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梦》木活字本流变中的几个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顾鸣塘 参加讨论
《红楼梦》木活字本,是我们研究古代活字印刷术、研究古代小说传播史极好的实物例证。它的印制过程,与金简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有同有异1。根据对木活字本印制过程特性的研究,对套格用纸问题的研究,以及在对照了存世的《红楼梦》木活字本的正文版面和目录版面的异同之后,可以断定,《红楼梦》木活字本在程伟元、高鹗等人的主持下,曾重排印刷了三次。胡适先生对前两次印刷分别称之为程甲本、程乙本2,那么,第三次印刷,按序可以称之为程丙本。程甲本存世较少,多留在北方;乙本存世稍多,且多现于南方;而丙本仅在上海图书馆发现了一部,另有相同的目录页出现于台湾3。丙本不仅在版本学的研究上具有典型意义,对《红楼梦》文本研究的帮助也不应忽视。
    一,关于木活字本的印制过程
    我国的古籍在唐朝末期以后,直至清末,绝大多数以木版雕字,即雕版的形式(古称椠本,通行称刊本或刻本)流传,凡是在同一雕版上印出的书籍即可称为同一版本。书籍印刷完毕,雕版往往就毁掉了。有的书籍的板片因选用上好板材刻制,且未因水火兵虫受损,历经百年,仍可保持原样,如果依旧利用这些板片印制出书籍,仍可算同版书。清光绪十年到十八年(1884—1892),金陵刻经处精雕了一部南朝梁释慧皎等著的《高僧传》,印刷毕,便将板片妥善保管起来。1983年,南京有关部门利用这些板片再行印刷,依旧装帧成二十四册,这部新印本与百年前的印本为同一版本,是为同版新印书,而与复刊本有别。类似的情况,在铅活字印刷术中也可见到。这是因为,铅字印刷是利用“打纸型”这个中介来进行的,印刷完毕,只要纸型保存完好,日后仍可利用其来印书,甚至在纸型上稍作挖补也无妨,于是就有了“第X版第X次印刷”之说。
    木活字本则不会出现上述两类情况,这是由木活字本印制过程的特性所决定的。木活字本书籍不待印毕,全书原貌就将不复再现,我们现今所见到的甲、乙、丙三种程本之间的区别,实渊源于此。这三种程本,乃成为我们研究古代活字印刷术的极好实物例证。
    清人金简(乾隆时任《四库全书》副总载)在《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中对木活字本(清高宗以“活字”这个名称不雅,遂更名为“聚珍版”。)的制作、排版、印刷过程作了详尽的叙述。按照《程式》所叙,木活字本一般的印制过程是这样的:成造木子,在木子上刻字;制作字柜,每个柜中有许多抽屉,木字即依声韵或部首存放屉中;制作用以摆排活字的槽板;制夹条、顶木、中心木;制作供取字、归字用的类盘;制作套格。以上这些工具与木字当为有能力承印木活字本的书坊所必备。
    正式开印后的程序是这样的:“摆书”:排字工按照印书底本将木活字逐个依次排放在分行隔开的槽板内。“垫版”:如遇不平处,用薄木片或纸摺条在木子下垫平。“校对”:垫平后先印草样一张,以供校阅后即时移改。“刷印”:先用“套格”印刷套格用纸,然后将文字印于套格用纸之上。“归类”:“每版(按,指每一个版面)印完之后,即将槽内字子尽数抽去,各按部分检置于类盘之内,然后就柜,归于原屉。”
    以上几道工序是由一批工人同时进行的,这才体现了木活字本“简便快捷”的特点和优点。依《程式》规定的“逐日轮转法”,到正式开印的第五日。需做毕这些事:校完发刷十二版,校对十二版,平垫十二版,摆书二十四版。第六日:归类二十四版,校完发刷十二版,校对十二版,平垫十二版。
    有的《红楼梦》版本研究者可能并未了解木活字本的印刷过程,以为它与刊本一样,需待所有文字排版完毕一齐刷印,印毕,全部活字版仍一齐存在。其实,在程本的印制过程中,不要说全部的一千五百余个版面,即使是数十个版面,也从未共同存在过。我们不能设想,一个书坊会拥有六、七十万个木字。而为了印刷卷帙浩繁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收书138种),也只不过成造了25万3千5百个木字。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程本版本的流变受到了木活字本印刷过程的极大影响和限制,亦为了本文后面几节论述的方便。
    程本的印制过程应是以十三个版面为一单位向前推进的,即排完十三版便开始印刷,然后逐次拆版将木子归类存放,再接着排依次的十三版。总的往返过程大约需要一百二十次。之所以这样认为,最直接的证据是,除了末页,甲本的最后十三版一直存放到开印程乙本之时。乙本的这十三版确实是在甲本所遗版面上“抽换”了若干活字,再进行印刷的。而乙本印刷完毕,连最后的十余版也全部拆掉了,所以,丙本的一千五百余个版面中没有一块与甲、乙本相同。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说版面,指的是正文,而甲本的目录则未拆版,这十二块目录版(共十三块,末块拆版)一直保存、使用到印毕丙本。至于总目内容异同的原因,则详见后文。
    二、套格用纸问题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套格”条:“用梨木版,每块面宽七寸七分,长五寸九分八厘,与槽版里口画一,周围放宽三分为边,按现行书籍式样,每幅刻十八行格线,每行宽四分,版心亦宽四分,即将应摆之书名、卷数、页数暨校对姓名先另行刊就,临时酌嵌版心。”  “刷印”条:“逐版校竣之后,即将前刻套格版先行刷印格纸。如某书应刷若干部,则每块豫刷格纸若干张,随将所摆之槽版,查对方签,与格纸、卷、页相符,用以套刷,即可成书。”
    王三庆先生认为程本采用的也是在套格纸上刷印文字的方法,而不同处在于“程本首先套印用纸,所以在摆印甲本之前,即已决定印刷的部数,然后印就用纸”4。依照王三庆先生的判断,如果每种程本印一百部,那就需预先印就1584页乘以100,即158,400张套格用纸。起先,我对王先生的看法深表赞同,可经过仔细研究,我开始怀疑程本在印刷时,实际上省掉了制作套格及首先印套格用纸这一程序,而是将版框、界栏、版心嵌在槽版内,连同木活字一次性刷印在切整齐的纸上。这样,无疑可大大加快印刷速度。我这所以这样认为,理由如下:
    1,程本版心的格式是:象鼻中印“红楼梦”三字,黑鱼尾下印“第X回”字样,白口印页次。如果预先印就套格用纸,“红楼梦”三字连同鱼尾应固定不变。可情况并非如此,此三字前后均有差异。 
    2,程甲本四十七回第十二页的版心误印成“十一”,第十三页版心则误印成“十二”,由此造成了第二年重印的程乙本缺排十二页一版。即,把原属于第十三页的四百八十字排在了第十二页上,原属于第十二页的四百八十字全部脱漏。到印程丙本时,方将这个缺憾补上,页码也改正了,编至十三页。王三庆先生认为:“我们看甲本在第四十七回印完之后,由于第十二页(按,应为十一页)的误重一页,造成乙本这回套格用纸少印一页,也使乙本这回少排了一版,这种误失即是这般情况所造成。”若是因套格用纸少印一张(印100部即100张),这种缺纸现象要印到最后方能知道,况且,若印套格用纸,也不会卡得如此精细,必会多备几百张。只有连同版框一起刷印,方会出现这种错误。我设想错误是这样产生的:  乙本的排字工据已经在版面上作了校改的甲本排版,当他因疏忽粗心误认为这一页(即甲本版面上误编为“十一”的第十二页内容)已排过,随即接排第十三页内容,此页编码当然依甲本编为“十二页”。
    3,程丙本四十二回与一百二十回末页的版心被印在行格的第11行与第9行之间,故下半页第1行文字被排到了上半页,致使上半页出现摺页现象;第三回十三页的情况则相反,版心被印在了第9行与11行之间,致使下半页出现了摺页现象。若是套格用纸预先印就,何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对这种现象合理的解释只能是:程本的印刷摆字工中有粗心不负责任者(三个程本中均出现较多的摆字错误),摆字者随摆行格线、版心,随摆文字,出现错误亦未发觉,而印刷者也未能纠正,印毕样张也未校对,直到装订时才发现,可为时已晚,只得权将书页摺起。
    三,甲本、乙本、丙本版面间的主要异同
    程乙本是以甲本为基础,进行大量校改,重新排版的萃文书屋第二次印刷本。它的基本方针是在印就的甲本书页上进行校改,因此在157l页中仅6 9页首或尾起讫之字不同5。
    程丙本是主要以程乙本为基础,进行少量校改,再次重新排版的萃文书屋第三次印刷本。它与程甲本内容上的差异绝大部分与乙本相同。它在改正乙本错文、错字的同时,排版错误仍在不断发生,它还对乙本的内容作了极少量的修改。
    三次排版,印本版面之间大量、明显的差异是由重新排版造成的,即使词汇内容毫无更动,差异仍由于木活字的特征、当时排版水平的限定而必然存在,并容易分辨。以下分为五方面进行辨析。
    1,正斜之异 木活字不可能像如今铅字一样被排列得整齐划一,总有倾斜、高低之处。若用同一版的两个本子比较,每个字倾斜的角度与高下必然一致,但经过拆版重排,角度与高下就起了变化。另外,由于手工刻制的缘故,同一个字若刻了数个乃至数十个,它们之间笔划必然不会完全相吻,三个本子间同一字的木字形体也互有小异。
    2,排列之异 用的字型大小不一,如二十七回十一页下面(面,指半页。今之书籍,正反两页为古籍之一页) ,黛玉《葬花词》第八联下联“却不道人去樑空巢亦倾”,甲本前六字系小号字,排成两行,以求与前后七字句排得一样整齐。乙本唯将“亦”字改成“已”字。丙本改字从乙本,但十个字均为大号字,排成一行,“巢巳倾”三字孤零零突出于前后七字句之外。活字倒置情况在乙、丙本中均有数例。如一百廿回十三页下面第4行,丙本将“情缘”排成“缘情”,且将“缘”字倒置,印成,“   ”字。
    3.字体繁简、正俗之异 这类情况散见于三个本子每一面的互相对比之中,下面略举几例:
    第二十一回11页上面第1行,甲本作“算账”,乙本作“   账”,丙本作“筭账”。
    第二十三回第9页上面第5行,甲本作“管管”,  乙本作“管   ”,丙本作“ 管”。
    第五十二回第5页下面第6行,甲本、乙本均作“薬弔子”,丙本则作“药吊子”。
    一百廿回十三页上面第1行,甲、乙本均作“庵”,丙本则作“菴”。  
    4.文字正误之异 程伟元、高鹗在“壬子花朝后一日的“引言”中曾说程甲本“不及细校,间有纰缪”,这说法原是正确的,可遗憾的是,乙本并未如“引言”所云,是“改订无讹”的本子,其间讹误错漏很多,所谓“详加校阅,改订无讹”可能只是程、高的初衷,一旦到了书坊主人手中,校改底稿与排出后再现的本子就大不一样了。至于印制程丙本的缘由,大致有三:一是程乙本印出后,错歧过多,需略加订正;二是又看到了新的抄本,致有修改回目之举;三是《红楼梦》依旧供不应求,这点应是最主要的原因。可惜,由于书坊作业水平所限,丙本的总体水平仍与乙本莫相上下,可能是为了赶时间,一些明显的已被发现的错误亦未及订正,便匆匆装订了,比如前文提及的摺页现象。 
    程甲本、乙本、丙本的文字正误之异可以归纳为六种形式:
    ①甲本排错,乙本订正,丙本正确。
    ②甲本正确,乙本排错,丙本沿误。
    ③甲本排错,乙本沿误,丙本订正。
    ④甲本正确,乙本排错,丙本订正。 
    ⑤甲本排错,乙本订正,丙本又排错。
    ⑥甲本正确,乙本正确,、丙本排错。
    试看下表:
    

    回
    

    页
    

    面
    

    行
    

    程甲本
    

    程乙本
    

    程丙本
    

    错误
    形式
    

    52
    

    6
    

    下
    

    3
    

    猫儿眼、祖母绿,身上
    穿着丝织的锁子甲。(正)
    

    猫儿眼、祖母身上穿
    着绿金丝织的锁子甲。(误)
    

    猫儿眼、祖母身上穿
    着绿金丝织的锁子甲。(误)
    

    ②
    

    55
    

    2
    

    下
    

    1
    

    补仁谕德  (正)
    

    补仁论德   (误)
    

    同甲本 (正)
    

    ④
    

    55
    

    2
    

    下
    

    6
    

    轻年小姐  (误)
    

    年轻小姐   (正)
    

    同乙本 (正)
    

    ①
    

    62
    

    21
    

    下
    

    1
    

    已走了数步   (正)
    

    走已了数步 (误)
    

    同甲本 (正)
    

    ④
    

    62
    

    21
    

    下
    

    2
    

    有何话说  (正)
    

    有何说话   (误)
    

    同甲本 (正)
    

    ④
    

    62
    

    21
    

    下
    

    2
    

    问:“作什么?”(正)
    

    作问什么   (误)
    

    同乙本 (误)
    

    ②
    

    62
    

    21
    

    下
    

    7
    

    下回分解   (正)
    

    回下分解   (误)
    

    同甲本 (正)
    

    ④
    

    120
    

    1
    

    上
    

    2
    

    贾雨村 (正)
    

    贾雨村 (正)
    

    贾雨材 (误)
    

    ⑥
    

    120
    

    1
    

    上
    

    6
    

    巧姐儿问宝钗宝钗道:
    “袭人姐姐…”(误)
    

    巧姐儿因问宝钗道:
    “袭人姐姐…” (正)
    

    同甲本 (误)
    

    ⑤
    

    120
    

    1
    

    上
    

    9
    

    略避   (正)
    

    略避   (正)
    

    各避   (误)
    

    ⑥
    

    120
    

    13
    

    上
    

    4
    

    情缘   (正)
    

    情缘   (正)
    

    缘情   (误)
    

    ⑥
    

    120
    

    13
    

    上
    

    5
    

    也枉   (误)
    

    番枉   (误)
    

    不枉   (正)
    

    ③
    

    表中第①,第⑤种错误形式说明的是乙本改订的结果,第②种形式说明乙、丙本校对不精,第③、第④种形式是丙本订正的结果;第⑤、第⑥种形式亦为丙本校对上的问题。其中,第②、⑤、⑥种形式最能说明乙、丙本为拆版重排本。木活字版在印刷过程中发现排字错误,暂停印刷,进行校改,换一两个活字,这可以想象,这是一种“异植字版”现象。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同一版的书在前印书与后印书的比较中会有某几个字不同,但这不能成为区别不同版次的理由。但如果在原版面上掉换活字,断断不会将正确文字改成错误文字,因为这是不可思议的。这种情况是乙、丙本均是木活字重排本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异植字版现象在乙本中确实存在,除了早经伊藤漱平先生和王三庆先生指出的“青石山庄本”现象6外,程乙本第一百二十回这十五个页次中,多数页次均有异植字版现象发生,原因盖在于未曾拆版,正如伊藤漱平先生所说:“乙本第一百二十回最后十三页与第一百十九回第十二页的情况相同,不过把甲本的错字用各页个别重排的形式加以订正。”7伊藤先生的判断是正确的,但这段话中有两点需加说明,一是第一百二十回的末页系重排版,这从三个本子间字体之正俗及字型之大小可以看出;二是即使在这十三页中,乙本也未将甲本的错字全部改正,如上表中所列最后一例,作者本意当为“将他的后事叙明,也不枉他下世一回”,可甲本漏排一“不”字,乙本将“也”字换成“番”字,更令人莫名所以。这个错误直到印程丙本时才得以纠正。
    5.内容之异 乙本对甲本的内容作了较大改动,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汪原放先生就作了统计,说是“修改的字数竟有两万一千五百零六字之多”,这指的是添进去和改的字的总和8。其中,添的字不是很多,除去漏排的一页,乙本比甲本多了四页,也就是总共增添了一千九百字左右。甲本第三回第十二页的内容,在乙、丙本里直到第十三页方才叙到,故第十三页甲本与乙、丙本的内容不同。比较起来,丙本对乙本在内容上的改动就少多了,大部分只是修辞上的更动,改得更为通俗化,白话倾向更为明显。比如,丙本将甲、乙本(第二十三回中)的“王夫人听了便商之于贾政”,改成“王夫人听了便和贾政商量”,甲、乙本(第一百廿回中)的“益想不到是袭人”,丙本改作“也想不到就是袭人”,等等。除此之外,也有将内容改得更为妥切、明了的。如,第三回第二页,甲本作“那女学生原不忍弃父而去”,乙本改作“原不忍离亲而去”,丙本改作“原不忍辞亲而去”。黛玉别父随雨村进京,原不曾料到父亲会一病不起而亡,原想还是要回到慈父身边的,故用“辞亲”比“弃父”、“离亲”要妥。丙本对乙本文字内容增删不很多,常见的是个别字句的增减,较重要者也有几例,如第六十九回末页:“却也不免请些僧道超度亡灵,一时贾母忽然来,未知何事,下回分解”。
    丙本在“忽然来”后添一“唤”字,添得很好,与七十回开头“贾母唤了他(贾琏)去”相呼应,若依乙本,意为贾母亲自来,便上下文不接榫了。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校本《红楼梦》在此处亦有“唤”字,“校记”说:“‘唤’字原无,按自上文‘放了七日’句至此句一段,诸本皆无,唯第七十回接叙此事有‘贾母唤了他去’字样,今暂酌补‘唤’字”。可见人文本校者的想法与当年丙本校者的想法不谋而合。“唤”字问题亦曾引起不少学者的注意,那是因一粟《红楼梦书录》曾提到:“又一本略异,已残,如第六十九回页二上行三第二十字‘行’字倒排,页十二上行二‘贾母忽然来’下多一‘唤’字。”9一粟先生所见“略异”的残本,未知现存何处?未知是否亦为丙本?不过,此本若系丙本,总目定为阙如,否则,总目差异之明显不会不引起一粟先生深切的关注,从而细细校勘正文。
    四,关于程本的目录
    程本的“目录”共十三页。伊藤漱平先生认为“目录”系“整版。部分挖改(补刻)。可能只有最后的第十三页是木活字印刷”10。(按,“整版”指雕板)文雷先生则认为“这个判断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全是木活字版”11。我认同文雷先生的判断,有两点可以证明:1,目录中木字的大小和字体与正文的木字一致。2,目录页外框四角出现缝隙,这种现象在雕板印刷中是不会出现的。目录页第二、第七、第十、第十三页缝隙痕迹很明显。
    与正文页不同的是,甲本的目录页并未拆版,只是到印乙本和印丙本时,两次进行了木字异植。下面是目录流变的情况。仅列改动处:
    第七回下联 甲本:   宁国府宝玉会秦钟
      乙、丙本:  晏宁府宝玉会秦钟
    第十四回上联  甲、乙本: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丙本:   林如海灵返苏州郡
    第十八回下联  甲、乙本: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丙本:   天伦乐宝玉献词华
    第三十九回 甲、乙本:  村老老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丙本:   老村妪作信口开河
                  小痴郎悞寻根究底
    第六十回   甲、乙本:  茉莉粉替去蔷薇硝
                  玫瑰露引出茯苓霜
            丙本:   茉莉粉假替蔷薇硝
                  茯苓霜私报玫瑰露
    第六十二回上联  甲、乙本: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丙本:   憨湘云醉眠芍药圃
    第六十九回下联  甲、乙本:  觉大限吞生金自逝
            丙本:   觉大限生吞金自逝
    第八十九回下联  甲本:   蛇影盂弓颦卿绝粧
            乙、丙本:  蛇影盂弓颦卿绝粒
    第一百十四回下联   甲本:   王熙凤历劫返金陵
    乙、丙本:  王熙凤历幻返金陵 
    第一百十六回:  甲本:   漏排“一百十六”的“十”字,乙本补上
    第一百二十回上联   甲本:   甄隐士详说太虚情 
    乙、丙本:  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从以上所列可以看出,乙本对甲本的总目共改动了五处,丙本在此基础上,又改动了八处,(关于回首的改动,篇幅所限,本文不赘)改动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1, 甲本发生了排版错误,乙本进行了订正。如第一百十六回、第一百二十回。  
    2, 甲本的回首与总目有异,乙本据甲本回首作文字改动。如第八十九回、第一百十四回 。
    3, 乙本的回首与总目有异,丙本据乙本回首文字改动。如第十四回。
    4, 从总目的改动中,我们还依稀可看出程高“引言”所云“复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的痕迹。第七回,甲本作“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宁国府宝玉会秦钟”,而庚辰本、己卯本均作“晏宁府”。这样,对仗更为工整,乙本就依钞本掉换了活宇。第三十九回的改文,丙本很可能参考了脂蒙本,此本的回目是这样的:“村老妪是信口开河 痴情子偏寻根究底”。自然,这儿所说的庚辰、己卯、脂蒙本,指的是流传于今的这几种本子在当时的同类型本。
    5, 标新立异的改动。如第六十回等。
    《红楼梦》程本是个复杂的研究课题,即使在版本方面,也还有不少问题由于资料所限,尚未完全弄清楚,这就有待深入的开掘。另要说明的是,本文虽然有些观点与伊藤漱平先生、文雷(胡文彬、周雷)先生、王三庆先生并不一致,但他们的有关文章实际上给了本文的写作以极大的启发和帮助。
    注:
    1 金简:《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收于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考工之属》。下引见此。
    2 胡适《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程伟元的活字本有两种。第一种我曾叫做“程甲本”,是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排印,次年发行的。第二种我曾叫做“程乙本”,是乾隆五十七年改订的本子。”载《胡适文存三集》卷五。
    3 参见 顾鸣塘:《论新发现的〈红楼梦〉第三次程印本》。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4 王三庆:《红楼梦版本研究·下篇,刻本研究·叁,程本〈红楼梦〉木活字印刷程式之研究》。台湾石门图书公司出版,1981年。
    5 此据王佩璋女士统计,见《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一文。载《红楼梦研究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6   伊藤漱平先生认为,台湾青石山庄本(即胡天猎本,曾一度被称之为“程丙本”)正文的“第一回到六十回是程乙本。自第六十一回至第百廿回是程甲本,但是其中第七十一~七十五回的五回,是以乙本补配”。这是一种“配本”现象。(见伊藤漱平《程伟元刊〈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小考——关于程本中的“配本”问题的札记》一文。原载《鸟居久靖先生华甲纪念论集体》〔《中国语言与文学》12,1972年〕。后经李春林翻译,载《红楼梦学刊》1979年第1、第2辑。)王三庆先生亦如此认为,并将这类在多种程本《红楼梦》中出现的现象称之为“混合本的问题”。(见《红楼梦版本研究·下篇,刻本研究·贰,程本纯版的标准及其判读方法》)
    青石山庄本被称作“配本”或者说是“混合本”,这样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青石山庄本仅有个别页次出现“异植字版”现象,但以上二文还未能圆满解释青石山庄本的目录何以与程甲本、程乙本有较大差别的问题。自上图藏本被发现后,已经能证明,青石山庄本实系由程甲本的五十五回、程乙本的六十五回与程丙本的总目混合装订而成。或者竟是由三个本子的余页装订而成。(见《论新发现的〈红楼梦〉第三次程印本》)
    7 见伊藤漱平:《程伟元刊〈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小考》一文。
    8 汪原放:《重印乾隆壬子(一七九二)本红楼梦校读后记》,载民国十六年二月上海亚东图书馆铅印本《红楼梦》。
    9 一粟:《红楼梦书录》“版本译本”部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新一版。
    10 同注7。
    11 文雷:《论程丙本》。载《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4辑。按,文雷先生所称“程丙本”即青石山庄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