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绚丽多彩 情色交融——浅谈《红楼梦》的色彩描绘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姜欣郑金梅 参加讨论

    《 红楼梦》 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伟大作品。作者以精雕细琢的大手笔,描绘了一批活生生的典型,其中不少形象己成为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作品不仅在结构上百面贯通,盘络相连,纵横交错又主次分明、有条不紊;语言上简洁纯净、准确传神、朴素多彩,而且在色彩的描绘上也同其它方面一样,运用得纯熟、自然、生动、适趣,使得作品在表达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都体现出了作者深厚的美学原则,形成了小说在艺术创造上别具一格的特征。
    从曹雪芹的身世上我们了解到,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风流才子,他的朋友对他的才华赞赏最多的是他的诗和画。所以从曹雪芹在这部小说中对于色彩的描绘上来看,就很有画家运色的独特风格。在他的彩笔之下,色彩似乎一时被注人了活泼的生命力,在塑造人物、创造给人以美感的画面等方面,都起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作品因而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真可谓是“绘声绘色”的《红楼梦》 。
    在《 红楼梦》 中,曹雪芹把服饰、建筑、器物、景物、食品以及化妆品等都写得色彩和谐、诱人,用色彩的描绘,勾画出了一幅幅绚丽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说这一点是《红楼梦》 在色采描绘上的一大特征。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它借以表现内容抒发情感的媒介物既不是线条,也不是色彩,而是语言。但曹雪芹就是用语言,描绘出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画面,这些画面同时呈现出吸引人的情与彩,使读者从多彩的画面中找到美。下面我们就不妨走进那个浑然天成的大观园,去那儿领略一下自然的美― 忽而只见雕梁画栋,崇阁飞檐,忽而又见泥垣茅舍、菜畦杏林,山石流水,芳草百卉,各呈美态;其间梨花海棠、竹林芭蕉又均放异彩。林妹妹的泪总是从金菊傲霜兼桐风竹影的秋流到红梅吐艳又雪白草黄的冬;又从流水潺潺有柳丝桃瓣的春流到满架蔷薇又红瘦绿肥的夏。美的景色,美的颜色,构成了一幅幅美的画面。然而,当我们再走进潇湘馆、稻香村、大观楼、怡红院之中时又会发觉它们就像是大观园中的人物一样又各具特色。譬如那个怡红院“一边种着几棵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蕉绿棠红,自然描述了“怡红快绿”的意境,而“怡红”又明显地象征了贾宝玉“爱红”的癖性。怡红院的室内,不是“五彩销金嵌宝”的雕空玲珑木板,就是彩绫轻覆的小窗。迷宫般的设计,耀眼的缤纷五彩,即表明了贾宝玉在贾府尊贵的地位,又表明了他那特殊的性情爱好。
    我们再来看小说第六十二回。厨房给贾宝玉送来的一餐家常饭,揭开盒子一看,只见“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肉,又一碟腌的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碗热腾腾碧荧荧的绿畦香稻粳米饭。”酱红色的腌制品配上碧荧荧的米饭,多么和谐诱人!这色彩足以令人倾心。除了建筑、食品之外,曹雪芹对少女们化妆品的色香,器物等的形与色也均有描写,都给人以美感享受。在《红楼梦》 中虽然没有什么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没有离奇动人的情节,但它却能深深地吸引读者,我想与作品绚丽多彩的画面,丰富情感与纷繁色彩的交融不无关系吧。然而,作者把服饰、建筑、器物、景物、食品等都写得色彩和谐、诱人,绝不是单纯地只为使人觉得适趣。其实在那缤纷的色彩之后隐含着更为深刻的意义,这一点是《红楼梦》 中色彩描绘的灵魂所在。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概括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表现作品主旨的主要作用。
    首先,作者运用色彩的描绘,反映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在《 红楼梦》 中描绘的最多的就是人的服饰色彩。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各有其喜爱的颜色,可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然而,人们之所以喜欢这种颜色,不喜欢那种颜色,其实与他们各自的经历、教养、品味、性格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曹雪芹就是从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出发,把不同性格的人喜爱的色彩加以点染,使其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较有力的艺术手段。
    王熙凤做为《 红楼梦》 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一个个性很突出的人物。作者多次细腻地描写了她的服饰,特别对色彩的描写尤为突出,不惜笔墨。譬如,当她第一次出场时,作者便通过黛玉之眼,细腻地从头到脚描绘了她的华丽打扮。头上戴的是“金丝八宝攒珠髻,”项下围着“赤金盘螭璎圈”,腰系“豆绿宫绦”,上坠“玫瑰珮”身穿“缕金”大红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洒花洋绉裙”,在五彩缤纷中,其实我们很容易看出,王熙凤衣着的主色是“金”和“红”两种。盛装如此,她的家常打扮如何呢?我们再翻开第六回,她在居处见刘姥姥时的装束:“那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皮褂,大红洋给银鼠皮裙。”其服饰的主色还是“红”。除衣着之外,再让我们看一看她的居室装饰:“凿铜钩上悬着大红洒花软帘,”炕上铺着“大红毡条”和“金心闪缎大坐褥。”铜钩,色泽美似金色,由此可见,她居室的主色也是“金”和“红”两种。
    这个长相娇艳风流,性情活泼伶俐的凤姐是《 红楼梦》 中的一个重头人物。她表面待人热情,善于逢迎“明是一盆火”,内心却诡计多端,专使权术“暗是一把刀”。不但如此.她又爱财如命,只要能把钱弄到自己手中.不惜使用任何卑劣的手段。为了三千两银子,竟害死两条人命;以给尤二姐上坟烧纸为由,向丈夫贾琏勒索二百两银子,至于平日用尽各种手段放高利贷等,那就更不在话下。总之,王熙凤是个见钱眼开的拜金主义者,做为荣府里的一个当家少奶奶,并颇得贾母、王夫人等人的欢心.地位特殊而且显赫,加上年轻风流、左右逢源,自然要打扮得“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了。基于王熙凤的这些特征,大红就象征了她的活拨而娇艳,火爆而显赫,表现了她“明是一盆火”的外在特征;满身满屋的金光闪闪,不仅道出她身份的显贵特殊,更暗寓了她对“金”的特别嗜好,两种普通的颜色,一经作者有意识地点染描绘,就很有力地突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同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林黛玉,作者却没有去写她的服饰色彩,而是把色彩着墨在她的环境。曹雪芹曾先后数次用色彩来描绘黛玉居住的潇湘馆:第一次是大观园刚刚建成,黛玉搬进来之前潇湘馆一带粉垣· 数楹精舍,有梨花、芭蕉,也有一注清泉,几百竿翠竹掩映着这的粉垣和精舍;第二次,是贾宝玉走进潇湘馆,满眼满耳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重地,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第三次是黛玉扶着紫鹃回来,触目的“窗竹影参差,苔痕淡淡”, “窗外竹影,映人纱来,满屋内阴阳翠润,风章生淳”;第四次是贾母领刘姥姥等人到这里闲逛,贾母见潇湘馆的窗纱颜色旧了,于是说:“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儿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纱糊上,反不配。”第五次是描写黛玉秋窗听雨的凄苦心情,那碧纱窗外,“秋霖霏霏,声声点点滴于竹梢之上,更见凄凉。作者几次描写潇湘馆,都毫不例外地给它涂上了一种绿色,同时又表现出与绿色有关的“暗”与“凉”。很显然.作者选择绿为主色及与此有关的暗和凉,是与黛玉的悲剧性格密不可分的。
    曹雪芹就是这样运用色彩的描绘对人物性格特征加以喧染,使其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有力的艺术手段,使得形与色并行,而又重在传神。
    其次,作者在反映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时,也运用了色彩的描绘。
    我们还是看一看那个一贯打扮得“彩绣辉煌”、披金挂红的凤姐吧。这个很有心计的女人,为了特殊的需要,有时也能把自己打扮得异常素淡,比如在第六十八回,描写王熙凤得知贾琏在外偷娶了尤二姐之后,简直气炸了肺,可是她没有马上发作,而是趁贾琏不在家时,经过一番周密安排后,决定带人去把尤二姐接进大观园中来。王熙凤去接尤二姐时就一身缟素,通过尤二姐的眼,王氏是“只见头上皆是素白银器,身上月白缎袄,青缎披风,白绫素裙”。连跟来的众人,也都是“素衣素盖”,这种衣著的特定色彩,就反映了王熙凤在特定情境下的心机:“一则,王熙凤要在众人不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将尤二姐接进大观园,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进,可以争取主动;退,可以讨好尤二姐”。这样,她穿起素衣裙,以去姑子庙进香为理由瞒过贾母;二则,她全身缟素,也是正告尤二姐,贾琏是在国孝家孝两重重孝中娶她的,是非法的!这样,尤二姐便可以在压力之下就范;三则,王熙凤派旺儿用钱买通尤二姐原配丈夫张华,让他出面告贾琏“国孝家孝,背旨瞒亲,仗财倚势,强迫退亲,停妻再娶”,借以发泄自己的醋意,惩治贾琏。
    因此,王熙凤之所以选择一身素白颜色的衣著不仅完全符合她的性格特征,而且还表明了她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心理活动。也完全可以用这一套素衣买下为国为家尽孝的贤德之名,控制尤二姐,惩治贾琏,并使善良的尤二姐对她感恩戴德,就是在贾母面前也可以占理,借理大闹宁国府,显示自己的威力。作者通过凤姐这套衣服的颜色,富有表现力地描写了她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方面.抹下了最有表现力的一笔。
    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看到特定的色彩,从而引起特定的心理活动,这一点在《红楼梦》 中也是有过多处表现的。譬如,有一次黛玉看到一群又一群的人去怡红院看望被打的宝玉时,还看到了薛姨妈领着宝钗也进了怡红院。这时,她不禁想起了有父母的好处,早已珠泪暗流了。正是在这样的特定心境下,黛玉走进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幽暗的色彩,使黛玉想起了“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冷冷”的诗句来。是啊,宝玉挨打,有那么多人去看望他,宝钗去看宝玉有她妈妈陪伴,而自己呢?常年有病,这幽僻的潇湘馆又有谁来,这里一片冷落,有的只是满地的竹影和因为少有行人走动长起的苍苔。此情此景,怎能不勾起寄人篱下的一番慨叹:“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婿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黛玉虽然是个多愁善感的少女,但她的愁也好,感也罢,并不是无的放矢。这次的感慨,正是潇湘馆的幽暗景色直接诱发了她在此情此景下的心理活动。
    曹雪芹就是这样以画家的手笔涂抹下了纷繁的色彩,又以讨人的才气借这些绚丽的色彩抒发丰富的情感,使得作品声情并茂、情色交融而又绚丽多彩。使得色彩描绘成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美学意义的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并形成了作品在艺术创造上别具一格的特征。
    原载:《平顶山师专学报》1996 年第3 期
    
    原载:《平顶山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