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浅谈《西游记》中的道教理想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田娜 参加讨论

    
  • 道教文化在书中的体现

    (一)道教文化在《西游记》中的渗透首先,有关道教的仙话传说有一个固定模式,就是关于触犯天条而被贬凡间,经历尘世磨难,重返天宫的一个模式。《西游记》的故事也是在这个框架下构造的。然后,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蕴含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孙悟空学道,单学“长身不老”之术。“长身不老”是道教重要的神仙观念。关于“悟空”的名字,作者解释,说,“悟者,洗心涤滤,脱欲离尘是也”,“空者,寂寂全无一念生”。以及悟空的种种反复的“修心”“定心猿”的过程,都暗含着道教的修炼理念。
    另外,书中表现出道教的时间观念“天上一日,人间一年”。书中的妖魔,大都是仙界神兽,利用在仙界的短暂空隙,下凡修炼,或作祟数十年。”回目和回末诗中蕴含不少道教文化的内容。“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还有大量运用的道教丹道学的名词术语,如:灵根、大道、元神,姹女、金公、木母等。此外书中还有复杂的宗教仪式的描写,特别是道士祈雨的仪式。
    (二)对道教的揶揄
    《西游记》中道士多为反面形象,如红孩儿,虎力鹿力羊力三大仙等等均是道门中人。它们有的利用道士的身份迷惑人间帝王,把持朝纲,为所欲为;有的希望吃唐僧肉来与天同齐;亦或是通过歪门邪道来修炼得道;有的则同天上的神仙有关系。悟空将它们称作是“天上的精”。此外,书中通过八戒之口也对道教进行了讽刺。
    二、世俗化的道教理想
    作者一方面展现了大量的道教文化,另一方面又大加讽刺,还杂以释儒的内容,主要体现了世俗化的道教理想主义,即吸收了民间信仰的道教。
    (一)现实社会对其的影响
    任何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作者通过《西游记》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例如作品中比丘国国王受惑于鹿精幻化的道士的艺术构思,就是有现实根据的。作者生活于明世宗时代,明世宗就崇奉道教,他先后封道士邵元节,陶仲文为“真人”,还自号什么“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飞玄真君”,从朝廷到民间都被搞得乌烟瘴气。
    (二)佛道杂糅
    佛道关系上,也不是所谓的尊佛贬道。书中经常拿佛家开涮。在九十八回中,阿难伽叶问唐僧要“人事”,讽刺佛也要贿赂。就连如来佛祖,孙悟空曾骂他是“妖精的外甥”。唐僧,几世修行的高僧,吃不了苦,忍不了饿,善恶不分又胆小懦弱。每次念《心经》,不仅不能摆脱了心理的恐惧也摆脱不了被妖怪所捉的命运,反而还是要依靠悟空的道家本领来降妖除魔。这也颇有点嘲弄佛法无用之意。
    佛道关系上受到宋元以来“三教合一”的影响。在神仙体系上,特点是神佛合一。将佛教的菩萨也视为天界神仙的一部分,且具有神仙的种种特征。《西游记》的故事是在佛教意义上的“西天取经”下展开的,但作为主人公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却都具有道教性质,其斩妖除魔的本领也都是道教的。即使在到达西天,在佛教的极乐世界,所享受的仍是“仙品仙肴,仙茶仙果”,听到的竟是“一派仙音”。“香茶异食得长生”所表现的仍然是道教的长生观念,而不是佛教的超越生死的观念。实际上,整个的取经过程也象征着道教修仙的一个“修心去欲”得过程。
    (三)向民间信仰靠拢的世俗化改变
    明代,民间宗教的重要特点是“三教圆融”,“三教合一”现象,还有就是吸收大众的世俗道德观。体现在文学作品上也是如此。
    《西游记》中有很多佛道杂糅的例子。悟空真正的师傅是须菩提祖师,他教授悟空的是道家之术,但是在讲法中又讲的是佛法。悟空本身学道,但受到菩萨的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成为佛家弟子。功成圆满之时被封为“斗战圣佛”,“斗战”二字就很有道教的意味。还有就是神仙体系中的神佛合一的特点。
    世俗化的道德观,除了佛道中的“救世济民”外,儒家的“忠”“孝”观念也对其有很大影响。就从孙悟空来看,他是作者心目中“理想人格”的缩影。前七回中,孙悟空大闹天宫,自封“齐天大圣”,虽然这部分作者写的酣畅淋漓,但是这与封建的君臣之礼不相符。作者也认为不妥,所以就安排了悟空被压五行山下的后果,并且要保护肉眼凡胎的唐僧西天取经才能修成正道。这是符合封建的君臣之礼。在第八回中,如来道明取经的原因,即为了维护统治,匡正人心,整顿治安。所以,作为取经队伍中的一员大将,孙悟空就肩负了救世济民,匡正礼法,维护旧有的统治秩序等使命。他所除杀的妖魔多为紊乱朝纲的“逆臣”,即使是对糊涂的车迟国国王,悟空也是谨守君臣之道。
    “孝”则主要体现在悟空是如何对待师傅唐僧的。悟空是只石猴,无父无母,唐僧将他救出五行山收他为徒,从而间接给与他修成正道的机会。在取经途中,悟空敢为人先,吃苦耐劳,一路降妖除魔。即便深知唐僧的懦弱,善恶不分,也曾遭到误会被逐,但还是牵挂着师傅的安危,愿意为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至此,可见小说《西游记》中的道教内容是世俗化的,是受到民间信仰浸染的道教理想。
    参考文献:
    [1]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苟波:《仙境仙人仙梦》[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版.
    [3]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4]刘一明:《西游原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原载:《北方文学》2011年五月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