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走进扶桑文化——读李长声《浮世物语——(日本杂事诗新注)》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兴军 参加讨论

    日本文化的暧昧难明是世人皆知的,中国人对此感慨尤深。以往,我们可以从鲁迅、周作人、郁达夫等旅日知识分子的异乡杂感来揣测和推度,时至当下,细数旅日作家的作品,就不能不说到学者李长声的旅日随笔。正如学者孙郁先生所言:“现在的读书人倘欲了解日本文化,李长声的著作是不可不读的。”
    《浮世物语》(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7年6月版)是旅日作家、学者李长声的日本文化系列丛书之一,形式上虽是对清末黄遵宪《日本杂事诗》的新注,但内容上却不拘泥于定本。新注中,作者赋予了作品新的特点。其一为释,其二为补,尤以后者为主。如今,距离黄氏写杂事诗已百年有余,很多曾经的日本文化风俗或多或少发生了改变。比如,谈到日本神社时,黄诗的“三千神社尽巫风”,早已变为当下的神社十万众。日本的很多文化内涵因为历史的嬗变而变了味道,这正是作者“百十年前杂事咏,而今待我写新篇”的原因所在。
    《浮世物语》也可以说是李长声以亲身体验去记忆的异乡之旅,“物语”到了日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全书凡33篇,雅如富士山、樱花、菊花,奇如神道、相扑、艺伎,俗如内裤、脚气,琐屑如发、髻之类,民族习惯与生活场景无所不包,“杂事”一提确也恰当。
    看《浮世物语》,不得不感叹李长声不愧东渡十数年,对日本文化和世俗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且不局限于杂事。相关古今、中日典故之借用似闲庭信步、随手拈来,而信笔所至的趣闻实录也更难能可贵。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浮世物语》虽说的是杂事,却能化诗为文,化事为诗。用典达意则是其另一特色,这盖源于作者对中日古今历史之深谙。写镰仓大佛时作者引出的源平战斗(《平氏物语》中记载的源氏与平家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读来令人趣味横生;回溯相扑历史时描述的野见宿与麻蹶速彼此相扑,场面引人入胜。作者从典籍和历史中任意撷取的片段,令文章风流蕴藉。
    东亚各国的文化都与中国颇多渊源,尤以日本韩国为甚,这一点他们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浮世物语》中,李长声通过古今中日的纵横对比,使许多事态的深层意蕴变得豁然开朗。在《镰仓大佛》一文中,他指出“镰仓武士要建构自身独特的文化,不是从京都移植,而是直接从中国转入”;在《汉字》篇里,他说“虽日本人将汉字视为日本文字之一种,却也难以否认汉字源于中国之事实的。”无论是流传达千年之久的《源氏物语》,还是如今方兴未艾的和服,都或多或少镌刻着汉文化的痕迹;在《源氏物语》中,紫式部引用白居易诗之处便多达八十余处,而和服与唐装的源流关系等诸事实皆毋庸讳言了。
    一个历史学家,或许会从一个民族的历史去追根溯源;一个社会学家,可能会从文化的深处去探寻族群的个性特征;而一个散文随笔家,却是逆向而行之,从日常生活中去体验一个民族的特性。于是,很多我们欲知而未知的谜底,便可在这嬉笑怒骂之间找寻得到。作为读者,当然不希望看那些无病呻吟、好高骛远的文字,而更愿意返璞归真、开门见山地寻找欲知的内容。李长声在《浮世物语》中用敏感的笔触,从切身生活延伸到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正是懒惰挑剔如我者所要寻求的。
    对于日本文化,未曾亲历者常会产生误解——“往往外乡人每去日本,便大谈特谈樱花抑或是剑道,以为凡是日本人便是行家一样”,这和西方人认为中国人都懂武术是一个道理的。如何对日本文化避免误解,进而理解,只有走进去才能够解决。久居扶桑的李长声深谙此道,并通过《浮世物语》将他的体会传递给我们。
    原载:《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