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勇于探索和创新——读《日本文学史》(近、现代卷)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骆为龙 参加讨论
笔者从事日本研究,爱读日本各类史书。以史为鉴,观古考今,这对于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是很有助益的。近读叶渭渠、唐月梅著《日本文学史》(近、现代卷),我虽不研究日本文学,但对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有所感触,漫然书此小文,试图通过他们的这一研究成果,结合当前的日本学研究诸问题,期待探讨一个众所关心的治学严肃性和科学性的问题。
     从该书“后记”可以了解到,作者写这部文学史花了20年的工夫,从资料的积累、文献的考证,到文艺理论的学习诸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在动笔之前就文学观念的更新、独自的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建立、既有成果短长等写史的基本问题,作了长期的思考,还就日本的文学思潮、美学思想、文学与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等多方面的课题做了中期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许多中间研究成果,出版了专著《日本文学思潮史》、《日本人的美意识》,译著加藤周一的《日本文学史序说》(两卷本),主编了《日本文明》,以及发表了不少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论文。在总结中期研究实践的成败优劣的基础上,才动笔撰写这部200万字的《日本文学史》巨著。从目前完成的百万字的近代卷和现代卷来看,的确可以说,作者的基础研究是扎实的,是厚积薄发的。如果与当前某些年轻学者为应付评定职称之类眼前的利益,读一两本书就草率成章,甚至下结论,谈“创新”的风气对照来看,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是我读后首先想到的第一个问题。
     读后给我的第二点印象是其勇于探索的精神。文学史,也不仅是文学史还有其他学科的历史,都会与时代相关,又受到时代的局限,因而对历史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有争议的问题,如何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勇敢面对,是写史的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作者在这方面是勇于去探索的。我在这里只举两个棘手的问题:一个是无产阶级文学的成败问题,一个是三岛由纪夫及其文学的本质问题,都是争议很大的问题,作者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经过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经过客观分析,才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作者对无产阶级文学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通过对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外政治、社会和文学因素的具体分析,指出它学习当时苏联“拉普”的“文学布尔什维克化”、“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提倡“政治首位论”等,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同时评价了无产阶级文学在文学史上应有的正当的历史地位。对三岛由纪夫及其文学的复杂性,作者联系日本文化传统,将中世传统的武士道文化与军国主义当局“恶用”的武士道、传统的天皇观与军国主义推行的天皇制绝对主义等加以区别,从文本出发对三岛及其文学的双重性格,进行了社会学的批评和美学的批评,并提出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见解。尽管所提出的论点,可能见仁见智,但其对学术探讨的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像上述这类日本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命题,是属于历史科学的问题,这是不能回避的。尽管这些问题已有权威的结论或特定的观点,评价这些问题还是应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里就需要勇于探索,需要慎重缜密地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说,这是“求是”的做学问之道。通观全书,作者是向这方面做出了值得肯定的努力的。
     在创新方面,一是更新学术观念,一是更新研究方法。多年来,我国学术界提出重写学术史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热烈而广泛的讨论。但最根本的就是学术观念与研究方法的更新问题。这部文学史在这两个问题上是有所更新的。从文学观念来说,作者既没有囿于旧的文学观念,将文学作为一种政治的载体,片面强调文学的政治思想性,又没有完全否定文学思想性,而是通过文学的文本审美形式来分析和论述文学的思想性,还予文学的自律性。正如今天经济学界强调需要尊重经济规律一样,文学界也需要尊重文学的规律。写文学史,尤其要写出文学本身的史的发展规律性来。
     由于更新了文学观念,该书从历史时期的划分、近代文学确立的基准、 现代文学的转型,到导入西方文学的可能性,以及重复面临现代化命题等的 论述,从理论、思潮到作家、作品等的分析和评价,都统一在文学的思想性与 艺术性之中。也就是作者在“后记”中所强调的:“这种统一性根植于美学哲 学,审美价值成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具体表现。文学的主体价值也 确立在其中。只有这样,才能从文学发展卑的动态中,准确地把握文学本身 的本质性的东西,才能判断文学现象的性质,以及作家和作品的价值。”具体来说,这一点,通过作者对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围绕“政治价值与艺术价值”、“形式主义”、“文学的主体性”、“国民文学论”等几次大论争的论述,深入探讨文学与政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并以此不断深化对新感觉派的成败、川端文学的定位等文学史上的一系列问题的认识,都在作者的指导思想和写作实践上体现了出来,从而避免走向泛政治化或忽视文学思想的两种倾向。这两种倾向,似乎在日本文学研究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
     研究方法论的更新是与文学观念的更新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多年前,学术界已就边缘学科及其交叉关系进行讨论,取得了许多共识。但作者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在文学与边缘学科的交叉系统的基础上加上了文学与不同时代和历史、文学与不同地域和民族这两个交叉系统,即文学与不同时代和历史的共性及特殊性、文学与不同地域和民族精神的对立性及融合性,构建了“立体交叉研究方法论”。从这三个系统出发,考察日本近代和现代文学纵向的继承传统,横向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很好地解决和洋文学的对立与交融的关系,凸现了日本文学的特质。因此,我们综观这部日本文学史,从近代坪内逍遥、森鸥外分别引进西方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到现代川端康成、大扛健三郎分别引进现代主义、存在主义,无一不是立足于本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根基上,经过对立与并存阶段,在并存中消化、吸收,实现日本化。最后作者以大量的史料,实证了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不是西洋文学的变迁史,而是和洋文学融合史,有力地反论了长期以来认为日本近现代文学西方化的论点。而:且可喜的是,作者在精密梳理了这段文学的历史线索之后,提升为理论,将它概括和总结出日本文学的基本模式是“冲突·并存·融合”的模式。在前人提出的“冲突·融合”模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再创造。这是贯穿于这部文学史书的主线,从而构成了该书最大的特色。
     作者是在不断探索、不断挖掘新的资料并加以实证和梳理、不断研究先行者的同类著作并博采众长之后才提出自己的新见解的。如果不去整理出先行文献资料,认真研读前人的成果,甚或抄袭别人的成果来谈创新,那是不可能的。笔者很赞同作者这样一个论点:“学术的发展有其传承性和连续性,在沙滩上是不可能建成坚固的学术‘楼阁’的。”这正是读了《日本文学史》(近、现代卷)给我们的另一个思考的问题。
    原载:《日本学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