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西游记》蓝本之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子岚 参加讨论

    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西游记》(一百回本)诞生已经四百余年了。近代以来,关于它的蓝本,学术界竟列出有六七种之多;且各执一端,难成定论。这里需要交待一下:对于这场争论,过去不少研究者都使用“祖本”一词,而非“蓝本”。但是,祖本乃属版本学的范畴,其定义为:书籍或碑帖最早的刻本或拓本。如翁方纲《苏斋题跋·赐潘贵妃兰亭原刻本》:“此宋高宗赐潘贵妃本,王弁州以为理宗者,误也。今慈溪姜氏,湖州钱氏,皆有此本重刻之石,此其祖本也。”落实到吴承恩著《西游记》,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刻本是明刊本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刊刻时间为万历二十年(1592年)。所以,如果说《西游记》的祖本为哪一种,现在还只能说是世德堂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其实就是世德堂本的校勘本。
    至于所谓蓝本,乃著作所根据的底本(即抄本或刊印本所依据的原本)。如清初学者王士祯《居易录》所云:“今方修《一统志》,似当以旧《通志》为蓝本。”这是讲,应该以明代《寰宇通志》作为正在编修的《大清一统志》的底本。又如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唐傅奕上疏诋浮图云……此韩退之《佛骨表》之蓝本也。”这就是说,韩愈向唐宪宗所上的措词激烈的反佛檄文《论佛骨表》,是在初唐道士傅奕的反佛上疏的基础上加工改造的;傅奕的上疏是《论佛骨表》的底本。但是,一些《西游记》研究者们所讨论的诸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一类谁是《西游记》的祖本问题,其实并非祖本之争(即并非版本之争),而乃系蓝本之争。因为他们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吴承恩到底以哪一种或哪一些书为底本来进行加工改造或再创作,而不是哪一种或哪一些书是吴承恩《西游记》的最早刻本。实际上,学术界所开列的《西游记》的那六七种蓝本(下面介绍六种),也都早于吴承恩时代,都不是吴承恩《西游记》。
    一、关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所谓“诗话”,即指书中有诗有话。宋元话本“入话”之时,一般都由诗词作引子,讲说过程中也常引用诗词对人物事件进行评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的诗,虽然也是中国传统的诗歌形式七言绝句一类,但究其内容,则近于佛教的偈赞。话文也和佛经的形式近似,因此,它的体裁与晚唐五代流行民间的“讲唱经文”的“俗讲”相类似,是这一形式发展到宋朝的产物。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共三卷17节,16000多字,虽然叙述比较简略,但有头有尾,曲折丰富,已自成体系。原著第一节已缺。自第二节起,便出现了一位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的猴行者。他化身为白衣秀才,说是前来帮助三藏法师取经。此人神通广大,有胆有识,和唐僧、深沙神等6人一道,经过17个国家或地区,取回佛经,并由此引出许多宗教和神魔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故事中,猴行者一直是主角。
    不少学者倾向《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记》的雏形和最基本的蓝本。刘大杰先生还将它推为“中国章回小说之祖”。不过,反对者亦不少,如胡士莹在他的《话本小说概论》一书中即指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不是吴承恩《西游记》的蓝本。它的叙述方法迥然不同,取经人数,不是四人而是七人,故事情节也很少与《西游记》有密切关联之处。尽管里头有‘来助和尚取经’的猴行者,他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神通广大,善能助妖,又有一个化身金桥的深沙神,并且钻白虎精肚子,偷桃和吃人参果(乳枣)等情节。由于唐僧取经故事广泛流传民间,群众口口相传,艺人日日演唱,故事内容的偶然雷同或近似,是不足为奇的。”
    我们认为,胡士莹的观点,对于帮助我们认识《西游记》的蓝本问题,有着一定的清醒剂的作用。但他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说得与吴承恩《西游记》简直一点关系也没有,就有些走向极端了。
    此外,关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成书时代,竟也是一桩文坛疑案。一般认为它是南宋时期的作品。其根据是它的大小字本都是在南宋刊刻的。如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陈汝衡的《宋代说书史》以及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均持这一观点。但是,反对此说的人也很多。他们认为,书刊刻于南宋,决不等于它就写成于南宋。具体而言,反对者或持宋末元初成书论,或持元代论,或持北宋论。王力先生在他所著的《汉语史稿》中就曾说,此书的成书年代有可能是北宋。
    二、关于《西游记平话》
    所谓“平话”,相当于今天曲艺中的“评书”,乃既讲故事,又加以评论的意思。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元代的《西游记平话》,只有两个片断的材料:一是明代初年《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一百三十九保存的一段佚文,标题是:《梦斩泾河龙》,约1200字;二是朝鲜古代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保存的一段《车迟国斗胜》,约1600字。保存在《永乐大典》中的《梦斩泾河龙》与《西游记》第九回及第十回的故事梗概基本相同。
    《朴通事谚解》约刊于元代,新中国成立后曾有影印本。其中第八十八话有一段《车迟国斗圣》,内容相当于吴承恩《西游记》的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文字较为简略。《朴通事谚解》所根据的《西游记》(其注8次提到《西游记》),应与《永乐大典》所引的《西游记》片段同是一个本子,即都出自《西游记平话》。
    《朴通事谚解》里有9条有关的注。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叙述唐僧经过灾难一节,把这个古本《西游记》取经部分的轮廓都写出来了。原文是:
    今按法师往西天时,初到师陀国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黄风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狮子怪、多目怪、红孩儿怪,几死仅免;又遇棘钓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国及诸恶山险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几。此所谓刀蹶也。详见《西游记》。
    吴承恩《西游记》中的重要情节,在这里大体上都有。《永乐大典》所载《梦斩泾河龙》一段并非重要情节,就未被《朴通事谚解》所取。从《朴通事谚解》注中,还可窥见后来成为《西游记》大闹天宫故事的雏形,其情节也相当丰富;叙写次序,也和吴承恩《西游记》差不多,并已发展成独立的故事。它和取经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西游记平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西游记平话》中,一师三徒的取经集团已经定型。
    对于《西游记平话》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元代中叶,至迟在元末明初。
    所以,许多专家(如胡光舟)认为,《西游记平话》应是吴承恩《西游记》最为重要、最为直接的蓝本,“它提供给吴承恩一个很好的胚胎。”胡士莹也说,“元代的《唐三藏西游记》(笔者按:《朴通事谚解》中曾提到它,应指《西游记平话》)比起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就有很大的变化,它和吴承恩《西游记》很接近,因而可以肯定地说,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的直接蓝本极有可能是那本《唐三藏西游记》;同时也受到金院本和元杂剧中有关取经故事的影响。”
    三、关于《西游记》杂剧
    差不多与《平话》同期,或许还要早些,西游记故事已被搬上舞台,金院本有《唐三藏》,元杂剧有吴昌龄所著《唐三藏西天取经》,但都已不存。元末明初,完整传世的有杨景言(即杨讷)所著《西游记》杂剧。全剧共六本二十四折。它从唐僧出生遭父难写起,经由观音安排西天取经,先后收服龙马,率孙行者、沙和尚、猪八戒西行,经过女王逼婚、火焰山等磨难,取回真经。所以,有学者如刘勇强在他的《奇特的精神漫游》一书里说,《西游记》杂剧与《取经诗话》相比,更接近于后来的《西游记》。对此,胡光舟在《吴承恩和西游记》一书中认为:
    首先,所谓杨景言的六本二十四折《西游记》杂剧究竟是否杨氏原作的面貌,现在尚成问题。杨景言为元末明初人,他的《西游记》杂剧自然出现在吴承恩《西游记》之前。但种种迹象表明,现在能见到的六本二十四折《西游记》杂剧并非杨氏原作的面貌,而是在小说《西游记》流行后,杨东来等将小说的情节增补进杨景言的原作,把杨景言的四折杂剧予以接续加长而形成的。
    其次,上述元明杂剧或是与小说《西游记》没有什么关系;或竟是据小说以增补,乃是小说影响了戏曲。一般谈论吴承恩的创作取材,多喜欢泛泛地引戏曲作证,特别喜欢引六本二十四折的《西游记》杂剧。从现在掌握的材料来看,这种做法并不太稳妥。元明戏曲给予小说的甚为微小;相反,倒是有一些戏曲向小说取材,吸收营养。
    四、关于《西游记传》
    鲁迅先生最早提出,所渭《四游记》中的杨志和本《西游记传》乃今存西游故事最早最完整的“古本”(蓝本)。他在《中国小说史略·明之神魔小说》中说:
    《西游记》全书次第,与杨志和作四十一回本(按:实际为四十回)殆相等……惟杨志和本虽大体已立,而文词荒率,仅能成书,吴则通才,敏慧淹雅,其所取材,颇极广泛,……于西游故事亦采《西游记杂剧》及《三藏取经诗话》(?)……
    不过,有人对这个观点持异议,认为不是吴承恩依据了杨志和本,而是“妄人”杨志和删改了吴本。如郑振铎在《(西游记)的演化》中即指出:
    在这里,我可以妄加断定一下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吴氏书有祖本的话是可靠的。不过吴氏所本的,未必是杨致(志)和的四十一回本《西游记传》而当是《永乐大典》本:
    自从我们见到了朱鼎臣本《西游记》,这立刻明自她和杨氏书是同一类的著作!他们很可能全都是本于吴承恩本《西游记》而写的。或可以说,全都是昊氏书的删本。因了朱本的出现,增强了我们说杨本是“删本”的主张:为什么呢?这有种种的证据。……
    对此,陈新撰《(西游记>版本源流的一个假设》一文,不同意郑振铎的看法而赞同鲁迅先前的主张,认为杨志和本《西游记》当是吴承恩所依据改写的蓝本。陈新说,后代人写前代小说,往往不知不觉地阑入后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物,诚如清人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中所指出:“其(指百回本《西游记》)中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司,唐太宗之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皆同明制。”因此肯定百回本《西游记》为明人所作,是完全正确的。可是在杨本中,却基本上找不到涉及明代典章文物的文字。
    陈新所言,实际也即意味着,杨志和《西游记》当早于吴承恩《西游记》许多年,或者竟是明朝以前的作品(至晚也是元末明初的作品)。不然,是很难不在自己的作品里留下那个时代的印记的。
    五、关于《唐三藏西游释厄传》
    据前述陈新文章介绍说,这即是朱鼎臣本《西游记》,十卷六十八回,上图下文,正文半页十行,行17字,书前题为:
    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
    书林莲台刘求茂绣梓
    这个版本,是海内唯一孤本,1930年左右在日本村口书店发现。日本汉学家长泽规矩也氏认为它是《西游记》祖本(应为蓝本),后由北京图书馆收购;今在台湾,国家图书馆存有胶卷。对于这本书,国内《西游记》研究工作者虽多论及,但真正见到原书的似乎只有孙楷第先生和郑振铎先生两人。不过,两先生都不赞同长泽规矩也氏的意见,郑振铎还认为朱鼎臣本也是吴承恩本的删节本。
    对此,陈新发表了下列四点意见:
    第一、杨志和本是今存西游故事最完整的古本。
    第二、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是以杨本的故事间架作为主要依据的。
    第三、朱鼎臣本的第一至第七卷,是吴承恩《西游记》的初稿。
    第四、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并非一气呵成,前十五回当写于嘉靖年问。
    对于这场争论,刘勇强在《奇特的精神漫游》中亦大体支持陈新的观点。
    六、关亍《西游原旨》
    《西游原旨》是署名悟元遭人的作品。悟元遭人生平不详。金有景却撰《关于(西游记)的祖本和主旨问题》一文指出,吴承恩《西游记》的蓝本是《西游原旨》。其理由是:
    第一,从分回情况看,今本《西游记》与《西游原旨》都是分回的,并且都是一百回;而它们却与《永乐大典》本(即《西游记平话》)差别较大。
    第二,再从篇幅上看。世德堂本《西游记》总字数约73万字,《西游原旨》约43万字。《永乐大典》本总字数虽无法统计,但是可以用《梦斩泾河龙》这段文字来与前两者作一比较:《永乐大典》本1200字,《西游原旨》3500字,世德堂本6000字。从上述情况看,也是《西游原旨》与世德堂本较为接近。
    第三,比起《西游原旨》来,世德堂本吴承恩《西游记》虽然加了不少文字,但并没有超出《西游原旨》的轮廓,而且两者间的渊源关系(由《西游原旨》加工为世德堂本《西游记》)是很明显的。另外,有的学者如郑振铎及《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的《关于本书的整理情况》一文的作者等等,都认为《西游原旨》等清刊本实际上是世德堂本的删节本。其实,实际情况很可能正好相反:《西游原旨》不是世德堂本的删节本,而世德堂本则是由《西游原旨》加工、发展而成的。
    笔者认为,吴承恩《西游记》的蓝本决不能仅指为一部本,而是一组书。这即是说,上述书都可以成为吴承恩著作所依据的底本。当然,在这一组书中,倘若谁的框架结构相对完整些,人物形象相对丰满些,故事情节相对成熟些,那么,作为吴承恩《西游记》的主要蓝本的可能性也就会更大些。但是,即便如此,这种主要蓝本也当是在它之前的相对不完整、不丰满、不成熟的其他蓝本基础上脱胎和发展起来的。更何况吴承恩在选择定主要蓝本以后,还有可能用之比照其他蓝本,吸收其他蓝本的可取之处呢!此外,我们还可以再放大开来,还须看到《大唐西域记》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吴承恩《西游记》所起的作用。尽管它们一是历史地理著作,一是历史人物传记(也属文学体裁),但它们却为《西游记》提供了唐玄奘西行求法的历史本事及其文化精神。至于本篇所列的六本著作,则是将唐玄奘赋予了文学形象化。而且它们倘若都确实早于吴承恩《西游记》刊出的话,那么,吴承恩不会看不到;既看到,他在重新以唐玄奘西游求法本事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时,便不能不去借鉴这些已有过的同类题材的小说(包括杂剧),并在此基础上予以改造、加工、充实、丰富、提高之。这也就难怪吴承恩《西游记》同上述诸书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了。当然,不同之处则显然属于吴承恩的创造,而且也正是《西游记》高出其他许多同类题材作品而不胫而走,流传至今的伟大之处,不同凡响之处,光彩照人之处。
    原载:《文史杂志》2010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