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构成有两个方面:形式与思想。形式不仅是文学作品区别于其它文艺类型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不同的“文学作品个体”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依据。所以对于一部文学作品而言,对作品的形式进行解构,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基于这种认识我阐述了《红楼梦三元论》。这个理论分为四个部分。 一.《红楼梦》的文本结构:阴阳五行的传统哲学结构 作者把顽石放在开宗明义的位置,实是以‘石’写实,借‘石’之谐音明写现实,与‘太虚幻境’相对,达到‘虚实’相应的效果!顽石无材与神瑛侍者结合化通灵宝玉、贾宝玉实际是‘动静结合’。我们知道“虚实”就是阴阳关系,“静极思动”实际上反映出的是阴阳的相互转换。作者又言真事隐去、假语村言,再以贾瑞引出“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红楼梦既然有正反两面,那么很显然此正反两面,就是阴阳关系啦!一面是真事隐去的现实社会,一面是假语村言的虚情假意。正面{阳}:以神瑛侍者入世为主线,这是言情。表现的是贾宝玉婚姻与爱情的悲剧。反面{阴}:以顽石无才入世为主线,这是喻政。表现的是封建政体虚伪淫逸的本质。红楼梦作者又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把正反两面统一为一个整体。 甲戌本:“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我们注意到红楼梦一共由五个书名,这实际上是五行之理!正反两面是《红楼梦》的阴阳两仪,那么它们是如何转化的呢?当然是通过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理啦!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这就是五行“土、火、木、水、金”,这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哲学五行的架构。先有《金陵十二钗》{金化水}成《风月宝鉴》{水生木}又成《红楼梦》{木生火}再成《情僧录》{火生土}再形成《石头记》,《石头记》{土生金}又成《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的五个书名实际是作者为我们读者所设计的五个层次与视角,我们之所以有这种“五行思想”的解读,是由“这五个书名的文本意义”所决定的!何谓《石头记》? 前辈俞平伯解:“顾名思义,试妄揣之,《石头记》似碑史传!”我们登上泰山,可以看到很多形色各异的石刻作品。而梳理这些石刻作品以后,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到一部封建王朝的历史,这应该就是《石头记》这个书名的真意。何谓《情僧录》? 前辈俞平伯解:“《情僧录》似禅宗机锋!”又言:“道士变为和尚,又与孔子家连文,大有‘三教一家’气象。”茫茫大士是僧,渺渺真人是道,顽石无材是儒,最后归于空空道人;而空空道人是“不僧不儒不道”,“又僧又儒又道”!这说明《情僧录》这个书名是在告诉我们:一部封建王朝的历史就是一部三教合流的历史啊!何谓《红楼梦》?前辈俞平伯解:“就虚者言之。红字是书中点睛处,为书主人宝玉有爱红之病而住在怡红院,曹雪芹披阅增删《石头记》则于悼红轩。此红字若与彼红字相类,自当别含义蕴,非实指也。上一字既虚,下一字亦然,不必以书中某处楼屋实之。若泛指东西二府,即朱门之谓耳。”这真是经典啊!而且原文有“昨夜朱楼梦”与之呼应。何谓《风月宝鉴》?前辈潘重规解:“《风月宝鉴》就是明清宝鉴!”不过潘重规先生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反清复明”,这一点我不敢苟同。《风月宝鉴》这个书名是在告诉我们:“《红楼梦》就是一幅明清社会的真实画卷!明朝清朝是一体的,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贾宝玉的雅号“情不情”,实际是俗语:“明不明,清不清”的翻版!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他们都是一家一姓的天下,他们不是“公天下”,所以他们之间的更替只不过是一家一姓的兴衰。何谓《金陵十二钗》?《金陵十二钗》是对“明清宝鉴”这个意义的进一步泛化,是对“以四大家族为核心的封建王朝历史”的全面梳理与勾勒。 二.《红楼梦》的章回结构:九九归真 现在红学界普遍认为:“《红楼梦》八十回未完稿,后四十回为他人续作,其中有可能残存了一些原稿。”这个认识实际上是错误的!我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发现,《红楼梦》中越来越多的文本证据表明:《红楼梦》前八十回就是完璧!其实这一点,很早就有红学大家指出过。戚蓼生在为《红楼梦》所作的《序》中,明确提出: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 1,甄家败了,贾雨村降了。《红楼梦》七十二回:林之孝说道:“方才听得雨村降了, 却不知因何事,只怕未必真。”红楼梦七十五回: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很显然,甄家败了贾雨村降了,不就是红楼梦的开篇吗?红楼梦开篇就是这样一个开始,甄士隐家破人亡,贾雨村中举后被革职。 2,湘云的《点绛唇》。《红楼梦》第五十回湘云笑道:“我编了一枝《点绛唇》,意义就更值得玩味了。”溪壑分离, 红尘游戏,真何趣?------这不就是红楼梦嘛!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这不就是说红楼梦的残缺吗!而且作者还借湘云之口说:“一定是耍的猴儿”,作者真厉害!真是耍了个“大猴”啊-----清廷!紧接着作者怕我们不明白又说:“剁了尾巴”,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前八十回作者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实际已经把《红楼梦》的故事结局、人物命运勾勒的很清晰了,而他却故意不落于笔下,赋予了读者足够大的想象空间,这实际是把《红楼梦》的创作权交给了读者。 3,芙蓉女儿诔。《红楼梦》七十八回贾宝玉作的《芙蓉女儿诔》,我们都知道这是“名祭晴雯,实诔黛玉”!前辈俞平伯在他写的《漫说芙蓉花与潇湘子》中写道:“芙蓉一花,双关晴黛。诔文哀艳虽为晴姐,而灵神笼罩全在湘妃。文心之细,文笔之活,妙孢言诠,只觉神光离合尚嫌空泛,画龙点睛犹是陈言也。石兄天真,绛珠仙慧,真双绝也,然已透露梦阑之消息来。下文仅写家常小别,黛玉道:‘我也家去歇息了,明儿再见罢。’说着,便自取路去了。平淡凄凉,自是书残,非缘作意,黛玉从此不再见于《红楼梦》矣。曲终人去,江上峰青,视如二玉之最后一晤可也,不须再读后四十回。”俞平伯先生虽然还有“自是书残,非缘作意”的思想,但他对黛玉的这种认识确实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4,祸又来了。《红楼梦》八十回收于香菱,正照应了开篇,开篇就始于甄英莲,而且红楼梦作者借夏金桂之口为香菱改了个名字,叫“秋菱”,这秋菱的“秋”字不简单啊,拆开就是“禾、火”!红楼梦开篇是“严老爷”到了,脂批曰:炎来祸到,而且确实书中明写火烧甄家;你看,现在“火”又来了,不就是又一部红楼梦开始了嘛! 5,九九归真。《红楼梦》收于八十回,很值得我们玩味!受红学前辈周汝昌的影响,对《红楼梦》全书到底有多少回的问题,我也很感兴趣。那么我想问问大家:“八十回以后紧接着是多少回啊?”有人会说:“当然是八十一回啦!”-----完全正确!在这里,“八十一”这个数字就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前八十回中,“真”在行文中只作为穿插,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在谈“假”,那么行文至“八十一回”也就该归于“真实”了。作者既然开篇就说“将真事隐去”,那么此时到了“八十一回”,试问作者如何落笔!为什么呢?因为“九九归真”啊!我们知道在《红楼梦》中真和假的关系是:假作真时真亦假-----亦真亦假!这就是说,假就是真,真就是假,二者是一种相互修饰相互映射的关系!那么何谓真,何谓假?真就是现实社会,假就是虚情假意!那么既然已经到了“九九归真”的“节骨眼”上了,作者还用的着落笔吗? 这里实际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红楼梦》的章回结构是不是以“九回”作为一个章节来布局的?这个问题,我在与网友渺渺交流的时候,他道出了书中的真谛!《红楼梦》1至9回是缘起与总括,交代出了书中涉及的重要人物;10至18回渐入佳境;19至27回是春景;28至36回是夏景;37至45回是秋景;46至54回是冬景;55至63回是盛极;64至72回是物极必反;73至80回是抄检大观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照《红楼梦》的回目去看看!这就证明,作者确实是以“九回”为一个章节对《红楼梦》的章回进行布局的!那么,既然作者是以“九回”为单位,那他就不可能不考虑“九九归真”的问题。何谓九九归真?我们只需百度一下便知道了:“来源于易经思想,所谓九九归一,一是万物之始。道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九除以八余一,寓意一切又回到了起点,从而反复其道、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循环,这就是天地之道。” 三. 四大家族的关系:红楼梦共同体-----兼取儒法杂用王霸;家国同构,家亡血史!{略} 四.《金陵十二钗》三册的关系:共同指向 《金陵十二钗》正册代表的是十二个朝代,比如:秦可卿就是秦朝之客卿,她代表秦朝;李纨代表的是唐朝;元春代表元朝;妙玉代表明朝等。《金陵十二钗》副册,书中只交代出了香菱一个人,作者也确实不用再交代第二个人了,为什么呢?《金陵十二钗》副册代表的是“有功无运累及爹娘”的农民起义!比如:陈胜吴广、绿林赤眉等,而香菱一个人就把他们统摄了,香菱代表的是李自成。《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有袭人、晴雯、麝月等人物,她们是对贾宝玉“君权身份”的重要修饰。比如袭人就是承袭家业之人,这就是作者在告诉我们:“贾宝玉就是宁荣二府的承继者!”《红楼梦》第五回警幻对众仙女说道:“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这段文字说的很明白了! 另外我们必须明白一点,袭人修饰的贾宝玉不一定是麝月修饰的贾宝玉,麝月修饰的贾宝玉不一定是晴雯修饰的贾宝玉,为什么呢?因为贾宝玉不是特指一个人!那么这些人为什么都用贾宝玉代表呢?因为贾宝玉代表的是他们的共性---君权!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袭人与麝月的关系,大家就明白了。首先,袭人就是麝月,因为麝月就是法定的袭人,这个法定的袭人是谁啊?-----“子承父业、兄死弟及”;其次,袭人不一定就是麝月,因为真正“承袭家业的人”不一定就是那个法定的“麝月”。她们之间这种微妙的关系是为修饰贾宝玉的“君权身份”而存在的。 “贾宝玉不是特指一个人”的问题,不但解决了一直困扰我们的“大宝玉和小宝玉”、“清宝玉和浊宝玉”在《红楼梦》文本中交织共存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红学前辈潘重规先生,对《红楼梦》六十三回那对文字的质疑,因为贾宝玉既可以是明朝的“袭人和麝月”,也可以是清朝的“袭人和麝月”!所以贾宝玉有华夷之辨是很正常的。 我们评鉴一位作者有三个标准:语言驾奴力、形式塑造力、个人精神的穿透力。那么我想作为一个读者,我们也应该具备三个能力,这就是:洞察力、感悟力、概括力。洞察力是发现,感悟力是领会,概括力是道出。具备了这三个能力以后,我们还有一个原则:解读任何作品都要把复杂变简单,越简单越好,最好是一语中的一针见血!因为文学作品的本质就是话语,因为文学作品的构成就是两个方面:形式与思想!我们试图诠释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作品本身,而应该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自己的切入视角很重要!从审美的视角切入,我们对文学作品“形式与思想”的诠释就是艺术性;从哲学的视角切入,我们对文学作品“形式与思想”的诠释就是思想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