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为绵赓不绝的千秋后代,留下了誉满寰宇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其中,少数民族瑰丽多姿的传统文化遗产,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位置。除了人们熟知的“格萨尔”等英雄史诗、维吾尔十二木卡木、蒙古长调、侗族大歌、藏剧和“羌姆”等文化宝库中的诸多精品,还有一类渗透着傩文化内涵的民俗祭礼仪式形态的传承遗产。它们一般是融纳了原始自然宗教遗绪,节日信仰民俗、原始神灵崇拜,并以吟唱、舞蹈、面具、装扮、技艺等为表现手段,以祭祀仪式贯穿始终而组成的多元复合文化形态。在文化人类学中通常称之为“文化空间”,它们由祭师(巫觋)、民间艺人主持和表演,兼有族群参与,在特定的日期里演出于田头、广场、庭院、堂屋或祭坛等场所。 在少数民族众多“文化空间”中,最具有原始历史文化意蕴和学术研究价值并且急待抢救的,是那些“活”在祭师(巫觋)、民间艺人身上(口头与表演)。以原始崇拜为主要内容的活态文化。如:反映祖灵崇拜的有湖南土家族的“毛古斯”(土家语:浑身长毛的古裸人)、广西苗族的“芒篙”(苗语:始祖神)、贵州勾则彝人的“撮泰吉”(彝语:祖灵庇护的游戏)和内蒙古蒙古族的“呼图克沁”(蒙古族:祖灵的祝福与送子)。反映山神崇拜(自然崇拜)的有四川羌族的“转山会”(白石神崇拜)和白马藏人“祭山会”(祭祀白马神山)。 上述这些经过不断世俗化、人格化的原始崇拜祭礼项目,大都采取装扮各类神灵(萨满则为神灵附体),运用粗犷、豪放、简单、稚拙的表演,在富于野性美、情趣美和幽默感的审美意境里,展示其神秘、奇特的超自然威力,或驱鬼逐疫、禳灾纳吉,或呼风唤雨、调和阴阳,使人类与自然趋向和谐,促进族群(人种)的蕃衍,祈求人寿年丰和社会安宁的主观愿望。 面对这种“文化空间”,外国学者惊讶地说:在中国的偏僻山寨,我们看到了在我们国家古代历史上也会发生、但却永远看不到的奇妙景象!是的,作为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世界上每个古老民族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原始活态文化,这些原始活态文化经历千百年的传承与积淀,约定俗成,成为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村落族群的心目中,视为一年里最乐于参与和观赏的项目,这些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本族先祖艰苦创业、拓展生存空间的历史记忆,是本族社会历史文化理念的回放,是族群凝聚力、向心力的定期演练,也是对族群及其子弟进行本族迁徙史、生产发展史和生殖知识的生动课本。 然而令人惶恐不安的是,现在它们遭遇到现代科技文明与大量输入的西方文化的双重挑战。为此,抢救与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法规,应当尽快出台。建立全民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机制更不可等闲视之。 这些原始活态的“文化空间”,从古代的强势文化沦落到现代的弱势文化,是历史的进步与发展的必然。它难以跟上现代社会先进文化的步伐,但它们毕竟是基于历史文化理念而凝聚成的智慧结晶。是古人质朴、稚拙的原始思维的形象产物和人类独特的生命文化体现。它们反映了人类共通的、可贵的生命意识和生存空间意识。为我们研究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原始仪式戏剧等,提供了多学科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料。因此,鄙视它们就是否定人类创造历史的精神文化财富,抹掉我们祖先艰苦跋涉的文化发展足迹。紧急抢救、保护并适当发展它们,不但会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多样化的积累,扩展人民大众的精神娱乐生活,丰富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更可以把这些“文化空间”所蕴藏的早期人类智慧之光束,用来映照人类历史文化的长廊,而紧密衔接这个历史文化长廊,将会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文明走向灿烂与辉煌。 原载:《人民日报》2004年04月16日第九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