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一个更加朴实无华 严肃认真的托尔斯泰 ——读《舞会以后》想到的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肖旭 参加讨论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1844年求学于喀山大学,三年后退学回家经营庄园。1852年从军高加索,同年发表处女作《童年》(与后来发表的《少年》、《青年》合成自传体三部曲),开始文学活动。1856年发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开创了俄国文学描写战争的现实主义传统,为作者赢得了名声。托尔斯泰的主要创作活动,是在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进行的,这正是俄国社会大变动时期。1863——1869年,他完成了史诗性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完成了第二部著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89——1899年完成了集中体现他晚年思想和艺术特征的长篇小说《复活》。
    

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杰作之一的《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描写拿破仑入侵时期,俄罗斯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小说成功地把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和多方面的和平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描绘了19世纪最初20年纵横俄国城乡的广阔画面。在小说中人民被描写成决定俄国命运的伟大力量,但他又认为历史事件都是注定的,表现了宿命论思想。
    

《安娜·卡列尼娜》从贵族婚姻和家庭关系这个角度,描绘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生活的广阔画面,反映了贵族社会的深刻危机,反映了俄国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舞会以后》是一篇短小精炼但有强大艺术力量的作品。其艺术上的特点是,没有什么神奇奥妙的东西,而是朴实自然,让事实说话。托尔斯泰用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经常用的一种方法,即通过主人公的叙述来展开故事。小说采用了一种手法,即对比,它贯穿这篇作品的全部,成为它的主要艺术特点。譬如,作家在描写舞会时,写到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他们跳舞时那种陶醉的感觉,那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情形。当时,男主人公觉得人生是那么美好,生活中充满了善良,不可能有恶的存在了。对于这些,作家给予尽情的渲染。然而,到了第二天早上,男主人公在广场上看见了在昨晚舞会上是那样善良、那样高贵、那样魁梧而令人敬仰的他的女朋友的父亲(上校),却在干着残酷鞭打士兵的恶行勾当。这样,舞会上的那种充满了爱的缠绵之情,与第二天早上那种丑恶的、残忍的、人压迫人的情形,在主人公的心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在读者心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小说中还有许多细节上的对比,贵妇人白净丰满的肩膀、胸脯和被鞭打的士兵的血迹斑斑,奇形怪状的简直不能使人相信是人的身体的背脊,形成了对比;舞会上乐师的优扬、高雅、动听的音乐和广场上那生硬的、令人不愉快的、刺耳的军鼓声,形成了对比;舞会上男女宾客的那种雍容仪态和那身穿破烂衣服,手拿工具的铁匠对人压迫人的制度的愤恨表情,也形成了对比,如此等等。
    

对比的原则也贯穿于作品的结构上。作品前一半是用来描写舞会的,作者不惜笔墨,淋漓尽致地描写那欢乐的场面,那少女的美,那上校父亲的堂堂仪表,那情人之间的幸福的感受和陶醉的心情,目的就在于拿它与舞会以后所发生的残酷事情相对比。
    

现在来谈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先看上校这个人物。他在舞会上的形象,在作者笔下是显得那样高雅而令人敬仰。作者一连六次写到他体貌魁梧端庄,神采奕奕,面色红润,写他有一把雪白的胡须,一双明亮的眼睛,脸上带着亲切的微笑,一副堂堂的仪表,简直是一尊雕像。特别是对他那双土制的老式方头靴,作者把它作为一个艺术细节来做文章,暗示这个人物的慈祥仁爱、温柔,而且是位崇高伟大的慈父。他做一切事情都那样合乎规矩、礼仪,哪怕是和自己女儿跳舞,也要取下佩剑,戴着一付麂皮手套,表示对女性的尊重。所有这一切开始都让人觉得上校是位多么令人敬仰的长者,难怪男主人公对他产生了柔和温婉的情感。但是,就是这位彬彬有礼、道貌岸然,据说还是充满仁爱之心的人物,第二天早上干的却是如此凶狠残暴、毫无人性、毫无仁爱之心的野兽勾当。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看到这个魁梧端庄的身躯里,包藏着那样渺小、邪恶、凶残的灵魂。这个人物所做的一切,都和他有自己的一套人生规矩和生活准则,那就是,一切都要合乎他那个阶级需要、习惯和利益。他既然对他的士兵那么凶残,那么他对女儿的亲切温柔的父爱,又如何解释?这只是一种老动物对自己所养的小动物的感情,是一种动物的本能。作家在描写了上校在舞会上的高雅外表之后,接着写到上校谢绝了主人的邀请,他说了一句平淡的话,说他明天“必须早起”,就告辞了。这句话初读来并不使人产生什么印象,原来他早起是为干那一桩惨无人道的事情,我们才恍然大悟。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使我们更透彻地认识到这个人是怎样地毫无人性。作家就是这样用了这种既朴实又巧妙的对比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作品艺术力量。
    

再看瓦莲卡这个人物。作家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她的美貌。她有修长的、苗条的身材,优雅端庄,身子挺得高高的,微微昂着头,显出雍容华美的风度。那双明亮的眼睛,还有那可爱的年轻的身体,似乎全身都有一抹亲切的、永远愉快的微笑,让人家觉得简直不敢接近她,因为她太美了。男主人公后来说,他当时只看见她那穿着白色衣裳、束着粉红腰带的修长苗条的身影,只看见她那红润的、有酒窝的亲切可爱的面孔,只看见她那迷人的眼睛,其它一切,他全都忘掉了。他说在那整个舞会上,不论是男是女,都在欣赏这个美人儿,因为她压倒了所有的人。作家把男主人公在这样一个美人儿的柔情俘虏下的心情,舞会上的表现 写得那么淋漓尽致。那么,为什么后来无法再爱下去呢?因为舞会后的那个场面对他的刺激是太大了。尽管瓦莲卡是无辜的,那凶残的事是她父亲干的,但是,她生活中的一切,都和那个人剥削人的制度,和她那上校父亲紧密相联、无法分开的。当然,从整部作品来看,瓦莲卡也是制度的牺牲品,在作品中实际上是居于次要地位的,它只起一个使上校形象和男主人公形象相联系的结构作用。这个人物在作品中基本上只有外表,没有心灵,只有形体的描写,没有性格的刻画。
    

现在来看男主人公这个人物。他是个美男子,有思想,追求自我完善,并有改变现实生活的愿望。可见,这个人物有一定的抱负,对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不能容忍,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种进步的态度,也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他把纯洁的爱情看得是那样崇高、伟大。事情过了许多年后,当他的朋友用猥亵的语言谈起他同瓦莲卡的关系时,他还会大发脾气,因为他觉得自己在爱情中追求的不是—种肉体的满足,而是—种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感情。他在舞会上所表现出来的飘飘欲仙的心情,那种陶醉感,完全是因为他被瓦莲卡的美迷住了。他认为美里有善,而他一生都在追求善,所以当他在舞会上,在情人怀中时,他便以为世界上不会有恶只会有善了。然而,恰恰是这位美人儿、这位他所钟爱的情人的父亲,在第二天早上让他感觉到了世界上还有如此残暴的罪恶。这种截然不同的对比,使他无法容忍,最后终于选择了另一生活道路。作家这样写他在一个晚上或者说一个早上改变了生活的方向,是真实的,因为他本来是把自己的全部生活和瓦莲卡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在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的强烈对比下,他觉得自己无法再爱下去,无法在恶人的环境里生活下去,必须走另一条道路,投身到另一种生活中去。通过男主人公的形象,作家表现了他对那个社会的批判的立场和他的观点,这个人物中有许多托尔斯泰的自我成分。
    

作品的艺术风格,从思想内容上看,是一篇充满愤怒甚至可以说是咬牙切齿的作品。但是,读起来却只感觉到它是一部平平静静、侃侃而谈的作品。因为作品平铺直叙,内容不复杂,没有什么犬牙交错的、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很多人物及大段的风景描写,甚至也没有托尔斯泰独有的被称为“心灵辩证法”的那种详细的心理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这个作品代表了晚年的艺术上炉火纯青的托尔斯泰的艺术特点,显示出一种冷静、深刻、老练的手法。托尔斯泰在写到社会丑恶、腐败和不仁不义时,往往会采取破口大骂的方法。鲁迅先生就曾把托尔斯泰的书说作是“骂人文选”。但是,在《舞会以后》这篇作品中,风格就大不相同了。这里,作家只让事实说话来打动读者的心,而毫无直接倾吐的愤怒之词。在这篇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朴实无华、更加严肃认真的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大师,一生深入人民,思索考虑,为俄罗斯人民寻找幸福,寻找人生问题的解答。他晚年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乃是因为他积累了几十年生活经验和艺术思想的修养,最终才达到这一境界。所以,在我们阅读《舞会以后》这篇作品时,不能仅仅看到表面上的场景描写、人物刻画的对比手法或处理题材的方式等等,而应该看到作家的真正的功力所在,他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的生活经验和艺术天才。
    

下面谈谈作品的思想。
    

托泰斯泰是一心想要摧毁整个旧世界的。但是,摧毁以后如何建立一个新世界呢?托尔斯泰有他自己的思想,就是他晚年宣传的“托尔斯泰主义”。简言之,这一“主义”包括以下内容:一、勿以暴力抗恶;二,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三、宣扬全人类的爱。这三点概括起来其实就是一个字:“爱”一一一是爱人,二是爱己,三是互爱。这种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在《舞会以后》中也有表现。作品中主人公追求的理想,就是所谓的个人自我完善。作品开头的第二段就说:“为了使个人变得完善”,这是他追求的人生目标。尽管这位男主人公看到了血淋淋的现实,但是他却还是尽量设法去为恶行找到解释。他想:“上校显然知道某些我所不知道的东西,假如我也知道了他所知道的那些事,我也就会了解我所看到的一切而不至于苦恼了”。只是在最后,事实才终于说服了他。然而在这里,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还是流露了出来。在作品的末尾,男主人公认识到了上校的恶而无法和瓦莲卡恋爱下去之后,托尔斯泰通过男主人公的嘴说:“世界上常有这样的事情,一个人整个的生活在一个早上就改变了,走向一个新的方向……”那么,生活的道路向何处变呢!他走向了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呢?我们在作品中看不到,托尔斯泰自己也不知道。因为凭他的“托尔斯泰主义”是无法为人们指出一个正确的生活方向。这是作品的思想局限。
    

然而,尽管如此,这个作品基本上是健康的,“托尔斯泰主义”在这里表现得并不十分突出。作品给人的感受,主要还是控诉和抗议。作家在这里是在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受压迫的广大俄国人民请命。作家主观上是想宣传一下追求道德上自我完善、尽量为别人设想,原谅自己的敌人的“托尔斯泰主义”。但是,他毕竟是现实主义者,他要忠于事实,忠于客观,而就在这里,托尔斯泰违背了自己的“主义”。这也表明了《舞会以后》这一作品的可贵,因为它超越了托尔斯泰本人的局限。正因为如此,这个作品才会有如此强大的批判力量。这种形象大于思想的情况,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几乎是一个普遍规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