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读书万卷始通神--《吟红词稿》序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胡文彬 参加讨论

    在当代辽海作家群中,黄河浪(原名齐广文)是我所认识的朋友里书信往还较多的一位挚友。这是因为我们之间在乡情文谊之外,还格外多了一层"红缘"。
    记得几年前,他曾惠赐新著《红楼梦随笔》,令我大开眼界。没想到他在小说、散文、诗歌创作之暇,对古典名著《红楼梦》也素有研究,且写出了洋洋洒洒、独有卓见的"随笔"来,为红学的百花园添了一朵艳丽的花儿。
    时不过数年,他在完成"古典名著作者传奇"《金瓶梅主笑笑生》之后,又完成了一部《吟红词稿》,创作之勤、成果之多,令我不胜喜悦。
    日前,黄河浪将他的手稿复印一部寄我,附信中要我提"意见",并嘱为之序。说心里话,虽然我很喜欢古典诗词,平日里读过些唐诗宋词,甚至也能背诵几首,但对古典诗词的艺术却从没有做过真正的研究,只能说是一个非常浅薄的读者而已,那里敢提什么"意见"呢!我想,他寄来书稿的本意是让老朋友先睹为快,并非是考量我的诗词功底。如果再进一层说,大概是因为他写的是"吟红"词,内容与曹雪芹、与《红楼梦》有关,而我又是一个"红楼迷",所以给我一次"借题发挥"的机会,藉此为我们的"红缘"留下一点鸿泥爪印。
    这些年来,新闻媒体上常见"说不尽的曹雪芹"、"说不完的《红楼梦》",让人真有一股"说不尽"的感慨。我想今日若是将这两句时髦的话移到"吟红"诗词上来,大概也是合适的。因为就我的记忆,《红楼梦》这部小说自问世不久即在手抄尚在极少数人中流传批阅的时候,清宗室文人爱新觉罗·永忠就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写下了《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七绝三首,开"吟红"诗词之先河。继永忠之后,"吟红"诗词就犹如雨后春笋,迭出不穷,蔚为大观。据一粟《红楼梦书录》和拙编《红楼梦叙录》所载,"吟红"诗词超过五千余首,数量惊人,堪称题咏中国占典小说之最。
    同"吟红"涛相比较,"吟红"词则出现于清嘉庆初年,时间上略晚于"吟红"诗。一粟《红楼梦书录》所载最早的"吟红"词是孙荪意《衍波词》中的《贺新凉·题红楼梦传奇》和熊涟《澹仙词》中的《满庭芳·题十二金钗》。从数量上看,"吟红"词远不及"吟红"诗之多,其总数不超过千首。这可能就是前贤说的,词承于诗,而难于诗的原因。
    我在比较"吟红"诗和"吟红"词时发现,二者除了时间上有先后,数量有多寡的不同之外,其作者的性别与分布区域也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吟红"诗的作者以男性为主,而女性作者略少些。在地域分布上,"吟红"诗的作者以江浙文人居多,诗的数量也相对集中在江浙一带,北方主要集中在京城,偏远的省分则是寥寥无几。例如,关东三省,迄今仅见辽阳刘沛霖(同、光时人)著有《红楼梦竹枝词》一百四十首。"吟红"词的作者队伍主要是由闺秀词人扬威,而男性作者则寥若晨星。在地域上,江浙闺秀独占鳖头,北方闺秀则是凤毛麟角。这些现象说明: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层次,因而出现不同的阅读期待。自然,由于读者对小说的美感接受习惯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对小说审美价值判断也不尽相同,即诗词的思想性、艺术成就,有着明显的优劣的区别。
    近五十年来,红学逐渐成为"显学",身价日隆,红里透紫。但是以传统的诗词形式题咏《红楼梦》的作者和"吟红"诗词的数量却日渐减少,大有"今不如昔"之感。如果以今日的眼光看,"吟红"派(或称题咏派)的日趋衰微,固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有两点是值得思考的。其一,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当多的文化人崇尚诗词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甚至有些人将传统的诗词视为"小道",小说登上大雅之堂,学术论文成为学问正宗。特别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古典诗词被视为束缚人们头脑的封建"糟粕"之后,"吟红"诗词也随之悄然退出文坛,成为极少数人私下里的"消闲"之作。其二,新红学日益深入,对博大精深的《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的阐释愈来愈丰富,传统诗词的形式远远不能满足读者"时代诠释"的文化心理诉求。这两点,虽然不能概括"吟红"诗词衰落的全部原因,但我想是符合事实的。当然,事物的发展总不是绝对的,衰微趋势是事实,但并非永远不会再出现了。事实上,"吟红"诗词在民间仍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新时期以来,随着《红楼梦》文本中的诗词曲赋不断被辑录、注释、出版,已有《红楼全咏》、《红楼吟》、《红楼词引》等"吟红"诗词相继问世传奇。这说明"吟红"诗词还有相当的生命力,它的魅力继续吸引着一部分读者,没有因为时空的变迁而完全失去其自身的光彩。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吟红"诗词的诞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红楼梦》的无比魅力和在读者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些"吟红"诗词绝非单单是某些人"发思古之幽情",更不是毫无价值的无病呻吟。在我看来,这些"吟红"诗词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的读者对《红楼梦》文本的一种解读和诠释的方式,它和今天的各种评论文章具有同样的功能,其间除了"形式"不同之外,也只是认识的深浅、表述内容的深度、广度上的差异而已。我的结论是:"吟红"诗词是红学诗词化的一种"形态",它具有红学、诗词史和文化意义的三重角度,是《红楼梦》批评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过说:"事实上,我们全都是些集体性人物,不管我们愿意把自己摆在什么地位,严格地说,可以看成我们自己所特有的东西是微乎其微的一样。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那儿学到一些东西。就连最伟大的天才,如果想单纯凭他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黄河浪恰是从前辈和同辈那儿学到运用古典诗词的特殊形式完成了《吟红词稿》,表达他对《红楼梦》思想艺术的深刻体悟。在66首词中,他评及43个小说人物,其中林黛玉、薛宝钗、探春、妙玉、薛宝琴等重要女性,都是一人二首,足见他对这些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之情。《吟红词稿》中的《婆罗门引·读<红楼梦>》、《十二郎·题<红楼梦>》、《琴调相思引·再题<红楼梦>》、《夜游宫·三题<红楼梦>》及《三部乐·曹雪芹》诸词,文句浑厚和雅,咀嚼无滓,蕴含着他自己的人生况味。《吟红词稿》即将献给广大读者。我想,当人们读腻了那些味同嚼蜡,板着面孔的学术论文之后,翻开《吟红词稿》定会有一种春风拂面之感。透过清丽淡雅、妩媚风流、富有才情的文字,你将会走进一个崭新红楼世界去领略一种新的风光。同时你还将倾听到一位新时代作家的心灵呼唤!
    是为序。
                     2000年6月18日于京华宣南红香书巢
    原载:《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4期
    
    原载:《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