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读《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庆佑 参加讨论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杰出的古典小说。它人物众多,形象生动,思想深邃,不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在世界文学名著之林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我国从唐代开始,小说的一个传统特点是“文备众体”,即在小说这种体裁中,同时运用多种文学形式。这样,不仅可以活跃作品的气氛,调动读者的文学兴趣,而且还有助于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题。
    但是,在我国小说史中,不仅在形 式上,而且更主要在实际上,真正 做到“文备众体”的,大约没有任 何一部作品能够赶上曹雪芹的《红 楼梦》。它除主体文字外,还有诗、词、曲、赋、歌谣、谚语、赞颂、诔文、偈语、辞赋、书启、联额、对句、灯谜、酒令等等各种形式。 单诗一项,又有绝句、律诗、歌 行、骚体;有泳怀诗、泳物诗、怀 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 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有同题分韵的,有分题合韵 的;等等,等等,真是五花八门, ,丰富多彩。然而,所有这些,作者不是用来炫耀自己的博学多才,也不是单纯为了活跃作品的气氛,而是为了展示情节的发展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而且大多融合在故事情节之中。比如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 (甲戌本回目)中关于十二金钗图册的判词和红楼梦曲子,就预示了晴雯、袭人、香菱和十二正钗的性格、遭际和命运,以后她们在全书中,都是沿着这一预示的线索发展,越来越明朗化和具体化。所以,帮助一般接触古诗文机会不多的读者读好《红楼梦》中的诗词,对他们读好这部杰出的古典小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十年来,介绍《红楼梦》诗词的出版物不少,有的是公开出版的,有的是内部出版的,但所收条目一般较少,即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的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由丁广惠同志撰稿、评《红》组修订的《红楼梦诗词评注》,也只收各体韵文共一百二十五篇。尤其遗憾的是后来出版的此类出版物有的不但不是青出于蓝,而是陈陈相因,毫无特色。相形之下,由北 京出版社出版的蔡义江同志的《红 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内容就显得 丰富多了。不仅它的主体部分包括 了《红楼梦》中除主体文字以外的各种形式的诗文,而且“附编”中 还有几个脂本的回前诗以及敦诚、敦敏和张宜泉等关于曹雪芹生平事 迹的诗歌选注;几部分加在一起,全书达三百篇之多。此外, “附 编”中还有《红楼梦》中的诗论选 注和《红楼梦》版本简介等等,这是迄今为止,此类出版物中,内容较为丰富,编写得较有质量和较具特色的一本《红楼梦》学习参考述书,问世以来,一印再印,现已发行了近五十万册。最近又出版了全 部精装的新版本。它受到读者如此 的欢迎,这决不是偶然的。
    作者在“后记”中说:“本书想把接触古代诗文机会不多的读者扫除文字障碍的任务,同对这些诗词曲赋的思想、艺术方面的研究、欣赏结合起来,并且想借此机会, 利用脂评等重要研究资料,联系全 书,对曹雪芹本来的艺术构思和小 说后半部佚稿的情节内容,作一番 探讨、论述。”作者严格遵循自己 制订的原则,进行注释、评介和论 书中表现出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它的通俗性。本书所收条目中,比较难懂的词字,都作了注释;不少文句,进行了串讲,又详细,又通俗。当然,本书的通俗性,还不仅表现在注释上,同时更表现在“评说”中。几乎它的所有“评说”,都是在注释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甚至联系《红楼梦》全书,作深入浅出的评述,揭示出隐藏在这些诗文字面后的意义。如史湘云的《点绛唇·耍猴儿谜》,作者几乎逐字逐句地对谜语作了详细的注释,“评说”中,又在注释的基础上逐句加以评论,他说:“湘云这个谜,作者大有深意。谜儿众人不解。只让宝玉猜出。也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句句适用于宝玉:大荒山青埂峰的顽石,幻形人世,成了怡红公子,这不正是‘溪壑分离,红尘游戏’吗? ‘真何趣’的感概与他在《寄生草·解偈》一曲中所说的‘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的意思一样;‘名利犹虚’,是他蔑视仕途经济的叛逆思想;‘后事终难继’,或者说‘剁了尾巴去’,正应了他‘悬崖撒手’, 弃家为僧的结局。”这样,就超过了一般诗词注释的范围,能帮助读者更好地去理解这些诗词的含义。这样的例子,在书中几乎到处都是,述,并且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所以它对帮助一般读者读好《红楼梦》,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二个特点是,征引繁富,论 证翔实,不但较好地完成了诗词注 释所要解决的任务,而且充分利用脂砚斋等人遗留下来的资料,探索 曹雪芹本来的艺术构思和《红楼 梦》后半部佚稿的情节内容,从而 把《红楼梦》诗词思想、艺术的研 究与欣赏结合起来了,把普及与提高也结合起来了。
    我们知道,曹雪芹的《红楼梦》, 流传下来的只有前八十回。虽然,根据脂批透露,八十回以后,还有部分存稿,但后来都佚失了。现在我们读到的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 的。而在高鹗的续书中,有些人物 和事件的结局,与前八十回的伏线有矛盾。如果从各种脂本的批语看,这种矛盾就更大。这就说明,高鹗在续写后四十回时,对《红楼梦》原书的情节内容,进行了篡改。因此,在评注《红梦梦》的诗 词曲赋时,利用曹雪芹同时代人 (如脂砚斋等)遗留下来的资料,联系全书,探索曹雪芹本来的艺术构思和《红楼梦》后半部佚稿的情 节内容,不仅与本书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发生矛盾,在某些地方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红楼梦》和其中的诗词:而这对研究曹雪芹的政治思想和艺术思想,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作者倾数年之精力,编写此书,表现在这一方面的功力,尤为显著。比如,关于宝黛爱情悲剧问题,作者根据《好了歌注》,根据《葬花词》,根据脂批,根据明义的诗:“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乡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证明黛玉之死,并非由于宝玉娶了宝钗,而是另一种性质的悲剧。这就是八十回以后,大故迭起,当“三月香巢已垒成”,宝黛的婚姻问题已经确定之后,贾府发生了突然变故一一事败抄家,宝玉因祸淹留于狱神庙不归。黛玉经不起这样的打击,日夜悲啼,终于以自己的全部泪水,报答了平生唯一的知己,最后“泪尽夭亡”。如果曹雪芹原书的结局,亦如高鹗的续书,那么,明义也就不会有用起死回生的法术,起黛玉于“沉痼”,并为他们“续红丝”的幻想了。这就说明,宝黛的爱情悲剧,不是像续书那样单纯反对封建婚姻,而是具有更为浓重的政治色彩。而这,似更切合绛珠下世还泪之说,也与脂批所透露的情节相合。
    类似这样的例子也还很多。从大的方面说,像宝玉出家前是否赴试中举,贾府后来是“家道复初”,还是“树倒猢狲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类问题的论述;从小的方面说,像一个灯谜,一个酒令,一句诗词的诠释,都时有可取的见解。虽然,这些并非全是道人之所未道,但像蔡书这样全面系统,深入细致,似还不多见。当然,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没有任何问题可挑剔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也一样。比如上面提到的曹雪芹原书中关于黛玉之死,蔡义江同志就只强调了它并非由于宝玉另娶了宝钗,而是另一种性质的悲剧这一面,却没有相应地指出,“金玉 缘”在前八十回中也一再伏线,为 此黛玉深感到它对自己的威胁,宝玉甚玉连做梦也没有忘记要予以反对的。而且,所谓曹雪芹原作中的悲剧,较之高鹗续书中的悲剧,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也没有作出适当的说明,这就要使一般读者感到迷惑。其次,高鹗的续书,虽然不少地方篡改了曹雪芹的原意,但由于它也是以悲剧作结,又以“全璧”出现,这对《红楼梦》的保存和流传,是有功劳的。蔡义江同志没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更深一步地考虑这些问题,对续书执彻底否定的态度,是否太过?再如,十二正钗除贾巧姐年幼,前八十回中无独立活动外,其余各钗或吟一诗,或填一词,或制作一个灯谜,都暗隐着她们各自的性格、遭际和命运,排行第六钗的妙玉难道能够例外? 诚然,妙玉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无缘参与大观园的诗社、酒筵;也不可能与众钗一起比试才情、低吟悄唱。但是,在中秋节大观园即景联句中,还是续了十三韵二十六句的。她之所以要续,原来是因为前面黛玉、湘云的诗过于“颓丧”,想要“翻转过来”,然而在她续了以后,却使全诗蒙上了一层更为凄厉的色彩,这难道是偶然的?言为心声,从来如此。第六十三回中邢岫烟曾经对宝玉说过,妙玉“不合时宜,权势难容”。续诗中的“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难道不是暗喻她人生道路上的荆棘,而真正是大观园现实景色的写照?对这些问题,我以为还是可以作更深一层的探索,不应该说妙玉只是“从夜尽晓来的意思上做文章”,更不应该简单地说她是“属于行将死亡的阶级”,她的续诗只是“企图逃避不幸命运的主观愿望”。当然,以上这些,是我们从更高的角度上向作者提出的要求。作为一本通俗普及性的《红楼梦》学习参考书,蔡义江同志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且由于这本书的独具特色,肯定它将越来越吸引着更多的读者。
    原载:《红楼梦学刊》1986年第1期
    
    原载:《红楼梦学刊》1986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