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赵广平 参加讨论

    一、背景与调查概述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兴起的一个社会政治现象,它涵盖了网络上的民族主义话语、思潮和行动。作为新兴的社会思潮,网络民族主义已经渗透到大学校园,大学生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主力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
    网络民族主义既能成为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有效推动力量,对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成长和民族精神的培育起着重要影响,也会对大学生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网络民族主义的盛行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民族主义中的非理性倾向,不利于培育大学生理性爱国的情感。实际上,如果我们观察近年来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就可以发现,非理性民族主义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为此,有必要透过现象理性把握其内涵和本质,正确评估其对当下大学生成长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影响,加强对网络民族主义文化的干预,趋利避害,发挥其有利作用,抵制和预防其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立足于山东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大学生对网络民族主义认识的调查”为主题,于2008年4月在山东部分高校范围内启动了该项调查研究。调查内容紧密围绕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对网络民族主义的认识等问题,设计了15个问题,每个问题可多项选择。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700份,有效问卷684份,有效率为93.3%,符合问卷调查的一般规律和标准。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民族主义对山东高校学生的影响状况,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二、样本分析
    总体而言,山东高校学生群体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基本认知较为积极肯定,但对于具体内涵的把握并不准确,同时局部有忽视、怀疑网络民族主义的爱国本质或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趋势。这反映了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影响还不够广泛和深入,网络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乃至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提高。
    调查中发现,“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具体涵义并未深入人心,清楚意义并以之指导行动的人不到30%。而对于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内涵的认知问题,知道正确答案的被调查者仅占四成。经过进一步地分析发现,选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爱国主义、激进爱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这也确实是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健康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相对而言,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本质和主流是爱国主义、理性民族主义在互联网发展阶段的表现,其主流和本质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也是当前网络民族主义在中国发展趋势不断强化的本质因素。
    在对当前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的认知上,观点主要集中在两种立场上:“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和“网络民族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这说明,大多数青年学生都认可网络民族主义的本质和内容,认为当前网络民族主义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公民意识的增强,使得在国家和民族利益受损时许多关心政治的中国公民包括部分知识分子和青年大学生,特别是以部分青年学生为主,利用网络等快捷传媒等方式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爱国行动。同时,大多数青年认识到中国目前的网络民族主义有“应激型”的特点,即部分网络民族主义者的观点比较极端,目光比较短浅,狭隘的民族主义内容比较多,说明网络民族主义要实现健康发展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也有部分青年学生对当前网络民族主义的个别极端因素表达了担忧,担心当前的网络民族主义会发展成为极端民族主义;也有部分学生过多地担忧网络民族主义当前发展的某些极端表现及其带来的严重的不良影响,对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未来表示悲观。这也是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健康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真实地反映了有主见、有思想的当代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主流的认知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期待,体现了当代和谐发展的主题,同时也具有现实性。
    在“如何看待当前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态度上,有79.0%的人认为应该反对,认为极端网络民族主义者的行为存在着涉外、排外、反外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会激化矛盾,给中国和平外交与和平崛起带来一系列压力;许多青年学生认为应当采取措施教育引导网络民族主义的健康发展,促使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向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等方面发展,避免网络民族主义发展成为“愤青”或者极端民族主义。面对“是否相信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会健康发展”的问题,绝大部分人选择“坚信”,有74.4%的人认为中国当代的网络民族主义会健康发展。许多受访者认为,当前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者大多数是爱国青年,部分个体所展示的大多是自我冲动、自发和具有个性的成分,但其根本立足点是维护国家利益,是对西方国家践踏中国主权和干涉中国内政的反映,代表部分基层民众的愿望,从而对其未来充满信心;另有14.8%的受访者表现出“时而相信、时而动摇”的态度。同时,教育程度不同对此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在反映网络民族主义的主流和本质是爱国主义的具体问题上,73.0%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民族主义兴起的根源是民族利益受损,其目的是热爱国家维护国家利益。与之相一致地,有81.2%的人会主动参与;面对当前极端网络民族主义,35.3%的人认为这是部分民族主义者的反映,可以理解;面对极端网络民族主义的消极影响,38.8%的人则认为应该大力加强理性爱国主义教育,保证网络民族主义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以上问题回答的分析,可见学生群体主要分为两派:约有70%-80%的青年学生对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和爱国主义性质给予肯定并寄予希望;而另外一些学生(约占20%)则持否定态度,原因大致是部分学生上网比较少,多从报纸上看到一些关于极端网络民族主义的报道,对网络民族主义的本质和主流不大了解。为此,高校要利用网络民族主义这种新的载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国情教育,避免部分大学生在参与网络民族主义的过程中成为“愤青”或极端的网络民族主义者。
    三、网络民族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状况分析
    1.总体上认同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性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扑面袭来,青年普遍拥有怀疑和批判的特质,当代青年群体的文化心理是建立在对国家、民族历史轨迹和现实发展的反思基础上的;他们在自身成长的某个阶段,会对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抱有一定程度的质疑和疏远。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年把对民族主义的认识同国情结合、与改革的实践相联系,逐步走上了文化理性。尤其是实现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青年的爱国情感得以凝聚,民族意识愈加激发,经过多年的比较、辨识和选择,网络民族主义的主流是爱国的已经得到当代青年普遍认同和坚持,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和意识。
    2.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丰富了网络民族主义的内涵。本次调研也表明,当代青年不是被动地接受与跟风网络民族主义的内容,他们的文化心理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不断成熟。他们始终站在时代前进的潮头,体验着社会转型、制度变迁所产生的急剧变化和社会阵痛,认同和力行新的生活方式,以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态度看待问题,从而形成了理性务实、崇尚自主、主张宽容、遵循规则、维护权益、富于创造性、热心公益活动等新的精神和新的理念,这些都是理性爱国主义情感在新时代的折射和转化,反映了青年作为新时代的新生力量已经自觉地参与当代网络民族主义的重塑和开拓过程。
    3.网络民族主义的无政府主义色彩容易造成思想观念的混乱。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个纷繁庞杂的体系,“尽管后现代主义内部众态纷呈,但……它势必存在某些共同的东西,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现代性的否定——对现代主义的一元论、绝对基础、惟一视角、惟一正确方法的否定。后现代文化的其他特征都是在这一否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1]。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所体现出来的开放性、非中心性、反权威性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部分网络民族主义者不理会社会的规章制度,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无从约束也无以自律,其中的某些观点是以对正常社会秩序的颠覆姿态出现,戏说政治,嘲讽神圣,作践历史,反叛权威,拒绝政治和责任。他们在宣扬民族价值观的同时,还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通过匿名的方式发泄到网络上来,使得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呈现出对现有秩序和体制的极大叛逆。这在无形中造成了青少年思想意识的混乱,不利于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4.网络民族主义的某些民族虚无主义精神容易助长青少年群体的虚无主义心态。民族虚无主义之所以会在部分青年学生中有市场,因为它仍然是以“爱国”的面貌出现的。出于爱国而鄙视母国,之间并没有难以跨越的鸿沟。这种错误倾向极端地讲,即认为中国文化是劣等文化,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在今日高校中,有的老师和学生潜意识中认为“一切还是西方的好”;也有一些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沾染了浓厚的买办意识和洋奴思想,贬损自己的民族,轻视自己的传统,主张一切以西方价值为准则。而考察其理论支持,都好像是出于“为了国家民族好”的动机[2]。由于部分网络民族主义观点“为写而写”,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造成许多网上观点失去深度与现实,淡化使命感,消弭了民族主义应该有的深刻、庄严、悲壮等风格,更抛开了理性民族主义者所应当担负的尊重历史、尊重国家、尊重民族的责任。这些思想倾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警惕的。这种虚拟性极易误导青年学生,使他们不愿承担应有的对社会、国家、家庭的责任,采取敷衍苟且的生活态度,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5.网络民族主义的应激型及非理性色彩助长了青少年群体的浮躁心理。当代中国一些网络民族主义者在民族情绪上过分自尊,对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交往中出现的一些冲突、矛盾和摩擦,不能冷静面对,往往做出过度反应,提出激进的观点。有学者称之为近代民族危机积淀下来的深层“受害意识”。这种意识会把一切现实、温和、冷静的对外态度,解读为委曲求全的“绥靖主义”、“投降主义”,进而以为一旦诉诸屈辱的民族记忆,就有压倒一切的话语优势。当前,网络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民族主义中的非理性倾向。网络民族主义者容易在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的同时,产生孤立主义、对抗意识和保守排外的思想倾向。而非理性的“民意”一旦绑架舆论,政府决策的选择空间就会大大缩小,青年学生有可能从爱国出发而走向爱国的反面。
    四、积极应对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对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消极影响,必须加强理性爱国情感教育,做好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引导工作。高校应根据新时代特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等做出合乎时代发展的调整,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内核,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育人效用。弘扬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多种形式和路径。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基础平台。此次调查表明,有超过两成的大学生认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理性爱国情感的最佳途径,这一方面反映了思政教育作为高校的传统项目在培育民族精神上的持久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青年学子对高校中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代表的思政教育形式是基本认同的,并不是完全排斥和抵触的。关键是要进一步明晰和细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和途径,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两结合、两促进”。同时,要进一步改进和变更传统观念,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形式。
    2.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核心,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2001年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置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阐明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为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为耻。高校要重视人文社会课程的开设,注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尤其要让大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读史明理,知史爱国。同时,在进行国情和成就教育时,也要适当介绍外国的情况,让大学生在比较中了解自己国家的成就和不足,既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强化忧患意识,以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增强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民族团结以及维护和增进国家民族利益的自觉性。
    3.抢占网络阵地,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信息时代,因特网快速普及,上网成为青年的时尚。为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主动开辟、利用、净化和占领网络这个新阵地。应重视互联网的育人效用,以建立民族精神红色资源网站为主,依托影响力广泛的主要站点,开展以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网上论坛、网上讨论、网上交流、网上教学等活动,通过平等交流、民主对话、积极渗透、加强监督等方式,强化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要充分重视网络行为的自发性和群体性,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为他们搭建起网络平台的同时,鼓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自发构建健康积极、催人上进的网络文化。
    4.以大型事件为契机,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近几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及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考验,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等等,无不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有着密切关系。高校应抓住这些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以此为契机,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活动,培育大学生理性爱国情感,形成弘扬民族精神的热潮。
    5.建立理性爱国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教育体制。大学生只有把个人的发展目标、价值实现与国家的命运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和平时期的青年爱国主要体现在兢兢业业的工作中,尽职尽责就是报效祖国的主要途径。为此,高校在教学中可以把以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与职业作风为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报国之志、报国之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未走向社会之时,即为将来以职业报国作好心理和专业素质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艾洪庆.浅谈网络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与决策[J].社科纵横,2008(6):187.
    [2]冯润民.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精神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7(2):42.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内涵、爱国主义本质等问题的调查分析,旨在了解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状况,进而把握其思想动态,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情感的培育提供参考和依据。
    原载:中国青年研究 200912
    
    原载:中国青年研究20091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