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林黛玉进贾府》中“蠢物”句浅探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林艳 参加讨论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高中第四册)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畏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黛玉心中正疑惑粉:“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 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语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公子。
    这段文字是写林黛玉见贾宝玉之前的一次心理活动。其中的“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一句令人费解。如果从标点符号考虑,这一句应该不是林黛玉的心里话,但如果从后面的“心中想着”而论,则又显然是林黛玉心中所想。
    如果这样看,“蠢物”句该是林黛玉的心头话,标点者不应把它排斥在引号之外。那么,标点是否真的用错了?
    试想一下:寄人篱下而“步步留心,时时达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林黛玉会产生这种自作主张的念头吗?从客观情境上讲,“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应当是处于一种可见可不见的情境之中的产物。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林黛玉不愿见或可以不见贾宝玉吗?我认为不可能。从现状和地位上看,一则,两人年纪相仿,二则,贾宝玉是“老祖宗”贾母托在手上怕碰着,含在口里怕化了的“宝贝”,是贾府未来的继承人。这样,林黛玉不进贾府则已,如若进贾府,就不能不见贾宝玉,否则,就不会被人情事理所容。所以,我认为这句话并非燕玉真心所想。再者,“蠢物”一词的选用,也与林黛玉无干,通观《红楼梦》一书,用“蠢物”一词的几乎都是男性,诸如贾政、森僧、作者自己等。从语气口吻上看,“蠢物”句,也不符合少女的用语习惯。
    综上所述,文中标点的使用非常正确且表意独到。从文字的语式来看,“蠢物”句是在“正疑惑着”之后,又在“心中想着”之前.这就应当是林黛玉的心里话。但这一句又不符合人物的口吻、性格以及作品所规定的客观情境。也就是说,“蠢物”句不可能是黛玉的想法。因此标点者才把这一句独立于引号之外,并加了破折号以示费解。足见其慎重性。
    那么“蠢物”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俞平伯先生在《脂砚斋红楼梦辑评》引言中的话:
    “近来我又看到第三回上有一句话,自来各脂本都作正文.即我的八十回校本也没有删去,实际上是批语——作者自批。录庚辰本:徽玉心中正疑惑这个宝玉不知怎么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正文到‘顽童’止,以下是批语,作者口气,说林黛玉不碰见这个蠢物倒也罢了。若作书中林黛玉的心中想、心头语、便觉不妥,好像她不愿意看见宝玉似的。”
    俞老先生在这里已讲得非常清楚,“蠢物”句不是林黛玉心中所想,而是作者插入正文的一个批语。
    事实上.从《红楼梦》纷繁复杂的脂本系统本身,也不难看出这样一个事实:几乎就在作者属稿的同时,就斌了批语,而这些复杂的批语中又有作者的自批在内。俞老先生曾推测说:“作者写时,自己加批,一气写下,不加分别。”看来,这确有一定的道理。
    将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若干章节选定为中学课文,这无疑会增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但选入的作品,注释要详尽、透彻,这对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理解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希望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原载:《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原载:《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