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寂寞平沙空茫茫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符征 参加讨论
记得很早以前看Discovery介绍《复活节岛》的时候,当即被海岸边矗立着的那些面朝大海的巨石像所震撼。石像粗砺而诡异,表情冷漠、神态庄重,透露着原始文明崇高的信仰张力和质朴的审美志趣。通过它们,我可以感受到先民们对自然的思索,以及将那些经验的或超验的知识都融入日常生活中去的淳朴态度,我也够分明感受到那遥远而古老的民族心深处渴望家园与幸福的、强烈的生命律。通过解说我才知道,原来那石像的来源是个谜,沉默的巨石人像迄今仍尘封着一段无法破解的历史传奇。我为当前的智力和技术不能达到那神秘的源头而深深遗憾,也对活节岛陌生而新奇的历史感到好奇。
     “这是一个接近‘粹’的生态崩溃。”贾雷德·蒙德在书中对复活节岛的历史做出了一种令我吃惊的、悲剧性的回答。戴蒙德认为,复活节岛的社会和生态在殖民入侵之前就已经崩溃了,这样并不是为殖民主义开脱罪责。现在的考古断定,岛上大约在公元400到700年间开始有人类活动。那时的复活节岛的确是个小天堂,岛上被茂密的亚热带森林覆盖。在这片物产富饶的土地上,人口的快速增长,对森林的利用率也不断加快。到15世纪时复活节岛上的森林已经消失,绝大部分树木已灭绝。人们砍伐掉最后一棵树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所有的陆地鸟类和半数以上的海鸟种类全都灭绝了;没有到深海捕鱼所必须的木头来造船;森林消失必然造成水土流失,土壤变得越越贫瘠。人们普遍处于饥饿之中,饥饿产生仇恨。于是“赤裸裸的森林的消亡爆发了战争,精英阶层被打到,著名的石像也推翻在地,无数人口逐一死去。”(17页)复活节岛彻底崩溃了。
     今天,人们只能在对石像的凭吊中去回忆这个孤岛曾经的辉煌,也只能面对着岛上贫瘠的荒地去感慨这一生存悲剧。复活节岛是贾雷德选择分析的第一个崩溃的社会案例,它清楚地提供了一个过利用资源的社会如何自我毁灭的例子。崩溃的过程分前后两个阶段:首先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其次是环境严重恶化之后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反作用。这使人不由得想起恐怖的“马尔萨斯幽”。区别在于,复活节岛个极其孤立而微小的社会,“马尔萨斯幽灵”只会降临一次,过后就只会“寂寞平沙空茫茫”。然而当今的地球在宇宙中,就像复活节岛之于太平洋一样孤立而渺小。复活节岛崩溃的原因,实际上正是当前地球所面临的灾难的根源。所以复活节岛的崩溃正是世界末日的隐喻,这种隐喻使我们怀疑“有一天游客会不会满怀神秘地遥望纽约摩天大楼锈迹斑斑的遗址,就像今天的我们注视着丛林密布的玛雅迹?”(3页)
     戴蒙德熟练地处理着丰富而详尽的资料,一方面是文明幻灭的历史悲剧,另一方面是关于困难重重的当代危机。古往今来无法逃避的是这种生态灭绝的压力,他在思考:能否通过研究历史教训,为当代人类从危机中为未来开辟一条通路呢?这是一个社会历史学家朴素的研究主题,但他更欢称自己为人类历史学家,从而突出人向度。
     文明社会是可以在自己的手中“崩溃”的。这里的“崩溃”戴蒙德指“在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历经一段时期,人口数量和政治、经济、社会复杂性的遽减与衰败”。除了复活节岛,太平洋的皮特凯恩和汉德森岛,以及阿纳萨兹人、玛雅人和维京人,都是崩溃文明的陈列馆。手触冰冷而僵硬的历史骨骼,戴蒙德不由地发问:一个经伟大的社会为何最终会走向崩溃?是什么使得一个社会变得特别不堪一击?为什么当我们反观过去,即便问题是如此明显,当时的社会却无法察觉到自己将深陷绝?
     复活节岛的隐喻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通行,现代文明的智慧还不足以躲避“马尔萨斯幽灵”的困扰。1994年的卢旺达种族屠杀之快、死亡人数之多、手段之残酷、世界反应之冷淡,让人几乎不敢相信那是真的。事实上,卢旺达的环境与经济问题早已到了崩溃的边缘,种族冲突不过是导火线而已。(19页)更让人担心的是像澳大利亚这样的生态脆弱、环境问题严重的大国,如何通过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决策来避免这种宿命?
     朋友看到书的封面就对我说,“这本书真崩溃,作者一定是个悲观主义者吧!”我说不作者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我并不是在偷换概念。在当前严峻的环境问题的逼迫下,现实主义必然导致悲观主义,这不需要额外证明,而是将现有状态做线性强化外推。恰恰相反,如果谁自称是现实的乐观主义者,那么他倒是应当提供证,而且是比较可靠的证据。贾雷德称自己是“谨慎的乐观派”,他提出了三种理由来论证:我们拥有不让危机发展去的选择权;环保思想在世界各地越来越普及;全球现代化使得现代世界紧密相联。在我看来,这些证据都不是可靠的,甚至可以用来支持悲观主义。这些理由和珍妮·古道尔在《希望的理由》中提出来的理由性质基本相同,是一种主观的希望,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古道尔的理由虽然不能在逻辑上说服我,但她坚毅的行动和不屈的精神却总是鼓舞着我。贾雷德也同样。
     人类信念能够克服悲观情绪,但无法将一个后天结论变成一个先天真理。如果我们的头脑能够足够地清醒,如果我们愿意回视那些反驳我们信念的案,就会发现人类社会经过了上万年的发展才步入今天的文明时代,当我们动辄以某某文明的悠久历史而骄傲的时候,往往忽视了那些和我们具有共同血的消失了的社会。也许我们可以说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大进化中,总会不断淘汰一些落后的文明,但是不要忘了,其中的一些文明不是在强敌的入侵下消亡的,而是消失在内部的生存压力下。而今天,尽管我们拥有史上最发达的技术力量,但是我们也分明感到,曾经消亡文明的那些内部生存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逼迫着我们。因而,回头分析那些文明消失的原因,就是实的,也许它可以提供我们缓解压力绕开陷阱的线索。
    原载:《中国图书商报》2008-11-2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