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性格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蕾 参加讨论

    《西游记》这部小说,与其说是唐僧的取经史,不如说是孙悟空的英雄传奇。小说对孙悟空的描写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从他的出生到大闹天宫,最后因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而被压到五行山下。五百年后,孙悟空从山下出来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这就进入了他生平经历的第二个历程。这是个极其艰难而又漫长的历程。这时期的孙悟空,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人物的姿态出现的。如果说,前一阶段主要表现他上天入地的反抗精神,那么,后一阶段则主要是表现他与各种困难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虽然文字都说的是天庭、地府、神佛、妖精的行径,其实不难看出作者写的还都是作者所了解的人世间现实的体验,神鬼妖精都是人格化了的。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大力讴歌的中心人物,是诙谐、幽默和乐观主义的心声,是一个机智顽皮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具有多重性格、气质。
    
  • 向往自由的自然天性

    小说开篇就是石猴诞生的神话。这一石猴诞生的神话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天地起源、生命起源和人类起源的一种伟大的哲学思考。无论古今读者,都会被这一诞生神话的恢宏气势、喜悦激情以及俊爽的文笔所吸引,从海潮的时空到天地开辟,万物出现,最后把目光聚集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顶正中的那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1]。
    孙悟空的父母是天地,他是造化之子,自然之子。自石猴降临人世成为“人”之初,就分明表现出一种要求个体绝对自由的特性。一方面,他要求的自由是超越自然时空的:水里火里都去得,天上地下任我行,是超越空间限制;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寿,是超越时间限制。另一方面,他要求的自由又是超越社会的:不受拘束,藐视礼法。孙悟空诞生的神话表明:追求个性自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也就是说,大自然在赋予人类以生命的同时,也赋予了人类以自由的本性。连孙悟空手里的铁棒也是“如意金箍棒”,大小随心,变化自如,如意即自由。甚至连孙悟空身上的每一根毫毛都能随意变化。可以说,孙悟空浑身由内到外,都浸透着自由精神[2]。
    当然,孙悟空这种个性的绝对自由必不可免地要和天界神权——实际是人间王权的代表玉皇大帝发生直接的冲突。于是,便有了大闹天宫的一系列惊天动地的故事。
    前七回中,写了孙悟空二次大闹天宫。他第一次大闹天宫,是嫌“玉帝不会用人”“玉帝轻贤”,只封了他一个“未入流”的末等小官“弼马温”,一气之下,“打出御马监”;第二次大闹天宫,是他恨玉帝封他个空头虚衔的“齐天大圣”,使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不请他去,一怒之下,偷吃了仙桃,喝光了御酒,吞下了仙丹,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而在孙悟空被擒,身遭“刀砍斧剁”“雷打火烧”之后,怒火中烧,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声称玉帝如不让位,“大乱天宫”。这一切都表明,他希望自己能够受到重用,打败天兵天将成为强者后产生要把玉帝撵出天宫、自己取而代之的意图。这也充分表明了追求自由、平等是人类的天性。
    
  • 蔑视神权的叛逆精神

    人们在《西游记》里可以看到,一切神圣权威在孙悟空那里都变得无足轻重,受到极大的蔑视。二次大闹天宫就是最为有力的表现。他初见玉皇大帝时,挺身不礼,玉帝反问:“哪个是妖仙?”他应声答道:“老孙便是。”吓得众仙家变颜失色,连说“该死了”,君臣等分荡然无存。佛祖如来、菩萨观音他可以随意调侃、取笑,比如说如来是“妖精的外甥”,咒观音“该他的一世无夫”。他对世俗皇帝也是老大不敬,比如他对乌鸡国国王说:“老孙若要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在朱紫国,他揭下求医皇榜被领进内宫。国王问道:“哪一位是神僧孙长老?”他进前一步,厉声答道:“老孙便是。”国王被他唬得战战兢兢,跌在龙床之上,连呼“唬杀寡人也!”这种蔑视神圣权威的叛逆精神贯穿全书始终。
    另外,孙悟空反抗天庭,与神国最高统治者只以躬身平礼相见而不是诺诺唯唯地下跪,他自命“齐天大圣”……这一切其实都是对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的抗议与反叛,是对推翻封建专制与等级制度以取得人格独立与自由的一种强烈要求,这也正是明代中叶资本主义萌芽状态下的下层人民面对高压的封建专制,所提出的对自由与独立的强烈要求,因而,孙悟空的叛逆与无羁,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挣脱封建专制枷锁,争取人性自由、反抗压迫的强烈愿望。可悲叹的是,孙悟空还是没能翻出号称佛法无边的如来佛的手掌心,被无辜地强行压于五行山下,这也正说明了,在封建力量强大的明代,人类为求生存、求得人性自我的独立,而与恶势力斗争必然出现的一个悲剧代价。
    
  • 无所畏惧的战斗气概

    大闹天宫与西天取经是有机的统一,都是借孙悟空的追求、奋斗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憎恶,以及希望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孙悟空大闹天宫、智闯三界的英雄气概与护师取经的勇敢、机智、忠心耿耿都是作者理想、愿望的再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为了理想甘愿献出自己的全部才智、力和勇。不管环境怎样险恶,不管道路如何艰难,为了扫除障碍,甘心忍受任何艰难困苦的考验,从黑松林的黄袍老怪,平顶山的金角、银角大王,占据乌鸡国的钟南全真怪,到黑水河的鼋龙、通天河的水怪,再到无底洞的老鼠精等等,孙悟空都信心百倍地用自己的力和勇去征服、消灭他们。孙悟空的剿除邪恶、除暴安良的崇高形象引起了后代许多人的推测,说孙悟空形象是农民起义英雄、孙悟空是一个无所畏惧的绿林好汉等,这实际上也正证明这一形象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孙悟空疾恶如仇、勇于战斗,只要是阻挠取经、有害于人的妖魔鬼怪,他都主动地去擒拿、去铲除。比如驼罗庄的老人请他去捉妖,他便对老人行了个礼,说道:“承照顾了!”孙悟空与唐僧都是为求正果而修行的佛门弟子,但修行的主张却不一样。唐僧主张“慈悲为怀”,以“劝善”为“惩恶”,而孙悟空则相反,以“惩恶”为“劝善”,好勇斗狠。西天取经路上斩妖除魔的一场场战斗莫不表现出他的这种主动“惩恶”的战斗气概,他最终的正果封号也是“斗战胜佛”。孙悟空的这种主动战斗性格同样也是贯穿全书始终的。故此阿茹汉总结说:“孙悟空英雄行为之魂为‘勇’、‘智’。”[3]
    
  • 机灵幽默的性格特征

    孙悟空机智诙谐,妙语连珠,性格散漫,无拘无束,没有等级观念,见了玉帝佛祖不过唱个大喏。他忠诚、明辨是非、疾恶如仇,好打抱不平。他还是个急脾气,性格毛躁,骄傲自大,好胜心强,所以对他使激将法是百发百中。《西游记》这部杰出的小说勾画出孙悟空基本的性格轮廓,后人重新塑造悟空,无论如何变化,几乎都能在《西游记》中寻到源头。
    孙悟空的机智在书中随处可见,如第六回二郎神与他大战花果山,三百余合不分胜负。后来,他变作麻雀儿、大鹚老、鱼儿、水蛇、花鸨与二郎神对战,最后变作一座土地庙,嘴巴为门、牙为门扇、舌作菩萨、眼作窗户。末了剩下条尾巴不好收拾,他灵机一动,将尾巴变作一要旗杆竖在庙宇后面,等等。可以说,每次战斗,都既表现了他的勇猛,更表现了他的机智。至于他的诙谐性格,更是比比皆是。猪八戒是他的调侃的主要对象,捉弄猪八戒是他的拿手好戏。猪八戒好色,他就变作美女子加以戏弄。第三十二回在平顶山,孙悟空料定让猪八戒去巡山必然会“不知往那里去躲闪半会,捏一个谎来,哄我们也”,就变成了虫儿跟踪监视,并在他回来后严加盘问,揭穿其老底,着实出了猪八戒的洋相。对唐僧他也时不时地调侃,比如戏说让唐僧与女王成亲。连如来佛祖、观音菩萨也是他的调侃对象,与妖魔精怪交手更是他尽情耍弄、调侃的好时机。孙悟空的这种诙谐的性格在全书中也是贯穿始终的[4]。
    
  • 蕴含人情的悲剧命运

    孙悟空这样一位英雄人物,机智顽皮的同时也具有悲伤的气息,而且用比较直白的方式——哭泣来表现。整部《西游记》中,充满了孙悟空的大量眼泪,正是这些眼泪使孙悟空这一英雄形象更为真实,更为立体。
    孙悟空的第一次哭泣出现在全书的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因“以无常为虑”,“忽然忧恼,堕下泪来”。正是这第一次的哭泣真正改变了孙悟空的生活,促使他四处求师,学得一身本领,拉开了他大闹天宫、追求自由的序幕。
    而在取经的路途中,孙悟空也有两次哭泣。一次是在他第二次被赶后,到落伽山向观音诉说,“望见菩萨,倒身下拜,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另一次是在狮驼岭听说师父已被妖怪吃了,孙悟空“凄凄惨惨,自思自忖”到灵山如来处,也是“见如来倒身拜,两泪悲啼”,并且“说未了”又“泪如泉涌,悲声不绝”。这两次已由哭泣转为了放声大哭地诉说,是孙悟空悲愤力量真正向外界宣泄的两次表现,因此有了与众不同的意义。
    在取经的道路上,孙悟空的哭泣在悲伤的程度上有一定的演进和发展,对于他性格发展定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孙悟空本原是以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加入到取经队伍中的。他在取经初期不断安慰、鼓励、激发整支队伍的斗志,虽然困难不少,但总是镇定对待。然而随着路程的深入,遇到的阻挠加深,他无法自制时,哭泣就成为了他常出现的行为。在三打白骨精后,他被唐僧误解而将其赶回花果山时,他是“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言嘱沙僧”,随后又“独自个凄凄惨惨”,到了东海边也是“止不住腮边泪滴”。到孙悟空被红孩儿的三昧真火烧伤,回过神来,也是“止不住泪滴腮边”。这些情景都表现了孙悟空痛彻心扉的情感。到后来事件更严峻,“没计奈何,哭不得,所以只得笑也”,无计可施,在众神面前恐失了气势,又不可哭,所以只有以笑来发泄了。从积极到无可奈何而哭到哭不可哭、以笑代哭,悲伤程度一层比一层深了。这一发展充分表现了阻碍力量的强大,通过这一过程,孙悟空才达到了完善与完美。
    孙悟空的哭泣并没有削弱对其英雄形象的塑造,而是更增强了其英雄形象的饱满度和丰满性,从中体现出了明代文学观念上对于形象描述与以前的变化之处。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有关,它不是孤立于社会的一般发展之外。作为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文学比以前更重视个性化自我的表现,更提倡人性的觉醒与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人们赞同、接受并且欣赏在特定情况下会悲伤的英雄形象,因为这样的英雄更贴近人的本来面目,更为真实复杂与立体,不再是平面化的类型与千篇一律的面貌,而《西游记》中对孙悟空哭泣的描写正是作者受这一观念一定影响的产物[5]。
    六、心高气傲的战斗英雄
    整部《西游记》中,孙悟空都渗透着一种高傲,只因他身怀高超本领,随心所欲,若不是“金箍儿”“紧箍咒”的作用,也许他更自满。作品中对孙悟空的“秉性高傲的缺点”,也给予善意的嘲讽,例如孙悟空借芭蕉扇时,作者故意让他学到缩小扇子的口诀。结果就出现了这样一副姿态,一个身长不满三尺的汉子,竟趾高气扬地扛着一丈二尺的大扇,通过这种不成比例的形体对比,艺术地讽刺了孙悟空的自满。
    去西天的道路有十万八千里,历时十四年。一路上,经过了不少国家,遇到了无数妖魔鬼怪。孙悟空一路上奋起千钧大棒,斩妖除怪,除暴安良,以其超凡本领,终于战胜了九九八十一难,保护唐僧到达西方的极乐世界,完成了取经使命。在此历程中,孙悟空的人物性格也随着更为饱满,更为真实可感。
    综上所述,孙悟空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多方面性格特点的人物,在他身上体现了物性、人性、神形的完美结合,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使得吴承恩的《西游记》成为一部魅力十足的文学名著。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学苑出版社,1998.2.
    [2]赵志成.紧箍咒:一个有意味的文化符号——《西游记》主旨探微.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3]阿茹汉.孙悟空:英雄情结的表达——评《西游记》人物塑造艺术.语文学刊,2007,(9).
    [4]余世谦.《西游记》作者对我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51.
    [5]杨赟.论《西游记》中孙悟空哭泣的多重意义.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3,(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