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略谈《红楼梦》自然环境描写的美学特征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林彤 参加讨论

    自然环境是现实主义小说“典型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成功地描写自然环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通过直接感受和联想引起人物活动的真实感与强化人物形象的美感作用,而且通过人物的情绪、心理活动、行动与环境气氛交互作用的处理,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有时还成为情节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描写虽然在量上不是重要的部分,但它是作品具有巨大艺术感染力的一个因素,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问题。
    与某些大量、细緻、集中地刻划,自然环境的西洋小说不同,《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描写份量不大,比较分散,但十分简洁。在服务主题的方式上,也与某些西洋小说不同。《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似乎更密切一些,主要是作为一种雾围来处理。托尔斯太的《安娜·卡列琳娜》通过列。文的眼看到的俄罗斯乡村的那一大段自然景物的描写虽然也相当有诗意,呈现一个完整和谐的美学境界,但它是作为整部作品所涉及的广阔的俄罗斯社会背景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而《红楼梦》却不同,它所描写的荣、宁二府(缩小一点讲是大观园)几乎是作品涉及的自然环境的全帮。曹雪芹是那样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自然环境。在那里面,自然景色是那样优美,古代劳动人民的园林建筑艺术的结晶在这里闪耀出夺目的光采。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却居住着一大群人面畜牲,妖魔魍魉,贾府里的东西“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罢了”(柳湘莲语),此外都是肮髒的。这种鲜明的对比,必然会激发读者对美的事物的爱和对丑恶事物的僧。主题的力量便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中进一步加强了。另一方面,在这个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也生活着一些“异样”的女子和“蠢物”一美的典型。但是封建宗法制度的阴影好象漫天的乌云覆盖,他们象得不到阳光的嫩草一样。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必然充溢着悲剧的气氛。这是《红楼梦》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成就。假如把《红楼梦》比成一个歌剧,那末自然环境描写就象一支伴奏的歌曲,它紧扣着悲剧的进程和人物情绪的变化,起伏发展着。
    那末《红楼梦》盼自然环境描写有哪些美学特征呢?简单地说,可以用三个字加以概括,即:美、真、蕴。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谈谈《红楼梦》自然环境描写的具体艺术经验,以作为艺术创作的借鉴。
    <一>“美”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会感到;作品能赋予读者诗一样的美感。这除了人物形象本身的魅力在起作用外,也与作者塑造诗画一样的环境相联系。整部《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构成一幅统一的优美画面,感染着读者。
    作者象提炼与表现典型人物一样米提炼与表现人物的自然环境,他按照中国读者传统的审美观点,精心选取自然界中具有特征美的、诗人墨客喜欢詠颂的景物,如翠竹、桃花、芭蕉、萝薛、垂柳、蔷薇、菊花,仙禽异鸟、明月、洲渚等等作为素材,而且通过巧妙的构思把那些群众熟悉的富有美感力量的景物,组成一个符合群众审美习惯的优美意境。我们通常去遊公园,虽然那里的景色娱人心目,但味道总还是淡淡的。如果一个高明的摄影师把它拍成电影,那末我们所看郅的却是比亲眼看到的优美十倍,以至使你惊奇。《红楼梦》的作者就象一个高明的摄影师,不仅把荟聚天然之美的大观园描绘出来,而且赋予一种强烈的艺术魅力。第七十六回有一段写道:“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那壁里桂花树下,呜咽悠扬,吹出笛声来”。月亮和笛声是最富感情色彩的,而桂花又是幽香十里,三者构成一个优美的境界,从视觉、听觉、味觉三方面感染读者。在同一回里,黛玉和湘云于凸碧堂品笛后到凹晶馆联诗时写道。“二人遂在两个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个月影,上下争辉,如置身予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叠纹,真令人神清气爽”。这里不仅有美化了的具体形象,而且具有人物的独特感受,形成一种强烈的优美的气氛。这类例子很多,不必多举。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是用最简炼的笔墨勾出自然景物的具体形象,表现出特征性的事物美,通过人物的感受制造强烈的气氛来构成诗一样的意境。有古典诗词修养的人看了这样的景物描写后,都可以把它与某些诗句联系起来。把自然景物提炼成诗的意境,不仅概括了自然的美,而且概括了造型艺术的美。
    有时,作者还运用实写与诗赋结合的方法描写自然环境,强化它的美感力量。大观园的描写就是这样。十七回一边描写园中景色,一边题名或作对。十八回再把园中几个主要地方各各题以一首诗。例如蘅芜院,十七回描写道:“且一树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岭,或穿石脚,甚至垂簷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蟠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香气馥。”这些具体细腻的刻划,在我们眼前呈现了一个千形百态的香草组成的优美环境。在十八回里又给这个环境赋一首诗,把前面的描写提炼成诗的形象;“蘅芜满静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湿衣裳。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具体的描写与概括性的即景抒情结合起来,不仅把原米具体描写所提供的境界深化和扩展,而且进一步美化。这种景中诗与诗中景互相照应、互相补充的描写使读者对于蘅芜院的认.识远远超过作者笔墨之间。看了诗会联想起前面能描写,因此那诗的意境便显得具体和亲切;再看具体描写叉会联想起诗,因此那些具体描写又变得诗意盎然,耐人寻味。这叫做诗赖景以充实,景待诗而生趣,两者交融一起,在读者脑中形成一个具体可感的优美境界。这种自然环境的描写方法在外国小说中是比较少见的。
    这样一个具体可感的优美境界,彷砩迥响着抒情的旋律。也即它不是一幅呆板的涂着绚丽色彩的平面图,而是一个具有浓烈抒情昧的活生生的场景。这首先是因为作品内容的抒情基调很明显,同时与作家的表现手法也有很大关系。曹雪芹是用接近予写抒情诗的方法来提炼和表现人物周围的环境。在林黛玉周-围,秋风、秋雨、秋色、秋声几乎是她的特定自然环境的全部内容;哀怨的笛音。飘零的落红;风篁的幽韵……都与这一悲剧主人公的心境相侔无隙。不单情景高度融洽,商且这种特定环境气氛的描写经常是配合人物情绪活动的高潮而出现。例如二十三回宝玉看《会真记》时写道:“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那花瓣儿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这段描写是在宝玉正在为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所激动,春情萌发时出现的。又如作品中八次描写林黛玉的环境气氛:第一次在二十六回,黛玉被睛雯怄气时;第二次在二十七回黛玉葬花时;第三次在三十五回黛玉偶然触景生情,想起父母的好处时,第四次在四十五回闷制风雨词时;第五次在七十六回黛玉品笛感凄情时;第六次在八十二回黛玉作恶梦后;第七次在八十三回黛玉误会老婆子骂门时;第八次在八十七回黛玉“感秋声抚琴悲往事”时。这八次描写无一次不是在黛玉的悲剧情绪发展到高潮时出现,并且与人物情绪交融在一起的,因此也就最富有抒情味。这种具有浓烈抒情气息的自然环境能以强烈的感情力量唤起读者的美感。
    为了加强人物的美感,有时作者还结合描绘人物的情感来描写自然环境,两者组成一个和谐优美的画面。人物以景物为背景而显得更加优美可爱;而人物的情态美也影响着景物美。史湘云醉卧芍药裀一段描写是大家熟悉的:“(湘云)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这是把人物睡态的刻划与景物的描写结合在一起的。在景物的陪衬下,憨湘云这一形象显得更加优美可爱;反过来,这些景物(落花、蜜蜂、蝴蝶)也只有在这里才显出它的美。
    总之,《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描写能够给读者以诗画一样的美感。这除了与作品的主题和题材有联系外,主要的是因为作者继承古典诗词写景的传统和以前的中国现实主义小说描写环境的传统,创造性地概括和表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这些描写反映了民族的心理和爱好,体现了民族特色的一个方面。
    <二>“真”
    有人认为:由于《红楼梦》缺乏全面展开的自然环境的整体画幅,因此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事实是否这样呢?固然,我们在《红楼梦》里看不到《欧也尼·葛兰台》那样大段详尽的环境刻划,但它给我们的印象仍然是逼真鲜明的,能使我们如亲身进入作品中的环境一样,跟随作者笔墨所到历览一遍。不同的是,《红楼梦》使我们身临的是诗情画意的‘境’,它有更大的概括性,更需要读者借助于丰富的联想。
    我们来看看作品的实际情况吧!稍微留心的读者就可以看出,《红楼梦》与某些通过作者的叙述介绍自然环境的小说不同,是从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特别是宝玉和黛玉)的感受来写的。十七回的环境描写是宝玉游览到哪里就写到那里。秦可卿的房间、紫菱洲、芦雪庭,栊翠庵等的描写都是随着宝玉视力所到写出的。第三回从黛玉的所见把宁’、荣二府的室内介绍一番。潇湘馆、凹晶馆等的描写也是从黛玉的眼中写出的。有些地方是从凤姐、刘老老、贾赦等人的角度来写的,但这是少数。从主人公的感受出发描写自一然环境,就使人物与环境更密切地结合起来,“更能把读者引入作品的境界。因为作品中的主人公是读者最亲切、最关心的,所以读者的注意力很容易跟着他们的转移而转移,随着他们的感受去感受,忘其作者的存在,把自己置身于作品的环境中。这种写法与某些外国小说有明显的差别,只要把《红楼梦》与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关于伏尔盖公寓的刻划一比较,便了如指掌。
    由于从主人公的感受来描写,因此自然环境能够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的发展而变化,根据主人公情结的变化而表现出景物的季节感。这样,自然环境不仅能够给读者以空间的概念,而且给读者以时间的观念。同样的大观园,有时是“花香鸟语”,有时是“帐午蟠龙,簾龙绣凤、金银焕彩、珠宝生辉”,有时是“赤日当天,树阴匝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有时则又“阴气逼人”,而在刘老老眼中,大观园又成为一个奇异的世界。这里虽然没有把各种季节下园中诸景的变化详尽地描写出来,但读者完全可以在十七回描写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再看潇湘馆,有时优美:“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有时幽静:“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有时清冷:“窗外竹影映入纱窗,满室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有时阴森:“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这种动态的描写把自然环境的各个方面真实地反映出来,能够给读者比较完整、鲜明的印象。不是象戏剧舞台上静止的布景那样,而好象电影银幕上所映现的富有真实感。
    《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描写,不仅从主人公的角度来描写,而且是按照人的认识顺序,由大及小,由表及里一层层地展开的。第二回借冷子兴之口把荣、宁二府的位置、规模、概貌作一简介。第三回再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把荣、丁二府的内部设置浏览一遍。接着十七、十八两回着重描写大观园的景物。但是大观园之大,千奇百态难以尽述,故又在概略性的描写之外细緻地描写几个主要地方,如潇湘馆、怡红院、蘅芜院、澣葛山庄等。往后又对潇湘馆周围的环境气氛作几次皴染。这好象电影摄影师怀样,把镜头慢慢移近,慢慢缩小,逐渐变得清晰。有层次地伴随着人物的活动逐渐认识作品中的自然环境,丝毫不会给人杂乱、突兀之感。
    《红楼梦》的自然环境之所以鲜明、逼真,还与作者运用简净的笔法描写几个具有特征性的环境有关。十七回里描写的几处主要地方的自然环境都有自己的特征,丝毫不会混淆起来。所以各处都有自己的题匾,都能赋成互不混淆的即景诗。读者既不会把“有凤来仪”的题诗当成是写蘅芜院的,也不会把“怡红映绿”的题诗误置于“杏花村”之上。各处都有自己特殊的景物,各地都能构成特征的境界,因此各地都能在读者脑中留下鲜明的印象。一说起“潇湘馆”,便知道那是“千百竿翠竹掩映着数楹修舍”的幽美的地方,一想起“怡红院”,一个种着芭蕉,“两只仙鹤在松树下剔翎”的富有诗意的环境便宛在目前;一论及“蘅芜院”,谁都会知道那是各种异草装扮成的精巧的场所,仿佛能闻到阵阵馨香。为了更鲜明表现特征性环境,除了删弃一般性的景物不写外,有时则不厌其烦地多次描写特征的景物。如写潇湘馆,五六次着墨,无一次没有写到竹,因此翠竹掩映的潇湘馆便闭目可见了。
    这些特征性的自然环境都与它的主人公的个性相印证。拢翠庵的景物(“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反映着妙玉的不同流俗的高洁个性,而妙玉的个性又规定着拢翠庵的景物。探春房间的摆设(见第四十回)表现出探春的爱好与性格,而探春的爱好、性格决定了她房间的摆设。这样的环境刻划成为表现人物个性的一种手段。人物的个性是那样的鲜明,表现人物个性的特征性环境也就那样逼真。
    《红楼梦》的作者就是这样紧密地配合着人物形象的典型化来描写与人物的性格和谐统一的自然环境的。它不仅伴随主要人物的行动,有层次有重点地逐步展示,而且从主人公的角度写出,使读者的心境与主人公契合,亲临其境似地体验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时从主人公的感受出发对自然景物作动态的描写,把自然环境的诸方面真实地反映出来。因此它能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三>“蕴”
    《红楼梦》自然环境描写的第三个特点是含蓄和富有情昧。这首先表现在有些描写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能够引我们的想象驰骋于翰墨之外。例如写潇湘馆的竹就有三层含义:一是“风篁敲秋韵”之意,为制造黛玉周围的悲剧气氛打下基础。因为无论是竹梢风动或雨滴竹枝,在那些多愁善感的人听来都是凄凉的。二是象征黛玉的高洁。竹是“岁寒三友”之一,中国文人经常用以代表人的高洁品性。三是表现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这是沿用斑竹的典故:娥皇女英洒溟竹上,后人便称斑竹为潇湘竹。黛玉的别号潇湘妃子,正是点明这个意思的。又如前面举过的二十三回宝玉看《会真记》时的那段自然景物描写,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意,用写景代替抒情。二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之意。我们从“那花瓣儿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的描写,联想起“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载落花”的诗句,由这一诗句又可以联想:起封建社会男女青年曲折传达爱情的苦衷,爱着对方,又怀疑对方没有情意,各自不敢互通心曲。“怡红院”芭蕉的描写也不是毫无含义的。雨滴芭蕉、芭蕉泣露是大家熟悉的凄凉的声音。看了关于芭蕉的那段描写后就会联想起“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词句。因此芭蕉的言外之:意是“愁”。总之,翠竹、芭蕉、流水,落花都是人们在诗词中经常看到的富有情味自的景物,它们的描写都是符合民族心理,能够留回想之地于无穷的。
    另一方面,大观园的景物有许多表现出若隐若现的含蓄美。请看如下几段文字:“藤萝掩映,其中微露小径”,“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树杪之间”;“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潺,出于石洞”;“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以上诸例均见于第十七回)这一些景物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若隐若现,都能弓I起我们寻味的兴趣。那小径、飞楼甍槛、黄泥墙、溪流、折带朱栏都能唤起我们的想象。、这种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的艺术爱好。十七回作者借贾政之口说:“……园中诸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这话可以作为旁证。这种描写是学习古典山水诗画的传统的结果。中国古代文人赋诗作画最讲究若隐若现的含蓄美,例如历来被文人推崇的“六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的诗句就是具有这种美的。我们通常也可以看到一些山水画,上面的碧瓦雕栏被绿树掩映,只露出一角,人们就说这画有画意。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在自然环境的描写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选材到表现方法都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欣赏习惯和艺术趣味、审美观点,继承了古典小说和诗画的传统手法,并有所刨造。特别是吸收了古典诗词的某些艺术经验,在精巧的艺术构思中发挥了新的作用。内容方面,不仅整部作品的自然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悲剧意境,而且许多具体的描写都富有诗味,具有精深含蓄、引人联想的特点。形式方面,许多地方运用诗词的剪裁和提炼的手法来描写,语言有些是诗词改造过来的,有时则直接用诗词的形式歌詠自然景物。总之,作者是在刨造性地继承古典诗词的艺术传统的基础上上形成独特的风格的,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原载:《厦门大学学报》1982年,增刊
    
    原载:《厦门大学学报》1982年,增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