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西游记》的真谛——在2002年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上的发言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安纲 参加讨论

     今天.我们在这武当山脚下召开这样一个会议.自然有着特殊的意义。我想讲二句话:
     第一句话.我们会议的题目是“2002年明清小说研讨会”.所以我想说一句总体的看法。通过对于明清小说二十年来的教学和研究.我们有这样的一种感受:中国古人在写小说和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到底是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玩”才“滑稽”呢?还是要“文以载道”?
     因为古人的文学传统就是“文以载道”、“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所以一定有其“志”和“道”。通过我们的研究.元明清小说.尤其是四大名著当中.每一部都有自己所承载的“道”而这个“道”往往是我们现在的文学批评家们几乎没有涉及到的.尤其是从《西游记》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能够换一个角度.甚至化身为作者.然后才能弄懂:作者到底懂了什么?到底想表达了什么?到底有了什么样的阅历?到底对于文化知道多少?体验多深?境界多高?对比一下自己.我们专家又到底知道多少?体验多深?境界多高?与作者相差多少?能否真正读懂文本?明白了这一点.当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一定会跟作者有亲近的感觉.所以我的授业恩师们包括高健、罗元贞、靳极苍、姚奠中、程千帆、卞孝莹、霍松林、李德顺等先生.都一再强调我们要读好一部书。
     这部书应该怎么读呢?先不要去挑人家的糟粕.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书。因为现在好些人读书.包括一些专家.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先要挑人的毛病.叫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老抱着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居高临下的气势.怎么可能进入作者给我们塑造出来的美妙境界.与之发生共鸣和震撼呢?这本身就与作品造成了隔膜.使我们的学者与传统割裂.与审美体验绝缘。
     第一句话.我们要讲《西游记》这部作品.在这里我似乎还有些发言权。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讲七大观点或者七句话:
     1、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的作者。
     2,“美猴王”的出处在于《易经·坤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中的“美在其中”四字。
     3、孙悟空不是什么造反英雄.而是人类心灵最最完美的象征。
     4,《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性命双修万神圭旨》。
     5唐僧八十一难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南宗清修派创始人石泰的八十一章五言绝句《还源篇》。
     6、《西游记》的主题不是讽刺与幽默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表现全真道二教合一、性命双修的教义。
     7,《西游记》不是神魔小说、童话小说而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
     我不仅口头讲而且写出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这次在北京举行了“第四届《西游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李安纲教授《西游记奥义书》首发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下推出了我的160万字的博士论文《西游记奥义书》.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中华读书报》等都做了报导和书评。
     第一卷《美猴王的家世》揭示了古今中外人类给“文化猿猴”所赋予的真正意义.是人类心灵的最完美象征:七十二般变化是心理活动.十万八千里筋斗云是念头跳跃.一万二千五百斤如意金箍棒是元气流布。
     第二卷《唐三藏的磨难》.探讨《西游记》全书每一回的意义和宗旨.包括人物、事件、宝贝、名词、术语、诗词、情节等的来历、出处;
     第三卷《孙悟空的斗战》演义前八回孙悟空故事的真实意义.就是人类的心路历程。作为人类心灵的象征.孙悟空无往而不能斗.无斗而不能胜.最后成就斗战胜佛;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运城学院学报》第21卷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