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马丁逊的童年非常悲惨,曾被送进教区福利机构、托藉农家抚养,常受养父母虐待。 16岁时,马丁逊开始在外国商船上做司炉、水手,到过南美、印度、南非等地,浪迹天涯,漂泊无定。马丁逊从未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与艺术熏陶,但异国情调和海洋风光为他以后的诗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幻想飞向蓝天、飞向大海,这一切在他的自述体长篇小说《荨麻开花了》(1935)中有生动的描述。 1926年,马丁逊以海员生涯为题材,创作了第一本诗集《鬼船》,获得成功。以后的几本诗集都反映了自己童年悲惨、坎坷的经历,也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人的生活应不断更新。 马丁逊颇为神往中国,其作品中也采用过中国古代诗词,如收集在《信风集》(1945)中的长诗《李阚在树下的一席谈》,通篇是老子、庄子哲理。他还以中国为题材杜撰了一部历史剧《魏朝三刀》(1964)。 1956年,马丁逊发表叙事长诗《阿尼阿拉号》。这首叙事诗是他的代表作,揭示了重大而玄奥的人类命运主题,试图说明人类发明了先进科学,而科学又使人类走向灭亡。 马丁逊晚年的诗作以浪漫主义为主,间或有神秘、悲观色彩,除诗歌外,他还创作了一批小说、散文、剧本、游记等。 1974年,马丁逊因“他的作品通过一滴露珠反映出整个世界”而与雍松同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他主要作品: 诗集:《游牧人》(1931) 《再见吧,好望角》(1933) 《光明与黑暗之诗》(1971)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