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金瓶梅》中的悲喜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潘采夫 参加讨论

    

     又是一本跟风书,这次跟的是易中天的品读系列,但跟风未必无好书,《致命的狂欢》中的干货就远超过易中天书系。而且作者已经掌握了古典学术的现代推销法,他将《金瓶梅》中的勾栏女子李桂姐称为“红灯区小姐”,将琴童
    称为潘金莲的“性快餐”,也许不久我们就会看到石钟扬先生登上“百家讲坛”叫卖《金瓶梅》的风采。
    在评家眼里,《金瓶梅》是一部世情小说,一部市井小说,一部孕育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巨著,在此基础上,《致命的狂欢》对《金瓶梅》进行了别出心裁的解读,它将《金瓶梅》归纳为一部伟大的流氓史记、一部描写妾的史诗。作者对潘金莲的情有独钟,使该书成为了为潘金莲翻案的辩护陈词;对西门庆流氓性格的社会学解析,堪称当下官商社会的绝妙映射。
    除此,作者还批判了学者卢兴基的“新兴商人说”与吴晗的“资产阶级萌芽说”。
    读《金瓶梅》,很大程度上是看潘金莲(魏明伦将自己的剧本命名为《一个女人和她的四个男人》,后改名《一个女人的沉沦史》)。以第八十七回“武都头杀嫂祭兄”为界,之前的《金瓶梅》活色生香,之后则味同嚼蜡,如作者所说“没有潘金莲的世界索然无味”。自魏明伦为潘金莲翻案以来,潘金莲的社会形象已逐渐改善,待到本书,作者化身成“妇女之友”,以“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的精神,怀抱着对潘金莲的充分理解和无限同情,为其进行全面平反。作者笔下的潘金莲为情而生、为情而死,堪称情痴,其所有罪行都在爱情的庇护下得到了合理化的解释。例如,潘金莲捐出首饰帮助武大搬家躲开浮浪少年骚扰,这说明她开始并不喜欢勾引男人,是准备和武大好好过一生的;潘金莲协从杀夫,法不可恕,但情实可悯;等待嫁西门庆时的痛苦,说明潘金莲对爱情是何等的忠贞……在作者的辩护下,潘金莲兰心蕙质,所以能唱出“你怎恋烟花,不来我家?奴眉儿淡淡教谁画?
    何处绿杨拴系马?他辜负咱,咱何曾辜负他?“此等好词,她同时还具有调皮风趣、天真可爱、公正廉洁、不爱钱财等诸多美德,恍然成了王熙凤与林黛玉的结合体。
    但是案可以这样翻吗?
    误读的背面是另一种误读,真实仍然不存在。平心而论,我是喜欢潘金莲的,对她这样的烈性尤物从来恨不起来,甚至怀有某种亲切感。但是人性从来就是浩瀚的宇宙,将人物进行强行归类、划分出正反面的努力不值得赞美,无论“淫妇说”、“情痴说”还是“媚奸妒泼淫利”说,在潘金莲这样具有无限丰富性的形象面前都失之下品,因为潘金莲不是概念先行的产物,她是被忠实再现的活生生的人。试举一例,西门庆死后,潘金莲被贩卖,住在王婆家,见到武松回来激动不已,暗暗寻思:“我这段姻缘还落在他手里。”错以为武松真心迎娶自己,竟说出“既要娶奴家,叔叔上紧些”这样空前弱智的话来,以潘金莲的冰雪聪明,她难道不知自己此番要羊入虎口?这样性格形象的不统一,一定会被视为败笔,但这“文学的败笔”却正是“生活的真实”啊,这样既聪明又愚蠢,既恶毒又不乏可爱的人物不正生活在我们身边吗?
    受此启发,我也要妄测一下“金学界”的歌德巴赫猜想———兰陵笑笑生是谁,他不是王世贞之类的大人物———大人物不会将妾当人,他应当是一个落魄人,大户人家的教书先生或帮闲文人,也许是陈经济,也许是应伯爵,可近身接触“潘金莲”,甚至有过爱的私通,性的迎合。不如此,绝不可能凭空创造一个万千性格于一身的潘金莲。可惜这样的作者是不入正统文学史的,真正的兰陵笑笑生早已淹没无闻,只剩下一个无法破解的谜,供一帮子无聊学者猜来猜去。
    西门庆这个人物也是我爱不释手的,这位嘲风弄月的班头,拾翠寻香的元帅,在《金瓶梅》第五十七回发表过他的人生宣言:“咱只消尽这家私,广为善事,就使强奸了嫦娥,和奸了织女,拐了许飞琼,盗了西王母的女儿,也不减我泼天富贵。”短短几句,古往今来第一流氓的嚣张可笑甚至憨态可拘的神韵尽出,令人拍案叫绝。
    我佩服石钟扬先生对西门庆的解剖,潘金莲是一出悲剧,而西门庆是一出喜剧,《金瓶梅》表现了一个流氓全方位的狂欢,以一个流氓神话般的幸福一生,刻画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政府全面的堕落、腐败与崩溃;一部《金瓶梅》是一部西门庆的性征战史,有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气魄,却又令人发笑。
    《致命的狂欢》作者:石钟扬 版本: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 定价:28.80元
    原载:《新京报》2006年10月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