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之显,大约在胡适做了《红楼梦》考证之后。虽然在胡适之前,有关《红楼梦》的文章,已在学界颇引人关注,但因为方法上的或观念上的问题,好的文章,并不多见。鲁迅做《中国小说史略》,谈及过曹雪芹的成绩,关于版本、作者的看法,沿用了胡适的观点,后又揣摩再三,以精湛的体味,道前人未道之言,遂将《红楼梦》的价值,在学界标立出来。胡适与鲁迅,在此领域上的贡献,后 此后有关“红学”的历史,真可谓一波三折。自俞平伯起,这个领域从未平静过。我编文艺副刊时,曾三次编发有关《红楼梦》的文章,竟引来三次争论,周汝昌、刘心武等均卷入。最后一次关于“红楼宴”的争论,差一点对簿公堂,最后竟是北京市委宣传部出面调和,风波才息。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间“红学”界的风风雨雨,想来让人感慨再三。在中国历史上,围绕一部小说,竟衍生出如此多的故事,且与文化风潮联系在一起,是很少见到的。 依我之见,“红学”在二十世纪,是很有成就的研究领域,但也走了很长的弯路。这弯路的根源在于,研究《红楼梦》者,很少是作家和哲学家出身的文人,非作家,便不解创作的甘苦。九十年代,王蒙著《红楼启示录》,一扫学院派的陈腐气,让人看到了艺术家内心的深切联系,许多体味,是学院派的人搞不出来的。非哲学家,有时治学便钻牛角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些关于曹雪芹身世的臆断文章,关于《红楼梦》内蕴的研读文字,似乎被俗谛所累,与《红楼梦》文本,相距甚远。这些,大约影响了“红学”在深度上的拓展,对学术,亦多少有些损一个研究对象,一旦升到了某某“学”的地位,正是其价值的体现,但有时,也有相反的作用,离原本的东西,开始远了。其实,《红楼梦》的伟大,在于作者的心智情绪,已超越了凡夫俗子的鼠目寸光,将人性这个东西,与社会这种存在,从根本上进行透视研磨了。作者对人世间,可谓悲欣交集,哀叹大于企盼,失望多于平和,那种无可奈何而又悲壮的情怀,表达了中国文人深切的精神内省。曹雪芹之后,除鲁迅之外,可与其比肩者,几无存在。 胡适看到了《红楼梦》的价值,但绕过了文本的文化隐喻,从作者身世说开去,说出了几代人欲说又难以说清的身世之谜,那种以逻辑的方式,从已知推证未知的勇气,至少在方法论上,丰富了学术视野。我们的学界,至今能像胡适那样拒绝虚妄的精神演绎者,并不多见。要谈治“红学”,胡适的启示,至今亦未过时。至于鲁迅,其读解《红楼梦》的文字,环环入扣,中肯贴切,虽寥寥数语,可气象不凡。那是只有深味艺术的人,才能喷吐出的文字。后来的王蒙等人,走的也是这条路子,或深或浅,但在对这部著作内涵的解读上,多少做出了贡献。 “红学”问题上的争论,大多是枝节上的,很少在艺术本体的角度,去深入地探究。关于曹雪芹出生地的争论,其故居、墓碑的争论,虽属学术上的必然,但大多证据不足,材料稀薄,“红学”如果陷入这类虚妄的争执,那意义,显然缩小了。几十年来,关于曹雪芹旧物的论争虽多,可令人信服的,十分有限。学术一旦沦为猜谜,与科学性,就分道扬镳了。 我每读《红楼梦》,便深深佩服作者生花的妙笔。他描写了那么多的人物,没有重复者、败笔者,风姐、宝玉、黛玉、宝钗、袭人、平儿、晴雯……真真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曹雪芹哀生者、叹死者,笑佞人、讥俗人,美智者、勇者、善者,刺陋者、丑者、妄者。文字素雅,语体古朴,不动声色之中,有万千气象。作者写人性的多面,性情的多面,没有废笔,用对白刻画人,以细节勾勒人,白描与写意,已将人间美丑写尽,几千年文化的精粹之乳,均浸入其间,屈原虽哀惋而不及雪芹之嗟叹,杜甫虽沉郁而难有雪芹之悲怆,李贽虽怪异而无雪芹之奇黠……《红楼梦》是人间的一幅哀叹之图。那里有你,有我,古人之影.今人之声,都可在其中找到。中国人的德行,性格,审美之音,人生智慧,已在此间浑然托出。自《诗经》、屈赋、唐诗、宋词、元曲之后,《红楼梦》集古之菁华,启后之来者,我们今天的许多艺术,仍承受着它的润泽。 因此,“红学”之显,乃中国文化之显。阐释《红楼梦》,便是阐释古文明的流变,及人间的苦乐。不懂古哲学者,难入“红学”;不解艺术情境者,难入“红学”;无历史癖者,难入“红学”;无真性情者,也难人“红学”。猜谜与演绎者,与曹雪芹甚远;沽名钓誉者,与曹雪芹甚远;以俗为真者,亦与曹雪芹甚远……“红学”,是真性情文学,民族之学,艺术之学。忘记了这些,以俗谛与儿女情长解之,只是“得间”、“读后”,而非“学”也。 好像是英国学者爱·摩·福斯特说过,伪学是对学识的盲目崇拜。中国的学界,有时是被“伪学”充斥的。旧时有皇上大人的“钦定”史书。近代有蒋介石的“党训”及“四人帮”的御用学术。御用的没了,又多了非科学式的虚幻精神,那方式有时颇像宋明理学,常从文本中找微言大义。这均不好,不能算是真正的科学。在人文科学的领域,中国文人可做的事情,是很多的,仅“红学”一门,可重新梳理、探究的东西,不知有多少个呢。明乎此,才知道我们的学界,还有着太多的处女地。 原载:《海燕》 1998年12期 原载:《海燕》 1998年1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