家时活着的真假兄弟共八人,自然就是“心较比干多一窍”了。
    如前述凸碧山庄是1702年2月12日的隐语,当时正是康熙第四次去五台山的时间。所以,在1702年中秋节的时候,已经在顺治身边的曹宣既离开了曹家的哥哥曹寅,也离开了皇室的中的三个哥哥,孤身一人,当然就是“凸碧堂品笛感凄清”了。
    作品中有关笛子的诗句有:“何处梅花笛,谁家碧玉箫?”(《芦雪庵即景联诗》)“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搂头夜倚栏。”(香菱《咏月诗》)“雨荔秋垣,何处希闻怨笛?”(《芙蓉女儿诔》)下面对此略加诠释。
    在1702年的时候,曹宣活着的真假兄弟算上他共五人,按照年龄大小依次是:福全、康熙、常宁、曹寅和曹宣。古人用五点来指代梅花,故1702年中秋节的时候也就是76回所写的贾府中秋节的时候所吹奏的笛子,就是“梅花笛”了。我们看作品中的描写:“正说着闲话,猛不防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咽悠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这明月清风,天空地静,直令人烦心顿释,万虑齐初,肃然危坐,默然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这就是“何处梅花笛”的内涵。1702年2月6日戊午,2月12日甲子(如前述这个日子的隐语就是凸碧山庄),戊五行为土,午中己土,甲五行为木,二土一木,可以合成一个桂字,2月12日为花生日,故这两个日子即曹宣的真假生日的隐语为“桂花树”,这就是笛声从桂花树下传来的原因,也就是“何处梅花笛”的内涵了。同时这也是“隔院希闻怨笛”的内涵:这里的笛声,并非“怨笛”即“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怨笛”,因为此时顺治和曹宣父子已经团聚,曹宣的太子身份也已经得到了确认,并不是“春风不度玉门关”,而是“春风已度玉门关”了。所以众人所听的笛声,就不是令人忧伤的怨笛,而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笛声。
    “雨荔秋垣”的内涵稍微复杂点,它是“隔院希闻怨笛”的原因,所以应该具有写出曹宣的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和他与父亲团聚的功能才符合逻辑。李显死日即710年6月2日在卦气图中的爻位,可以变成小畜卦的上九爻,如下所示:
       6月2日壬午3:56到3日4:17,鼎卦九三爻,变成小畜卦上九爻。
       6月1日辛巳3:35到2日3:56,鼎卦九二爻,变成小畜卦九五爻。
          5月30日庚辰3:14到1日3:35,鼎卦初六爻,变成小畜卦六四爻。
       5月29日己卯2:53到30日3:14,姤卦九五爻,变成小畜卦九三爻。
       5月28戊寅日2:32到29日2:53,姤卦九五爻,变成小畜卦九二爻。
       5月27丁丑日2:32到28日2:53,姤卦九四爻,变成小畜卦初九爻。
    打破卦气图中各卦原来的组合关系,单看这依次相连的六爻,它们就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一卦即小畜卦了。此时6月2日的3:56分之后,就由原来卦气图中的鼎卦九三爻,变成了小畜卦的上九爻了。这就是晴雯画面之象的内涵:她是李显死日的隐语,也就是小畜卦的隐语。这一点我们在此就不具体分析了。现在要说的是这个日子和“雨”的关系。
    《周易.小畜》:“上九,既雨既处,尚载德”翻译过来就是:上九,密云已经降雨,阳刚已被畜止,至高极上的阳德被阴气积载。据此,小畜卦的隐语就是“雨”了。石敬瑭死日也就是石重贵登基日,即942年6月13日,落实到顺治身上,就是1688年6月13日甲寅(因为此年顺治和石敬瑭一样,也是51岁);元英宗被立为太子日即1316年12月19日,落实到曹宣身上就是1673年12月19日甲寅;甲寅的隐语也是“雨”:《三命通会》卷一:“甲寅水,雨水也。”把李显被立为太子日即680年8月23日和顺治被记成死人日即1661年1月7日连在一起计算一下:月减日加,就是7月30日。故这个7月30日可以传达出如下信息:曹宣与父亲团聚后,自己的太子身份得到了证实。这就是贾府中秋节时发生了地藏庵的尼姑圆心(或作圆信)收藕官、蕊官为徒之事的内涵:藕官代表顺治、蕊官代表2月12日花朝日也就是曹宣,圆心代表顺治和曹宣父子团圆,地藏庵代表地藏王的7月30日生日,故圆心才是地藏庵的姑子。把李显复立为太子日即698年9月15日落实到曹宣身上,就是1702年9月15日,这个日子的干支是癸亥。现在把这个象征顺治和曹宣父子团聚的7月30日也落实到1702年,因为李显被立为太子之事与他被复立为太子之事密切相关。1702年的7月30日的干支是己卯。己卯的纳音五行为城头土,故此日就是“秋垣”了。把上述其他日子即“雨”与这个日子联系在一起,来写顺治父子的团聚,就是“雨荔秋垣”了。
    再看“雨荔秋垣”字面上的出典,即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该诗是柳宗元赠给一起被贬的四位朋友,朋友五人,正好与“梅花笛”在1702年时扣曹宣真假兄弟五人相合。其中的“海天愁思正茫茫”,正好扣1702年9月15日癸亥日,因为癸亥的纳音五行是大海水。柳宗元该诗写于815年,该年的1月7日为己卯日,如果把此日类比为1702年1月7日,再把李显被立为太子日与这个1月7日连在一起算出7月30日己卯日,正好和1702年7月30日己卯日相合,也就是“秋垣”了。1702年1月7日干支己丑,己丑的纳音五行为“霹雳火”,“霹雳”谐音就是“薜荔”,霹字与薜字一声之转,正象我在《司棋、龄官和贾蔷》一节中所论述的那样,作品将顺治之死通过贾蔷设计成“假墙”,故1702年1月7日己丑在上述联系中就变成了“密雨斜侵薜荔墙”了。而顺治死日丁巳日在《推背图》中的颂辞中有“九曲黄河水不黄”的句子,由此作者设计了“懦弱迎春肠回九曲”的说法,而柳宗元的诗中正好就有“江流曲似九回肠”的句子。上述种种,就是作者设计“雨荔秋垣”时的全部内涵。
    “绿蓑江上秋闻笛”与上述构思是相配合的,“秋闻笛”便扣贾府8月15日的笛声了。“绿蓑”扣“雨荔秋垣”即有雨时需要穿雨衣。这里的“江上”扣丙日和辛日,因为丙辛化水,水多则可为“江”。其具体内涵有很多,如:曹宣的真实生日辛卯,李显生日落实到曹宣身上的1660年11月5日丙辰,在与李治的联系中落实到顺治身上是1666年11月5日辛巳(李显1岁时李治29岁,1666年时顺治29岁)、李显被立为太子日即他25岁时的8月23日落实到曹宣身上的是1684年8月23日丙辰,在与李治的联系中落实到顺治身上是1690年8月23日辛巳(李显25岁是李治53岁,1690年时顺治53岁),等等。这就是“琅玕节过谨提防”的内涵,后面再细说。“红袖楼头夜倚栏”中的“楼头”是从“红楼梦”的角度来写顺治和曹宣父子关系,后面讨论真真国女孩时再细说。“栏”即中秋联诗时13根栏杆,既是曹宣太子身份的象征,也是顺治和曹宣父子关系的隐语:唐太宗14个儿子,故从李治数到李显为13人,这就是众人作海棠诗时也用了13元韵的内涵。前引柳宗元诗中便有“城上高楼接大荒”的诗句,这也是作者选中此诗来传达相关信息的一个原因。
    “谁家碧玉箫”的内涵是:用梁元帝的皇九子梁敬帝萧方智来指代顺治。萧方智活了16岁,死于558年4月3日(见《资治通鉴》卷167)。从1717年(因为此年2月6日与1660年2月6日干支相同,可以暗示顺治与曹宣的出生之年从而暗示二人的父子关系)顺数到1732年为16年,回数到1702年也是16年。如前述凸碧山庄和凸碧堂都是根据1702年2月12日来设计的,2月12日与4月3日月乘日加,也是8月15日,这就是“谁家碧玉箫”(箫谐音为萧)的内涵:从1702年到1732年间,曹宣和亲生父亲的团聚,又有谁能通过箫声来理解呢?
    由上面对中秋节寓意的发现,才能明白香菱作咏月诗的奥妙。香菱为什么作到第三首的时候才成功呢?因为在1660年8月15日即曹宣生命中的第一个中秋节的时候,他已经失去了皇七子身份,与顺治父子分离,自然就谈不上父子团圆。在1672年8月15日丁巳日的时候,曹宣寄身曹家,还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父子二人还没有团圆。在1729年8月15日丁巳日的时候,顺治父子早已经团圆了,这个日子是顺治和曹宣父子二人团聚之事的标志性日子,并不是说二人在1729年时才团聚。这才是靖藏本中一段极其重要的语序错乱的41个字的批语中“三中秋即是姐(解),何必削发而引”的内涵:明白了《红楼梦》中三个中秋的寓意,一部红楼的谜底即顺治父子的“再生缘”也就彻底揭开了,也就不用通过柳湘莲和宝玉出家出家的情节来引导我们发现这其中的奥秘了。这个问题我们后面相关处再细说。由此我们就能发现香菱第三首咏月诗中“缘何不使永团圆”的寓意了:为什么曹宣出生后不能在皇宫中正常长大,出生后不久便与父亲分离呢?为什么顺治不能不抛弃皇位,而是与爱妃所生的第二个儿子一直正常地生活在一起并使这个儿子能正常和顺利地继承皇位呢?为什么父子二人的遭遇竟如此曲折离奇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