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由林黛玉之泪观红楼梦之泪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刘莹 参加讨论
绛珠还愿,泪报今生。
    柔弱女儿,敢逆俗伦。
    生不逢时,惜哉悲哉。
    吾独怜爱,赏其清澄。
    《红楼梦》中有言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品红楼之味,应尽在这一“言”一“泪”之中。提起这“泪”,便可通观林黛玉的性格。我认为,黛玉的泪与众不同,是极富人物个性魅力的,其泪有根有源,也有依有据,有情有景,真挚动人,让人回味不已。
    人说及黛玉,遍道其多愁善感,落泪如流,所以,许多读者都不怎么欣赏这女子的悠悠愁恨之水,绵绵莹洁之泪。其实,作者早就有言在先,绛珠仙草得天地精气,修成女体,为酬谢灌溉之恩,要倾其一生眼泪来还报,此为泪之根源。虽说这泪确源得奇幻,却也应了“事出有因”之意。真所谓:此乃前世缘,今生涓流报。
    泪尽之说也已经预见了全书的发展必然。一是孤苦无依,寄人篱下,婚姻大事与薛宝钗比形成孤女与大家的门不当户不对的局面;第二,自铸真情,但不能自主爱情,加上体弱多病,面对风刀霜剑的日日夜夜,又何以生存下去呢?第三,树倒猢狲散。本已无家可归,偏偏是寄居的大树也倒了。
    林黛玉她没有“丰年好大雪”可以依傍,也没有“阿旁宫,三百里,装不下一个史”的出身,她只来自一座江南名城,在贾府这样一个品一口茶便知冷暖的地方,黛玉只感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因为无财无势,寄人篱下,孤独无人能解,她唯有以诗赋情,泪自心流。黛玉的遭遇也正反映了大观园中众女儿的人生。她们表面风光无限,是主子,是小姐,但她们却都有着自己一份难言的辛酸。湘云自小父母双亡,在家竟做不得一点主;迎春懦弱无能,只能任人欺负;惜春为人冷漠,最终看破红尘……她们身边丫鬟成群,姐妹众多,但未必就有能真正了解她们内心的人,她们是物质上的富有者,精神上的孤独者。
    黛玉面对自己心爱的人,有太多太多的担心,担心金玉良缘,担心自己的薄命,担心自己与宝玉不能久持,她“抛珠滚泪”。面对这样一个不仅是家庭内部矛盾而且是一个思想冲击的环境,她是弱小无助的,她所做的只能是选择妥协,她只能选择保全自己心爱的人:面对这场不知结果,各方阻力无限的爱情,她所做的只能是选择“泪空垂”,她只能选择独吟“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了。从黛玉与宝玉无望的爱情中,也可看出红楼众儿女她们虽然聪颖美丽,机智过人,但终究是一场空,逃脱不了自己那悲苦无望的命运。被丈夫折磨至死的迎春,青春守寡的李纨、湘云,悲观绝望青春出嫁的惜春……她们最终都下场悲惨,与黛玉一样,逃脱不了无望的宿命。
    虽然雪芹先生未写到黛玉的死亡,贾家的败落,但从前八十回的叙述中我们仍可品出黛玉的最终结局,是那种春蚕到死“泪”方尽的无奈、惋惜的结局。黛玉一死,就离贾家败落不远了。贾家败落,树倒猢狲散,人人四下逃命,众儿女不得不被迫分离,跳往一个又一个未知的火坑,红楼内泪尽,但红楼外众儿女的泪才刚刚开始流,不知几时方休。
    黛玉的泪是红楼的泪,是整部书的泪。正是有了黛玉的泪,才有了红楼梦这部动人心魄的悲剧,正是因为黛玉的泪,才使得这部悲剧愈发壮美,愈发深刻,愈发动人。
    原载:《美文》2007年02期
    
    原载:《美文》2007年0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