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元春之谜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晓琦 参加讨论

    元春无疑是《红楼梦》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作品谜底这个层次中,《红楼梦》中的所有人物,几乎都具有隐写宝玉原型即顺治四子的同母弟也就是曹宣的身世经历的作用「1」,下面仅就元春如何服务于这个目的的主要内涵略作说明。
    元春生日之谜
    首先要交代一下《红楼梦》一书所隐写的最为核心的几个日子,即宝玉作为顺治的真七子的生日,是1660年2月6日辛卯(本文日期均为农历),顺治在1661年1月2日立他为太子,1月5日他失去太子身份,所以1661年1月2日、3日和4日这三天是他的太子身份的标志,当然这些是我根据《红楼梦》本身提供的信息并结合其他历史记载索隐考证出来的,包括下面对元春生死日期的解释,也是这种索隐考证的一个具体体现。
    重视1月1日即元旦日和立春日,是《红楼梦》的一个重大思路。这其中是有重要寓意的。《史记.历书》:“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初始,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根据这种观念,每年作为朔望的第一天即元旦和作为节气的第一天立春,由于是一年的初始,自然应受到作者的格外重视。
    元春的1月1日即元旦生日,就是从这个角度来构思的。作品交代元春的生日“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这里的太祖太爷指的是清太祖,他确实是宝玉原型即顺治儿子的太爷。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生日在史料中是没有记载的,从作品中把黛玉的生日称为她的好日子的暗示中(85回),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这是把清太祖在1616年1月1日登基的好日子作为他的生日来对待了。这样做既达到了迷惑读者的目的,又有力地写出了历史真相。
    由86回我们得知,元春的生日是甲申年、丙寅月、乙卯日、辛巳时。这个日子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就是说,甲申年的1月1日为乙卯日的日子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最起码在有清一代的历史中是不存在的。仅此一点,就可说明后四十回不可能是续书。因为这种常识性错误不是一般作者所能犯的。对《红楼梦》作者来说,这种所谓的常识性错误,其实是他精心设计出来的谜语。
    在古代易学中,一个最基本的原理是,阴阳平衡消长,阴盛阳衰,阳盛阴衰,循环往返。作者通过湘云之口大讲了一通阴阳一理的道理,并指出,阳尽阴生,阴尽阳生。古人又称男为阳,阴为女。历史上没有确切的关于曹宣之死的记载,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可推知,曹宣可能死于1704年甲申(实际上他没有死而是隐居起来了)或者1705年乙酉「2」。按照上述阳(男)尽阴(女)生的逻辑,曹宣假死于甲申年,就成了元春生于甲申年了。这个年份在暗示作品所隐写的主要人物是曹宣这一点上具有决定性意义。1644年、1704年和1764年都是甲申年。1764《红楼梦》已经写成,不可能是元春出生的年份,1644年离《红楼梦》写完的时间又太远,也不太可能是元春出生所指的年份。所以,通过排除法,元春出生的这个甲申年的最大可能就是指1704年了。而作品又明确交代元春死时是43岁。按照阴(女)尽阳(男)生的逻辑,元春之死可以是曹宣之生的隐语。由1704年逆推43年就是1662年壬寅。有确凿史料证明,曹宣(即曹荃)生于1662年(当然实际上曹宣不可能生于此年)。康熙29年即公元1690年4月4日《总管内务府为曹顺等人捐纳监生事咨户部文》:“三格佐领下南巡图监画曹荃,情愿捐纳监生,29岁。”「3」,据此,逆推曹宣(荃)当生于1662年。综上,元春生于甲申年和死时43岁的说法,不过是曹宣在《咨文》的记载中生于1662年,在世人眼中死于1704年甲申年的隐语而已,是暗示元春原型即曹宣的重大情节。
    甲年的寅月必定是丙寅月,所以说元春生于丙寅月这个说法没有什么可疑之处。元春生日中更为关键之处是乙卯日。“元春”命名的含义,显然是指她的生日而言的,这一点作品交代的很明确:“只因现今大小姐是正月初一所生,故名元春。余者方从了‘春’字。”这就说明,迎春、探春和惜春的名字都与元春的生日有关。而古代习俗中,“迎春”主要与立春日有关而不是与元日即大年初一有关。《礼记.月令》:“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后来演变成立春前一天百官出东郊迎春,天子就不一定亲自出动了;立春这一天又有鞭春牛送寒之举。这就启示我们,迎春命名可能是在暗示:元春生日干支实际上是指立春日。由此就可进一步推断,探春命名取典于唐郑谷诗句“一枝两枝梅探春”。因为古人有冬至画梅的习俗,日染一瓣,九九八十一天结束,春回大地,寒气消散。所以从“梅探春”的角度看,就是从冬至开始推算到立春了。从冬至到立春都是45天(交冬至节的时间晚的可以推延一天,但其前后的时间长度必定为45天)。综上,元春的生日干支乙卯就应该是节气意义上的元春即立春而非朔望意义上的1月1日了。
    冬至日虽然和立春日相隔的时间是固定的,但是某年冬至和次年立春这两个日子的干支并不相同,不过某年冬至和其后的第四个立春日的干支基本相同(有时会相差一天)。这就是说,冬至日的干支还是能暗示立春日的干支的。那么某年冬至日和次年的什么节气的干支相同?一般来说首先是雨水,然后是再隔四个节气的谷雨,夏至开始就基本上出现错位了。据此,也就不难发现元春生日乙卯是指1704年甲申1月15日乙卯日了,因为此日就是24节气中的雨水日。
    但按照我们前面的论述可知,这个乙卯日并不是最后的谜底,最后的谜底应该是指立春日为乙卯的日子。所以相对于真正的谜底来说,这个雨水日乙卯又变成了谜面。于是我们就能进一步发现,作为元春生日乙卯日的真正谜底,只能是指1661年1月5日乙卯了。因为从1559年到1763年之间,立春日为乙卯日的日子就这么一个。1558年和1764年的立春日也是乙卯,但1558年太早,1764年《红楼梦》已写成又太晚,故元春这个人物无论如何不可能出生于这两年。
    发现这一点时,才能真正发现探春命名取典于郑谷之诗的原因了。我们来看一下郑谷这首名为《巴江》的诗:“乱来奔走巴江滨,愁客多于江徼人。朝醉暮醉雪开霁,一枝两枝梅探春。诏书罪己方哀痛,乡县征兵尚苦辛。鬓秃又惊逢献岁,眼前浑不见交亲。”该诗中的“一枝两枝梅探春”和“诏书罪己方哀痛”就是探春命名的谜底。按照作品中例示的射覆式连环手法(即由于甲和乙有关,所以当谜底是乙的时候,作者却不直接说乙而是说作为谜面的甲,然后由猜谜者根据甲和乙的关系联想到谜底乙),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借助郑谷的这首诗所要传达的信息是:“探春”是谜面时,冬至与立春的关系是作者想说的第一个谜底,“诏书罪己”是作者想说的第二个谜底。因为至乾隆止的清代皇帝,只有顺治一个人留下了所谓的十四大罪的罪己诏书(当然这个所谓的罪己诏书只能是伪造的,是顺治执意抛弃皇位出家五台山之行为所导致的结果,该诏书反映的是孝庄文皇后对顺治行为的批评态度),所以“诏书罪己方哀痛”就把“一枝两枝梅探春”的范围限制到并指向了1661年。所以,通过郑谷的诗,元春生日干支乙卯也就是“探春”这个谜面的谜底,就只能是指1661年1月5日乙卯了!按照作品中阳尽阴生、阴尽阳生的“大道理”,元春之生(阴生)即宝玉之死(阳尽),故元春的这个乙卯日生日的内涵是:宝玉在1661年1月5日乙卯日失去了太子身份同时也失去了皇子身份,就好比他成了死人一样;因为在世人眼中,这个顺治的儿子已经从世间蒸发了。
    综上所述,元春出生的年月日尤其是这个乙卯日,就这样绕了几个小圈子后,首先是暗示了曹宣其人,其次是暗示了他与1661年1月5日有着密切关系。我们都知道嫦娥偷吃不死药飞升月宫的传说,而宝玉的这个遭遇,恰好可以用这个传说来加以类比。据此,作者就设计了“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的诗句。传说中在月宫捣药的灵兔,在此就被借来指代元春的乙卯日生日了,因为卯十二生肖为兔。因此,当作者用元春生日乙卯日来暗示宝玉其人实际上并没有死的时候,就好比“药经灵兔捣”了。曹宣养母孙氏生于1632年12月1日「4」,一般来说,12月1日多在小寒前或小寒和大寒之间。所以,大小寒是把曹宣和孙氏联系在一起的一个重要标志。无数个小寒和大寒就是“广寒”,曹宣在养母的呵护下在曹家度过无数个小寒和大寒好比寄身广寒宫一样,于是顺治的儿子变成孙氏的儿子就成了“人向广寒奔”了。
    1661年1月5日立春交节的时间是未时,而作品中却写成巳时。所以作品才说元春生日的时辰错了。“若是时辰准了,必定是位主子娘娘”。这个说法的意思是:若把这个乙卯日未时交立春节的日子理解对了,就能发现宝玉才是真正的太子了。那么作品为什么偏要把元春出生的时辰写成辛巳时呢?如果怕写成未时容易被人发现这个乙卯日是暗示1661年1月5日的话,那么随便写成其他的什么时辰都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写成巳时不可。这是因为,这个立春日为1661年辛丑年,下一个辛丑年是1721年,而该年的12月19日立春日乙亥,立春交节的时间是9:12分,即巳时。由于这个立春日也是乙日,故这个日子的巳时为辛巳时。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其实是通过干支60年一循环的规律,用1721年的立春日的巳时来暗示1661年的立春日了。这样一来,就既准确地写出了元春生日乙卯日指的是1661年的立春日,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们能直接地发现这点。
    以上是对元春生辰八字甲申年、丙寅月、乙卯日、辛巳时的理解,由此看出,元春的这个生辰八字,是暗示宝玉即曹宣的重要细节,为了避免泄露天机,作者故意把它安排在了80回后。
    那么元春1月1日生日的内涵又是什么呢?这个生日指的就是曹宣的真正生日即1660年2月6日,说的更准确些,元春的1月1日生日指的是曹宣的三个假生日和这个真生日,也就是曹宣的全部生日。
    曹宣的生日是花朝即百花生日、花生日。曹寅在《楝亭诗钞》卷3《支俸金铸酒鎗一枚寄二弟生辰》“百花同日著新绯”句下注:“生日同花生日。”「6」而关于花生日,有2月2日、2月12日和2月15日三种说法。《古今图书集成》卷32引《湖广志书.浏阳县》:“二月十五日为花朝日,穿幼女耳。”注:“按花朝无定期,《洛阳记》以为二月二日,《事文玉屑》以为二月十二日,与今吴俗同。《提要录》云:‘唐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月令广义》云:‘宣德二年二月十五日御制花朝诗赐裴尚书本。’今京师亦主十五日,与楚俗同。以唐明之事观之,帝王所命楚俗为正。”「7」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把2月2日、2月12日和2月15日都作为曹宣的生日。黛玉的2月12日生日,就是曹宣作为曹玺和孙氏儿子的身份的最为直接的写照。
    《红楼梦》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谜语方法,就是反读法或者说回文法。如在“……日2月5日2月6日……”的正读顺序,反向地去读即把它们当成回文,这两个日子就变成了“6月2日5月2日”了。当月份和日子相同时,正读和反读的结果是一样的。但由于“十二”反读为“二十”,而“二十月”是不存在的,所以当日子超过11为12或12之上时(某月的二十日则例外,因为此日反读可变成“十二月”),反读时就不能将日变成日,将日变成月了,也就只好保持原来的月日之数了。现在把曹宣的真生日2月6日和三个假生日即2月2日、2月12日和2月15日,按照上面的逻辑反向连在一起计算一下,月份是:2+2+2+6=12月,日子是15+12+2+2=31日,结果是12月31日。农历大月30日,故12月31日就可以变成1月1日了。这就是说,在与曹宣三个假生日的联系中,曹宣的2月6日真生日就变成了1月1日即“元春”了!
    53回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细节与这个构思相呼应:腊月29日的次日贾母等人进宫朝贺,归来后祭祖;该日的次日贾母等人又进宫朝贺并兼祝元春千秋。这就是说,贾母等人在腊月30日和1月1日都进宫朝贺了。而有清一代朝贺的日子是1月1日即元旦,从未有过除夕朝贺的礼制,而家庭中进行祭祖仪式的日子多为除夕。现在我们可以彻底明白这个表面上的破绽出现的原因了:在我们前面的计算中,曹宣生日2月6日变成了6月2日,同时也就变成了两天:12月30日和1月1日。这就是说,若逢腊月为小月即除夕为29日时,这个日子就变成了1月1日和1月2日;若逢腊月为大月即30日时,这个日子就是除夕和1月1日了。这就是作品把元春生日的前一天写成既是元旦(用朝贺来暗示)又是除夕(用祭祖和次日朝贺来暗示)的真正原因。有的论者如陈林,为了迁就自己的观点,削足适靴,只把这个细节作为元春生日应为1月2日的论据,未免失之偏颇了。
    现在把曹宣的三个假生日和一个真生日都落实到1704年甲申年,也就是所谓的元春出生之年,按照时间顺序用回文法把这四个日子连在一起计算一下:月份是2+2+6+2=12月,日子是15+12+2+2=31日,结果1704年的2月2日最后就变成了12月31日即1月1日了。这个日子的干支为壬申日,与太祖登基的1616年1月1日的干支相同。这就是作品交代元春和太祖太爷同一天生日的具体内涵。
    元春死日之谜
    作品还交代元春死于甲寅年12月19日,该年18日立春。从1853年回查到秦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任何一个甲寅年的立春日都不是12月18日。这就是说,元春死日也只能是作者精心编制出来的谜语。
    按照阴尽阳生的逻辑,元春死日的内涵应该是宝玉的生日。按照作者把元春大年初一生日和太祖登基日连在一起的寓意,元春死日即宝玉生日也可以是指代了宝玉太子身份的日子。
    作者如果要暗示曹宣的太子身份,就需要把他的真生日和他被立为太子的日子和象征大清皇位的日子联系在一起,如果作者要暗示曹宣的皇子和太子身份,就需要把曹宣的花朝生日、代表他皇子和太子身份的日子连在一起,这就是我所发现的作者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谜语方法即十二钗连接法「8」。
    把象征大清皇位的日子, 即太祖建元天命即汗位的1616年1月1日壬申、太宗继父汗位改元天聪的1626年9月1日、太宗改元崇德称大清皇帝的1636年4月11日乙酉、顺治定鼎燕京即皇帝位的1644年10月1日乙卯、代表宝玉皇子身份的1660年2月6日和代表宝玉太子身份的1661年1月2日、3日和4日,连在一起计算一下:月份是1×9-4+10-2-1+1-1=12月,日子是1+1+11+1+6-2-3+4=19日。这个1月4日就成了12月19日了。这就是元春死日甲寅年12月19日的第一种内涵:写的是宝玉也就是曹宣失去了的太子身份。
    元春死日指这个甲寅日,还可以从作品中的一个细节中得到互证。95回写元春之死时有这样一个交代:“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旧病。”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元春之死起于前日的“勾起旧病”。当我们发现了元春之死是在写宝玉的太子身份,自然就会想到所谓的“勾起旧病”是指顺治要立宝玉为太子之事了。因为宝玉出生后顺治就规定他为将来的太子「9」,所以现在又要立他为太子,自然就好比“勾起旧病”了。由于顺治立宝玉为太子的日子为1月2日,自然就是1月4日的“前日”了。
    那么为什么要说元春死日为甲寅年呢?因为宋绍兴四年即公元1134年为甲寅年,此年的1月1日的干支为辛亥,与1661年1月1日的干支为辛亥日相同,这就是说,这两年中的1月份中的每个对应日子的干支都是相同的。所以当元春死日指1661年1月4日甲寅的时候,就可以用1134年来类比和暗示了。这就是“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第1回)之语的例证之一了。此其一。如前述元春存年43岁是由1662年壬寅到1704年甲申,这两个干支顺向可组成壬申(即壬寅中的天干壬和甲申中的地支申合成壬申,也就是从1662年到1704年就成了壬申年),反向可组成甲寅(即甲申中的天干甲和壬寅中的地支寅合成甲寅,也就是从1704年到1662年就成了甲寅年),这就是说,这两个年份连在一起就变成了从壬申年到甲寅年,而从壬申年到甲寅年就是43岁,在这个意义上,元春就是死于甲寅年,其实也就是曹宣在相关史料中生于壬寅年。此其二。
    现在我们再把代表曹宣孙氏儿子身份的2月12日和2月2日,代表曹宣太子身份的1月4日、1月3和1月2日,代表曹宣皇子身份的他的真生日2月6日这六个日子用反读法即回文法连在一起计算一下,月份是2÷2+4+3-2+6=12月,日子是12+2+1+1+1+2=19日。算到最后,曹宣的真生日就变成了12月19日。上面的计算结果就是元春死日的第二种内涵:写的是宝玉也就是曹宣的真生日。
    在上面的计算中,所谓的12月19日即曹宣的真生日2月6日的前一天1月2日壬子,就好比12月18日了。由此就可进一步地发现,说元春死日甲寅年18日立春,应该是指1854年甲寅年了。因为从秦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034年(该年甲寅),12月18日立春的甲寅年,只有1854年这一个年头。作者为什么对此年的立春日如此青睐呢?就因为该年的立春日是壬子日,和宝玉被立为太子的壬子日即特殊意义上的12月18日的月日及干支都相同!这就是说,可能是由于精通历法自己推算出来的,或者是通过相关历书所了解到的,作者掌握了该年的12月18日是壬子日并为立春日的知识,就设计了甲寅年18日立春的说法,好从立春的角度进一步暗示宝玉被立为太子日为壬子日的特征。如前所述,探春命名的任务就是“探到”立春日。而1月2日反读就是2月1日,1月2日和2月1日之和就是3月3日,这就是探春3月3日生日的内涵。这个生日与甲寅年18日立春为壬子日的构思相配合,才最为彻底地实现了“一枝两枝梅探春”的任务!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代表曹宣的皇子身份的2月6日和代表他太子身份的1月4日都变成12月19日呢?这首先是因为,若以9月为岁首的话(太宗9月1日登基,康熙登基的1月9日反读也可变成9月1日),董鄂妃逝世的1660年8月19日就能变成12月19日了,故这个日子有暗示元春的身份与董鄂妃有关的作用。其次并且最主要的原因是,苏轼生于丙子年即鼠年12月19日,苏辙生于己卯年即兔年。而曹宣生于1660年庚子属鼠可类比为苏轼,曹宣他字子猷与苏辙字子由两者谐音相同,曹寅又仿苏轼称苏辙为卯君(生于卯年)的做法称曹宣为卯君。上述事实,使得曹宣产生了用苏轼来类比自己的真实出生年份,用苏辙来类比自己在曹家的身份的想法。而苏轼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生于12月19日。所以,通过射覆式连环法,12月19日就具有了把苏轼和曹宣连成一体的作用了。其他象宝玉的咏螃蟹诗中有“坡仙曾笑一生忙”之句自况,妙玉处一珍贵器物上有“宋元丰五年四月苏轼见于眉山密府”字样,宝玉出家时在毘陵之地也就是苏轼逝世之地与父亲最后诀别以及曹雪芹中的“雪芹”之号等,都是这个重要构思链条上的环节,这个问题此处不遑赘述。
    脂批:“《乞巧》中伏元春之死。”《乞巧》是《长生殿》中的《密誓》,写杨玉环七夕在长生殿乞巧。如果我们上面对元春死日的理解正确,则其死日所指的两个日子,同时也能变成7月7日才合乎逻辑。现在我们把获得元春死日的第一种内涵即暗示宝玉的太子身份的八个日子换一种计算方法计算一下:月份是1+9+4-10+2+1+1-1=7月,日子是1-1+11-1+6-2-3-4=7日,结果算到最后这个1月4日就变成了7月7日了。下面我们再把能获得元春死日的第二种内涵即暗示曹宣的皇子和太子身份的六个日子调整一下,曹宣生日取2月15日、2月12日和2月2日,再加上代表曹宣真生日的2月6日,用反读法再计算一下:月份是2-2÷2+6=7月,日子是15-12+2+2=7日,曹宣的真生日也是元春的1月1日生日的内涵同时也是元春死日的一半内涵也就变成了7月7日!发现这些,我们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把7月7日生日的巧姐同时还写成大姐了,这两个人物实寓“巧姐(解)大姐”之意,即“通过巧姐的7月7日生日来巧妙地解开元春这个大姐的生死日期之谜”的意思。
    产生七夕这个构思的起因之一是:宝玉的两种身份没有得到承认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在史书中留下了隆禧为顺治七子的记载。清代皇子出生后,先由宫廷监记下出生的日期和时辰,一年后再正式录入皇室族谱《玉牒》。因此,若宝玉的皇子和太子身份得到承认的话,隆禧就一定被记成皇八子了。所以,隆禧生日,就好比隔开了宝玉的这两种身份,使它们无法“团圆”的“天河”一样了。这是从事情的道理上即从事理逻辑上看问题的结果。巧在隆禧生日即1660年4月22日的干支为丙午,而丙午的纳音五行为“天河水”,所以他的存在自然就可以用“天河”来喻指了。基于这些情况,作者自然就产生了用七夕来写曹宣的三种身份(即皇子、皇太子和孙氏儿子)之间关系的想法。
    在前面的论述中,曹宣的真生日在与曹宣假生日的联系中变成了七夕,代表宝玉的太子身份的甲寅日在与大清皇位的联系中也变成了七夕。下面我们看看代表曹宣太子身份的日子与代表曹宣孙氏儿子身份的日子之间,是如何被作者变成七夕的。
    先把曹宣的太子身份比作牛郎,用他被立为太子的日子即1661年1月2日壬子日来指代,把曹宣的孙氏儿子身份比作织女,用曹宣的假生日即1662年2月12日丙辰日来指代。这个壬子日顺向,这个丙辰日逆向,各经过273天,两个日子就会合于1661年闰7月7日甲申日即七夕了。这个构思,可以传达如下信息:曹宣其实原本是大清朝的皇太子。
    以曹宣的真假生日为中介,让他的皇子身份和太子身份相聚的日子则是1660年7月7日了。曹宣的真生日2月6日与曹宣的假生日之一2月2日相加,就是4月8日。这个日子是释迦牟尼的生日。而2月15日这个花朝日有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释迦牟尼涅槃的日子也是2月15日。这就好比释迦牟尼涅槃后变成了曹宣一样。综上,释迦牟尼就可以成为曹宣的指代符号了。所以,发现曹宣原本是被顺治立为太子的皇七子,也就好比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一样了。而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日子是12月8日。现在把这个日子落实到1660年12月8日。这个日子逆向,曹宣的真生日顺向,各经过150天,两个日子就聚会于1660年7月7日庚申日了。这个构思可以传达如下信息:曹宣原本是被立为太子的皇七子。
    这就是说,七夕在《红楼梦》中是曹宣的皇七子、皇太子和孙氏儿子这三种身份的隐语,这就是“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真正谜底。织女在七夕和牛郎相会时自然无法纺线,也就是“停机断织”了。这一点正好可以用乐羊子妻停机断织的典故来类比。因此“可叹停机德”的真正寓意是:顺治的皇七子失去太子身份流落曹家沦为皇家的包衣下人的悲惨遭遇,是令人叹息的。同时这也是“匝地悲声,无非蟋蟀”的内涵了。蟋蟀即促织,只有出现“停机断织”现象时才需要“催促织布”即“促织”,则蟋蟀即促织就隐七夕也就能暗示曹宣的皇子和太子身份了。等等。
    元春灯谜与判词之谜
    在揭开元春灯谜的谜底之前,还须交代一下作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谜语手法,即太极盘法。简单地说,就是把一个圆分成12等分,并标上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地支,然后可以把具体的日子放到相应的位置,如把甲子日放到子位等。可以把这个圆看成钟表盘,也可以配以先后天八卦方位图和河图洛书等。
    元春的生日是大年初一即元旦,太祖登基的日子也是元旦,此日有燃放炮仗的民俗,故炮仗作为元春灯谜的谜底,实际上是扣元春的生日和太祖登基日,是在与太祖登基日的联系中来写元春生日。如前述元春初一生日的内涵是指曹宣的真生日即1660年2月6日,同时“元春”又指曹宣被立为太子的日子即1662年1月2日,故炮仗就是这两个日子也就是宝玉的皇子和太子身份的象征了。王相注王安石的《元日》诗:“此诗自况其初拜相时,得君行政,除旧布新而始行己之政令也。”此谜就是仿此说法,自况宝玉成为太子要除旧布新,改朝换代之义。
    作者之所以用炮仗来指代宝玉的皇子和太子身份,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如下两个原因:从事理逻辑方面看,炮仗燃放时转瞬即逝的特征,与宝玉出生后不久就失去皇子身份,被立为太子后瞬间就失去了太子身份的遭遇十分相符。从数理逻辑方面看,用十二钗连接法,从太祖登基的日子到宝玉被立为太子日共为16250日,把这些日子都放到太极盘上,共为1354圈左右,让这些日子在太极盘上纵向地向上伸展,这1354个圆圈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圆柱形状了,也就可以比喻成炮竹了。
    宝玉失去太子身份后,就好比炮仗燃放后在人间蒸发了一样,不复存在了。所以从宝玉被立为太子的1661年1月2日到4日甲寅日,就好比一个炮竹的燃放过程了。在算命术中,有把干支与人体各个部分相配的说法。甲和寅都配胆,《三命通会》卷7:“甲胆乙肝丙小肠”,“寅胆发脉并两手”,故天干和地支都能用胆来隐写的日子只能有一个,就是甲寅日。宝玉已经被当成了死人,并且不满周岁,却还能在壬子日到甲寅日成为太子,就好比妖魔一样了。所以他失去太子身份后就好比“能使妖魔胆尽摧”了,一个尽字道出了甲寅日的特征,否则若是甲子日或壬寅日就只能说成“能使妖魔胆半摧”了。“身如束帛气如雷”是对爆竹的外在形体和内含火药之特征的交代。 “一声震得人方恐”是指宝玉被顺治立为太子身份之事,“回首相看已成灰”则是指宝玉瞬间就失去了太子身份。
    现在我们来揭开元春判词的谜底。在揭开这个谜底之前,有必要交代一下元春的皇妃身份的寓意。秦汉时七子是皇帝侍妾的称号,《汉书.外戚传》:“汉兴,因秦之称号,……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据此,元春的皇妃身份,一方面是暗示了董鄂妃的皇妃身份,另一方面,或者说最主要的方面,则是在暗示宝玉的顺治七子身份。因为只要把作为皇帝儿子的“七子”,转义为秦汉时作为皇帝侍妾的“七子”,“七子”也就好比皇妃了。这就是作品中写元春和宝玉“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省亲回),以及把元春写成石头「10」等细节产生的原因。
    宝玉出生后,顺治就规定他为将来的太子,出于嫉妒和他生母身世上的一些原因,宫中就产生了他不是顺治亲生骨肉的流言,最后导致他被人领走的结局。这就是“二十年来辩是非”的第一层内涵:宝玉到底是不是顺治的亲生骨肉?据古四分历,朔望和岁实相重合的年份是20年,即节气和朔望以20年为一个周期相循环。比如1661年和1680年的1月5日都是立春日。在这个意义上,宝玉出生后即一岁时的日子,就可以用他20岁时的日子来暗示了。也就是说,“二十年来辩是非”在这个意义上就是“出生之后辩是非”的隐语了。
    但事情并没有因宝玉被暂时领走而结束,所谓的“一局输赢料未真”。后来顺治为了纪念爱妃,竟立未满周岁的这个儿子为太子。但他自己却出家五台山,一走了之,结果导致了宝玉失去太子身份并流落曹家。后来因曹宣要弄清自己的真正身份和康熙发生了冲突,终于使得他不得不在1704年之前隐居起来。这就是说,宝玉即曹宣从生到“死”,一直受到了他到底是谁的是非之辨。明白了这些,发现曹宣才是顺治真正的皇七子,也就可以发现元春判词中“二十年来辨是非(谁)”说法的第二层内涵了:曹宣到底是曹玺和孙氏的儿子,还是顺治四子的同母弟、顺治真正的皇七子?康熙和曹宣到底谁才是顺治所立的太子?
    表面上看,“二十年来”的说法,从元春的皇妃身份角度,暗示了活了22岁的董鄂妃;从秦汉时代皇帝侍妾为“七子”的角度,暗示了活了二十岁的顺治七子隆禧。而当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最终真正发现谜底时,就会发现这是通过二人与曹宣的关系,来隐写曹宣的顺治七子身份了。从作品中看,引起宝玉无限烦恼的“辩是非”之事,是22回他周旋于湘云、黛玉和宝钗之间,四处受敌,处处不讨好之事。而此事的引起,是一个小旦11岁,一个小丑9岁,凤姐说“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也看不出来”。凤姐是指小旦还是指小丑说的呢,作品并不点明。从逻辑上说,自然是只能指小旦了,但实际上却是通过“囫囵不解”的方式来暗指这两个人。因为小旦11岁,小丑9岁,是指作为顺治七子的曹宣11岁的时候(生于1660年),作为孙氏儿子的曹宣才9岁(因被记成生于1662年)。这个细节就是为了照应“二十年来辩是非”的内涵而故意设计出来的。组成20的两个数可以有许多种组合:1和19、2和18……9和11、10和10。作者却单单选用11和9的组合,就是因为这两个年龄可以准确地写出曹宣的“前生”和“来生”在年龄上的特征。现在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凤姐之语的真正谜底了:顺治的真七子变成曹宣,是世人再也看不出来的重大历史隐秘!
    而“辩是非”的核心,则是顺治到底有没有把皇位传给宝玉这个问题,它的产生,是由于康熙取代了他的太子身份的缘故。所以接下来的“榴花开处照宫闱”的说法,是在写宝玉的太子身份,才合乎逻辑。在纳音五行中,合而论之,庚申和辛酉为石榴木,分而论之,庚申为榴花,辛酉为榴子。《三命通会》卷1:“庚申辛酉石榴木。……庚申木,榴花。……辛酉木,榴子。”这就是说,宝玉被立为太子的1661年1月2日,若变成“榴花”,就必须变成庚申日才行。而董鄂妃出生的1639年的1月2日为庚申日,并且为立春日。所以,在与生母的联系中,用1639年的1月2日,来替代和影射1661年1月2日,就是“榴花开处照宫闱”的谜底了。故这句判词通过十二钗连接法所要传达的真正信息是:出于对董鄂妃的悼念,顺治在1月2日立宝玉为太子之事,在宫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且,在卦气图中,代表曹宣太子身份的1月4日为小过卦的初六爻,所谓的顺治立康熙为太子的1月6日为小过卦的九三爻,康熙登基的1月9日为小过卦的上六爻。这些涉及到皇位递嬗的日子可谓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了。但小过卦的卦义是“可小事,不可大事”,所以用宫中榴花开这类小事来影射事关社稷的大事,就显示了作者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的智慧了。
    在《红楼梦》中,合而论之,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如脂批所言就是“原应叹息”,是对曹宣先是失去皇子身份、后又失去太子身份、最后流落曹家成了孙氏儿子的人生经历的概括。分而论之,“三春”即元春、迎春和探春是专门指代曹宣的皇子和太子身份的,惜春是专门指代曹宣的孙氏儿子身份的。如宝琴咏柳絮之作“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中的“三春”,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指宝玉出生后就被规定为将来的太子和后来被立为太子之事了。“三春事业付东风”是说康熙取而代之成了事实上的太子。在史书记载中,顺治1月6日立康熙为太子,1月8日昭告天下康熙为太子。而在卦气图中,从1661年1月4日23:25到8日的0:28之间为小过卦的六二、九三、九四三爻,此三爻构成了八卦中的巽卦,巽为风,时为春天,五方配东,是为“东风”。此时宝玉已经失去了太子身份,康熙的太子身份已定,故可以说成“三春事业付东风”。并且8日戊午和9日己未(即康熙登基日)都属于小过卦的上卦,值72物候中的“东风解冻”之候。这就是说,此处的“东风”,是康熙替代宝玉成了太子之事的隐语,也可以说是康熙皇位的象征和标志。所以作者通过黛玉花名签上的“莫怨东风当自嗟”所要传达的意思是:不要埋怨康熙代替自己当上了皇帝,因为自己曾经被当成了死人,而且尚不满一周岁,这个先天不足的重大缺陷使得奶奶也没有办法来让自己继承皇位了。当宝玉失去太子身份即成了曹玺的儿子后,“三春去后众芳尽”,自然就是“惜春”了。所以惜春是专门用来指代曹宣的。关于曹宣其人是世人皆知并在相关史料中留下了有关他的记载,不象他的前身即他所失去了的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在史料中毫无记载,所以为了暗示这种区别,惜春的丫环就被命名为“入画”即载入史册的意思,尤其是曹宣还曾任过南巡图监画之职,所以指代了曹宣这种身份的惜春就擅长画画。作品中由她来画大观园的细节,其实就是对曹宣的《红楼梦》作者身份的一种暗示。
    从事理上明白了这些,就能对“三春争及初春景”的内涵作出正确的判断了。合而论之,元春、迎春和探春,是宝玉的皇子和太子身份的象征,分而论之,则元春即“初春”是指代宝玉的皇子身份即他的2月6日生日,此日已为春天并为特殊意义上的1月1日,故为“元春”。探春指代了代表宝玉太子身份中的1月2日,此日在立春前,以节气算还没到春天,故为“探春”。迎春指代了代表宝玉太子身份中的1月4日,此日亦在立春前,故为“迎春”。由于这个1月4日的干支为甲寅日,甲和寅五行都为木,所以作者通过兴儿之口说迎春浑名为“二木头”。这就是说,按照时间顺序,是元春、探春和迎春,所以在十二钗图册中元春之后是探春而不是迎春。综上所述,可知“三春争及初春景”中的“三春”特指“探春”即宝玉被立为太子之事,其中的“初春”则特指“元春”即宝玉刚出生之时了。很显然,宝玉刚出生时,顺治就规定他为将来的太子,父疼母爱,是何等的幸福荣耀。而当顺治决意出家时立他为太子,但又弃之不顾,使他无法成为真正的太子,他不满周岁之婴孩,寄人篱下,此情此景,又怎么能和他当初所受到的宠爱相比呢。
    元春判词的最后一句“虎兔相逢大梦归”,是指曹宣在1661年1月5日乙卯失去太子身份之事,也就是元春生日干支乙卯的谜底。如前所述,按照阳尽阴生的大道理,元春之生正好可以用来暗示宝玉失去太子身份之事。此日的前一天就是甲寅日,甲寅日的日支寅为虎,乙卯日的日支卯为兔,所以这两个日子连在一起就是“虎兔相逢”了。失去太子身份同时也就失去了皇子身份当然就是“大梦归”了。异文为什么又写作“虎兕”呢?因为古人把每年的1月5日称为牛日,兕就是一种牛类但比普通的牛更为凶猛的动物。作者用这种动物来指代这个1月5日乙卯,因此就在写出历史日期的同时,还写出了他失去太子身份之事的凶险性。所以这两种异文,是为了更准确更充分和更加有限定地把这两个日子写清楚,使它们更具有排它性而设计出来的:
    从1509年到1785年之间,1月5日为卯日的日子即同时满足“虎兔”和“虎兕”两种说法的日子共有18个;1月5日为乙卯日的日子共有五个(写元春的判词应该与她有关,而她身上能与卯日有关的日子只有乙卯日生日了):1568年、1661年、1692年、1754年和1785年。在这五个日子中只有1661年和1692年可供选择。因为1754年甲戌作品已经写成,元春原型不可能生于此年,而该人也不可能生于1568年和1785年;乙卯日为立春的日子只有一个(如前述按照“探春”命名所蕴含的第一层内涵元春生日乙卯日应为立春日):1661年。再加上“探春”命名所蕴含的第二层含义的配合,元春生日干支乙卯同时也是“虎兔相逢”之“兔”,就只能是指1661年1月5日乙卯了!
    综上所述,元春的四句判词内涵丰富,四句判词之间内在联系紧密,逻辑线索清楚,实为难度和智慧度均较高却又简单明了的谜语。
    元春之谜中,最难的地方似乎是其画面上的那张弓和弓上所悬挂的那个香橼了。这张弓是宝玉的太子身份的象征。具体地说,就是太祖、太宗和顺治三人登基的五个日子、代表康熙太子身份和皇位的两个日子即8日和9日,和代表曹宣太子身份的三个日子共10个日子,按照算命术中天干化合的原理,在太极盘上所形成的半圆形状的隐语「11」。之所以把这些日子通过太极盘设计成弓的形状,是在借用《春秋传》中“阳虎窃宝玉大弓”的典故,来暗示这张所谓的“弓”,是“国之重器”而非寻常之物。
    至于弓上所悬挂的这个香橼,其实就是曹宣的真生日2月6日的隐语。这个日子的回文为6月2日。6月2日与2月6日的隐语为4月8日:月份是6-2=4月,日子是2+6=8日。而释迦牟尼的生日就是4月8日。关于释迦牟尼出生时情况的记载是:他刚生下来就能自己行走七步,每走一步,脚下就涌现出一朵莲花。并且他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大声宣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释迦牟尼指天指地之手,自然就是“佛手”了。当我们把释迦牟尼出生时指天指地的“佛手”别解为“佛手柑”的时候,就是香橼了。香橼(俗名香圆)、枸橼、佛手柑为一物多名,《本草纲目.果部》卷30:“枸缘,香橼,佛手柑。时珍曰:义未详。佛手,取象也。”据此,按照作品中的射覆式连环法,香橼扣佛手柑,佛手柑扣释迦牟尼指天指地之手即“佛手”进而扣他的4月8日生日,这个生日扣曹宣的2月6日真生日,这就是说,这个日子在这种联系中也就变成了“香橼”了。上述射覆式连环手法的思维逻辑可简化如下:香橼—佛手柑—佛手—释迦牟尼指天指地之手—4月8日—2月6日。如此一来,曹宣失去皇子和太子身份流落曹家之事,在其他相关情节的配合下,就这样通过元春画面上的这张弓和弓上悬挂着的这个香橼,给十分巧妙和准确地暗示了出来。
    参考文献:
    「1」「9」「12」:张晓琦,宝玉原型新证「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2)。
    「2」:吴美禄,曹宣生卒年考「J」,红楼梦研究集刊(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444。朱淡文,曹氏家族年谱简编(上)「J」,红楼梦学刊(2),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300。
    「3」: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3。
    「4」:周汝昌,红楼梦新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220。
    「6」:曹寅,楝亭集.楝亭诗钞「M」(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8。
    「7」:古今图书集成(32)「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34,4。
    「8」:张晓琦,《红楼梦》五个书名考实,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6)。
    「10」:张晓琦,红楼谜话「M」,香港,金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00,486。
    「11」:张晓琦,《红楼梦》中的钗黛合为一图之谜「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6)。
    (和发表时略有改动,主要是把香橼即4月8日由原来的2月6日与2月2日之和,变成了2月6日本身(即通过正文和回文相结合的方法将2月6日变成4月8日,)这样显然就更加精确了。再一次地体会到了脂批的说法并非空言:“作者真笔似游龙,非细究至再三再四,哪能解也。叹叹。”其他方面需要改正的地方还有许多,就没有办法在此全部予以改正了。因为此文写作和改正的时候,我还没有解决《红楼梦》和顺治的关系问题,比如脂砚斋、孔梅溪、吴玉峰、棠村都是顺治的化名,顺治是初稿《风月宝鉴》的作者,批语和作品中提到的曹雪芹和批者之一畸笏叟是曹宣的化名等,由于这些根本问题当时虽然已经意识到,但还没有发现具体的解决办法,所以就不能在和顺治的具体联系中来解决作品中的具体内容,所以对许多地方的解读就出现了偏差。)
       
    原载:《学习与探索》2009年期6期
    

    
     相关文章
    
    
    宝玉原型新证(一)
    宝玉原型考论(续)
    《红楼梦》五个书名考实
    宝玉等人命名与康熙帝位关系考
    冰山雌凤之谜 ——“一从二令三人木”新考
    《红楼梦》“钗黛”合为一图之谜
    宝玉原型新证(二)
    宝玉原型考论
    宝玉原型新证(三)
    《红楼梦》中的汤若望考论
    香菱判词的政治意味
    
    
    

    原载:《学习与探索》2009年期6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