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艾米丽•狄金森与李清照之诗词对比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小红 参加讨论

    一、生活年代及文化背景各异
    艾米丽生活在19世纪中期(1830-1886)的美国,出生于马萨诸塞洲的一个名门望族中。上大学不到一年就退学回家,长期隐居,在家务劳动之余埋头写诗。她生前只发表过几首诗,留下的1775首短诗都是在她逝世后由亲友们陆续整理出来和读者见面的。她阅历不广,但体验深刻,富于想象,善于思辩,因此在有限的天地里仍然有广阔的视野。她的诗摆脱了浪漫主义诗歌直抒胸臆的方式,善于用独特的想象和比喻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活动。她所创造的意象坚实而清晰,丰富而有深度,但也有一些诗较灰暗。她的诗长期以来默默无闻,直到美国意象派诗歌兴起后,才作为一个先驱而受到热烈欢迎。李清照属山东人,她出生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爱好广泛,18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夫妇共同从事金石研究,校勘古籍。靖康之变,随夫流落江南,建炎三年,赵明诚病故。此后她颠沛流离,晚境凄凉。她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词人,其词清新自然,凄婉沉挚。词作不多,但情辞慷慨,在词的理论方面,李清照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的说法,并以“协音律”而又典重高雅为当行出色。狄金森和李清照两人虽然出生都是名门望族或书香门第,均属上流社会出生,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富于想象力,她们爱憎分明,任性而为,保持着自己人格的独立性。但是由于她们所处的生活年代不同以及文化背景各异,她们的思想也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西方的工业革命及民主思想对艾米丽·狄金森有着较深的影响,而李清照却生活在距今近千年前的宋代一个大户人家,封建教义不免在她的思想中打下较深的烙印。尽管年代及文化背景有很大差异,但两人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及对美好生活的幢憬却是极其相似的。两首小诗的对比也许能基本表现两人的执着、自信和向往。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然后,把门紧闭——
    她神圣的决定——
    再不容干预——
    发现车辇,停在,她低矮的门前——
    不为所动——
    一位皇帝,跪在她的席垫——
    不为所动——
    我知道她,从人口众多的整个民族——
    选中了一个——
    从此,封闭关心的阀门——
    象一块石头——
    (艾米丽:《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这是一首貌似描写爱情心理,而实指艺术的追求的作品。从诗中表面上看:豪华的“车辇”停在她低矮的门前,甚至一国之君“皇帝”跪在她的席垫,都不能改变她内心的世界,灵魂一旦选定了自己的伴侣便“封闭关心的阀门——象一块石头”矢志不移。诗的暗含意义也可能指“伴侣”是诗人的艺术生涯。诗人一旦选定了自己的艺术生涯,便永不改变。尽管本诗题旨丰富,但字面相当清晰,表明了诗人对某一事物的坚定态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常,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
    在此词中,作者颇有豪放气概。通过写梦境,思畅游,表现对理想及艺术的追求,期待直奔三山,乘风直上九万里。作者借助对外物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把自己的浪漫、气魄、执着在词中倾泻而出,由此凝朔出一个美丽的人生。
    二、诗、词主题有别
    尽管两位女诗人在诗词中有不少诗文是对自然美景的描述讴歌,也有对艺术及美好人生的向往,但在许多诗文中却是有不同的主题侧重的。
    艾米丽的诗更注重在有限的生活天地里对人生的思考和生活的哲理,表达的是西方女子的某种程度上的独立和通达。而李清照的词却更多地表达了中国封建时代女子的内心感受及思乡、思情的闺阁生活,体现了中国女子当时的一种无奈、寂寞和依赖。例如:
    我从未见过荒原——
    我从未见过海洋——
    却知道石楠的形状,
    知道波浪的模样。
    我从未和上帝的交谈
    从未访问过天堂——
    却知道天堂的位置
    仿佛有图在手上——
    (艾米丽:《我从未见过荒原》)
    在这里艾米丽完全克服了女性自身的自卑软弱,再现了个性鲜明的女性的生活、心理状态,她虽然没有见过“荒原”“海洋”也从未“访问过天堂”,但自信这一切都在自己的想象中或掌握中,表现了作者坚定的自信心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从词中不难看出作者的内心:伤感、愁苦、寂寞、思念。“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愁“才下眉头”,另一种愁“却上心头”。她以真率自然为特征,将少妇的柔情挚爱、相思离别、念亲怀乡、孤苦寂寞等等形态情感真实深刻地表达出来。
    三、诗、词风格大相径庭
    艾米丽是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先驱之一。她的诗既没有威廉华兹华斯式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经典意象“我孤独地游荡,像一朵云,高高地飘浮在山谷的上空”,让人浮想联翩,不能自己,更难见到雪莱直抒胸臆的千古绝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使人心旷神怡,憧憬万千。相反,艾米丽的诗摆脱了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方式,善于用独特的想象和比喻表现复杂的内心世界及人生哲理,诗中的意象坚实、清晰、丰富、有深度,给人以入木三分,难以忘怀的感觉。细细品味下面的这首诗,也许能感受其意象的细腻和独特:
    让我告诉你旭日知何上升——
    一次露丝带一条。
    教堂泳尖顶于紫色的水晶
    报纸像松鼠赛跑。
    群峰解开了她们的百帽,
    鸣禽都开始试唱。
    于是我悄然对自己说道:
    “那定是在出太阳!”
    他如何落下我却不明白。
    像有道紫霭的长梯,
    穿着黄衣的幼童和稚女
    不断地爬上它石级,
    直至他们爬到了封面,
    一位灰袍的教师
    才轻轻拉上黄昏的门闩,
    领群童向远方消逝。
    (艾米丽:《晨昏》)
    与艾米丽诗风的朴实、自然和隐晦形成对比的是,李清照虽为婉约派词人,其词作却兼容了古典主义诗歌的优雅、含蓄、庄重以及浪漫主义诗歌的华丽、夸张和直放,并通过情景交融,直接抒发内心的愁思和惆怅,这种混合词风在当时也是别具一格的。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宵》也是借黄昏时的天光水色来抒发情怀的,但其所用的意象和表达的内心感受却与艾米丽的《晨昏》大相径庭。
    落日熔金,
    暮云合壁,中州盛日,
    人在何处?闺门多暇,
    染柳烟浓,记得偏重三五。
    吹梅笛怨,铺翠冠儿,
    春意知几许?拈金雪柳,
    元宵佳节,簇带争济楚。
    融和天气,如今憔悴,
    次第岂无风雨?风鬟雾鬓,
    来相召,怕见夜间出去。
    香车宝马,不如向,
    谢他酒朋诗侣。帘儿底下,
     听人笑话。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
    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宵》通过对京洛旧事的怀想,表达其夫死、家亡、国破后的忧思愁惨。
    四、两位诗人不同心理的揭示
    对两位女诗人的生活背景、诗词主题及风格进行详尽的对比、分析后可以看出两位诗人都对其各自所处的时代及文化背景做了生动、具体的描绘;一个是充满生机、勃勃向上的新兴资本主义社会,而另一个则是国破流离、女子思愁万千的封建时代。另一方面,两位诗人也表现出了各自性格与社会不是完全合拍的矛盾心理:艾米丽在一个充满生气和民主气氛的国度里选择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家庭主妇生活,与世无争。而李清照却在注重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之国多了几分女子的奢望和企盼,也许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说:艾米丽是民主开放中的封闭典型,而李清照则是封建保守中的开放先驱。
    参考文献:
    [1]张叔宁.魔女还是新女性?——评70年来勃莱特阿施利在美国的接受[J].外国文学评论,2000,3.
    [2]扬有山.“带刺的玫瑰”——元散曲中女性形象赏析[J].名作欣赏,2002,6.
    [3]朱徽.“中英诗艺比较研究”教学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2.
    [4]程晓堂.“语域理论与诗歌的语义和语用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5]by Charles E.Bressler Houghton College.
    [6]杨合林.李清照集[M].岳麓书社.
    [7]贺年,世界经典诗歌金榜[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玉林师范学院外语系 副教授,广西 玉林537000)
    原载:《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25卷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