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个女性世界,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黛玉、宝钗、探春、凤姐……无一不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这些具体独特的生命形态又有着一股均衡的人性人情美,曹雪芹通过众多的女性悲剧,寄托了他对柔弱女儿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的憎恶以及对这种吃人的制度必然灭亡的清醒认识。在众多被毁灭的女性中,探春的遭遇使人感慨不已,她是《红楼梦》中唯一一位要挽救封建大家庭免于覆灭命运,支撑封建大厦即将倾倒的危局,有头脑、有魄力、有才华的巾帼英雄。除了黛玉、宝钗之外,探春是曹雪芹极力塑造的、比较偏爱的闺中女儿,她是贾家众姐妹中的一枝独秀。她敏锐、警醒、机智、自尊、自强,这些性格构成了探春形象的主要特征。 一、带刺“玫瑰”与众不同 探春是贾政与赵姨娘所生的女儿,是贾府的三小姐。第三回中,作者借林黛玉之眼,勾勒出了这位三小姐的外貌轮廓:“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而且通过贾琏的贴身小厮兴儿之口,把她比作“又红又香,无人不爱,只是有刺儿扎手的玫瑰花”,给予极高的评价。再看探春闺房的摆设:“……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磐,旁边挂着小锤。”探春房里的这种陈设,哪像是个贵族小姐的闺房?倒像是个气宇轩昂的男子汉的书房。作者通过这种种大方秀雅的陈设去渲染、烘托她迥异于一般贵族小姐的那种英豪阔大的思想气质。然而,正是这样一位闺中豪杰,依然免不了有才无运的结局。第五回中,曹雪芹已对探春的命运有所交待:“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由此可见,在那行将没落的封建家族之中,她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无能于家族和自己的命运。 而另一个让她无法施展抱负的巨大阻碍就是,她是姨娘所生的女儿———庶出!在那个“妻妾不分则宗室乱,嫡庶不分则宗族乱”的宗法社会里,这种与生俱来的缺憾,成了她一生最大、最敏感的隐痛。“庶出自然比正出地位卑微些”,深受封建正统思想浸染的探春自然摆脱不了这种思想的束缚,因此,她具有强烈的自卑感。近代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A·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改进的,当这种改进成功时,自卑感就会得到化解,因自卑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就会减轻或消失;当改进受阻甚至无望时,自卑感就愈积愈多,变成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这就是自卑情结。”[1]而对于自己的自卑,探春并没有采取软弱的方式对待,相反,她采取了积极的超越方式,充分利用社会、家庭赋予自己的一切自然优势去努力化解。这种超越意识支配着探春,因而形成了她独特的外在表现,即机敏、警醒、自尊、自强以及与众不同的刚烈。 二、高才大志 壮志难酬 探春的性格特点主要通过结社、理家和反抄检三件事集中表现出来。这三件事表现了她的高才大志以及她鲜明的个性,但同时也反映了她不幸的人生悲剧。 发起诗社使探春初露头角,显示出她的与众不同。她既不是那种只知脂粉针线的大家闺秀,也不是那些满怀怨绪闲愁的贵族少女,而是一个胸怀大志、富有良知的女性。在给宝玉发起诗社的邀柬中,她的胸怀就有明显的流露:“风庭月榭,情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在男尊女卑观念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这个号召和发起有向男性挑战,否定“女子无才便是德”,反抗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鲜明色彩。这份书柬实质上是为女性争取尊严的一篇檄文。 结社不过是初露锋芒,理家才是施展才华。探春接过理家大权,横风狂雨扑面而来。首先荣国府的仆人要试试这位三小姐的本事,想看看她的笑话。恰巧探春的舅舅赵国基死了,按照贾府的规矩应给一笔抚恤金,若是凤姐执政这本来不会成为一件难办的事,现在探春理家了,刁仆们便故意做文章,出难题,别有用心地借赵国基之死将探春一将。结果不但没将住,反被探春弄得满面通红,转身退出。 刁仆刚被击退,糊涂妈妈又进攻了:“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你如今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分明太太是好太太,都是你们尖酸刻薄!”赵姨娘根本不理解多给赵国基几两安葬费,对死者并无多大意义,却给探春带来很大的麻烦,不但让王熙凤小瞧了,而且被手下的媳妇们抓住了话把子。赵姨娘的争闲气暴露了自己的糊涂,透出了探春的精明。但同时,这场风波也引出了一个对探春争议较大的问题:那就是她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了不认生母及母舅的语言和行为。在这里,我们对探春的行为做出谴责是有理由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探春有着很强的超越意识,她十分愿意突出她是“贾府的正人”这一归属,从而淡化庶出的卑微感。但由于庶出的事实永远存在,所以探春的这种归属要求必然也始终存在,并不断地渗透在她的潜意识中,影响她的言行,因此才会有那样过分的言行,所以说,那种认为她冷酷无情的批评未免有失客观。焉知探春心里不是痛苦的呢?此外,从另一个角度看,赵姨娘但凡是个知书达理,品行端正而又温柔和顺的人,探春也不至于那样数落自己的亲娘。这对于探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与悲哀!探春理家想干出一番事业,开创一个新局面,她为什么确定这样一条理家策略呢?这和荣国府一些弊端产生的具体现实有直接关系。王熙凤交给探春的不是生机勃勃的一片芳郊,而是营私舞弊的一滩烂泥。探春理家的根本方针是:兴利除弊。在兴利中除弊,在除弊中兴利。虽然除弊只是废了公子们的八两学杂费和小姐们的二两脂粉钱;兴利不过承包了园中的破荷叶和枯草根,即或如此,还是给荣国府带来了一线生机,用宝钗的话来评价是:“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 探春的自尊自强、见识卓越以及果断刚烈还充分表现在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上。抄检大观园是荣国府种种危机的集中暴露。抄检的后果是什么?不仅王夫人没想到,聪明过人的王熙凤也没想到,只有探春意识到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由现在抄检大观园预料到将来抄检荣国府;由甄家已经被抄检预料到贾府将要被抄;由外头一时杀不死预料到自相残杀才能一败涂地。这三层对比预料,把抄检大观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而今到将来的一切后果都看透了。事实证明,探春的预料是准确的。发起诗社时的探春是兴致勃勃、情意盎然的;理家时的探春是雄心勃勃、踌躇满志的;反抄检时却是清醒地看透了百年望族必然没落的趋势。因此,她一方面严阵以待,坚决反抗;同时感慨万千,伤心落泪。敏锐的探春已经明白了:虽然顶了不可一世的王熙凤,打了不识时务的王善保家的,但反抄检她个人的胜利,却挽救不了家族的衰败。面对行将没落的贾府,即使她志再高远,才再精明,也撑不住即将塌下来的天。有才何尝能补天啊!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2]探春的壮志难酬正是她莫大的悲哀所在。这与黛玉的“红消香断”,宝钗的“珍重芳姿掩重门”是一样让人痛惜不已的! 三、远嫁荒疆 抱憾他乡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中对探春的结局已有所交待:“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由此可见,虽然在后四十回中,高鹗没有让探春的才志在贾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不免有些让人遗憾,但其结局基本上还是符合曹雪芹原意的。曹雪芹对探春有着无限的同情,通过她“壮志”与“运消”之间的矛盾表现了探春的不幸,同时,也体现了自己对腐朽末世的强烈愤慨。基于他对探春这一人物的喜爱,又不忍让她有着悲惨的遭遇,于是,安排了她远走高飞。虽然远嫁他乡依然是个悲剧的结局,但是,这对于这个曾经说过:“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我的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我乱说的”的三小姐来说,也许远走他乡要好过眼看着自己的家族“树倒猢狲散”;好过眼看着姐妹兄弟四处零落而无能为力。 每一个人物都有其复杂性、多面性,加上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的影响,就更加复杂。因此,我们在分析探春时,只有不离开人物的历史和客观的环境,才能对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她的所作所为作出较为合理的分析。在荣国府中,在金陵十二钗里,既有政治头脑、又有裁决魄力;既能出主意,又会用人,探春是真正的佼佼者。林黛玉只有诗人的高洁并无实干的才能;王熙凤只有心机和手段并无宏图和大志;薛宝钗只有使上下左右都宾服的操行并无势压三军的权威。探春诗才不如黛玉,众望又逊宝钗,手段不及凤姐,但论拿得起,放得下的大志高才,却超过钗、黛和凤姐。虽然她身上有着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对此,曹雪芹并无讳言。他在创作《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时,突破了“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这一中国小说的传统格局。探春这一形象之所以一直能为人们所重视和喜爱,也许正在于她的真实可信,从一朵带刺的玫瑰,到她的机敏才干,以及无法避免的悲哀,特别是她的高才大志白白被埋没的悲剧性命运,更使人们对她抱以无限的同情。 [参考文献] [1]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 [2]鲁迅.再论雷峰塔倒掉[A].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原载:《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5/ 04 原载:《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0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