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典小说描写人物,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即刻划性格、神态时,力求精细、鲜明、生动,力求达到呼之欲出的程度,而对外貌的书写则往往较为抽象、简略,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就基本上采用了这种遗貌传神的手法,他塑造了几十个富有个性、栩栩如生的人物,而对人的容貌、身材却着墨不多,几乎没有一个工笔的肖象画,例如林黛玉的外形,也只是这么几句话: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俊目。态生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知西子胜三分。 按理说,语言艺术巨匠曹雪芹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把林黛玉的外形写得具体些、细些 ,包括她的鼻子、嘴巴、牙齿、皮肤、头发、身材以及高度等等,但他一概略而不谈,看来,这是有?意的。 林黛玉美吗?当然,作者认为她美,而且非常美,但她与众不同的地方是病态美。这就难度高了,既要写病态,又要给人以美感,所以曹雪芹只在她的眼神和眉毛上略加点染,其余部分只作了一些抽象的比喻,朦胧的描绘,并留下较多的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补充。 曹雪芹虽然没有详细精致地写林黛玉的外表,但读者并不感到她的形象模糊不清,苍白无力,却仍认为她是美的,这主要是因为曹雪芹把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性格写得极深刻生动,人们从同情她的遭遇、了解她的心灵出发,转而对她产生好感,产生了美的想象,于是作者的创作愿望和社会的实际效果基本上协调了,统一了。林黛玉的美的形象也终于在读者心目中确立了起来。 一般说,人的性格上的美丑观念是不大容易改变的,唯独外貌、装扮上的美丑观念却可以因时而异。例如古代女性以缠足为美,但今天的读者决不会对“三寸金莲”产生美感,所以外貌上写得虚一些,少一些,让不同时代的读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补充想象,这样才能使美的形象得以永久保存。 随着时代的推移和人们审美观的发展,林黛玉的形象已经经历了很大的变迁,清代画家改七芗画的林黛玉像,八字眉,小眼睛,樱桃小口,削肩膀,确实是一副弱不禁风、楚楚可怜的样子,这是画家本人根据对原著的理解而创造出来的林黛玉的形象,可惜,这种形象巳很难被今天的读者所接受,人们比较习惯于欣赏当代画家画出的林黛玉像,因为它多少带有现代感,比较接近于当代人的审美观,如果当时曹雪芹写太死太实,这就给后世的创作人员带来了麻烦。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刻划永远只要求精雕细刻,精细周到,外貌则可简可繁,这种遗貌传神的写法,大概与中国画“求神似不求形似”的理论与实践有关吧。 原载:《阅读与写作》1995年第02期 原载:《阅读与写作》1995年第0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