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青年人总是具有相同的姿态”——评《青春咖啡馆》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肖徐彧 参加讨论

    巴黎塞纳河左岸拉丁区的孔岱咖啡馆是年轻人的相会之地,用“浪子”来形容经常出入孔岱的男男女女再适合不过了。他们漫无目的,随波逐流;他们年轻,没有过去,生活在当下,即使是少数上了年纪的顾客,也从不对自己的过去做任何暗示。
    露姬在这个群体里引起了关注,她的故事让叙述者纷纷登场,从不同的视角探索她的人生经历。《青春咖啡馆》由四个叙述者的叙述构成,巴黎煤炭学校的大学生“我”、私家侦探盖世里、露姬和她的男友“罗兰”——一位年轻的见习作家。他们都用第一人称“我”,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惆怅的语调,以絮语般的独白共同讲述了“露姬”的故事。
    露姬是咖啡馆的常客,她一言不发、谨小慎微,“一个无名的哑角,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她混杂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是为了感觉“安全”。但从她考究的衣着就能看出她和他们截然不同,“仿佛她想躲避什么东西,想从一个危险中逃脱”。她开始频繁光顾孔岱时,别人给她起名叫露姬。她之所以来到孔岱,是因为她想与之前的一段人生彻底决裂,想“脱胎换骨”,而重新命名则赋予了她一个新的开端,她原名叫“雅克琳娜”。
    与其说露姬一直在寻找,不如说她一直在逃离。她在逃离充满噩梦的童年、了无生趣的婚姻、寡然无味的日常生活。她所有的美好回忆都与逃跑和离家出走联系在一起。咖啡馆、书籍、婚姻、大街上的游荡,还有可卡因和神秘学,她全都试过。她希望在咖啡馆里逃避孤独和寂寞;她希望从书籍中发现人生的真谛,但她阅读的真正目的,“只想逃走,逃到更远的地方,用剧烈的方式割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入到文学的虚幻世界;婚姻也许是她试图使浮萍般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固定的努力,但最终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在认识了“罗兰”之后,露姬有了倾诉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倾诉之后的如释重负使她产生了对人生和未来的短暂希望。“我的一段人生结束了,这段人生是命运强加到我头上的。从今往后,将会由我本人来决定我自己的命运。一切都会从今天开始,为了毫无羁绊的一往无前”,这是她初识罗兰时的心情,但最终她还是逃开了。因为过去生活的孤独、恐惧、无聊、平庸,露姬惟一想做的就是摆脱以前的生活、摆脱沉重。
    有趣的是小说中的保龄“船长”和他的“固定点”理论。保龄“船长”也是孔岱众多青年人中的一员,他的梦想是记下一百年来巴黎所有咖啡馆里的顾客的名字,并标明他们相继到来和离开的时间,他有一套自己的“固定点”理论,他认为把这些人的名字记录下来,就可以把他们“固定”在某个地方。对于露姬和这群“浪子”来说,“固定点”只是一种生活的理想,更何况他的记录充满了讹误,除了时间、地点连人名都有可能是假的。
    露姬也曾尝试着过一种循规蹈矩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令她感到厌倦,她说“真正的生活,不是这样的”,于是她又选择了“逃逸”。过去的生活总是太沉重。露姬每次与什么人断绝往来的时候,都能重新体会到一种“沉醉”的感觉,可是现实很快又重新占据上风,于是又需要一次与过去的断绝,不断重复,直至永恒。可是人又如何能完全割裂与过去生活的联系呢?露姬最后从窗户跳了下去,与自己的过去诀别。“我很快就会抵达峭壁的边缘,我会纵身跳入空中。飘浮在空中,终于找到我一直在寻寻觅觅的那种失重的感觉,那该是何等的幸福啊!”
    莫迪亚诺的小说,都以简洁的方式带引起情感的骚动。《青春咖啡馆》中的人物如同光影一般飘忽不定,没有一人呈现出生动具体的全貌,因此他们每个人也是那个时代所有的人。露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时代的人孤独、彷徨、寻找的缩影。相形之下,那些清晰异常的巴黎地名具有强大的力量,精神的历史在巴黎地形图和时代标记中显得格外真实,这部小说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它所表达的存在主义式的荒诞,而在于它勾起了一辈人的回忆。但它不只是回忆。作者莫迪亚诺说:“我记得五十年代那个二十岁女孩的青春,它与我自己的青年时期相仿,也与今天的年轻人一致,以一种永恒的方式。这或许看似荒谬,但是当我观察今天的年轻人时,他们与五十年代的年轻人十分相似。……时间是不同的,但是青年人总是具有相同的姿态”。《青春咖啡馆》也是对今天年轻人的书写。
    小说有着浓重的自传性质。在莫迪亚诺十二岁到十五岁之间,父母关系很差,他经常一个人独处,四处漫游,独自面对巨大的社会,受到邻居的恐吓。莫迪亚诺说他在这本书中表达了这些感受,我们可以在露姬身上看到作者的影子。
    莫迪亚诺太钟情于巴黎,他不断提到诺伊利、星形广场、河堤路、香榭丽舍、奥黛翁等街区的名称,他无时不在寻找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内在精神。“我所居住和行走的巴黎在我的小说中不复存在。我写作只是为了找到它。这不是怀旧,我一点也不为以前感到遗憾。我只是使巴黎成为我内在的城市,一座梦的城市,在那里永恒的时代叠加,它嵌入了尼采的‘永恒轮回’。”他执意于以自己的书写定格一个永恒的城市。
    小说的标题是“莫迪亚诺式”的,它来自于法国情境主义者居伊·德波的一句话:“在真实生活之旅的中途,我们被一缕绵长的愁绪包围,在挥霍青春的咖啡馆里,愁绪从那么多戏谑的和伤感的话语中流露出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7月16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