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元春死日与赖尚荣之谜 ——红楼谜话之十五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晓琦 参加讨论

    《红楼梦》的一个核心构思,就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仙缘”,所谓的“三生石畔旧精魂”。知道了8月15日的上述寓意,我们就不难发现作者选用这个典故的用心了。
    据唐代袁郊《甘泽谣.圆观》中记载:唐代的李源和圆观交情甚好,一次圆观对李源说,他将投生其他人家,十二年后的中秋夜,在杭州天竺寺见面,说完他就死了。后来李源如期去杭州,见到一个牧童唱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这个牧童就是圆观的后身。《红楼梦》作者之所以选择这个传说,是由于它恰好可以暗配合作者通过中秋节来写顺治和曹宣父子团聚即“再生缘”的构思。
    李源类比了顺治,圆观类比了曹宣。把李治死日即683年落实到1660年,就是12月4日,因为顺治实际上在1660年年底就已经抛弃皇位了。这个日子的干支是乙酉,乙酉的纳音五行为井泉水。源是水流起头的地方,自然也是井泉水发源的地方,用《红楼梦》中黛玉的话说“天下的水总归一源”,在这个意义上,即在与李治死日的联系中,来写顺治的身份和经历,就是“李源”了。更加重要的是,如前所述,李治和李显父子是历史上唯一一对最能类比顺治和曹宣父子关系的人物。现在把顺治和曹宣的关系,通过顺治与李显的关系来表示。李显的生日11月5日,和李显死日6月2日,与顺治生日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关系:顺治生日即每年的1月份的最后一天,当6月份之前没有闰月时,有时和6月2日的干支是同一个;当12月之前有闰月的时候,有时和11月5日的干支是同一个。顺治生日和李治死日即12月4日之间也有着这种关系:在没有闰月的年份中,两个日子的干支有时会是同一个。比如,在1660年也就是曹宣出生之时,1月29日即顺治的23岁生日,和6月2日、12月4日的干支都是乙酉。李治死于56岁,顺治56岁的时候即1693年的1月30日即顺治56岁生日和该年的6月2日都是甲戌日(这就是甲戌本命名的部分内涵)。李显活了55岁,曹宣55岁即1714年时,1月30日、6月2日和12月4日的干支都是壬申日。1732年的时候,1月30日和11月5日的干支都是戊子。这也是“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中的“奇缘”和“巧合”之说的一部分内容。1660年6月2日和12月4日的干支都是乙酉。把该年的6月2日作为曹宣失去皇太子身份的日子(因为曹宣出生后不久即失去了皇七子身份,按照《汤若望传》中的记载,是几个星期之后,这个记载不一定准确,但把6月2日作为他已经失去了皇子身份的日子,在与李显和《汤若望传》的记载的联系中,显然是合乎逻辑和情理的),把该年的12月4日作为顺治抛弃皇位的日子,就是“井泉水”了,而李治和李显,就是“李源”了。所以指代了多尔衮的荣国公就名贾源,因为多尔衮的生日即1612年10月25日的干支就是乙酉即“井泉水”,他才是顺治和顺治的子孙们的生命之源。而且,顺治隐居之处五台山,来去必经之地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地点,就是龙泉关。所以中秋联诗时就有了“泉知不问源”的诗句:意谓只要知晓了《红楼梦》是写顺治与曹宣的父子关系,就不用通过李治和李显的关系来证明这一点了;只要知道了顺治实际上是多尔衮的儿子,也就不用通过多尔衮的生日干支来证明这一点了;只要知道了康熙去五台山是看望顺治的,也就知道了龙泉关的寓意了,也就不用再问康熙去五台山的目的了。这就是宝玉的一个小厮引泉这个名字的内涵:通过与李治和李显的关系即通过这两个乙酉日与李治和李显的关系,来写顺治和曹宣的关系;通过与多尔衮的关系来写顺治出家的原因;通过龙泉关来暗示顺治隐居在五台山;就是“引泉”了,就好比一个企业扩大再生产时引进了外资一样。
    那么为什么不说李源指代了曹宣呢?如上所论,在与李显的联系中,曹宣也可以成为“李源”的吗。这是因为:在这个李源和圆观的典故中,是圆观死而复生,而不是李源死而复生,圆观的经历与曹宣在曹家重新出生即“死而复生”之事相符。此其一。用2月15日代表曹宣在曹家的假身份,用隆禧死日即1679年7月15日代表他失去了皇七子身份的经历,这两个日子都是月圆之日,因此是可以“圆观”月亮之日,故“圆观”可以成为这两个日子的隐语,因此“圆观”这个名字就是曹宣的皇七子身份的最佳标志了。此其二。
    从1660年6月2日(好比曹宣死日)到1672年8月15日,正好是12年之后的事了,也就好比李源和圆观相聚于12年后的8月15日一样了。这就是作者选用这个典故的更重要的内涵:这个典故,能够从具体的年份上,更精准地写出顺治和曹宣的父子关系。换句话说,这个典故,恰好与作者关于中秋节的构思相符,才被作者选中后“信手拈来,涉笔成趣”(脂批)的。
    而如前所述从2月22日到8月15日为200天的年份,必须是在8月前有闰月的年份,作者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为只有在12月之前有闰月的年份中,1月29日或者30日,才有可能和11月5日的干支是同一个。发现这些之后,才能彻底发现作者选用李源和圆观12年后再相聚的这个典故来写顺治和曹宣父子的“再生缘”的真正原因了:从1660年到1732年之间,同时满足1月最后一天和6月2日、11月5日是同一个干支,从2月22日到8月15日为200天的年份只有一个,就是1672年。1729年满足了干支相同的条件,但从2月22日到8月15日是201天,差了一天。
    由此我们才能发现元春死日的奥秘。如前述,由于李治死时56岁,故用李治来指代顺治时,顺治56岁时的1693年就好比顺治被记成死人的1661年,则1692年就好比曹宣出生的1660年了,而从1692年到1734年甲寅年为43年,这就是元春死于甲寅年,死时43岁的内涵。元春死年12月18日立春的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1693年的立春日是1692年12月30日,1735年立春日是1月12日,把这两个日子月乘日减,就是12月18日了。把1692年12月30日与1735年1月11日即立春的前一天月乘日减,就是12月19日了,用纪年法中的回文法即往回数,1735年1月11日就变成了立春后的次日了。这就是元春死于甲寅年12月19日,18日立春的谜底。这个所谓的“12月19日”实际上就是12月30日和1月11日计算后的结果,后者按照节气算还是1734年甲寅年,故作品写元春死于甲寅年。往回数,该年1月12日立春为一月,则1月11日也就是特殊意义上的12月19日,就是“二月”即“卯年寅月”了。
    作者如此设计的用意是:从开头数,顺治1661年被记成死人,曹家对外说曹宣生于1663年,从1661到1663年为三年即“三春”。在与李治的联系中作者写顺治活到了1732年,则此年就好比1661年了。那么1734年就好比1663年了,因为从1734年回数到1732年也是三年。所以作者写元春活到了甲寅年其实是对他在曹家“生于”1663年一种回文式的交代。同时在上述构思中,突出了43岁这个特征。这是因为,李显被复立为太子时就是43岁。作者虚构元春生于甲申年的目的正在于此:元春生于甲申年是指1704年甲申。古人称太子为国本,而顺治是在1644年甲申年定鼎燕京的,故此年可以视为大清朝的“国本”。故1704年甲申年在与顺治定鼎之年的联系中,可以暗示曹宣的太子身份即“国本”。而从1704年回数到1662年就是43年,正与元春活了43年相合。而1662是康熙元年,正好可以暗示曹宣与康熙皇位之间的真正关系。所以,元春之死,一方面写出了曹宣在曹家“生于”1663年之事,另一方面在上述诸多联系中,写出了他的真实身份。
    作者如此设计的另一层寓意是:如前述在与元英宗的联系中,元仁宗可以指代顺治,把他的死日即他36岁时的1月21日落实到顺治身上,就是1673年1月21日壬辰日,而从此年开始,1月21日为壬辰日的第一个年份,就是1735年。据此,将元春死日的时间写到1735年,就是在与元仁宗和元英宗父子的联系中,来写出顺治和曹宣的父子关系时所能作出的最佳选择了。
    但元春的这个死日,与我们上面所说的顺治生日与李显生死之日在干支上的关系又有什么联系呢?从1660年到1735年之间,1月的最后一天和6月2日干支相同的日子共有36年:1660年、1664年、1665年、1666年、1668年、1669年、1672年、1673年、1677年、1679年、1682年、1684年、1687年、1688、1691年、1692年、1693年、1695、1698年、1701年、1702年、1704年、1707年、1709年、1714年、1717年、1718年、1722年、1723年、1725年、1726年、1728年、1729年、1730年、1731年、1734年。这就是87回中所谓的围棋谱中“36局杀角势,一时也难记难会”的内涵:在太乙金镜经中,称一年为一局,故这36年就是36局了,“杀角势”喻指作者在与李治和李显等人的联系中来写元春之死的构思,这个构思当然很难为人们所发现和记住,自然就是“一时也难记难会”了。
    如前所述,把1672年9月3日作为唐肃宗生日,在与唐玄宗和唐肃宗的联系中来写顺治和曹宣的父子关系,是作者的一个重大构思。而这个构思除了我在《木瓜之谜》一节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1672年所具有的写顺治父子“再生缘”的重要性。作品中的赖尚荣这个人物,就是在与圆观和李亨的联系中,为了更具体地体现这个构思所设计出来的。“赖尚荣”这个命名,其实就是“来生还活着”的意思,也就是圆观转世的化身了。为了提示这个构思,作品中还设计了赖升这个人物,“赖升”谐音就是“来生”了。
    关于赖尚荣的情节就是他30岁选了出来之事,作品中写道:
    李纨笑道:“多早晚上任去?”赖嬷嬷叹道:“我那里管他们,由他们去罢!前儿在家里给我磕头,我没好话,我说:‘哥哥儿,你别说你是官儿了,横行霸道的!你今年活了三十岁,虽然是人家的奴才,一落娘胎胞,主子恩典,放你出来,上托着主子的洪福,下托着你老子娘,也是公子哥儿似的读书认字,也是丫头、老婆、奶子捧凤凰似的,长了这么大。你那里知道那”奴才“两字是怎么写的!只知道享福,也不知道你爷爷和你老子受的那苦恼,熬了两三辈子,好容易挣出你这么个东西来。从小儿三灾八难,花的银子也照样打出你这么个银人儿来了。到二十岁上,又蒙主子的恩典,许你捐个前程在身上。你看那正根正苗的忍饥挨饿的要多少?你一个奴才秧子,仔细折了福!如今乐了十年,不知怎么弄神弄鬼的,求了主子,又选了出来。州县官儿虽小,事情却大,为那一州的州官,就是那一方的父母。你不安分守己,尽忠报国,孝敬主子,只怕天也不容你。’”
    如果把这里的赖嬷嬷看作曹宣养母孙氏,把赖尚荣看作曹宣,就再恰当不过了:孙氏之子,可以会意为“孙子”,故赖尚荣为赖嬷嬷的孙子。我们看赖尚荣在家中所受到的待遇,应该是曹宣在曹家所受到的特殊礼遇的真实写照。“捧凤凰似的”的说法,应该是点睛之笔,因为在作品中,“凤凰”是曹宣的真实身份的象征。赖尚荣30岁选了出来的寓意是:1701年时曹宣去五台山与顺治团聚,从1672年即圆观“转生”和李亨“出生”之年开始算,到1701年为30年。赖尚荣20岁捐了个前程在身上的寓意是:曹宣和他的儿子和侄儿等人在1690年的时候捐了监生(见《咨文》),从1709年回数到1690年就是20年。为什么从1709年往回数呢?因为李显复位登基的时候即705年1月25日时50岁,而1709年的时候曹宣就是50岁。
    接下来赖家摆酒庆贺的日子是14日,由前面9月2日给凤姐庆贺生日的情节,和后文薛蟠10月14日长行的情节,可知这个14日是9月14日了。这个日子的寓意是:把李亨登基日7月12日与曹宣的2月12日花朝日假生日连在一起计算一下,月日全相加,就是9月14日了。把李亨被立为太子的6月3日与元英宗登基日的3月11日月日全相加,也是9月14日了。把李显被立为太子的680年8月23日与康熙登基的1661年1月9日月加日减,也是9月14日了。李晔登基的888年3月8日,与顺治被葬入孝陵的日子6月6日,月日之和,也是9月14日。因此,这个9月14日,就在与李显、李亨、李晔、元英宗、康熙、顺治和曹宣的联系中,把作者有关“再生缘”的构思,十分具体地体现了出来。与赖尚荣有关的另一个重要细节是:贾政向他借20两银子,但他不借。这个细节的寓意是: 1661年1月8日这个日子因为是诏告天下康熙为太子的日子和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次日,既可以暗示曹宣的皇太子身份,也是标志顺治死亡的重要日子,把7月12日与这个1月8日连在一起计算一下,月减日加,就是6月20日。而李显的弟弟李旦死于55岁时的6月20日。用李显来类比曹宣,李旦就可以类比为隆禧了。故贾政向赖尚荣借20两银子这个细节的真正内涵是:曹宣才是顺治的真正的皇七子,而隆禧和李旦一样,实际上是顺治的皇八子,作品通过赖尚荣写的是曹宣这个皇七子的“来生”,而不是隆禧的“来生”,但这一切只有顺治才能够加以最令人信服的证明,而由于顺治被记成了死人,顺治的这种证明没有被虚假的历史记载所承认。所谓的“不借”,是指顺治和曹宣父子的真实关系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承认。
    发现了中秋节与月亮的奥秘,自然就不难发现真真国女孩的奥秘了,我们下次再接着说。
    原载:作者惠稿
    

    
    原载:作者惠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