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三国演义》中的骂词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米文佐 参加讨论

    在明清小说中,《三国演义》可谓一枝奇葩。古人云: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中的智谋策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曾一度被誉为“全景军事文学。”[1]明人蒋大器早对其语言特点有精辟概括:“文不甚深,言不甚俗。”[2]它广泛吸收口头语言,使广大群众容易接受。同时,由于作者善于运用半文半白的文学语言,使它的表现力达到了简练、准确、雅俗共赏、有声有色的高度。[3]骂词便是这其中之一。
    读《三国演义》,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一百二十回的篇幅中大量充斥着骂词的影子。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骂的这种情绪状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并不见怪,但以整两回的笔墨专门描写骂词、甚至从小说第六回开始,几乎每回中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精彩纷呈的骂词的影子,这在我国古代小说中并不多见。而在这形形色色大约一千多处骂词中,分量最重、描写最经典的莫过于第九十三回武乡侯骂死王朗,及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曹操两个精彩场面。
    读古今中外小说,我们素知在众多情节错综复杂、曲折离奇的小说中,有将人活活打死的(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杀死的(如宋江杀死阎婆惜等)、毒死的(如潘金莲毒死武大郎等)、气死的、饿死的、吓死的、摔死的、掐死的、勒死的、病死的、笑死的,甚至患相思之疾而死的等等举不胜举。而仅凭三寸不烂之舌、片言只语将人活活骂死的,却实属罕见。同样,恃才放狂的祢正平面对地位显赫的曹操,不卑不亢,而敢于裸衣怒骂,亦不能不算是一个典型。这两个场面犹如雪中梅花,分外耀眼,令人注目。这正如刘知渐先生所认为的一样:这显然是夸张手法的一个淋漓尽致的体现。[4]但无论如何,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三国演义》中骂词的最高水平和最高境界。这也正是鲁迅先生所评价的“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一个体现。将人活活骂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诸葛亮神通广大的一个侧面烘托和夸张。
    一、骂词的经典代表
    在小说第九十三回,写到魏主曹睿太和元年,蜀兵复出祁山,军临渭水之西。睿拜曹真为大都督,命郭淮为副都督,王朗为军师——朗时年已七十六岁矣,曹真命大军来到长安,过渭河之西下寨,真与王朗、郭淮共议退兵之策。朗曰:“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
    如此三言两语,已足见王朗夜郎自大、自命清高、目空一切的傲慢形象。大军之前夸下海口,众人拭目以待,王朗到底有何能耐,从而为下文撞死马下埋下伏笔。
    且看王朗及孔明之言:
    朗曰:“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
    孔明曰:“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
    朗日:“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灵帝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百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牌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人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后人有诗赞孔明:兵马出西秦,雄才敌百万。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诸葛亮仅凭三寸之舌将一个在军前自命不凡、耀武扬威、目空一切的王朗活活骂死,这正是攻其不备,切中要害,揭其短也。王朗初举孝廉人仕,却反助逆贼。古代人最重忠君之义。而孔明从一开始便命中要害,使王朗无言以对;紧接着顺势而下,摆出咄咄逼人的架势:“天下之人,愿食汝肉……”,步步紧逼,使王朗有口难辩。再加上“朽木为官”、“禽兽食禄”、“狼心狗行”、“奴颜婢膝”、“皓首匹夫”、“苍髯老贼”等尖刻的辱骂之词,如万箭穿心,骂到了骨子里去,使王朗没有任何思想准备、防不胜防。与其说王朗是被骂死的,不如说是被活活气死的,但这气归根于骂的结果。孔明之骂,堪称“经典”。
    《三国演义》中另一个骂词的精彩场面集中体现在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曹操。祢正平当面指骂曹操,而且骂得酣畅淋漓,让曹操下不了台,在《三国演义》所有的骂词中也是一个典型。
    众所周知,在古代,特别讲究等级职位的屈尊,一介书生敢于指骂地位显赫的高层统治者(这里指曹操),这在文学作品中都较为罕见。从祢正平自身而言,恃才而狂,才略过人,作者对其出场便通过孔融之口做侧面烘托:“其才十倍于我。此人宜在帝左右,不可备行人而已,我当荐之天子。”其文曰:
    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质贞亮,英才卓砾。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之口,耳听暂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弘羊潜计……忠果正正,志怀霜雪;见善若惊,嫉恶若仇,任座抗行,史鱼厉节,殆无以过也。……
    作品在祢衡出场前通过孔融之奏文对其性格特点、才气做了明确交待,尤其是见善若惊,嫉恶若仇……句便为骂曹张本。作品紧紧抓住祢衡的性格特点,层层递进,步步紧逼,使其与曹操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为后面更精彩的骂做了充分准备。且看原文(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加):
    帝览表,以付曹操。操遂使人召衡至。礼毕,操不命坐。(衡自恃才高,受到怠慢,为骂词埋下伏笔。)
    衡仰天叹曰:“天地虽阔,何无一人也!”
    操曰:“吾手下有数十人,皆当世英雄,何谓无人?”(说明曹操还具有很好的耐心。)
    衡曰:“愿闻。”
    操曰:“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惇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安得无人?”
    衡笑曰:“公言差矣!此等人物,吾尽识之: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守坟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诏……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
    操怒曰:“汝有何能?
    衡曰:“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
    操遂命为鼓吏,以辱之。来日,衡穿旧衣而人,左右喝曰:“何不更衣!”衡当面脱下旧衣,裸体而立,浑身尽露。
    操叱曰:“庙堂之上,何太无礼?”
    衡曰:“欺君??上乃谓无礼,吾露父母之形,以现清白之体耳!”
    操叱曰:“汝为清白,谁为污浊?”
    衡曰:“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
    以上精彩骂词,可谓尽情畅绝,大义凛然、不卑不亢。骂人不揭短,祢衡却将曹操爱将的“短”一一揭穿,并将曹操骂得一无是处:眼浊、口浊、腹浊、耳浊、心浊……让旁观者紧捏一把冷汗。如此三言两语,祢衡鲜活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这正如李贽所评:“人谁不死,如正平之死可谓不死。何也?口所欲言无不言之,一无所趋避,乃是活人也。若夫口欲言而不言,心不欲言而言之,皆怕死耳。斯人也,亦何尝不死也乎哉!其生时先已死矣。谁能如我正平,死时尚不死也。”
    这两例骂词,从表面看都尖刻直露,前者令人爽心悦目,后者让人不敢大声喘气;前者浅显直露,后者委婉含蓄。但都代表了(三国演义》骂词的最高艺术。
    二、骂词的标志词
    在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中,除了上述两例经典骂词外有着大约一千多处骂词,这些骂词在小说中主要以骂日、怒曰、斥曰、指曰、叱之曰、叫曰、责之曰、大笑曰、大喝曰、呼曰、唾其面曰等词为标志。
    1.怒曰
    曹父曹嵩被杀,操闻之,哭倒于地,欲雪此恨,陈宫劝之,操怒曰:“公昔弃我而去,今何面目复来相见?”(第十回)
    曹操护驾反李傕,郭汜,贾诩劝降,催怒曰:“尔敢灭吾锐气!”拔剑欲斩诩。(第十四回)
    2.骂曰
    董卓余党攻人长安,王允被俘,骂曰:“逆贼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有死而已!”(第九回)
    马腾、韩遂征讨反贼,指李蒙、王方骂日:“反国之贼!——谁去擒之?”言未毕,马超出迎。(第十回)
    3.叱曰
    董卓派爱将李傕来结亲,坚大怒,叱曰:“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吾不斩汝,汝当速去,早早献关,饶你性命!倘若迟误,粉骨碎身!”(第六回)
    黄巾贼党管亥领兵来犯,孔融叱曰:“吾乃大汉之臣,守大汉之地,岂有粮食与贼耶!”(第十一回)
    4.大叫
    董卓行至荥阳,曹操出马,大叫:“逆贼,却迁天子,流徙百姓,将欲何往?”(第六回)
    布怒气冲天,拍案大叫:“誓当杀此老贼,以雪吾耻!”(第九回)
    5.大呼曰
    超与瓒二军会于磐河之上,瓒立马桥上,大呼曰:“背义之徒,何敢卖我!”(第七回)
    6.大笑日
    芝大笑曰:“众皆言东吴多贤,谁料想惧一儒生!”(第八十六回) 孔明听王朗言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见,岂期出此鄙言!”(第九十三回)
    7.大喝曰
    第七次孟获望径而逃,正走山间,诸葛亮大喝曰:“反贼孟获!今番如何?”(第九十四回)
     崔谅知计被识破,急拔马奔到吊桥边,张苞大喝曰:“贼子休走!汝等诡计,如何瞒得丞相耶?”(第九十二回)
    8.唾其面日
    马邈与妻拥炉饮酒交谈,妻怒,唾其面:“汝为男子,先怀不忠不义之心,枉受国家爵禄,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耶!”(第一百一十七回)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骂词主要以骂曰、怒曰、斥曰、叱日、喝日、叫曰等词为标志,其余骂词多是在骂、怒、叱、喝、叫等词前面加上一些副词、形容词、动词等修饰词,来形容人发怒或骂人时的表情、心理等。如大骂曰、大怒曰、怒叱曰、勃然大怒曰、指骂曰、拍案大骂曰、叱之曰、大喝曰、大叫曰、咬牙切齿曰、大呼曰等等。
    除上述标志词外,《三国演义》中的某些骂词并没有明显的标志词,如:荀彧急止之曰:“量鼠雀之辈,何足污刀!”衡曰:“吾乃鼠雀,尚有人性,汝等只可谓之螺虫!”等。类似这样的骂词在作品中亦大量存在。此不赘述。
    三、 骂词的分类
    综观《三国演义》,其骂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两军对阵时的阵前叫骂、辱骂等。
    这种骂词在《三国演义》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
    ①超与瓒二军会于磐河之上,瓒立马桥上,大呼日:“背义之徒,何敢卖我!”超亦策马至桥边,指瓒日:“韩馥天才,愿让冀州于吾,与尔何干?”瓒曰:“昔日以汝为忠义,推为盟主;今之所为,真狼心狗行之徒,有何面目立于世间?”(第七回)
    ②孙坚与黄祖对阵,黄祖扬鞭大骂:“江东鼠贼,安敢侵犯汉室宗亲境界!”(第七回)
    ③刘玄德接诏书后起兵伐袁术,术怒:“汝乃织席编屦之夫,今辄占据大郡,与诸侯同列;吾正欲伐汝,汝却反欲图我!深为可恨!”是日,引兵大骂:“刘备村夫,安敢侵吾境界!”(第十四回)
    ④孙策进兵吴郡伐白虎,王朗前往救之,两阵对圆,孙策出马谓王朗曰:“吾兴仁义之兵,来安浙江,汝何故助贼?”朗骂曰:“汝贪心不足!既得吴郡,而又强并吾界!今日特与严氏雪仇!”(第十五回)
    ⑤玄德引兵与袁术相见,在门旗下责骂曰:“汝反逆不道,吾今奉明诏前来讨汝!汝当束手受降,免你罪犯。”术骂曰:“织席编屦小辈,安敢轻我!”(第二十一回)
    当然,这类骂词又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织席小儿”、“碧眼小儿”、“竖子”、“老贼”、”“反贼”、“小儿”、“老儿”、“匹夫”、“贼子”等侮辱性叫骂及备梓叫阵等等。
    2.对他人重大失误的责骂:
    ①张郃守瓦口关,三万军已折了二万,遣人问曹洪求救。洪大怒曰:“汝不听吾言,强要进兵,失了紧要隘口,却又来求救!”(第七十回)
    郃败见洪,洪见张只剩下十余人,怒曰:“吾教汝休去,汝取下文状要去;今日折尽大兵,尚不自死,还来做甚!”(第七十回)
    3.揭短型的骂词:
    ①会以鞭挞邓艾之首骂曰:“养犊小儿,何敢如此。”(第一百一十八回)(艾少时放过牛)
    ②曹操在邺郡闻知玄德自立汉中王,大怒曰:“织席小儿,安敢如此!吾誓灭之!”(第七十三回)
    ③曹操曰:“卖屦小儿;常使假子拒敌!吾若唤黄须儿来,汝假子为肉泥矣!”(第七十二回)
    4.面对威逼利诱,不卑不亢的骂词
    ①关公骂曰:“吾乃汉将,岂降贼乎?”(第七十六回)
    ②丁奉劝傅彤降,彤叱日:“吾乃汉将,安肯降吴狗乎!”(第八十四回)
    5.嘲弄性的骂词
    ①操怒曰:“犹作儿女态耶?”(第二十回)
    ②袁绍大怒,骂曰:“大耳贼!焉敢如此?”(第二十六回)
    ③淳骂曰:“汝等随刘备,如孤魂随鬼耳!”(第三十九回)
    6.激将性的骂词
    ①关公怒曰:“汝比颜良、文丑若何?”(第二十七回)
    ②曹仁自立马于门旗下,扬鞭大骂曰:“周瑜孺子,料必横天,再不敢正觑我矣。”(第五十回)
    7.恐吓性的骂词
    ①张飞大怒日:“今还敢支吾么?”(第二十八回)
    ②策愈怒,喝曰:“速速擒来,违者斩!”(第二十九回)
    8.宣布或坚定信念性的骂词
    ①锦州使回告之实情,关公大怒曰:“此奸贼之计也,我生不能杀此贼,死必杀之。”
    ②布拍案大叫曰:“誓当杀此老贼,以雪吾耻!”(第九回)
    除上述骂词之外,《三国演义》中的骂词还有其他多种类型:有对他人不仁不义之举的痛骂;有被人欺骗或戏弄之后恼羞成怒的怒骂;有对自己重大失误的责骂;有蔑视对方、目空一切的讥骂……从骂的表现手法看,有不带一个脏字、温文尔雅的儒骂,有一字一顿、不温不火、不紧不慢、让对方无可奈何、肝断肠裂而又无言以对的骂法;有火冒三丈、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甚至失去理智的粗骂;有不卑不亢、不依不饶、不畏权贵、大义凛然的冷骂;有傲慢、轻浮的戏骂……等等,不一而足。多姿多彩的骂词在小说中大量存在,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四、骂词的作用及意义
    在《三国演义》中,骂词与其他语言一样,在作品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总体上进一步强化了小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点。《三国演义》语言受传统文学的影响,整部作品具有浓厚的文言色彩,而骂词多为色彩明朗的口语,使小说具有半文半白、雅与俗相互渗透、口语与书面语高度融合的特点,从而使作品更具可读性,更贴近人民大众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三国演义》成书过程有关,即主要受宋元民间艺人讲史话本的影响。
    2.骂词在小说中生动传神、精练准确,形象而又生动的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起到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作用。
    《礼运》云:“何谓人性?喜、怒、哀、欢、恶、爱、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骂的这种情绪反应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本性。《三国演义》中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骂词无疑是对各种各样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再现和刻画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使人物形象更加完美、真实、可爱。如描写张飞的骂词,体现出张飞快人快语、直率鲁莽、急躁、勇猛、赤诚、任性、心口如一、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例如:
    ①张飞大怒日:“今还敢支吾么?”
    ②张飞大怒曰:“这先生如此傲慢,见我等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③张飞怒曰:“吾兄以汝为人,令作县事,汝焉敢废县事?”
    同样,描写关羽的骂词体现出关羽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等性格特点。当然,在其他人物骂词的描写中也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同时,这些骂词因人物文化修养的迥异而有所区别,非常符合人物各自的身份。对粗通文墨或不通文墨的人物骂词,作者往往力避古奥,代之以一种浅显的风格。
    3.《三国演义》的骂词体现的是典型环境中人物的典型心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两军交战时的叫骂、激骂、讥骂即是。第九十三回武乡侯骂死王朗,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曹操,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等精彩骂词,往往使人物之间的矛盾激化,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小说高潮迭起,使读者往往紧捏一把冷汗,充分地调动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三国演义》中的骂词还具有很强的审美作用。大多数骂词语言简洁明了,直中要害,骂得酣畅淋漓。作品中的主人公骂得痛快、解恨,读者读来亦有一种痛快淋漓的心理快感。
    当然,《三国演义》中的骂词在小说中的作用及影响远不止这些,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讨。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骂词,无疑是作品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本文所涉及的仅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以期达到管中窥豹、抛砖引玉的目的。由于它的大量存在,使得该小说的语言更加生动、圆满,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从而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辽:《论“全景军事文学”<三国演义〉》[C].四川: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1983年版.
    [2]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A].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3]邓绍基、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
    [4]刘知渐:《重评<三国演义〉》[M].四川: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1983年版.
    [5]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A].(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简介:米文佐,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师。
    原载:《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4年第二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