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新石头记》初探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韩国]敏洙 参加讨论

     上海改良出版小说社1908年印行的《新石头记》,可以说是吴趼人最奇特的小说。作者曾经自称此书是“兼理想、科学、政治而有之者,则为《新石头记》”[1]是由于这部小说自初版以后从未再版,因此影响不大,过去也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先生只是简单地介绍:吴趼人“又为《指南报》作《新石头记》”[2]后,在《晚清小说史》中阿英先生曾提到这部小说:“《新石头记》四卷四十回,其第二卷,写庚子事变前后的北京情形,指摘义和团甚多。在写庚子事变上,吴趼人是没有得到像忧患馀生《邻女语》那样的成功。”他又说:“他的目的。‘是要写自家的怀抱’,这意义似未可厚非。如利用此书的写作,以发表其政治思想,解释人生问题,介绍各种知识。都不是坏事。但问题在于要传达这一切,又何必定要利用旧书名。旧人物呢?”这个评价从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指出了《新石头记》的特点。其一,小说的确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思想,解释了人生问题,通过反映二十世纪初动荡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补天”的心愿。其二,小说借用了《石头记》的书名及《石头记》中宝玉、焙茗和薛蟠这三个名字。但是阿英先生的这个评价包含了对《新石头记》的批评和否定意义,这在客观上不利于后人对这部小说的重视和研究。
     1986年3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新石头记》,以后吴研人作品的研究者注意到了这部小说。1991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叙述了《新石头记》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3]有关《新石头记》的文章仍然不多。我认为这部小说是吴趼人小说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作品。所以要提出自己的看法。
     首先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了解吴趼人的政治思想。吴趼人早年就开始接触西方的文化和政治思想。1883年他来到上海,当时只有18岁[4]上海后,他最初在江南制造局做抄书工作,1897年开始编辑小报,1902年转而创作小说。这一年他出版了《吴趼人哭》57则。这部小品文集是目前可以找到的了解创作时期以前的吴趼人思想的唯一资料。其中他强调了学习西方的着眼点。例如第40则:“攻西学之子弟,徒知学其言语文字,便庞然自大,绝不解考求专门之学;且习气之深,无出其右。吴趼人哭。”又,他批判了无识见的封建知识人:“某使臣致外务部书,以平等自由为邪说。吴趼人哭。”(第20则)总之,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问(35则)、主张启发民智(56則)、强调商业活动的重要性(36则)、批判官僚的无能和腐败(33则、46则、53则)等内容都表现丁吴趼人的改良和爱国主义思想。吴趼人选择小说创作的道路,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寻求救亡图存的探索道路。他编辑小报时期,中国有百日维新、义和团运动等激烈的社会变化。知识分子都感到有一种土崩瓦解的危机。纷纷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自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以来,近代小说界非常流行以小说为武器寻求救国方向的创作意识,吴趼人也不例外。在《月月小说序》中,吴趼人曾说“吾欲持此小说,以分教员之一席,则不敢不审慎以出之”,由此可见他把小说当作了一种教育工具。吴研人的一些重要长篇小说,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流露出作者对当时社会黑暗现象的不满和痛恨,但它重在反映当时社会的“怪现状”,却没有提供救亡图存的方案。而《新石头记》则不同。这部小说前半部描述了1901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后半部描绘了几十年后的未来世界。换言之,前半部是作者认识到的当时的社会现实,后半部是作者想像中的理想世界的刍形,它集中地层现了吴趼人对救亡图有的考虑,也就是他的政治思想。基于此,我们可以断定,《新石头记》对于我们研究吴趼人的政治理想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新石头记》前半部借主人公贾宝玉的游历过程,比较全面地层示了晚清社会的各种现象。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思考以及思想中的矛盾。例如,宝玉披发下山后,首先接触到各种利器,由此渐渐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优秀。他看过《时务报》、《知识报》、《清议报》的论说,越看越觉得精神焕发。此后他认为中国不能不学习西方文明。第4回中宝玉看见在长江航行的西方轮船,他说:“既是中国的船,为什么用外国人驶?……没有的话!外国人也不多两个眼睛,也不多两条膀子,有什么不会的,不学罢了!”通过这样“以夷制夷”式的自强论,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改良派的主张。第9回,作者借宝玉的口批判了面对外国侵略清王朝官吏的昏庸误国:“二万万里的地方,是有了一定数目的,再也不会生出三万万里来!然而,望后来的岁月,是没有穷尽的。今年许他买,明年也许他买,终有卖完之一日!”在此,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作者的爱国之心。但作者积极寻找的自强变革之路,始终没有出现。
     如果说从小说前半部写实性的描绘中我们可以大致推断作者对现实的思考,那么其后半部通过理想社会的展望则更为直接、也更为集中地层示了吴趼人的政治思想。在小说中,吴趼人把其理想中的社会命名为“文明境界”。这个“文明境界”的政体特点是“文明专制”。这是我所理解的吴研人政治思想的核心。在小说第26回中,吴趼人借老少年的口说:“世界上行的三个政体,是专制、立宪、共和。此刻纷纷争论,有主张立宪的,有主张共和的,那专制是没有人赞成的了。敝境却偏是用了个专制政体,现在我们的意思,倒看共和是最野蛮的方法。”谈到反对共和的理由,老少年说:“其中分了无限的党派,互相冲突,那政府是无主鬼一般。”又,提及反对立宪的理由,他说:“没有德育就难说了,就是立丁宪,还够不上富家政体,不过是个恶绅政体罢了。有多少靠着一点功名,便居然缙绅恶霸一方,包揽词讼是他的专门学,鱼肉乡民是他的研究资料。倘使立宪起来,这种人被选做了议员,只怕比那野蛮专制还厉害呢。”这段话中出现了“立宪”、“专制”、“共和”三个名词,显然是时代影响的结果。众所周知,1905年到1907年之间,发生了立宪派和革命派之间的政治论战。立宪派反对暴力革命,他们认为当时中国人民没有实行共和的能力,暴力革命容易引起外国的武装干涉,造成中国被瓜分的局面。以《民报》为主的革命派则指出,清朝已经变成洋人的朝廷,只有革命才能使中国免于亡国之祸。联系《新石头记》创作的时代背景,可以推断吴趼人此时已有共和、立宪、专制等初步的政治知识。他的“文明专制”的想法很可能来自当时的政治思想和近代翻译小说的影响。作为立宪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曾于1906年发表了《开明专制论》。他认为开明专制是施行君主立宪的先行条件,君主立宪制是唯一的救国道路。他说:“欲为种族革命者,宜主专制而勿共和。欲为政治革命者,宜以要求而勿以暴动。”吴趼人主张的“文明专制”很类似于“开明专制”,但他认为“文明专制”不是立宪制的先行条件而是独一无二的施行办法。“文明专制”的社会(即文明境界)是传统的理想乡和西方乌托邦思想的结合。自《桃花源记》以来,封建文人经常向往武陵桃源式的理想乡,“文明境界”也可以说是一种儒家的理想乡。例如,第26回中老少年说:“敝境近五十年来,民康物阜,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早就裁免了两件事:一件是取文明字典,把盗贼、奸宄、偷窃等字删去;一件是从京中刑部衙门起,警察官一齐删除了,衙门都改了仓库。你想衙门都没有了,那里还有捕役呢?”又,“文明境界”没有娼妓、乞丐、庙宇、戏馆,境内居民,无论男女都能自食其力,平等相处,其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教育等的日常生活。全都尽善尽美。这样的乌托邦社会非常类似于儒家的理想世界一一大同社会[5]外,从“文明境界”中我们可看到《百年一觉》等西方政治小说的影响[6]。《百年一觉》的主人公伟斯德生活在1887年,一觉醒来已是2000年。然后讲述2000年美国社会的进步。作者叙述的未来世界是幻想的共产社会,也是科学发达的技术社会。这社会已经没有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国家保障人民的一切生活。我们可以看小说的主要回目:“百工属国(第5章),薪资平允(第7章),工省价廉(第]3章),老有所养(第18章),牢狱空虚(第]9章),男女并重(第25章)”。这部小说对未来理想的设计,与中国传统的大同之说有相通之处。《新石头记》描绘的“文明境界”也是科学极发达的理想社会,社会承担人民的一切生活[7]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设计,在儒家大同理想的基础上又积极地接受了西方科学技术文明。这两个方面对我们研究吴趼人的政治思想都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这部小说的艺术形式是相当独特的。正如我们上文所说,小说前半部揭示了晚清社会的落后和黑暗,后半部则预示着未来社会的进步和合理。这种形式的强烈对比效果能够给读者以比较深刻的印象。这种手法很容易让人想起美国小说《百年一觉》的结构[8]。对义和团的描写是前半部最重要的一段叙述。他描写的义和团运动可以说是一篇比较仔细、生动的报告文学。例如,第14回中薛蟠和王威儿一起火化铁路的场面:“那师傅正在那里发号施令呢,叫这个烧教堂,叫那个攻使馆。一眼瞥见了薛蟠,便叫他同王威儿两个去烧铁路。……薛蟠喝叫逐箱打开了,都泼在铁路上,按配停当,才放上一把火,登时烈烈轰轰,那铁路的枕木一齐都着了。众人拍手欢呼,于是这一群人当堂就造起谣言来,都道:‘到底薛大师兄法力高强,只念了几句咒语,那铁路便自己发出火来烧厂”’。其他入团仪式、进攻北京的状况、联合军占领北京的状况等也都描写的很生动。另外,正像阿英先生曾经指出的那样,《新石头记》采用了旧小说名字和旧人物。熟悉《石头记》的读者在阅读《新石头记》时很容易被迥异于旧小说的人物个性和人物经历所打动,从而产生一种陌生、荒诞的独特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把古人、现实人、未来人这三类人物组合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活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这种结构方式兼具游记体式和人物串连式的特点,在近代小说中比较独特。人物形象的描写。薛蟠和王威儿的描写是比较出色的。这两个人物的描写不同于老少年、东方文明等似神非人的人物,写得绘声绘色。如,在目睹帝国主义侵略的时候,薛蟠就参加义和团活动,表现自己的义愤,他的盲目行动就顾不到任何利害了。相反对王威儿,作者描写了他的机会主义、伪善的性格特点。义和团占领北京时。王威儿的行动是得意扬扬的,但外国军入侵后,他完全改变了:“那洋兵看了,又看看王威儿,只是他俯伏在地,便走过去托了他的下颏,叫他抬头,谁知他已是吓的面如土色的了。”(第]6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关“文明境界”的描述部分可以说是一部科幻小说。通过察验镜、验脏腑镜、验气镜等医学机器和助明镜、助听筒、透水镜、司时器、飞车等科学机器,我们不得不肯定作者有相当的科学知识水平。第26回一27回中有宝玉乘飞车打大鹏的故事,第29回一32回中有他乘猎艇(一种潜水艇)去太平洋、南极等海底遨游的故事。猎艇的各种构造和海底探险等情节类似法国小说家凡尔纳的《海底旅行》。当时,凡尔纳的《海底旅行》已经在《新小说》上翻译连载了。所以《新石头记》也有可能受到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影响。联系到这部小说有可能受到《百年一觉》影响的推测,我设想它对于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小说所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同样也会有着特定的价值和意义。
    [1]吴研人:《最近社会龌龊史·》。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28篇,清末之谴责小说。
    ③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1278--1279页:“《新石头记》的前半部分,作者以愤激的感情,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丑恶,后半部分则表现了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两者形成黑暗与光明、丑恶与美好的强烈反差。这对加深读者对现实丑恶的憎恶和未来美好的向往是有启示作用的;另一方面,作者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憧憬虽属文艺上的乌托邦,但它对于近百年来在彷徨和苦闷中探求中国改革道路以图振兴中华的人们,无疑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激发力量。”
     ④王俊年:《吴趼人年谱》,《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丛刊》第2辑,1985年。
     ⑤康有为的《大同书》是代表的乌托邦思想。近代洋务派和维新派思想家都寻找接近西方的文明,吴趼人的“文明境界”也可以说是中体西用式的理想社会。
     ⑥《百年一觉》是原来美国作家毕拉密的作品。传教士李提摩太曾经翻译了这部小说。《万国公报》连载时的题目是《回头看纪略》,1894年上海广学会出版了此书的单行本,改名《百年一觉》。
     ⑦其实,“文明境界”没有具体的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所谓“文明境界”的创设者东方文明一家是科学者集团,并不是制度权力的代表人物。但,不仅境內人民都尊敬他们。而且遵循他们的教导。东方文明的地位与儒家的圣人很相似。
     ⑧《百年一觉》的结构,是以百年前后进行对比,批评美国社会的落后、丑恶,颂扬未来的先进、美善。
    原载:《东岳论丛》1999年第1期
    
    原载:《东岳论丛》1999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