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花了十年的心血,撰写了《红楼梦》这部杰出的现实主义巨著。可以说,它是一部对我国优秀文学传统总共大成的著作。它远承了《庄子》、《离骚》的哺育,近得《西厢记》、《金瓶梅》之壶奥,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①"从而在我国文学史上和世界文学宝库中增添了璀璨的卷帙,建树了不朽的丰碑。的确,曹雪芹锐意创新,创造了一个奇迹。《红楼梦》充分体现了对我国古典小说传统写法的打破,它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对诗歌的独创性地运用就不失为一典范。 "诗言志"。诗是常用以抒泄激情的文学形式,文人墨客历来喜用诗抒情,以诗感怀。如果以诗为情节。也许缺乏一般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难于引人人胜。然而,曹雪芹却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认为诗一样可以深刻地反映生活中的矛盾斗争,而且更能直接地、更好地揭示人物不平静的内心深处的感情和波澜。曹雪芹独具匠心地把诗组成情节,巧妙地贯穿于整部小说始终,从而展现人物环境,丰富情节内容和艺术结构,深化小说主题,并且写得生趣盎然,读起来令人余香满口,回味无穷,这就显示了曹雪芹远远高于一般小说作者的美学水准,不能不说是曹先生对小说表现艺术的一个独特而富有意义的贡献。 仅在曹雪芹所流传下来的《红楼梦》的前八十回,诗词就有一百四十多首,八十回中就有二十八回中的诗歌是被作为构成情节的因素。这些诗作,单独地从小说中抽出来看,并不一定是好诗,大抵是吟风弄月罢了。然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结合着小说的情节发展或作为情节本身来读时,便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因此,对这些诗词在小说中的独到地位一直为历代评论家和读者所瞩目。诚然,散文中插入诗词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一种写法,但是,运用诗词来表达小说的思想内容,却是任何一部古典小说所不能媲美的。所以,《红楼梦》脍炙人口、久传不衰,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生命力,这是与它运用诗词来表达小说的丰富内涵,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紧密相连的。甚至可以说,倘若删除了这些诗歌,《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结构都会受到致命的损伤,甚至再也不成其为《红楼梦》。 《红楼梦》的诗词在运用上有其规律,即以组诗表现出来。全部诗词由一组又一组的小型组诗组合串连而成,犹如一部缠绵而凄怆的挽歌。它们有的是因所咏事物题材相同而多首云集一处;有的是因所抒发情志相关而前后多首遥相呼应;有的则是因风格类似而同出一人或几人之口。它们或疏或密,象繁星装扮天空,嵌入小说各个章回,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下面就对诗歌在小说中丰富小说情节所起的作用和艺术表现力,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红楼梦》诗词运用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与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水乳交融为一体,成为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而就是这点也与一般古典小说中诗词的"点缀式"的用法迥然不同。一般古典小说总是以第三者口气写景议事,或仅仅是人物吟唱几句罢了,屡见于"诗曰"、"但见"之类套语,千腔一调,大多非情节因素,有的甚至成为累赘。而《红楼梦》中的诗词则推陈出新,除了少量的赞赋闲文外,大都是抒发人物真情实感,不但没有脱离故事情节成为多余,反而成为必需的情节因素,丰富、推动和发展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却没有丝毫突兀的痕迹。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就有十六回在文字方面直接涉及作诗或论诗之事,而回目正是情节的提要。如第二十七回的"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第三十七回的"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第三十八回的"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第四十八回的"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第七十六回的"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第七十八回的"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痴公子杜撰芙容诔"等等。它们回环激荡,始终令人难于忘怀,对书中反映的矛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首先,作者围绕这些诗词的创作,展开了前前后后相呼应铺衬的描写,从而构成了一回回以诗词为中心的故事情节,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也就是世人传唱的"黛玉葬花",而黛玉"一面低吟、一面哽咽"而作的葬花诗,又是这一章回情节的骨心。这一"曲高和寡"的《葬花词》不正是黛玉一生的画龙点睛之笔吗?作者把它作为一个情节展现于众人面前,不仅是表现单纯的感情,更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正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普遍社会现象的写照--无情黑暗的现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又是什么使她感到"愁绪满怀无释处"和"阶前闷杀葬花人"而发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显然正是因为庸俗、丑恶、虚伪的现实。在污浊的环境中,感到自己象那一瓣瓣飘落的桃花一样,非但无人怜惜,而且难以洁净自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由人及己,又由己及人,在哭吊自己的同时,哭吊普天下不幸女性,谱写了一曲千古绝唱。因此,曹雪芹所站立的角度是一种在当吋尚属无可奈何的强烈控诉!借黛玉哭自己,和普天下女性同声一恸,集这些不幸而罪风刀霜剑之恶,率天下之控诉而控诉它,是一首时代的控诉诗。这也就说明了作者的高明之处,通过一首《葬花吟》,描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情节,进而表现广博的思想内涵,表明自己的立场,不能不说是一精妙得当的构思。若失去它,《红楼梦》也会逊色不少。通过这首《葬花吟》,人们不仅沉醉其优秀、凄婉、伤感的音韵,更能理解黛玉那从"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的滴滴串串的血泪,更能从侧面了解黛玉与宝玉这两个主要人物之间的精神联系,更能体会《红楼梦》给人的艺术感召力和震撼。 又如围绕芦雪庭即景联句,作者描写这一场景时山环水绕,左衬右托,先写了作诗前的"脂粉香娃割腥啖膻"的场面,用它来作铺垫,又在创作诗歌中对人物七嘴八舌、跃跃欲试、争强斗胜的情形加以渲染,由此而构成了一幅既有生动性,又有形象感的情节画面,反映了贾府盛世时的欢快、热烈场面。那群钗嚼鹿的场景,使人身临其境,同享其欢愉;而那联句赋诗的过程,众人的音容笑貌也呼之欲出,使人惊叹不已。这也是围绕作诗、论诗为中心而设制的情节,并不是毫无缘由地添设。这样。便使中心突出并丰富发展了情节内容,我们不能不赞赏曹先生之大家手笔。 还有如书中第三十八回所出现的《菊花诗》、《螃蟹咏》这一情节内容,表明的是贾府盛世景况和众人物的面貌;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表现的是贾府的衰败没落;第七十八回"痴公子"写"芙蓉诔",表现的是贾宝玉那种强烈的反叛精神和新的觉醒进而突出主题。如此种种,作者都是以诗词为中心来构成故事情节,有的放矢,而不是无意识的信笔,是别出心裁的安排,丰富和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使人物在各个情节中展现其风姿,表现其性格特点,并更好地揭示小说主题。诗词在小说中贯穿始终:前有铺垫,中有渲染,还有创作后的议论。真是一峰连一峰,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自然吟唱,毫无做作之态,自然朴实而又奇妙新颖。而情节的发展也因诗词的出现倍添情致和光彩,二者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这种锐意创新,打破传统写法的艺术手法和技巧,也为后人的创作开阔了视野,启迪人们用更新更恰当的方法进行创作,展示生活。 其次,作者通过诗词的内容,对人物未来的命运和结果作了暗示,从而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表现在"好了歌注"、"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中尤为突出。《好了歌注》是一曲封建地主阶级行将灭亡的挽歌。当年曾经簪笏满床的"诗礼簪缨之族",欢歌盛舞的"钟鸣鼎食"之家,如今只剩下"陋室空堂",蒿草丛生,一片荒凉。昨天金银满箱的百万富翁,转眼成了一文不值的乞丐;千金小姐、名门闺秀也沧落成了娼妓……这种种政治上的没落,经济上的衰败,正是封建社会末期各种社会矛盾斗争趋于激化尖锐即将灭亡的反映,这也是对当时政治历史环境的一个艺术概括。又如《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这样写:"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暗喻了林黛玉虽有才情,其命运却极其悲惨;而薛宝钗尽管与宝玉结了婚,却不能相处到老,只能落得个为封建礼教殉葬的下场。又如在桃花诗社中林黛玉所作《桃花行》,花人相对,以花喻人:"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于春尽花憔悴。"泪可以说伴随黛玉一生,是她性格特征的一个形象细胞,最后一句显然又是对她未来夭亡命运的写照。作者利用谐音以及字的变化和诗词的隐喻之意,揭示了人物的命运及结局,可谓巧妙之极。在"红楼梦十二支曲"中的《枉凝眉》就吟唱了宝、黛爱情悲剧,黛玉虽"阆苑仙葩,美玉无瑕",却不与世俗同流,宝玉虽掌上明珠却不拘封建礼教。所以,两人虽有"奇缘",也只能"心事终虚话",那四季不断的泪水只有香消玉殒时才会干涸。作者把两人渴望相爱而又不可得的满腔哀怨写得淋漓尽致,充满了同情。《十二支曲》中的《聪明误》一曲,本来是写王熙凤的,也同时写出了整个贾府的悲剧前景--"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再如史湘云的《咏白海棠》诗"自是嫦娥偏爱冷"、"也宜墙角也宜盆",显示了她自怜自爱、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以及后来家世的变迁,落入可悲的境地。薛宝钗的"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的寡妇腔,《咏白海棠》中,"胭脂洗出秋阶影",还有"事不干已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等等,无一不反映了她坚守封建闺范的卫道士形象,无一不与她后来丈夫出家不归,冷守空房的结局相关。就是如此,曹雪芹在第五回全书故事刚开始时,以宝玉梦中听到《红楼梦》十二支曲子预示了主要人物的命运和贾府的覆亡,以及在以后章回中如桃花社诗词等不同地提示和写出人物及贾府的悲剧,把一个由盛而衰的进程,赋予诗歌之中,不仅仅映出人物的心境,同时也突出地使读者感到笼罩在桃红柳绿的大观园中灰黯、深深的暗影和色调,隐藏在深处震荡着的"异兆悲音"。既具强烈的艺术魅力,又为后来的情节埋下了伏线,实际上推动了其情节的发展。 情节的真实,来源于题材的真实,又取决于生活的真实。《红楼梦》价值其要点在敢于写实。作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首先必须要求细节的真实。《红楼梦》诗词丰富了故事情节,也是建立在它们所构成的情节是符合真实性这一原则基础之上,来反映人物命运、性格及作品主题。如海棠社、桃花社的填词赋诗,以及即景联句等情节,都是服从整个小说情节结构的需要,因情生文地写出了特定环境中表达了特定思想内容的情节。而诗词中对于人物命运及故事结局的预示和揭示也是必然的,如前面所举的一些例子和众多诗歌,无不是对当时社会和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曹雪芹不愧为一代现实主义艺术大师,通过对诗词的灵活巧妙地运用和描写,不但创造了情节,丰富、发展了情节,又使情节保证了其"真实",--既服从小说情节结构需要,又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以上是对诗歌在小说中对情节的作用作了一些粗浅分析。这启示我们今天的创作,在对"打破传统写法"这一点来说,应象曹雪芹一样,灵活自如恰当地运用各种有效的艺术手段,大胆创新,独树一帜,使作品大放异彩,散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①选自《鲁迅全集》第九卷第338页 原载:《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原载:《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