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草木也知运”——读《红楼梦》札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平 参加讨论

    《红楼梦》通过以贾府为中心的封建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生动描绘,从经济、政治、思想、生活等方面,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的各种矛盾和危机,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总崩溃的发展趋势。曹雪芹在展现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时,始终没有忘记调动植物描写这一重要的艺术手段。
    “草木也知运”。大观园的树木花草也和它们的主人一样,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痛苦过程。
    从贾府决定兴建大观园到元妃省亲,四大家族正在迅速向它的“盛世”顶峰迈进。赫赫扬扬的贾府这时真好比“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自然景象也是“草木当春,花鲜叶茂”,“如喷火蒸霞一般”。可惜这只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随着大观园中封建叛逆者的成长,奴才们越来越频繁的反抗,地主阶级内部“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倾轧,以及农村破产、各种阶级矛盾的激化,脂脓粉香的大观园便也随着宁、荣二府的日趋没落而逐渐凋零衰败起来。
    为了具体一点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将大观园前后几次诗会对花草树木的描绘,作一番具体细致的对比。
    贾元妃省亲时主持的“大观园题咏”,是贾府公子、小姐们的第一次诗会,也是新园建成后贾宝玉“试才题对额”的继续。这时,“锦衣玉食”的贾府正处于鼎盛时期,主子们的心情不用说都是得意洋洋的。那些从小就被幽禁在高墙深院的贵族青年男女,乍一来到这个“比画儿还要强十倍”的人工大花园里,当然更是“喜之不尽”了。在他们的感受中,此时的竹子是“青欲滴”、“绿生凉”,香草是“满静苑”、“助芬芬”;开着红花的海棠甚至在深夜还不愿“睡”去,春叶未展的芭蕉就象“绿蜡”一样;鹅儿在布满“菱荇”的水面上嬉戏,燕子在屋梁和“桑榆”之间不停地穿飞,一畦一畦的“春韭”已经成熟,田野上还飘散着“稻花”的清香……好一幅生机盎然、清新太平的景象!
    可是,到了“芦雪庭争联即景诗”时,虽然参加诗会的人数和规模都是空前的,但出于此时大观园的内外矛盾已经开始激化,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荣枯转变过程正在加速,纵然整个“联句”的基调还是欢乐向上的,但一些有识之士还是对贾府的必然衰败有了预感。“有意荣枯草,无心饰萎苕”、“寒山已失翠,冻浦不闻潮”、“易挂疏枝柳,难堆破叶蕉”、“坳垤审夷险,枝柯怕动摇”、“无风仍脉脉,不雨亦潇潇”等句,都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流露了她们对将倾的封建“大厦”的忧虑和担心。
    等到大观园最后一场诗会“填柳絮词”时,除了薛宝钗的那首野心勃勃的“临江仙”外,其余都是一片“丧败”之音了。那低沉、凄惋的旋律,表现了眼前还是“显赫繁华”、“温柔富贵”的大观园,已经到了“三春事业付东风”、“东西南北各分离”的暮春时节,虽然园子主人无限痛苦,惋惜地发出“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的呼喊,但谁也无法阻挡四大家族衰败没落的必然趋势了。
    从贾宝玉个人眼里看到的大观园花草树木前后不同的变化,同样可以触摸到贾府这具“死而未僵”的“百足之虫”跳动得越来越弱的脉博。大观园初建成时,宝玉是第一批进园巡视的游客,那时园内“隹木葱笼,奇花烂漫”;“葆萝掩映”,“桃杏遮天”'“蓼红苇白”,“绿柳周垂”……真是看不尽的人间美景!可是曾几何时,“园中光景”就“已经大变”了:当贾府衰败到不得不以五千两银子的身价,将贾府的二小姐迎春抵押给孙绍祖以后,宝玉再到迎春住过的紫菱洲一带“徘徊瞻仰”时,他所看到的便是在“重露繁霜”重压下“不胜悲”的蓼花苇叶,以及被寒冷的秋风吹得七零八落的败菱残荷了。宝玉又来到沁芳亭,这儿也是“人去房空”,一片“萧疏景象”。
    再往后,贾府进一步加快了崩溃的步伐,到了贾府权贵的靠山贾妃一死,大观园便“也不修葺”了。后来竞因无人居住而冷落到闹起“鬼”来,尤氏,贾珍,贾蓉都先后闻“鬼”惊病,大观园“从此风声鹤唳,草木皆妖”。最后不得不“将园门封固”,“以致崇楼高阁,琼馆瑶台,皆为禽兽所栖”。等到宁国府被查抄,四大家族更是“一败涂地”,大观园也因“奏请入官,内庭不收,又无人居住,只好封锁”,终于变成了一座“荒园”。宝钗生日那天,贾宝玉最后一次来到大观园,这里已经是“花木枯萎”、“满目凄凉”了。
    原载:《湘江文学》1983年第3期
    
    原载:《湘江文学》1983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