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从香菱改名看香菱的命运——《红楼梦》[1]中“香菱”新解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袁锦贵 参加讨论

    《红楼梦》[1]前八十回[2]对于人物姓名的处理颇具匠心,往往托言寓意,作者自己就在第一回通过“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村言)等寓意的自我解读做了提示。此外,一些评论者也早已注意到此,如脂砚斋在作品中人物出现之初,几乎是每名必评,如“应怜”(英莲)、“祸起”(霍启)、“相怜”(香菱)等等。然而,这种对名字字面的谐音解读毕竟是肤浅的,如果仅满足于此则往往会忽视其真正寓意的追索和解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我们决不可对作品中许多貌似闲来之笔作等闲视之。
    文本中有大量的疑点和蛛丝马迹表明,曹雪芹对“香菱”的改名可谓煞费苦心,深意隐然。
    一
      作品中对人物改名的缘由基本上都有很明确的交代,如袭人的改名由来是“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第三回);小红改名是因为“原来这小红本姓林,小名红玉,只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便都把这个字隐起来,便叫他‘小红’”(第二十四回)。
    香菱原名英莲,然而是什么时候、是谁给英莲改名的?为什么改名?小说却没有交代清楚,只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如第一回中交代甄士隐“如今年过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但奇怪的是同样在第一回中,那“一僧一道”要度脱英莲时,士隐撤身而去,那僧乃口念了四句言词,其中一句是“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显然这里的“菱花”指英莲,这样说来,英莲的改名似乎是癞头和尚所为,然而,又不尽然。
    小说第八十回似乎对英莲的改名有明确的交代,据香菱自己说:“奶奶有所不知,当日买了我来时,原是老奶奶使唤的,故此姑娘起得名字。后来我自伏侍了爷,就与姑娘无涉了”这样说来,似乎香菱的取名是宝钗所致。
    这就非常奇怪了。英莲改称香菱既然是宝钗所致,何致于英莲在三岁时就被“那僧”指称为“菱花”?如果英莲改称香菱是“那僧”所致,何以宝钗也正好给英莲取名为香菱?这难道是一种巧合吗?此其第一个疑点。
    既然英莲很早就改名为香菱,何以香菱的判词中却是“莲、藕、荷花“等直指“英莲”的字眼,除了出现“香菱”的“香”字外,并没有出现“菱花”的鸿泥雪爪。如果是有意为之,这又是为什么?此其疑点之二。
    疑点之三是第八十回金桂用否认“菱角花香”来乘机诱使香菱同意改名为“秋菱”的一段文字,原文是这样的:
      话说金桂听了,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鼻孔里哧哧两声,拍着掌冷笑道:“菱角花谁闻见香来着!若说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那里去!可是不通之极。”香菱道:“不独菱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他那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3]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金桂道:“依你说,那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香菱说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便接口道:“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花之香可比,——”一句未完,金桂的丫鬟名唤宝蟾者,忙指着香菱的脸儿说道:“要死,要死!你怎么真叫起姑娘的名字来了!”香菱猛醒了,反不好意思,忙陪笑赔罪说:“一时说顺了嘴,奶奶别计较。”金桂笑道:“这有什么,你也太小心了。但只是我想这个‘香’字到底不妥,意思要换一个字,不知你服不服?”香菱忙笑道:“奶奶说那里话,此刻连我一身一体俱属奶奶,何得换一个名字反问我服不服,叫我如何当得起。奶奶说那一个字好,就用那一个。”金桂笑道:“你虽说的是,只怕姑娘多心,说‘我起的名字,反不如你;你能来了几日,就驳我的回了。’!”香菱笑道:“奶奶有所不知。当日买了我来,原是老奶奶使唤的,故此姑娘起的名字。后来我自伏侍了爷,就与姑娘无涉了。如今又有了奶奶,一发不与姑娘相干了。况且姑娘又是极明白的人,如何恼得这些呢。”金桂道:“既这样说,‘香’字竟不如‘秋’字妥当。菱角菱花皆盛于秋,岂不比‘香’字有来历些。”香菱笑道:“就依奶奶这样罢了。”自此以后,遂改了“秋”字,宝钗亦不在意。
    这里,菱花再一次和“荷叶莲蓬”,即“莲”相联系,下文的“鸡头”即莲子。金桂处心积虑将香菱改名为“秋菱”,当然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主子身份,“自此以后,遂改了‘秋’字,宝钗亦不在意”。然而,奇怪的是,在后面的叙述中,只有金桂称呼香菱为“秋菱”,在下文的叙述语言中,作者更是全部称呼“香菱”,无一处称呼“秋菱”,本回的回目也是“美香菱屈受贪夫棒”,可见作者并不认可“秋菱”之名。那么,这里作者浪费如此多的笔墨来写香菱改名为“秋菱”之事难道仅仅是为了显摆金桂的威风和主子身份吗?况且,金桂道:“菱角菱花皆盛于秋,岂不比‘香’字有来历些?”难道,取名“香菱”就没有来历吗?这显然是在质疑和提醒读者注意不要等闲视之。
    二
      那么,曹雪芹故意设置以上三个疑点到底要托言寓意什么呢?答案则需从“香菱”的改名来分析。
    我们先看“英莲”一名的寓意。
    《辞源》载“瑛,古籍多作英,指[1]玉的光;[2]似玉的美石。《玉篇》‘瑛,於京切。美石似玉。……水精谓之玉瑛也。’”[2](P1121)。也就是说,“瑛”就是“英”,宝玉是“神瑛侍者”,[4]而“英莲”也就是“英联”或“英连”,隐喻与神瑛侍者有关联、有关系。那么,英莲与神瑛侍者有什么关联呢?
      莲花,又名荷花,由于“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常以荷花即莲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联合等的象征,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此外,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写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可见,“英莲”这个名字本身就有爱情的隐喻。
    而作品本身有内证可以证明英莲的情爱对象应该是贾宝玉。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香菱的夫妻蕙和贾宝玉的并蒂菱就是他们存在爱情关系的隐喻,同时“石榴”本身也有爱情之喻。中国人一向视石榴为吉祥物,以为它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民间婚嫁之时,常于新房案头或他处置放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亦有以石榴相赠祝吉者,常见的吉利画有《榴开百子》、《三多》、《华封三祝》、《多子多福》等。而作品中香菱的一句:“什么夫妻不夫妻,并蒂不并蒂,你瞧瞧这裙子”有意的将读者的视点引向香菱的石榴裙。更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拥有石榴裙的只三人:袭人、宝钗和香菱。袭人曾经与宝玉“初试云雨情”,显然与宝玉有情爱关系,宝钗和香菱的石榴裙谁送的呢?“琴姑娘”,琴者,“情”也,本回的回目也是“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作品中另一个内证是第七回香菱第一次公开以“香菱”的名字出现后,周瑞家的拉着香菱的手,细细看了一回,因向金钏儿笑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指秦可卿,笔者注)的品格儿。”金钏笑道:“我也是这么说呢?”在小说前80回中,提及模样像秦可卿的只有这么一处,只有香菱一人。而小说第五回太虚幻境中与宝玉存在情爱关系的仙闺人物也叫可卿。当宝玉见到可卿时,
      更可骇者,早有一女子在内,其鲜妍妩媚有似宝钗,其袅娜风流则有如黛玉,正不知何意?
      如果说,这里仅仅是写宝玉见到可卿之后的一种本能的比美反映的话,那么下面就难以置信了,因为可卿的乳名恰恰正是“兼美”,无疑是指可卿兼有黛玉、宝钗二者之美。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中明确交代可卿是“乳名兼美,字可卿”,乳名即小名,[5]也就是说,可卿的小名应该是“兼美”,而不是“可卿”,但偏偏宝玉喊叫“可卿救我”时,秦可卿很纳闷“我的小名这里从无人知道,他如何知道,在梦里叫将出来?”可见,秦可卿的小名叫“可卿”,这个仙闺可卿与秦可卿不是一个人。那么,为什么作者不将仙闺可卿取其他名字,非要取一个让人很容易误解和混淆的“可卿”呢?显然,“可卿”在这里具有重要的叙事作用,绝不是闲来之笔。 作者的用意显在于通过建立“兼美——可卿——秦可卿”的关联,使聪明的读者结合第七回中“秦可卿——香菱”的关联,构建“兼美——可卿——秦可卿——香菱”的思维线索,悟到“兼美——香菱”的关联,明白宝玉与兼美之爱就是隐喻宝玉与香菱之爱。
    这些都是在反复暗示香菱与宝玉的情爱关系。
    那么,英莲为何要改名为香菱呢?
      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卷二十七《草语》“莲菱”条载:
      凡种藕之塘宜生水,种菱亦然。菱毕收,则种茨菰。菱去其三角四角者,以三角四角者败种,盖芰也。两角乃菱也。菱花随月,故镜背多作菱花。镜者,月之类也,月为金之水所生,镜,金也。其光如水,菱花依之,如在池塘之中也。又菱花背日,芡花向日,故菱寒而芡暖。予诗云:“愿郎如芡暖,勿复似菱寒。”又云:“菱花背日寒,芡花[6]向日暖。同是水中根,为心有长短。 [3]
      《现代汉语词典》释“莲”
      莲,[1]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中,地下茎肥大而长,有节,叶子圆形,高出水面,花大,淡红色或白色,有香味。地下茎叫藕,种子叫莲子,都可以吃。也叫荷、芙蓉,芙蕖等。[2]指莲子[4](P784)
      《现代汉语词典》释“菱”
      菱,[1]一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池沼中,根生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略呈三角形,边缘略有锯齿,花白色。果实的硬壳有角,绿色或褐色,果肉可以吃。[2]这种植物的果实,通称菱角。[5](P805)
      《辞源》释“菱花”
      [1]菱之花。史记——一七《司马相如传?子虚赋》“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外发芙蓉菱花,内隐巨石白沙。[2]古铜镜中六角形的或镜背刻有菱花,叫菱花镜。后世诗文中常以菱花为镜的代称。唐李白《李太白诗》二五《代美人愁镜》:“狂风吹却妾心断,玉筯并堕菱花前。”宋宋祁景文集十七《笔次》诗:“菱花照鬓感流年,始觉空名尽偶然。”[6](P1450)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菱和菱花具有如下特性和文化意象:
      一是菱花随月,在古代诗文中多作“镜”的代称,而“镜者,月之类也,月为金之水所生,镜,金也。其光如水,菱花依之,如在池塘之中也。”,所以菱花有“镜花水月”之隐喻;  二是菱花是“背日寒”,终日得不到阳光的照射,有“有命无运”之隐喻;
      三是相对于莲[7]来说,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命周期较短,生在池沼中,根生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有“陷入泥沼、不能自拔”之隐喻。
    而香菱的坎坷经历和不幸命运与菱花的“背日寒”何其相似,其从小被拐卖,嫁与呆霸王薛蟠后又得不到怜惜的遭遇与“陷入泥沼、不能自拔”的菱花又恰好有同病相怜之感,更重要的是香菱与宝玉爱情终究像镜花水月一般属于幻缘,有着“镜”之代称的菱花正好可以隐喻。
    可见,相对于莲的特性而言,菱花的特征更加合乎香菱的命运。同时,就香菱的性格来说,其被拐卖而受欺,受欺而不自知,陷入泥沼而不自拔,人称“呆香菱”,并不具有“在世不为世污”[8]的刚烈和“自性开悟”的悟性,所以,菱花也更适合隐喻香菱的性格。总之,相对于“英莲”一名而言,“香菱”一名确实更加合乎香菱的身份、命运和性格。
    但是,如前面疑点之三所述,“香菱”之名仍有“名不副实”之嫌,所以金桂意在将香菱改名为“秋菱”,但在后面的叙述中,作者的叙述语言却完全不用“秋菱”之名。那么,作者为何要写这次改名事件呢?这显然又是作者的“无为有处有还无”了。
    如前所述,菱是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生命周期较短,就“一年生草本植物”而言,中秋已过,其生命已不长久,显然隐喻香菱寿命不长。而且,从此以后,香菱的“一身一体”俱属于金桂,显指金桂取得了对香菱的生命支配权,香菱的命运将不可避免的与金桂发生紧密的关联。
    依照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七《草语》“莲菱”条“月为金之水所生”,“金桂”显然是指月中的桂花无疑,其丫鬟宝蟾显然喻指月中的蟾蜍,金桂和宝蟾应该是指“中秋”时令。而“菱花随月……月为金之水所生,镜,金也。其光如水,菱花依之,如在池塘之中也。”,如上面分析,这里显指香菱从此以后随了金桂,包括其生命,金桂取得了对香菱命运的支配权,除此之外,还应该暗指中秋以后不久,金桂首先死去,月去水干,香菱也随之不久逝去。因此,第五回中香菱判词画中的“一株桂花”和下面的“水涸泥干,莲枯藕败”意象就不但是指香菱之死与金桂有很大关系,还隐喻了中秋节后金桂、香菱的先后逝去,判词中的“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中“两地生孤木”属于字谜,是“桂”字,显指“金桂”,暗指“中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香菱曾经历过三个名字,一是英莲,二是香菱,三是秋菱。三个名字中,虽然从香菱的人生经历和悲剧命运以及性格而言,作者比较认同“香菱”这个名字,然而,作者却又有意无意的提示读者香菱还有其他两个名字,即英莲和秋莲。而姓名对于人物的存在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卡西尔认为在人类的神话原型思维中,姓名是一个人身份乃至性命的象征:
      名称,当它被视为一种真正的实体存在,视为构成其负载者整体的一部分时,它的地位甚至多多少少要高于附属性私人对产。这样,名称本身便与灵魂、肉体同属一列了。[7](P73) 因此,与其说作者让香菱经历了三个名字,不如说是作者赋予了香菱三个灵魂。“英莲”之名隐喻了香菱与宝玉的情爱,“香菱”之名隐喻其“有命无运”、“陷入泥沼,不能自拔”的悲哀和“实堪伤”的平生遭际,更隐喻了香菱与宝玉情爱的虚幻,“秋菱”之名隐喻其在中秋之后金桂死去不久即将逝去的悲剧结局,而且隐喻香菱的死与金桂有很大关系。
    总之,三个名字,三个阶段:情爱——情空(幻缘)——逝去。香菱在作品文本中作为现实世界的女子第一个走入读者的视点,也终将在读者的视野中消失,滚滚红尘终是幻,一切尘缘皆是幻缘,虽然其父甄士隐过早的将作品真事隐去,但通过作品的草蛇灰线我们仍然可以寻求其留下的蛛丝马迹,“谁解其中味,都云读者痴。”是以引玉抛砖。
    注释: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后回目和原作文字均引自本著。
    [2]为了忠实于原著,本文分析范围仅限于《红楼梦》前80回曹雪芹原本。
    [3]是睡莲科芡实的花果,因为形似鸡头,又名鸡头米、鸡头莲、鸡头荷,笔者注。
    [4]弃石所化身的是贾宝玉所带的“通灵宝玉”,真正的宝玉应该是神瑛侍者,这个问题笔者将另文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5]第五回结尾说可卿很纳闷“我的小名这里从无人知道,他如何知道,在梦里叫将出来?”,第六回第一句说“却说秦氏听见宝玉从梦中唤他的乳名,心中自是纳闷,可见乳名即小名。
    [6]是睡莲科芡实的花。芡实属水生草本植物。其花果形似鸡头,又名鸡头米、鸡头莲、鸡头荷。植株具刺,又称刺莲藕、假莲藕,笔者注。
    [7]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而且如前《现代汉语词典》所载,莲生于浅水,花高出水面,所以有“出淤泥而不染”之说,被视为“花之君子”,而且莲性喜温暖,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
    [8]据《华严经》载,“大莲华者,梁摄论中有四义:一如莲华,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二如莲华,自性开发,比真如自性开悟,众生诺证,则自性开;三如莲华,为群蜂所采,比真如为众圣所用;四如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比如四德,谓常、乐、我、净。”。引自中国佛教文化网《佛教与莲花》一文。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6]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合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7][德]恩斯特·卡西尔.现代西方学术文库语言与神话[M].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原载:《小说评论》2009年s1期
    
    原载:《小说评论》2009年s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