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北京》 胡文彬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 《红楼梦》从其写成之时开始,就充满了诱惑和谜团,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研究者去不断地解读和探究。而在众多的解读中,胡文彬的这本书自与别人不同,他旨在挖掘《红楼梦》中抹不去的北京文化的烙印,并通过对史料的考证,发现北京是《红楼梦》的孕育之地,而《红楼梦》则是“京味”小说的开山之作。 语言文字是文学的载体,在一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形式和风格占有十分的高度。《红楼梦》中的警言妙句令人读后但觉余香满口,它的语言影响过包括张爱玲在内的很多作家。红学大师俞平伯曾说过:“《红楼梦》里的对话几乎全都是北京话……真是生动极了。”从这一角度入手,作者进一步发现,小说的字字句句都保留了北京话的声律和北京话的意味,如北京话的重读和轻声,以及“儿化音”等,又如文中出现的“直直的”和“特特的”这两个习惯性词,就在北京话中经常出现,还被列入了《北京方言词典》,极可见《红楼梦》从北京地方话中汲取了语言素材。 在出版业尚不发达的时代,文学作品的传播并不容易,北京的民间艺术就成了《红楼梦》传播的重要途径。“子弟书”是满族民间曲艺之一,《红楼梦》子弟书产生之后,影响逐渐扩大,经作者考证,至嘉庆年间甚至已经成为了“流行歌曲”。而反过来,它对说唱艺术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其后,子弟书演化成各类鼓书,流传地域广泛,听众极多,将《红楼梦》的艺术普及到了普罗大众之中。 如今的红学热潮,多少带有将《红楼梦》庸俗化的意味,而作者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始终坚持以正常的心态去对待《红楼梦》研究,值得我们钦佩。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8-04-25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8-04-2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