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拼接文化还是拼接时空——对沙石小说的追问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彭秀良 参加讨论
 《玻璃房子》[美]沙石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乍看上去这好像是一则寓言:很久很久以前,布鲁斯的曾祖爷爷是撒哈拉大沙漠上的武士。他身上披着鸡毛,手里拿着梭镖,踏着非洲康加鼓的鼓点在沙漠上跳舞。在过去的三年中,撒哈拉大沙漠滴雨未下,为了黄土部落的生死存亡,曾祖爷爷不停地跳舞,求神降雨。他跳呀跳,跳走了太阳,跳来了月亮,一连跳了七天七夜,雨没迎来,倒迎来一群人,一群手持鞭子的白种人。他们头上戴着三角帽,身上穿着燕尾服,听说是开着帆船从伦敦来的。领头的白人说,既然雨水不向你走来,你就应该向雨水走去。他们把黄土部落的男女老少赶上那条木帆船,向美洲驶来。几星期后,布鲁斯的曾祖爷爷登上了美洲大陆,他找到了雨,却丢了沙漠。
    但这还真不是寓言,是沙石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在沙石的自传体小说《冰冷的太阳》里,布鲁斯只是住在他租住的公寓里的一个流浪汉,他的祖上是“三角贸易”时代被掳到北美大陆的,但是传到布鲁斯这一代依然没有融入美国社会,最后布鲁斯失踪了。“他找到了雨,却丢掉了沙漠”,布鲁斯的曾祖爷爷丢掉了祖宗传下来的文化传统,却没有能够完成地域和时空上的转变,难道这就是移民到一个新环境下的悲哀吗?
    沙石原籍中国天津,1985年获得美国内华达雷诺大学颁发的奖学金,远涉重洋去学习新闻学,毕业后留美从事记者、编辑工作,2003年起尝试写小说,在北美华文文坛异军突起,其短篇小说《玻璃房子》曾被中国小说学会推选进入2007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沙石的小说,女人是第一主角,他把女人描绘成欲望的化身,在中美不同的文化背景转换中表现出种种荒诞不经的面目。《玻璃房子》里的伊丽莎是一位心理医生的太太,有豪宅和名车,但她的心里总是感觉空荡荡的,丈夫一心扑在工作上,她们很长时间没有享受男欢女爱。于是,她看见了金门公园里的中国花匠阿德,想把他勾引上手,结果阿德拒绝了肉体的诱惑,才有了金门公园里那株墨西哥铁树遭人破坏的惨剧。玻璃房子是伊丽莎的海边别墅,通体透明的玻璃墙使阿德头晕目眩,然而他恪守“人活脸树活皮”的中国古训,没有把自己当作出卖性欲的工具。伊丽莎永远也不会明白中国花匠拒绝的原因,这或许就是文化间的差异吧。
    然而,像阿德这样恪守清规戒律的人实在太少了,移民美国的中国女性在沙石的笔下几乎全是受到了诱惑,不论是金钱上的还是肉体上的。《流年似水》里的徐丽爱慕她的绘画教授,遭受百般冷落却依旧死追烂缠,是因为她的作品被教授推荐参加画展,她也有了小小的知名度;《天堂·女人·蚂蚁》里的“茄子”借男朋友父亲的帮助考入外语学院,后来为赴美留学而委身大她20多岁的美国教授,不惜与男友一刀两断。可无论是徐丽还是“茄子”都在内心深处留恋着早期的男友,她们的欲望显然没能彻底湮灭难以割舍的文化基因。究竟是文化的过错,抑或是时空的过错呢?沙石没有给出答案。
    沙石说:“人在美国时,我说我的家在中国;人在中国时,我说我的家在美国。不管是写中国人的美国故事或是写美国人的中国故事,我都带着中国人的观念和美国人的观念,无意中就把两个文化连接起来,拼到一块儿或者融为一体。”沙石的努力无疑是值得赞赏的,文化间的沟通本来就是件非常棘手的事情,而要把两个文化融为一体就更加难上加难了,不知沙石是自命不凡呢,还是大言虚夸呢?借用他的小说《冰冷的太阳》里“米饭”开导男主人公的一句话:“人既然在美国就得呼吸美国的空气,这看也不好,那看也不惯,总是不顺气儿,最后憋死的是你自己。”说得何其明白,何其透彻!
    我读了沙石以“玻璃房子”命名的小说集后,真切地感受到他不是在拼接文化,而是在试图拼接时空,把过去的自己与现时的自己拼接到一起。不过,他用自身经历和体验讲述故事的勇气还是值得佩服的。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9-11-2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