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后现代主义是继现代主义之后50-60年代产生于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介绍到欧洲.80年代末形成为世界性的一场文化运动。目前己成为一种泛文化现象、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观念、一种文化思潮、一种叙述话语或风格、一种阅读或阐释代码、一种批评风尚等而被人们所理解。作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包括:不确定性、零散性、非原则性、无我性、无深度性、卑琐性、不可表现性、以及反讽、种类混杂、狂欢、构成主义、内在性等。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吸引了世界许多艺术世界的探索者和试验者.也为中国文学家们所关注.中国文学发展到80年代.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新局面。中国新时期作家同中国的经济革命家一样.有着极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急切希望让世界走进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他们积极引进世界文学的优秀创作经验以及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试图通过自己试验性的创作同世界文学的发展接轨.把中国文学推向世界。这一时期的结构主义小说、新潮小说.后新潮小说、先锋派小说大量借鉴和吸收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和创作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马原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在他的创作中.包含了大量的后现代主义的因素。我们通过对马原小说的分析.就能清晰地看到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尤其是先锋派作家创作中留下的一道道印迹。 马原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较强的文木叙述的不确定性原则.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有着巨大的差异。在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中.作家以吸引读者.让读者同自己产生共鸣为其根本目的.艺术的真实性是他们创作的基本原则。而马原的小说创作却故意告诉读者自己作品内容的虚构与失真.在叙述过程中不断消解其意义与真实性。在《冈底斯的诱惑》中.马原开篇卷首就告诉读者:“信不信由你.打猎的故事本来是不能强要人相信的。”表现出对文本真实的无所谓态度。在小说的结尾.作者还不厌其烦地告诉读者.顿珠、顿月的故事包含了多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多少是无法估计的。这种写法同后现代主义标榜的不确定性是一致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罗兰·巴尔特就贬斥“可读性”作品.推崇“可写性”文木。作家不是去创作中主旨的作品而是在作品中随意地进行对意义的玩弄,使读者或批评家不可能以任何相同的方式阅读,只能靠想象去再创作。“作品并不意味任何一种东西,这种可写性本文(文本)作为一种后现代的形式,没有明确的意义,没有固定的所指词,相反,它是多元的和蔓延扩张的,是大推不可穷尽的能指词的聚合,是由各种代码或代码的碎片罗织起来的东西。这里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不存在所谓不可颠倒的结果,也不存在等级森严的本文(文本)层次”因而也无所谓意义或没有意义。“此马原的小说创作正是趋向于这一方向的。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