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从“比”的角度来看宝钗的劝说艺术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彭有明吴骏 参加讨论

    引 言
    
      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有少数人对宝钗的说话艺术进行了分析。其中,有人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宝钗教育人和奉承人的艺术,也有人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分析宝钗的劝说艺术。后者的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等方面。本文试图从“比”的运用这种视角来看宝钗的劝说艺术,并通过各种具体数据表明:在对别人的劝说中,宝钗由于大量运用了包括对比和类比在内的“比”的方法,从而大大增强了她的劝说效果。经笔者统计,《红楼梦》[1]中宝钗主要的劝说一共有67处左右,其中50处左右运用到了“比”的方法,占劝说总数的75%。这足以值得我们对薛宝钗的这种劝说方法进行详细地探讨。
    一、对比的运用
    
      在宝钗对别人的劝说中,运用了“对比”的地方,一共有41处左右,占劝说总数的近61%。可以说宝钗的劝说之所以高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宝钗运用对比的方法分别对宝玉、薛姨妈、黛玉、袭人、湘云、王夫人等人进行了劝说。在劝说中,她将两个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使事理和观点更加清晰明了,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了交际效果。
    (一)对宝玉的劝说
      在《红楼梦》中,宝玉是宝钗的主要劝说对象,宝钗对宝玉的劝说总共有19处左右,大约12处运用到了对比的方法。下面,按照劝说的内容,我们将从生活、学习和与姐姐妹妹们生离死别的问题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1在生活上的劝说
      宝钗对宝玉在生活上的劝说总共有10处左右,其中有6处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下面选取1处进行分析。
    (1)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薛姨妈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 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 快别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第八回)
      在例(1)中,宝玉执意要喝冷酒,薛姨妈和宝钗都关心宝玉的健康,劝宝玉不要喝冷酒。但薛姨妈的劝说更像长辈的罗嗦,并不能说服宝玉。宝钗则高明得多,她将喝热酒与喝冷酒进行了对比:前者有益,后者有害。这样一对比,便使宝玉明白了不该喝冷酒的原因,于是他“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1.2在学习和求取功名上的劝说
      在劝宝玉好好读书、求取功名的问题上,宝钗经常把宝玉和别人进行对比,希望他上进。宝钗在这个问题上共进行了4次劝说,每一次劝说都很好地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事理和观点讲得清晰明了。但由于宝玉注定了就是一块叛逆的顽石,他几乎每一次都给了宝钗消极的回应,甚至一次比一次强烈。直到最后一次,宝钗大量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宝玉进行了长篇大论的劝说,彻底反驳了宝玉,才终于使得宝玉答应了去“搏得一第”,以“不枉天恩祖德”。宝钗的前几次劝说,虽然没有得到非常积极的回应,但是为最后一次劝说的成功作了铺垫。
    宝钗对宝玉的最后一次劝说,是在第一百一十八回“记微嫌舅兄欺弱女惊谜语妻妾谏痴人”中。宝钗见宝玉还在读《秋水》之类出世离群的书,心灰意冷,料劝不过来了,但她试图作最后的努力。在劝说宝玉要好好读书、立身扬名时,她运用了四个对比:首先,她拿古圣贤的思想与世俗的思想进行对比,希望宝玉能够追求高尚的人品。然后,当宝玉辩解说古圣贤所说的“赤子之心”是指无知无识无贪无忌时,宝钗又一次拿尧、舜、禹、汤、周、孔和宝玉进行对比,向宝玉阐明了古圣贤思想和赤子之心的真正意义。再然后,当宝玉拿“尧舜不强巢许,武周不强夷齐”来说明宝钗不该强求他读书时,宝钗就把巢、许、夷、齐四人和尧、舜、孔进行了对比,说明了巢、许、夷、齐四人是不值得宝玉学习的。最后,宝钗又拿夷齐和宝玉所处的社会环境,说明了宝玉自比夷齐是不合适的。经过这四个对比,宝钗取得了很好的劝说效果,即彻底地反驳了宝玉,使得宝玉终于答应了自己,去“搏得一第”。
    1.3在与姐妹们分离的问题上的劝说
      宝玉和宝钗结婚后,宝玉为黛玉死去、探春远嫁等这些与姐姐妹妹们生离死别的问题极度痛心,甚至想寻死。在这个问题上,宝钗劝宝玉的地方总共有5处左右,其中有2处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这里选取1处进行分析。
    (3)话说宝钗叫袭人问出原故,恐宝玉悲伤成疾,便将黛玉临死的话与袭人假作闲谈,说是:“人在世上,有意有情,到了死后,各自干各自的去了,并不是生前那样的人死后还是那样。活人虽有痴心,死的竟不知道。况且林姑娘既说仙去,他看凡人是个不堪的浊物,那里还肯混在世上?只是人自己疑心,所以招出些邪魔外祟来缠扰。”(第一零九回)
      在例(3)中,黛玉死后,宝钗恐宝玉悲伤成疾,便用善意的谎言来间接劝说宝玉。在劝说中,宝钗运用了几个对比。首先,她把人活着与人死后进行对比:人在世上时有情有义,死后便无情无义,自顾自己,各干各的去了。然后,她又骗宝玉说林黛玉成仙去了,并将仙人和凡人进行对比:林妹妹成了仙人,脱离了俗尘;而宝玉等则是凡人,是世俗的、污浊的。 经过了仙人和凡人的对比,宝钗说明了一个事实:林妹妹根本就不想回到世上来。最后,宝钗又作了总结:活人为死去的人过于痛苦,只是自作多情,平添烦恼。所以宝玉在窗外听到宝钗的话后,便想亲自验证一下。这样的间接劝说,无疑为日夜思念林黛玉的宝玉找到了解脱的出口。
    (二)对黛玉的劝说
      宝钗对黛玉的劝说有6次,其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劝说黛玉的地方有3处,下面选取1处进行分析。
    (4)宝钗道:“……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馀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浪荡子情遗九龙佩)
      在例子(4)中,黛玉在闺中写的诗被宝玉看见了,她担心宝玉抄下来拿给别人看。宝钗首先肯定了黛玉的想法,然后运用递进对比的方法对黛玉进行了劝说。她首先说,女子要以贞静,即女子之德为主。然后说,女工相对于女子之德来说还是第二位的。最后说,诗词比起前面两者,不是什么正经事情,只不过是闺中游戏,本来就可以会可以不会。经过这样的对比劝说,宝钗就告诉了黛玉要以女子之德为重的道理。
    (三)对其他人的劝说
      此外,宝钗运用对比的方法分别对薛姨妈、袭人、湘云、王夫人等共进行了41次劝说,其中有26次运用到了对比的方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举一个例子加以分析。
    (5)宝钗道:“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思,不如作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众人都道:“也要作些浅近的俗物才是。”(第五十回)
      在例(5)中,宝钗为了劝说大家不要出很巧妙的灯谜,她将雅致的灯谜和俗一点的灯谜进行对比:雅致的灯谜虽然很好,但是对老太太来说太难了;俗一点的灯谜老太太能够较好地理解,大家也都能参与。经过这样的对比,众人都非常赞成宝钗的说法。
    二、类比的运用
    
      在言语交际中,宝钗也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劝说,这样的劝说总共有9处。它们是对黛玉、平儿和宝玉、薛姨妈、宝琴的劝说。宝钗在劝说的过程中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观点鲜明,取得了劝说的成功。下面我们选取1例进行分析。
    (6)宝钗道:“这才是正理。‘店房有个主人,庙里有个住持。’虽不是大事,到底告诉一声,就是园里坐更衣上夜的人,知道添了他两个,也好关门候户的了。你回去就告诉一声罢,我不打发人说去了。”(第四十八回)
      在例(6)中,宝钗要吩咐新添的丫鬟香菱去二奶奶处问候一声,平儿称宝钗太客气了。于是,宝钗对平儿进行了劝说。她把王熙凤和店房的主人、庙里的住持进行类比,从而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王熙凤在大观园中是首要的人物,按理也应该告诉一声。
    
    三、对比和类比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宝钗也综合运用了对比和类比两种方法进行劝说,这样的例子有2处,分别是对薛姨妈和宝琴的劝说。下面选取1处进行分析:
      (7)当下薛姨妈早被薛宝钗劝进去了,只命人来卖香菱。宝钗笑道:“咱们家从来只知买人,并不知卖人之说。妈可是气的胡涂了?倘或叫人听见,岂不笑话?哥哥嫂子嫌他不好,留下我使唤,我正也没人使呢。”薛姨妈道:“留着他还是淘气,不如打发了他倒干净。”宝钗笑道:“他跟着我也是一样,横竖不叫他到前头去。从此,断绝了他那里,也和卖了一般。”(第八十回)
      在例(7)中,金桂污蔑香菱,并当着薛姨妈的面闹事。薛姨妈一气之下想要把香菱卖掉,免得金桂再借香菱撒泼。宝钗首先运用了一个对比对其进行劝说:虽然哥哥嫂子嫌弃香菱、不要香菱1,但自己正愁没人使唤,想要香菱做丫鬟。然后宝钗又运用了一个类比进行劝说:若让香菱跟着自己,不让她到前头去,也就跟卖了一样。我们说这句话是一个类比劝说,是因为可以这样分析:若把香菱卖了,她便不会和金桂碰面,所以不会遭致金桂的刁难;若让香菱跟着自己,不让她到前头去和金桂碰面,便也不会遭致金桂的刁难。宝钗通过综合运用对比和类比的方法,也就向薛姨妈说明了不必卖香菱的道理。
    小结
    
      通过将宝钗对宝玉、黛玉、薛姨妈、袭人、湘云等人的劝说进行穷尽性的分析,我们发现,宝钗的劝说之所以高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善于运用包括对比和类比在内的“比”的方法。宝钗通过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使得事理和观点更加清晰明了,增强了劝说的效果。其中,在学习和求取功名的问题上,虽然她的前几次劝说都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但经过最后一次运用大量的对比进行了劝说之后,最终使得宝玉答应了去“搏得一第”。宝钗的这一次劝说,可以说是其劝说效果和艺术在这个问题上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M],中华书局,2005年第一版。
    [2]宝钗在此故意说哥哥嫂子嫌弃香菱、不要香菱,其实金桂只是一时借香菱撒泼,不一定就是嫌弃香菱、不要香菱;薛蟠更不会如此。宝钗这样说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对比,劝妈妈把香菱留下。
    (作者工作单位: 彭有明, 黄冈师范学院;吴骏  黄冈师范学院。) 
    原载:《小说评论》2000年s1期
    
    原载:《小说评论》2000年s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