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天籁兮筼筜”考释 ——红楼谜话之××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晓琦 参加讨论

    《芙蓉女儿诔》是用赋体写成的,其中有一句是“天籁兮筼筜”,人们普遍只把它当做没有什么特殊寓意的句子来理解了,其实这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句谜语,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作品中与这个说法相呼应的构思也很多,下面就此加以简单的考证说明。
    120节大杯的寓意
    这句赋的字面意思当然正如人们所理解的那样,是很简单的:在风中,竹林发出天然的音响。筼筜是长节大竹,在这里是指代竹林;天籁是自然界所发出的音响。
    但实际上,在作者那里,“天籁兮筼筜” 是曹宣的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的隐语。同时也是顺治和曹宣父子关系的隐语,即顺治还活着,他证明了曹宣的真实身份。
    我们先看天籁一词在《庄子.齐物论》中的含义: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人簌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这段话翻译过来如下(这是别人的翻译):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说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子綦回答说:“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米的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大声的呵叱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你难道不曾看见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子游说:“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比并的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子綦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知晓,“天籁”就是自然性本身,它是相对于人力而言的,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者也。而人籁与竹子有关,那么在作品中将天籁和人籁合为一体的东西即《芙蓉女儿诔》中“天籁兮筼筜”中的“筼筜”,到底是指什么而说的呢?
    答案应该很明确,就是在如下这个细节中出现的大杯了:
    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hai,上头一个台字,底下一个皿字)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
    这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杯就是“天籁兮筼筜”所指了。因为筼筜是长节大竹,而120节的大竹杯自然就是筼筜了。作者用笔真是狡猾,人们普遍只把筼筜理解成竹林中的长节大竹,很难把筼筜理解成竹杯。其实按照《庄子》中的说法,人籁就是竹子中发出的声响,所以竹子本身就是可以集天籁和人籁为一身之物,与竹杯的特征完全相合。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大杯为什么会是曹宣的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的象征和标志呢?
    先说竹子在《红楼梦》中的特殊寓意。黛玉居处的一个最大景观和特征,就是翠竹成荫。她的潇湘妃子之号,亦扣舜之二妃泪染湘竹的典故。作者为什么对竹子如此青睐呢?曹宣号筠石,筠本为竹皮引申为竹子。竹林又称为篁,故“皇子”谐音为“篁子”就成了“竹子”了。所以竹子是结合曹宣之号来暗示他的皇子身份的最佳植物了。
    那么与竹子和七子有关的历史人物,自然就成了暗示曹宣的皇七子身份的最佳人选了。这样的历史人物自然非竹林七贤莫属,因竹林七贤共七个人当然又可以称为“竹林七子”。篁即竹林,故“竹林七子”就是“皇(篁)七子”了。用以部分代整体的修辞方法,竹林七子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全体的代表也就是“皇七子”,就都可以指代曹宣的皇七子身份了。“凡鸟偏从末世来”用了竹林七子之一中的嵇康的典故,也是在暗示这个“凡鸟”即“凤”指的是顺治的皇七子。“水向石边流出冷”这个谜语的谜底为“山涛”,正是竹林七贤之一。因此,这个谜语,其实是在与作品中其他大量情节的配合下,进一步来暗示曹宣的皇七子身份的。
    非常巧的是,历史上做了皇帝的皇七子共有四个人,即梁元帝萧绎、唐中宗李显、唐昭宗李晔和金卫绍王完颜永济。这四个人不仅可以暗示曹宣的皇七子身份,同时自然也可以暗示曹宣的皇太子身份即顺治的皇位继承人身份。这四个人再加上太祖七子、太宗七子和顺治七子即曹宣(由于曹宣没有入《玉牒》,故他的皇七子身份可以用顺治的假七子隆禧来指代),总共就是七个人,正好就好比竹林七贤了。
    发现了这些后,同时通过《红楼梦》发现了顺治实际上没有死,而是出家五台山这个历史隐秘后,我们就不难揭开120节竹根整雕的大杯的谜底了。
    由于通过以古喻今法上述历史上当了皇帝的四个皇七子可以指代曹宣的真实身份,故这四个人的父亲,即萧绎的父亲萧衍、李显的父亲李治、李晔的父亲李漼、卫绍王的父亲金世宗完颜雍,就都可以用来喻指顺治了。同时,按照以古喻今法,具有皇九子身份的梁静帝萧方智、唐哀帝李柷、宋高宗赵构,也具有隐写顺治身份的功能。把上述11个人按照父亲和皇九子在前(因为他们指代了作为父亲的顺治),皇七子在后(因为他们指代了儿子曹宣)的顺序,并按照人物先后的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1、萧衍:登基日是502年4月8日丙寅。《梁书.武帝本纪》:“天监元年夏四月丙寅,高祖即皇帝位于南郊。” 
    2、萧方智:登基日是555年9月29日丙午。《梁书.静帝本纪》:“九月甲辰,司空陈霸先举义,袭杀王僧辩,黜萧渊明。丙午,帝即皇帝位。”ebook007.com
    3、李治:登基日是649年6月1日甲戌。《旧唐书.高宗本纪》:“六月甲戌朔,皇太子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二。”
    4、李漼:登基日是859年8月13日丙申。《旧唐书.懿宗本纪》:“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漼,宣宗长子,母曰元昭皇太后晁氏。大和七年十一月十四日,生于籓邸。会昌六年十月,封郓王,本名温。大中十三年八月七日,宣遗诏立为皇太子监国,改今名。十三日,柩前即帝位,年二十七。”据《新唐书》所记,则为8月10日癸巳,现取《旧唐书》之说。因为不管事实如何,对于《红楼梦》作者来说,说有所据即可保证《红楼梦》的史书性质即《红楼梦》是部“大有考证”之书,至于哪个说法正确,也就无关紧要了。
    5、李柷:登基日是904年8月15日丙午。《旧唐书.哀帝本纪》:“帝时年十三,乞且监国,柩前即位,宜差太常卿王溥充礼仪使,又令太子家令李能告哀于十六宅。丙午,大行皇帝大殓,皇太子柩前即皇帝位。”
    6、赵构:登基日是1127年5月1日庚寅。《宋史.高宗本纪》:“五月庚寅朔,帝登坛受命,礼毕恸哭,遥谢二帝,即位于府治。改元建炎。”
    7、金世宗:死日是1189年1月2日。《金史.世宗本纪》:“二十九年正月壬辰朔,上大渐,不能视朝。诏遣宋高丽、夏贺正旦使还。癸巳,上崩于福安殿,寿六十七。皇太孙即皇帝位。己亥,殡于大安殿。”
    8、萧绎:登基的日子是552年11月12日丙子。《梁书.元帝本纪》“承圣元年冬十一月丙子,世祖即皇帝位于江陵。”
    9、李显:登基的日子是683年12月11日甲子。《资治通鉴》卷203:“甲子,中宗继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政事皆咸取决焉。”
    10、李晔:登基的日子是888年3月8日乙巳。《旧唐书.昭宗本纪》:“三月六日,宣遗诏立为皇太弟。八日,柩前即位,时年二十二。”
    11、完颜永济:登基日是1208年11月20日丙辰。《金史.章宗本纪》:“十一月丁酉朔,……乙卯,上不豫。丙辰,崩于福安殿,年四十一。”《金史.卫绍王本纪》:“章宗崩,匡等传遣诏,立卫王。卫王固让,乃承诏举哀,即皇帝位于柩前。明日,群臣朝见于大安殿。”11月1日即朔日为丁酉,则章宗死日丙辰为20日。章宗死日卫绍王登基,故卫绍王登基日是11月20日丙辰。
    上述11个人中的10个人之所以选择他们登基的日子,因为这些日子是他们的帝王身份的象征和标志。金世宗之所以选择他的死日,是因为这个日子恰好是1月2日,与顺治1月2日有病的日子相同。因为顺治没有死,故《顺治实录》和《康熙实录》中有关他2日有病的记载,和他7日死亡的记载,就具有相同的意义了:他2日没有死,他7日实际上也没有死,对顺治来说,这两个日子的性质和意义是一样的。
    上述11个日子的总和是:
    8+29+1+13+15+1+2+12+11+8+20=120。
    这就是这个九曲十环120节竹根整雕的大杯的谜底:
    “竹根整雕”喻指皇七子即“竹子”和其父亲即其生命之根合在一起。120节是这些日子之和。
    在上述11个人中,从头数到李显是第九位,这就是“九曲”的寓意:这个竹杯写的皇七子和他的父亲皇九子的关系。因为在上述这11个人中,只有李治和李显父子关系与顺治和曹宣父子关系是一摸一样的:父亲都是皇九子,儿子都是皇七子。其他三个皇七子的父亲,都不是皇九子。
    而从皇九子萧方智,数到皇七子卫绍王,则是第十位,这就是“十环”的寓意:这个大杯写的是做了皇帝的皇九子和做了皇帝的皇七子的关系。之所以从萧方智开始数,是因为,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做了皇帝的皇九子,汉武帝实际上是皇十子,根据司马贞的错误说法,才是皇九子。卫绍王是历史上最后一位做了皇帝的皇七子。而从时间上看,卫绍王是最后死的。故二人在这个意义上就有从头到尾地象征和隐喻顺治和曹宣父子关系的作用了。而就顺治和曹宣的关系来说,也是“九曲十环”:顺治是九子,曹宣是皇七子,在曹家是二子,故曹宣的真假身份合在一起也是“九子”,这就是“九曲”的寓意;太宗11个儿子,顺治是九子,顺治9个儿子,曹宣是七子,故从顺治数到曹宣为十人即父子二人是“十环”。而若不算曹宣,顺治和隆禧的关系也是“十环”,但不是“九曲”,故这个说法排除了顺治和隆禧的父子关系。
    通过120节竹根整雕的大杯来传达上述信息,还因为:顺治和曹宣父子先分离后团聚的经历,从事理上看,可以分别用涣卦和节卦来加以表现。宝玉和黛玉在性格上有个不同的特征:黛玉喜散不喜聚,宝玉喜聚不喜散。这是因为,此时黛玉是“木石前盟”的体现者,“木石前盟”的内涵是曹宣离开曹家和顺治团聚,而二人团聚后,曹家不得不对外宣布曹宣已经死亡的虚假消息,而实际上曹宣还活着,即此时父子的团聚就意味着曹宣的死亡,故黛玉才“喜散不喜聚”。而宝玉此时是“金玉良缘”的体现者,“金玉良缘”的内涵是曹宣在皇宫出生后和顺治所形成的父子关系,此时的聚是指父子二人都活在世上,此时的散则是指父子二人都被当成了死人,故宝玉才洗聚不喜散的。在易学中,“散”可以通过涣卦来表示,“中止离散”可以通过节卦表示。因为涣卦体现的是离散之道,节卦则具有终止和节制离散状态的题旨。《周易.序卦传》:“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周易集解》卷17引韩康伯语:“夫事有其节,则物所同守,而不散越也。”《周易.序卦传》论节卦:“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周易集解》卷12引崔憬语:“‘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则人信之,故言‘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也。” 据此,这里的120节大杯就具有确定顺治和曹宣的父子关系并“节而信之”的功能了。
    其实我们稍微细心点就会发现,这样的杯子在现实生活中会出现吗?竹根再长,能有多长呢?可以雕刻出120节来吗?即便有这个可能,但有这个必要吗?显然这是作者的“假语村言”即“假话”了。但在这种“假话”中蕴藏的史实信息,却是千真万确的。凡此种种,就是《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以及“据余说,却大有考证”的具体体现了。
    曹宣的真实身份,是谁告诉他的呢?自然是顺治其人了。用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即1661年1月7日来指代顺治,顺治的话就是“人语”了,因为此日在古代被称为人日。但顺治被记成了死人,故他的话也就是“人语兮寂历”了。这就是“天籁兮筼筜”的前一句是“人语兮寂历”的原因。
    120这个数,同时还可以有如下的另一个解法:清代的帝王和皇子皇女数量,如果算到康熙朝,其人数如下:从太祖本人开始算,太祖子16人,女8人,共25人;太宗子11人,女14人,共25人;顺治子9人(算上曹宣),女6人,共15人;康熙子35人,女20人,共55人,其总数就是:25+25+15+55=120!如果少了曹宣,就是119人,就不能形成120之数,再加上“九曲十环”的说法,再结合作品中其他大量写顺治和曹宣的情节,可以知道这个120节大杯确实是曹宣的真实身份的象征!
    两种解法都是成立的,应该与作者的构思都是符合的。前一个解法稍微复杂了点,但写曹宣的真实身份更明确集中和有力一些;后一个解法相对简单了点,但更具有现实性,只是在证明曹宣的真实身份这点上说服力差了点,更需要在其他相关条件的配合中来显现其内涵。两个解法合在一起,就能全面周到和细致入微地发掘出作者殚精竭虑的构思了。
    为什么要为元春打三天平安醮?
    作品中与这个构思相配合的最为重要的情节,就是为元春打平安醮之事:
    宝玉并未理论,因问起昨日可有什么事情。袭人便回说:“二奶奶打发人叫了红玉去了。他原要等你来的,我想什么要紧,我就作了主,打发他去了。”宝玉道:“很是。我已知道了,不必等我罢了。”袭人又道:“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说着命小丫头子来,将昨日所赐之物取了出来,只见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别人的也都是这个?”袭人道:“老太太的多着一个香如意,一个玛瑙枕。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大奶奶、二奶奶他两个是每人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香袋,两个锭子药。”宝玉听了,笑道:“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袭人道:“昨儿拿出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的,我去拿了来了。老太太说了,明儿叫你一个五更天进去谢恩呢。”宝玉道:“自然要走一趟。”说着便叫紫绡来:“拿了这个到林姑娘那里去,就说是昨儿我得的,爱什么留下什么。”紫绡答应了,拿了去,不一时回来说:“林姑娘说了,昨儿也得了,二爷留着罢。”
    这里的“清虚观”,指的就是顺治在五台山的隐居之处,由于康熙前四次去五台山的终点都是菩萨顶,故此处可以作为顺治隐居之处善财洞的代表。因为康熙去五台山的真正目的是看望亲生父亲顺治,礼佛只是骗人的幌子,故康熙五台山之行的终点即目的地就可以作为顺治隐居之处的指代符号了。从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中“惜哉善财洞,未得夸迎銮”的说法以及作品中的交代,可知顺治是在五台山的善财洞出家的,但既然《康熙起居注》和《康熙实录》中都不可能记载康熙在善财洞和顺治相聚之事,从有史可据的角度,不访用康熙此行的终点菩萨顶来指代善财洞了。
    这里的5月1日的寓意是:用李显死日即710年6月2日来代表曹宣的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用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即1661年1月7日来代表顺治,用康熙第三次去五台山到达终点菩萨顶的日子即1698年2月8日(《康熙实录》卷187:“癸丑,上驻跸菩萨顶。……丙辰,孝康章皇后忌辰,遣官祭孝陵。上回銮。”这个癸丑日就是2月8日,丙辰日就是2月11日。)来代表顺治和曹宣父子相认之日,把这三个日子连在一起计算一下:
    月份是6+1-2=5月,日子是2+7-8=1日。结果就是5月1日了。
    1698年2月8日变成了5月1日,则2月10日就变成了5月3日,康熙离开菩萨顶的日子就变成了5月4日了,这就是从5月1日到3日打三天平安醮的内涵:曹宣此次随康熙去五台山,与顺治父子相认,曹宣从顺治那知晓了顺治原本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等事,于是才有了后来曹宣奉顺治之命离开曹家去五台山的结果,也就有了曹家对外说曹宣死亡的结果,否则的话,曹宣的生命历程就不会如此早地结束。在这个意义上,作者才设计了给元春打平安醮的情节:意谓曹宣的生命由此受到了死亡的威胁。《好了歌》注解中“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就是对此事的交代:曹宣和顺治相认后,知道了顺治活着的真相,于是叹息顺治的遭遇,即“正叹他人命不长”;但从五台山归来,不久自己就离开曹家去五台山,导致了曹家对外说他死亡的结果,也就是“哪知自己归来丧”了。
    由于给元春打平安醮的寓意和上面120节的大竹杯的寓意是相同的,故这项活动就需要120两银子。由于这里的5月1日是由三个日子算出来的,其中只有李显死日是夏天,生为阳,死为阴,阳气丧尽为阴,而太监就是阳气丧尽之人,故120两银子就是由夏太监送来的。
    溪山丽兮月午
    由此才能发现《芙蓉女儿诔》中“溪山丽兮月午”的谜底了:这句正是康熙此次菩萨顶之行或者说五台山之行也就是顺治和曹宣父子相认的隐语。
    这是因为,在卦气图中,这几日的爻位是:1、从2月6日到2月9日为八卦中的艮卦,2、从2月8日到2月11日为八卦中的离卦,如下所示:
    1、2月6日到2月9日的爻位如下:
        2月8日癸丑14:18到9日甲寅14:39,晋卦九四爻。
        2月7日壬子13:57到8日癸丑14:18,晋卦六三爻。
        2月6日辛亥13:36到7日壬子13:57,晋卦六二爻。
    这三爻是八卦中的艮卦,艮卦取象为山,为石,《周易.说卦传》:“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而甲寅的纳音五行是大溪水,由于2月8日为晋卦的六三爻和九四爻,9日14:39之前为晋卦九四爻,这两爻与晋卦六二爻构成了艮卦即山,而2月6日是曹宣的39岁生日,故从曹宣的39岁生日到康熙到达菩萨顶的日子的隐语就是“溪山”了。山和石可以形成一个岩字,由此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发现《芙蓉女儿诔》中“素女约于桂岩”的具体寓意了:2月8日癸丑,丑中含癸水、辛金和己土,2月11日丙辰,辰中含乙木、戊土和癸水,故这两个日子的干支共有一个乙木、一个己土和一个戊土,一木二土可以合成一个桂字,故这两个日子隐语就是“桂岩”了。就是说,康熙此次去五台山到达和离开菩萨顶的两个日子的隐语就是“桂岩”,而顺治和曹宣父子此次相认,就是“素女约于桂岩”了。在作品中,更具体地描写这个事件的情节就是司棋和潘又安幽会之事,此时司棋指代了顺治,潘又安指代了曹宣。为了提示这个情节的上述寓意,作品就写鸳鸯撞见二人之处是“一块湘山石后大桂树底下”,不难发现,这个地点就是在扣“桂岩”。
    2、从2月8日到11日的爻位如下:
        2月10日乙卯15:00到11日丙辰15:21,晋卦上九爻。
        2月9日甲寅14:39到10日乙卯15:00,晋卦六五爻。
        2月8日癸丑14:18到9日甲寅14:39,晋卦九四爻。
    这三爻是八卦中的离卦,而离卦的卦义是丽,《周易.离》:“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周易.序卦传》:“离者丽也。”据此,康熙此次的菩萨顶之行的隐语就是“丽”了。
    由于这个2月8日被作者隐写成了5月3日,5月干支为午,故5月就是“午月”,“午月”反读就是“月午”。
    综上所述,康熙此次五台山之行,顺治和曹宣父子相见并相认,就是“溪山丽兮月午”了。
    为什么元春在端午节要送礼物?
    由此也就不难发现元春要赏端午节的礼的内涵了:在上述寓意中,1698年2月8日变成了5月1日,然后再顺数,2月9日就变成了5月2日……2月12日即曹宣在曹家的假生日就变成了5月5日即端午节。就是说,这里的端午节之礼,只是曹宣在曹家的假生日也就是元春等人隐写的是生活中的曹宣这一点的隐语。
    由此才能发现元春所赏之礼的具体内涵: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总数为七,这个数首先是在暗示曹宣的皇七子身份,其次则是在暗示如下历史事实:在1698年的时候,顺治兄弟中活着的人只有七哥常舒一个人了;而曹宣真假兄弟中活着的人有四个人:顺治二子福全、三子康熙、五子常宁、曹玺长子曹寅;再算上顺治和曹宣,共七个人。
    宝钗和宝玉的礼物一样,是指顺治和曹宣父子相认的内涵:确定了曹宣出生后和顺治的父子关系即“金玉良缘”,于是各自和其他六个人都构成了数量为七的关系。“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即四个人都是有两柄宫扇和两串香珠,两样东西的数量为四,则是指曹宣的真实兄弟算上他共四人,其中的每个人各自和其他三人都构成了数量为四的关系。
    “大奶奶、二奶奶他两个是每人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香袋,两个锭子药”的寓意是:此时的大奶奶李纨喻指了顺治,二奶奶王熙凤喻指了曹宣每样东西成对,是在暗示这些东西写的只是顺治和曹宣父子二人。东西数量为八二人共16样的寓意是:顺治是皇九子,曹宣是皇七子,二人排行的数量之和为16,此其一。顺治上头有八个哥哥;从顺治开始,到曹宣为止,中间也是八人:顺治下头两个弟弟,曹宣上头六个哥哥;故与二人排行相关的人数共16个,此其二。两种算法左右逢源,是从兄弟数量关系上来十分确凿和具有排他性地写出了顺治和曹宣的关系:如果顺治下头不是两个弟弟,曹宣上头不是六个哥哥,第一种算法仍然能够成立,但第二种算法就无法成立了。这也是贾府所有的一件稀世珍宝慧娘的刺绣之物为16扇,并被称为“慧纹”的主要内涵,别处再细说。
    清虚观打平安醮的许多细节都是有重要寓意的。比如贾母为什么坐八人大轿呢?因为康熙第一次去五台山时带的胤礽,第二次去五台山同去的有孝庄文皇后、顺治二子福全、五子常宁,第三次去五台山带去了他的两个儿子允褆、允祉,还有曹宣,故康熙第三次去五台山的时候,顺治的亲人们前后去的共有九个人:1、康熙。2、胤礽。3、孝庄文皇后、4、仁宪皇太后。5、福全。6、常宁。7、允褆。8、允祉。9、曹宣。八人抬的大轿,就是对上述历史事实的交代:用抬轿的八个人来喻指除了孝庄外的八个人,用坐轿的贾母来喻指顺治。之所以把孝庄排除在外,是因为,孝庄是顺治的母亲,不是侍奉顺治的人,故如果把顺治比作坐轿的人,就不能将孝庄比作抬轿的人。
    清虚观小道士的奥秘
    贾母等人到清虚观山门前时有如下一个极端重要的细节:
    可巧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儿,拿着剪筒,照管剪各处蜡花,正欲得便且藏出去,不想一头撞在凤姐儿怀里。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骂道:“野牛肏的,胡朝那里跑!”那小道士也不顾拾烛剪,爬起来往外还要跑。正值宝钗等下车,众婆娘媳妇正围随的风雨不透,但见一个小道士滚了出来,都喝声叫“拿,拿,拿!打,打,打!”
    这个小道士是对顺治的隐写:从康熙最后一次去五台山的1710年,回数到1698年,是13年虚年,十二周年,故说小道士“十二三岁”,这与甄府四个女人上京时(指1710年康熙把顺治接回北京)甄宝玉13岁的寓意是完全一样的,差别在于此处是从1710年反数到1698年,写甄宝玉13岁则是从1698年顺数到1710年。写他的职务是照管剪各处烛花,其实是借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来写顺治和曹宣父子的这次相聚: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红楼梦》作者通过李商隐诗作中的夫妻关系,来隐喻顺治和曹宣的父子关系:用李商隐来喻指顺治,用李商隐的妻子喻指曹宣,用顺治后来回到畅春园即回家时和曹宣讲起今日的相思之苦,来写此时顺治和曹宣父子相聚后顺治和曹宣讲起曹宣身世的往事。正因为烛花在《红楼梦》中有写顺治和曹宣父子相聚的重大内涵,宝琴等一干人来到贾府时,贾母才说 “怪道昨日晚上灯花爆了又爆,结了又结”。
    由于曹宣的真实生日是1660年2月6日,故1698年2月6日是他的39岁生日,而康熙此次到达五台山菩萨顶的日子是2月8日,故2月6日是2月8日的“前日”。所以张道士要把一个15岁的小姐说给宝玉,并说这个小姐是他“前日在一个人家”见到的。现在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张道士给宝玉提亲的细节的寓意是:顺治和曹宣相聚时确定了曹宣的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这就是这个小姐十五岁的内涵:李显被武则天废掉皇帝身份的日子是684年2月6日,被复立为太子的日子是698年9月15日,从684年到698年为15年。就是说,这个细节,是借助李显的遭遇,来影射和隐写曹宣的遭遇。正因为李显被废日是2月6日,才有了这个“前日”的说法和构思。当然,顺治和曹宣父子相认之日不一定是这个2月8日,二人相认之地也不一定是在菩萨顶(因为如前述此时顺治应该住在善财洞),但从有史可据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前所述,作者就只能根据康熙此行到达终点的日子来进行构思了。
    由于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的干支丁巳在《推背图》中所配之象是五个童子在鞭打一头春牛,故这个隐写了顺治的小道士才被众人:“打!打!打!”此时凤姐说了一句至关重要的点睛之语:“野牛肏的(异文是“小野杂种”),胡朝那里跑!”称小道士为“野牛肏的”,一是为了配合《推背图》中的鞭打春牛之象,二是即更主要的是在暗示顺治实际上是多尔衮的儿子:顺治生母生于1613年癸丑年属牛,她与多尔衮私通才有了顺治,牛生牛,马生马,故在这个意义上顺治就是“野牛肏的”了。而“胡朝那里跑”则是对顺治跑到五台山出家之事的暗示了:你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当,胡乱地跑到五台山来做什么!
    小红给绣匠的工钱的谜底
    与这120两银子、120节大杯的寓意相关的另一个重要细节是:
    凤姐听了笑道:“嗳哟!你原来是宝玉房里的,怪道呢,也罢了。你到我们家,告诉你平姐姐:外头屋里桌子上汝窑盘子架儿底下放着一卷银子,那是一百二十两(异文作160两),给绣匠的工价,等张材家的来要,当面称给他瞧了,再给他拿去。再里头床头间有一个小荷包拿了来。”(27回)
    这里的120两银子,与120节的大杯即“天籁兮筼筜”和用120两银子为元春打平安醮的史实寓意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写顺治和曹宣父子的相认、相聚以及曹宣的真实身份。所以才把这120两银子交给张材家的。因为“张材”这个命名,就是相聚的意思:《周易.系辞传下》:“何以聚人?曰财。”财谐音就是材。
    此处之所以有160两的异文,则是因为:
    在120节竹根整雕的大杯的谜底中,第一种解法是10个帝王的登基日和金世宗的死亡日。与这个谜底相关的日子,显然不限于这些日子本身。比如他们的生死之日,虽然不足以象他们的登基日那样可以暗示他们的帝王身份,但却仍然是他们的身份的象征和标志,因为这些日子是他们的生命的象征符号。下面把他们的生死之日统计如下:
    1、萧衍:生日没有记载,死日是549年5月2日丙辰。
    2、萧方智:生日没有记载,死日是558年4月3日乙丑(见《资治通鉴》)。ebook007.com
    3、李治:生日没有记载,死日是683年12月4日丁巳。
    4、李漼:生日是833年11月14日癸亥,死日是873年7月19日辛巳,但《旧唐书.僖宗本纪》将这个日子误记成18日:“十四年七月,懿宗大渐。其月十八日,制曰:……是日,懿宗崩。”据此,我们不妨把李漼死日当成18日。故其生死之日之和为14+18=32日。
    5、李柷:生日是892年9月3日,死日是908年2月21日壬戌(据《资治通鉴》则为2月22日癸亥,我们取新旧《唐书》中21日的记载)。”故其生死之日之和是24日。
    6、赵构:生日是1127年5月20日乙巳,死日是1187年10月8日乙亥。故其生死之日之和为28日。
    7、金世宗:生日没有记载,死日是1189年1月2日。
    8、萧绎:生日是508年8月6日丁巳,死日是504年12月19日辛未,故其生死之日之和是25日。
    9李显:生日是656年11月5日,死日是710年6月2日,故其生死之日之和是7日。
    10、李晔:生日是867年2月22日壬辰,死日是904年8月11日壬寅,故其生死之日之和是33日。
    11、完颜永济:生死之日《金史》中均无记载,只知道生死都是八月,故他生死之日之和不妨用0来代表。
    上述日子的总和是:2+3+4+32+24+28+2+25+7+33+0=160日。
    这就是小红给绣匠们的工钱120两的异文是160的内涵!
    再动点脑筋,即再细心一点,还可以有如下发现:如上述由于萧绎的关系,梁武帝可以喻指顺治,而梁武帝和萧绎之间有如下关系:梁武帝生于464年,死于549年5月2日丙辰日,活了86岁。而萧绎生于508年8月6日丁巳日,死于554年12月19日辛未日,活了47岁。即梁武帝若活到554年时就是91岁。把二人年龄上的这种关系落实到顺治和曹宣身上,则顺治91岁时即1728时就好比梁元帝死亡的554年了。此其一。如上述金世宗死于1189年1月2日,活了67岁,而卫绍王死于1213年,故金世宗若活到1213年,就是67+24=91岁。把二人年龄上的这种关系落实到顺治和曹宣身上,顺治91岁时的1728年,就好比卫绍王死亡的1213年了。此其二。在上述两对父子关系中,儿子死亡之时,父亲若活着都是91岁。再把这种关系落实到顺治和曹宣身上,便有如下结果:顺治91岁时是1728年,而此时曹宣是69岁,故此时二人的年龄之和是160岁:91+69=160!
    因为这120两银子的寓意,在其第一种解法中,始于萧衍和萧绎的父子关系,终于金世宗和卫绍王的父子关系,而这两对父子关系落实到顺治和曹宣身上,正好完全一致,都是1728年。故可有如此的构思。
    与这个构思相配合的最重要的细节,就是作品中的和尚道士要点化香菱出家时,道士和和尚分手时对和尚说:“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吧。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此处甲戌本有眉批:“佛以世为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世者,想以九十春光喻也。”这个批语,就是在配合上述构思。因为按照这个批语中的说法,三劫后即90年后也就是91岁的时候了。仅此一个细节看,就可以确定这里的僧道是顺治的化身,因为这里的三劫后即91岁,说的是顺治而不是曹宣。
    综上所述,160两银子,是从其他相关角度对120两银子的史实寓意的一个补充说明,是把120两银子的谜底从其他方面给予进一步的强化,从而使作者的构思更加充实、缜密和有说服力了。
    写到这里,张道士这个神秘人物的史实寓意就浮出水面了:他隐写的就是隐居在五台山的顺治!这个问题我们别处再细说。
    发现了《红楼梦》中的这个最大的竹杯的史实寓意,自然也就彻底明白了“万艳同悲(杯)”的真正谜底:古往今来,那些在皇权争夺中失败了的皇子、太子和帝王们的悲惨命运,和顺治和曹宣父子的遭遇一样,都是令人悲叹的呀!万恶的专制制度,制造了多少人间的悲剧,帝王、太子和皇子们尚且如此,遑论平民百姓了!细说历史和为古代帝王脸上贴金的历史创作,应该改改创作思路了。《大明王朝》这样的历史剧,才是历史剧创作中的“正途”,尽管该剧仍然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