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用实例证明《红楼梦》中是确实有“真事隐”的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段清潭 参加讨论
 

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知道: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中,有一首以作者的身份忧虑读者不解《红楼梦》此书之“其中味”的诗。这首诗的原文是: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由于“其中”即是“里面”的意思,所以 “其中味”也就显然是指:里面的意味(即没有显露在此书字面的内容)。因此这首五言诗,也就不能不是《红楼梦》作者,为了向此书的读者,透露《红楼梦》一书中是有隐情的这一信息而特意设计的。这样,这首五言诗所透露的《红楼梦》中存在着隐情的这一信息,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红楼梦》研究史上的一些人,认定《红楼梦》中确实存在着隐事因而以索隐的方法研究《红楼梦》的依据。而这些以索隐的方法研究《红楼梦》的人,就是后来被红学研究界中的人们称之为索隐派的那些人。1921年,胡适先生发表了《红楼梦考证》一文,胡适先生在他的这篇文章中,首先对索隐派中的三种关于《红楼梦》中所隐之事的错误说法进行了批驳,然后得出了否定索隐方法的结论,并将索隐的方法称作了“猜笨谜”,后来又将索隐者称作了“大笨伯”。胡适先生在上述文章中否定索隐方法的过程,简单说来应该是这样:胡适先生批判的是甲的错误,得出的却是否定乙的结论。我们如果用打比方的方式说明胡适先生否定索隐方法的过程则是:
    

一个作者,向大家说明自己的一个文学作品(此作品属于藏头诗)是一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大家猜了一会儿之后,突然有一人站出来,以三个人所猜出的此谜的谜底是错误的为依据说:谁猜此谜谁就是“猜笨谜”,谁就是“大笨伯”。请问读者:你遇到这种情况,你能不哈哈大笑吗?
    

胡适先生在上述文章中对于索隐方法的否定,虽然的确是不符合情理的,但胡适先生对索隐方法的这次否定,却开创了红学研究界中的一些人开始否定索隐方法的先河。
    

大家知道,一个认为索隐派中的人们对于《红楼梦》此书的研究,所采用的索隐方法(按:请把此种方法与索隐派中的人们对于《红楼梦》中所隐之事的说法区分开)是错误的人,此人无疑是不相信《红楼梦》中是有隐事的,而此人认为《红楼梦》中没有隐事的这种看法,不能不说明了此人应该这样认为:《红楼梦》作者于上引五言诗中所透露的《红楼梦》中存在隐事的信息,是作者在撒谎,是不可相信的。但因索隐方法的否定者,又实在讲不出上述信息不可相信的理由,所以索隐方法的否定者,在对索隐方法进行否定时,也就不得不对上引五诗的具体含义,全都采取了回避的做法。
    

鉴于上引五言诗所透露的《红楼梦》中存在着隐事的信息,不被索隐方法的否定者所相信的这一情况,笔者认为,我们要想证明《红楼梦》中是的确存在着隐事的这一问题,我们也就不得不从《红楼梦》正文中,摘录出一节确实存在着隐事的文字作为实例,对《红楼梦》中的确有“真事隐”的问题进行证明了。
    

由于我们要用以证明《红楼梦》中确实存在隐事的一则实例,出自《红楼梦》的一个早期的手抄本中,所以我们以下对《红楼梦》中确实存在隐事的证明,也就必须从《红楼梦》的早期抄本说起。
    

熟悉《红楼梦》版本史的人都会知道,《红楼梦》此书刚开始面世时的本子,是书名题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手抄八十回本。由于这种本子里的一些批语中透露出了脂砚斋是一个曾经参与了《红楼梦》此书的创作之人的信息,所以我们也就由此认定脂砚斋理应是一个深知《红楼梦》此书的拟书底里之人。因此脂砚斋的批语中所透露的信息,与相关的《红楼梦》正文中所隐匿的信息应该是完全一致的。这样,我们在破解《红楼梦》正文之隐意的过程中,必要时是要借助脂砚斋的批语(以下简称脂批)所透露之信息的支持的。
    

在脂砚斋的评本《石头记》中,有一个本子是红学研究界中的人们称之为“甲戌本”的,这种本子的第十五回的回目之前,有一条批者可断为脂砚斋的批语是:
    

  宝玉谒北静王辞对,神色方露出本来面目,迥非在闺阁中之形景。
    

由于“辞对”即是“对话”的意思,所以这条脂批的具体含义也就显然是这样的:贾宝玉的与其在《红楼梦》的表面故事情节中的形象绝然不同的“本来面目”,要在这第十五回中作者写贾宝玉进见北静王时的一段“对话”中透露出来。笔者认为,上引脂批中所说的“辞对”,显然是指贾宝玉进见北静王时,北静王与贾政的一段对话。以下便是作者写贾宝玉进见北静王时的笔墨:
    

……(北静王)又携手问宝玉几岁,读何书。宝玉一一答应。
    

北静王见他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於老凤声未可量也”。贾政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奬,赖藩郡餘祯果如是言,亦隂生辈之幸矣”。
    

由于以上引文中贾政所说的“犬子岂敢谬承金奬,赖藩郡餘祯果如是言,亦隂生辈之幸矣”这些话,其具体的意思应该是“犬子(宝玉)哪敢承受如此过高的夸奖,‘赖藩郡餘祯’将来果然如你所说的这话,也是他这‘隂生’之辈的幸运了”,所以作者对于上述贾政的这些话语的设计,也就显然是作者让贾政将贾宝玉称作了“赖藩郡馀祯”。对于作者的这种设计,我们所要提出的问题是:作者让贾政将贾宝玉称作“赖藩郡餘祯”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对于以上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请读者千万不可打算从《红楼梦》中根本就没有隐事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破解,因为二百多年来红学的过来史,已经充分证明了由此角度是不可能将上述问题解释通的,其原因是,假如由此角度能将上述问题解释通的话,那么,从红学兴起之日直到现在,所有研究《红楼梦》此书之旨意的人,为什么全都对此问题予以了迥避呢?下面我想从《红楼梦》中的确有“真事隐”的角度对此问题试做解释,我对此一问题进行解释过程中的主观臆断、主观随意、牵强附会或者反科学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下首先解释“赖藩郡餘祯”的隐意:
    

“赖藩郡餘祯”这一名称中的“藩”字,应以其谐音隐射引魂幡的“幡”字。这一名称中的“郡”字,应该从此字中拆出“君”字隐射国君的“君”字。这一名称中的“餘”字,应以其谐音隐射“于”字。这样,这一名称去掉第一层伪装之后则是“赖幡君于祯”,而“赖幡君于祯”再去其最后一层伪装(这里的最后一层伪装应是:作者把这一名称的原始词序颠倒混乱)所露出的“本来面目”则是:“赖祯幡于君”。以下我们就继续解释“赖祯幡于君”的具体含义:
    

【赖】此字在这里应是指用不讲理的手段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祯】即康熙十四皇子胤祯。
    

【幡】即人死后,一孝子在亡者灵前打着的引魂幡。此幡在一般人家,谁是亡者的嫡长子或继嗣者,谁即是亡者灵前的打幡者;但在皇帝家,皇帝的诸皇子中,谁是继位者,谁即是其皇考灵前的打幡者。所以这里的“幡”字显然应是暗指的皇位。
    

【于君】根据野史《清宫四大奇案》中的说法,清朝的康熙皇帝临终前所写的遗诏是“朕如有不测,可传位十四阿哥胤祯”,康熙皇帝的四皇子胤禛将康熙帝遗诏中的“十”字改为“于”字后,便夺得了皇位。根据胤禛将康熙遗诏中“十”字改为“于”字后便夺得了皇位的这件事而论,既然胤禛未将康熙遗诏中的“十”字改为“于”字时,继位者还不是胤禛,但胤禛将康熙帝遗诏中的“十”字改为“于”字后继位者立即变成了胤禛,那么这里的“于”字,不就恰恰等于是胤禛此人吗?又因“君”字在此处应指国君,即皇帝。所以“于君”在此处的隐射之意也就显然是:等于一“于”字的国君胤禛(即雍正皇帝)。
    

所以“赖祯幡于君”的具体含义也就理应是:赖得胤祯皇位的等于一“于”字的国君胤禛。
    

根据以上解释,既然“赖藩郡馀祯”的隐匿之意应是“赖了胤祯皇位的等于一“于”字的国君胤禛”,那么《红楼梦》作者在上引正文中,让贾政将贾宝玉叫作“赖藩郡馀祯”的目的不就显然是:作者要以这种设计暗露出贾宝玉的背后,隐射的就是“赖了胤祯皇位的等于一“于”字的国君胤禛”吗?
    

由于我对上引正文之隐意的解释,与上引脂批中所透露的信息是完全吻合的,所以我也就据此认为:我以上对上引正文之隐意的解释,应该不是荒谬的。因此上引正文中的隐匿之意,不能不证明了《红楼梦》此书中是的确有“真事隐”的。这样,既然上引正文中的隐意证明了《红楼梦》中是的确有“真事隐”的,那么索隐派中的人们研究《红楼梦》所使用的索隐方法,不就理应是无可非议的吗? 
    

对于我以上从上引正文中所揭示出的贾宝玉的背后,隐射的即是“赖祯幡于君(胤禛)”的这一信息,我想有的人难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你从上引正文中所揭示出的信息,说明了《红楼梦》中的隐事是与清朝的雍正皇帝胤禛有关的,但是胡适先生在《红楼梦考证》一文中,根据曾任江宁织造的曹頫,与《红楼梦》中的人物贾政,在三个方面的相符合(都是次子;都是先不袭爵;都是员外郎),所考出的“贾政即是曹頫”(胡适语)的这一信息,说明了《红楼梦》中应该写进了作者曹雪芹的自家之事(按语:曹雪芹是曹頫的嗣父曹寅的后裔这件事,是红学研究界中的人们所公认的),然而你们对《红楼梦》作者写入《红楼梦》中之“真事”的这种不一致的问题,又该如何解释呢?
    

我对上述不一致问题的解释是:
    

既然上述两种信息,一种说明了《红楼梦》中的隐事与清朝的雍正皇帝有关,而另一种则说明了《红楼梦》中的隐事与曹雪芹的自家之事有关,那么这两种信息,也就不能不证明了《红楼梦》此书中,既隐匿着清朝的雍正皇帝之事,也隐匿着《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自家之事。为了将《红楼梦》中的这两种“真事”说的更具体一点,下面我就将我在《揭开红楼梦隐事之谜》这本书里,我从《红楼梦》中所揭示出的隐事,做一简括地综述:
    

《红楼梦》此书,是在雍正皇帝的同母弟即康熙皇帝的十四皇子胤祯的亲自主持下,让曹雪芹的原身即曹頫(曹雪芹是曹頫的化名)写的。《红楼梦》中的主要隐事,是以雍正和乾隆的如何弑父继位之事为中心内容的清宫秘史。曹雪芹的好友即清宗室的诗人敦诚,在挽曹雪芹的诗句“故人惟有青衫泪”(此一诗句的隐匿之意不能不是:故去的人留在世上的只有《清山泪》这部书)中,用“青衫泪”所隐射的《清山泪》,将隐匿着上述秘史的《红楼梦》称之为《清朝的江山之泪》。《红楼梦》作者在对清宫秘史的隐写过程中,作者对雍正皇帝即胤禛所持态度的基调是定在了《红楼梦》中的人物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这一名字的谐音“禛应怜”显然是“胤禛应怜惜”的意思)的名字之中的。《红楼梦》中的另一种隐事,是作者曹雪芹(即曹頫)夹写进的自己曹家的败落史。曹雪芹因为乾隆搜求《红楼梦》此书之事,而是投通县境内的潞河自尽的(敦诚挽曹雪芹的诗句“鹿车荷锸葬刘伶”,就隐匿着“潞河葬送了雪芹”之意,曹雪芹去世之后,亲友们将其葬在了潞河附近的秘密孤坟里。
    

在社会上迄今为止总共所发现的十二个脂砚斋评本《红楼梦》中,有三个本子(庚辰、己卯、有正)的第十二回里,有一条批者可断为脂砚斋的批语是:
    

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脂砚斋作此批语的目的,显然是脂砚斋要以这条批语的言外之意提醒读者:《红楼梦》作者,真正想让读者看到的是《红楼梦》此书的“背面”或者“里面”所隐藏着的内容。我在《揭开红楼梦隐事之谜》这本书里,从《红楼梦》中所揭示出的上述隐事,究竟是不是《红楼梦》作者隐写于《红楼梦》此书“里面”的“真事”,我想读过我的上述拙作的读者,对此是会作出公允地裁定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