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论《水浒传》的成书类型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丁一清 参加讨论

     近代较早对《水浒传》进行研究的是胡适先生.他在20世纪20年代初运用历史考据方法对《水浒传》进行系统研究.并在《<水浒传>考证》一文中通过对“水浒”史料的梳理、《大宋宣和遗事》中“水浒”故事的确认和元杂剧中梁山好汉故事的分析.认为“施耐庵的《水浒传》是四百年文学进化的产儿”[1]。对于《水浒传》的研究.胡适先生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与此同时.鲁迅先生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把《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等作品列入讲史内容中.通过对“水浒”故事史料、《大宋宣和遗事》及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的罗列.系统陈述小说的历史材料.认为小说作品的形成是“意者此种故事.当时载在人口者必甚多.虽或己有种种书本.而失之简略.或多并迁.于是又复有人起而荟萃取舍之.缀为巨帙。”[2]他所做的这些工作被认为是“对《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作了科学的考察和研究.为后来的学人在研究《水浒传》以至于研究中国小说史方面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3]。胡适和鲁迅以历史考据研究古代长篇小说成书过程的方法影响深远.到现在学术界仍然沿用这一模式。正因如此.学术界提出古代长篇小说的成书具有世代累积型和文人独创型两大类型。《水浒传》被认为是世代累积型作品.如宁宗一主编的《中国小说学通论》指出:“可以发现早期长篇小说的完成.都经过一个长期的素材积累过程……《三国演义》的成书极具有典型意义。……《水浒传》也是如此。”[4]石昌渝在《中国小说源流论》分析章回小说发展情况时认为:“中级阶段的作品是累积型小说.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等。”[5]陈大康也在《明代小说史》中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属于世代累积型的作品。”[6]而陈美林等编著的《章回小说史》更认为“《水浒传》更典型地体现了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特征”[7]。可以看出.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小说研究著作中.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小说作品进行考察.但对《水浒传》成书过程的认识是一致的.即认为其是世代累积型作品。
     一般而言.历史演义类小说较为典型地反映出世代累积型作品的特点.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通过史料核实小说所反映的历史事实.确定讲述内容的产生期。由于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受史学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加之宋代讲史平话极为发达.演绎历史成为作家的创作倾向。因为史书不但能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而且作家还可以更多地承袭其结构体例、叙述方式等。如《三国演义》就是作者在创作中充分运用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作品中的主要线索、主要人物基本都出于史料。凡涉及重要历史事件的地方.均与史实相符。其次.通过宋元时期出现的话本作品确定小说框架结构、主要人物和叙述语言。宋代话本作品的出现.加剧了历史向小说转化的步伐.这是小说形成的重要时期.尤其在艺术形式方面改变了史书语言的文辞微奥、板滞乏味.而趋于通俗活泼;改变了叙事结构的头绪繁多、平铺生硬.表现得脉络分明、情节集中.“讲论处.不滞搭.不絮烦;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冷淡处.提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长久”[8]。从而使历史事件具体化、历史人物形象化.使作品更具故事性和趣味性.体现出大众的审美情趣。考察讲史小说.都有影响其成书的话本作品.应该说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话本作品是小说的雏形.直接孕育出了小说作品。第二.通过戏曲作品考察明确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在戏曲阶段的完善情况。出现在元明之际戏曲中的历史剧“与讲史平话互相借鉴.互相促进.从更加深广的角度开掘历史题材.从而为历史演义小说的诞生、成长注入了生机勃勃的民间艺术生命.提供了更多可资取鉴的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9]。几乎所有的讲史话木作品我们都能找到同题材的杂剧作品。如反映三国内容的有《赤壁靡兵》、《襄阳会》、《关云长千里独行》、《三战吕布》等.这些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历史事件更为独立.内容丰富.情节动人.描写生动.更主要的是在叙述方式上体现出通俗化特点.审美意趣体现出大众的审美情趣.不但丰富了历史故事.而且完全具备了文学要素。可以说.世代累积型作品内容恒定.是史书 .话本和戏曲等艺术因素长期沉淀积累的产物.成书之前有较漫长的艺术积累过程。但结合这些要素考查.我们发现《水浒传》并不具备世代累积型作品的特征。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