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个群岛多山、多港湾的国家,位于亚洲东方的弧形列岛上,与我中国隔海相望。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友好往来源远流长。根据中日两国史书的记载,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距今已终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了。中日两国人民在两千多年的不断交往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曾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两国人民辛勤地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为人类的文明宝库做出了重大的有益的贡献。《红楼梦》 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在日本的流传和研究,就是中日两国人民文化交流史册上绚丽多彩的一页。 一 衣带水的中日文化交流 中日两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期,这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的研究课题① 。两国的文化往来,可从周秦算起。据史书记载,周末汉初文化输入到日本。战国时期,楼人与中国的东北、古燕国已有了往来。那时主要是通过朝鲜半岛这个天然桥梁与中国相往来。秦王朝时,有徐福东渡的故事,至今在中国和日本还在相传,并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这反映了早在秦时已有大批移民到日本的事实。 公元284 年(日本应神天皇15 年),有王仁从百济来中国,献《 论语》 、《 千字文》 ,说明汉字己传入日本,结束了日本无文字的时代。到了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达到高潮。据记载,从公元630 年第一次遣唐使来华,到公元834 年为止的二百多年间,日本共派遣唐使19 次。这期间大批留学生来到中国,有的停留一长达二三十年之久,中国大量典籍随之带到了日本。与派遣留学生的同时,日本的学问僧、请益生、请益僧也大批来到中国,其数量远超留学生人数。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学传入日本之后,对日本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起了很大影响作用。公元645 年,日本实行大化改革,其官制、政府组织机构,乃至典章制度都受到唐文化的影响。 汉文典籍传入日本日久,到了奈良时代,日本贵族阶级在熟悉汉文的基础上,形成了日本的汉文学。公元751 年,日本编成了第一部汉诗集《怀风藻》 ,收入模仿六朝初唐诗风的64 家100 首诗。到了平安朝,出现了《凌云集》 、《 文华秀丽集》 、《 经国集》 三部汉诗二集,这些汉诗受初唐、盛唐、中唐一些著名诗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公元9 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 白氏文集》 传入日本,其影响非常大,使日本诗风为之一变。 除汉诗外,在中国文学的影响之下,日本产生了和歌文学,出现最古的和歌集《 万叶集》 ,平安时代诞生了著名的长篇小说《 源氏物语》 ,这部中国人民十分熟悉的长篇小说正是受到中国的《文选》 、《 元稹诗集》 、《 游仙窟》 、《 长恨歌》 等作品影响而产生的。特别是白居易的《 长恨歌》 对《 源氏物语》 一书的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 到了日本江户时代(公元1603 一1867 年),大批中国通俗小说传入日本,使日本文学由诗歌时代转入到小说创作时代。从唐宋以后,中日交往主要是以海路为主,到了明清时代,随着中日海上贸易往来的增加,中国的通俗小说如《 剪灯新话》、《 三国志演义》 、《 水浒传》 、“三言”、“二拍”和《 西游记》 、《 金瓶梅》 、《 儒林外史》 以及《 照世杯》 、《 西湖佳话》 、《 十二楼》 和《平妖传》 等,漂洋过海传入日本,并被翻译成日文,其数量之大是十分惊人的。这些小说,特别是《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三言”、“二拍”等小说,受到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随之被吸收和改写成江户时代的流行作品。如,冈岛冠山(公元1674 一1728 年),就是一位将中国通俗小说介绍给日本读者的先驱者。早在公元1706 年,他将《 英烈传》 译成日文,并在京都出版。其后,冈岛还翻译了《 水浒传》 ,但这个珍贵译本直到公元1757 年即在他死后30 年才在京都出版。 中国通俗小说日译本出现后,除一些移植本外,如建部续足(公元1719 一1774 年)的《 本朝水浒传》 、山东京传(公元1761 一1861 年)的《 忠臣水浒传》 等,还出现了受这些译作影响而创作出来的《 南总里见八犬传》 等作品。在这一时期里,冈田白驹、泽田一斋、上田秋成、龙泽马琴等人都是著名的汉学家,他们所受汉文学影响极深,为传播汉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日文化交流当然不局限于诗歌、通俗小说的影响。例如,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的传人,给日本文化的许多领域都带来相当深刻的影响,诸如建筑、绘画、茶道、陶磁器及日用品、工艺品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禅宗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日本生活中。 明治时代,特别是明治维新之后,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地位有所下降,西方文化输人日本,给中日文化交流带来新的变化:大批的中国知识分子到日本留学,日本一些倡导维新、变法思想文化的书籍大量传到中国,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界产生重大影响,“戊戌变法”就是在这样的影响下发生的一次改良运动。到20 世纪初以后,日本的许多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不断被介绍到中国来,到三十年代达到高潮。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大家鲁迅、郭沫若等人都写下大量介绍日本文化的著作。鲁迅先生的译文集中就收有24 位日本作家的作品,与日本友人增田涉、井上红梅等有着密切的书信往还,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而载人史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日民间往来日益发展。两国邦交正常化以后,文化交流出现了新的繁荣时期。仅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外国文学出版社为例,四十年间就翻译出版了日本小说、诗歌、戏剧等作品达55 种之多。其中《 古事记》 、《 源氏物语》 、《 落洼物语》 、《 平家物语》 、《 日本古诗一百首》 等古典著作,为广大日本文学研究者所重视。二叶亭四迷、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小林多喜二、德永直、井上靖、川端康成等人的作品受到中国读者和研究者的欢迎和好评。 上述事实说明,中日两国的文化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同时两国的文化交流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对此,中日两国人民都是非常珍惜的。 龙泽马琴:“《 红楼梦》 是我爱读的书” 《红楼梦》一书究竟何时,从何地传入日本,目前我们还正 在探索中。据日本学者的研究② ,《红楼梦》 一书是于1793 年(日本宽政五年,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从浙江的乍浦传入日本的。其主要根据是日本长崎对华贸易从事村上家中的私人文书。这部珍贵的“村上文书”中记载:1793 年n 月23 日,南京王开泰的“寅贰号船”由浙江乍浦港驶出,于12 月9 日抵达长崎港。这支贸易船上载有中国各种图书67 种,出纳账目录上第61 种是,《红楼梦》 ,9 部18 套”。这时,距程伟元、高鹗刊行的《 红楼梦》 程甲本刚刚两年,而程乙本则刚刊行一年多。其后,1803 年(日本享和三年,清嘉庆八年),又有“亥七号船”载《 绣像红楼梦》 (袖珍)2 部各4 套到日本。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人民在《 红楼梦》 摆印本刊行不久就读到了《 红楼梦》 一书,这一点不能不说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令人难忘的奇迹! 《 红楼梦》 一书传入日本后,引起了日本文人学者的极大注意和热烈爱好。1829 年(日本文政十年,清宣宗道光九年), 日本文人田能村竹田在他的《 屠赤琐琐录》 卷三中记载了日本人读《 红楼梦》 的情形: 江芸阁就《 红楼梦》 中所记“穿堂”一事有如下说明:即日本式房屋的前客厅。前十分之七部分突出在外,后十分之一、二部分被墙隔开。笔者常坐在墙后,认真记录宾主的谈话。“影壁”,即大屏风。 田能村竹田(公元1777 一1835 年),名孝宪,字君彝,别号九叠仙史、花竹幽窗主人、随缘居士,填词则多署红豆词人。他青年时代曾奉藩命编纂《丰后国志》 ,编成后即到各地游学。他生性高雅,气质优柔,填词终生不谕,为日本填词大家。著有词律专著《填词图谱》 、词集《 秋声馆集》 、《 清丽集》 、《 竹田布衣词》,共填词69 首。他的词主清婉绮丽,宗“花间”、南宋词风,被誉为日本填词中兴集大成者。除填词外,他工书画,长于墨梅,而行书姿媚精绝。1826 年秋,他第二次到长崎,恰逢唐船入港,遂受教于唐船船主江芸阁。据伊藤漱平教授考察:江芸阁出生苏州,是来日文人、画家江稼圃之弟。自文政初年经常作为南京船的“船主”或“副船主”来长崎。他以经商为业,但多少通晓风稚之道(笔者藏有一幅稼圈绘蟹,芸阁论赞的合作画)。竹田对词早有兴趣,得万树的《词律》 后,立即以此为参考,撰写图解小令诗法的《 填词图谱》 。文化三年(1806 )《 填词图谱》 问世。竹田在长崎请江芸阁为自己的词集作评及序③ 。 1836 年(日本天保七年,清道光十六年),又一位日本文人龙泽马琴④ 的尺犊里也记载了有人借阅《 红楼梦》 的事情。据《 马琴年谱稿》 “年谱”类记载,从天保七年(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 )至天保十年(公元1839 )三年间,为借阅《 红楼梦》 事给桂窗宛书翰,共五则八条。如天保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复桂窗宛信云: 近期,我忽然要一读《 红楼梦》 ,便到四方书店购买。不巧,均已售空。无奈,只好借您珍藏的《 红楼梦》 暂读,实为抱歉。二函都寄来更好,一函一函地借阅亦可。眼下正值暑假,想借机一读,望在六月中旬,您方便的时候寄来为好。多有叨扰,致歉⑤ 。 又,“年谱”记载天保七丰六月二十一日致桂窗宛信云: 先谢谢!珍藏的《 红楼梦》四函于前天(十九日)午后寄来,现已完全收到。我急不可待的开卷拜读,发现有的装祯开裂,书套亦有破损。不过尚不甚严重,敬请放心。打扰您的工作,非常抱歉。言犹未尽,不肚感谢之至! 再如,天保十年八月八日致桂窗宛信云: 恩借《 红楼梦》 一事,不胜感激之至。我力争年内奉还。筱斋翁江的书信中亦有此项记载:这不是一本须臾不得离开的书,很早就搁置注那里。不久,择一适当时机,敬请收执。我十分钦佩您的热心诚恳。怎奈老眼昏花,小字唐本读起来十分吃力。 前几天晾书时,偶翻《 二度梅》 ,虽说读来十分吃力,却爱不释手。《 红楼梦》 亦如此,都是些我爱谈的书。待来年春暖花开时,抽暇一一细读。以前曾用一年的时间读过,今已遗忘大半,不再读实在遗憾。只要您不催还,我是一定要从容读下去的。谢谢,再叔。 以上几则材料原件藏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是《 红楼梦》 120 回印本传人日本后所引起的影响的一点证明。 除上记载之外,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学者黄遵宪赴日任参赞期间,与日木友人笔谈《 红楼梦》 事最为研究者所称引。这些材料后来收在《 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简称“遗稿” ) 一书中。据《 遗稿》 记载,1877 年(日本明治四年,清光绪三年),清政府派遣何如璋出使日本,任公使馆大臣,黄遵宪(公度)以参赞身份随行。在驻日期间里黄氏与日本学者大河内辉声(源桂阁)、石川英(鸿斋)等人往还频繁,互相题咏倡和,并多次论及《红楼梦》 一书。达里仅将1878 年(戊寅)谈《 红》 部分摘录于下, 1 .九月六日,日本文人石川鸿斋与黄公度、王漆园笔谈内容: 鸿斋:民间小说传敞邦者甚尠,《 水浒传》 、《 三国志》 《 金瓶梅,、《 西游记》 、《 肉蒲团》 数种而已。 公度:《 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锐,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恨贵邦人不通中语,不能尽得其妙也。 漆园:《 红楼梦》 写尽闺阁儿女性情,而才人之能事尽矣。读之可以悟道,可以参禅;至世情之变幻,人事之盛衰,皆形容至于其极。欲谈经济者,于(此)可领略其中。 公度:论其文章,直与《 左》 《 国》 《 史》 《 汉》 并妙⑥ 。 又如: 2 .十月四日,源桂阁、廖锡恩(枢仙)、黄公度等人再次谈论《 红楼梦》 一书。笔谈内容: 桂阁:“老慷慨”“老四海”,何语意? 枢仙:“老”字是北京话中口头语,如“好久”之意。桂阁:是书官话了,不知别有纂北京土话者否?如那《 红楼梦》 中话,则照之而好否? 公度:其为北音一也。编《 红楼梦》 者乃北京七、人,又生长富贵之家,于一切描头画角,零碎之语,无不通晓,则其音韵腔口,较官话书尤妙。然欲学中国音,从官话书学起,乃有门径。譬如学日本语,不能从《源氏物语》 诸说入门也⑦ 。 除上面的几段记载外,《大河内文书》 ⑨ 一书中还有两处提到了《 红楼梦》 ,这里就不再一一摘录了。 由于《 红楼梦》 一书传入日本,当时日本外国语言学校一反以中国南京官话为中心的教育方针,转而对北京官话加以注重,并以《红楼梦》 为教材。上 述日本文人的记载,充分地说明如下事实,即《红楼梦》 一书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传入日本后,在日本人民中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远的。 《 红楼梦》 的日文译本 随着日本人民对《 红楼梦》 一书的爱好日益增多,《红楼梦》 的日本译本也随之产生了。1892 年(日本明治二十五年,清光绪十八年),即《 红楼梦》 程乙本梓行百年后,日本文人森槐南⑨ 首先翻译了《 红楼梦》 第一回楔子,从回目开始,到“满纸荒唐言”为止,发表在《 城南评论》 第2 号68 一72 页上。这是《 红楼梦》 版本史上最早的一个日译片断。此后,全译、节译本《红楼梦》 陆续问世。一栗的《 红楼梦书录》 等书,著录了有关日文译本的情况。 《 红楼梦》 的日译,最初是摘译形式,即摘录《 红楼梦》 中的某段情节或某首诗词加以翻译。首先摘译《 红楼梦》 ,除森槐南之外,还有岛崎藤村,他名春树(1872 一1943 ) ,攻读过汉学、中国小说。1892 年,即在森槐南摘译第一回楔子两个月之后,藤村翻译了《 红楼梦》 第21 回末尾一节,题名《红楼梦的一节― 风月宝鉴辞》 ,发表在《 女学生杂志》 第321 号上。译文即贾瑞正照“风月鉴”终至丧生的故事。这些最早摘译的《红楼梦》 片断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应该肯定的。但是,这些片断的摘译并不能满足日本读者的要求。于是,出现了日文的节译本,主要节译本有: 1 .岸春风楼译本:《 新译红楼梦》 ,1916 年文教社版,上卷,39 回,属于节译。 2 .幸田露伴、平冈龙城合译本:《 国译红楼梦》 ,( 1920 一1922 年)国民文库刊行会“国泽汉文大成”本,3 卷,80 回。这个日译本足根据有正书局出版的戚爹生序本译出的,书后附有原文。译本中除译注之外,还附有幸田露伴的《 红楼梦解题》,凡例,插图12 幅。 20 世纪四十年代出现了介译本。其中著名的全译本有:1 .松枝茂夫洋本:《 红楼梦》 ,1940 一1951 年,岩波书店“岩波文库今!”14册 ,120 回。这个全译本前80 回据有正戚序本译出,后40回从程乙本译出。译本前有译者的解说,末附译注及贾家世系图表。19C3 年,东京平凡社将该书作为“世界名著全集”第五卷再版。 2 .石原严彻译本:《 新编红楼梦》 ,1960 年,后春阳堂版。 3 .伊藤漱平译本:《 红楼梦》 ,1958 一1960 年,东京平凡社版,“中国古典文学全集”三卷本(上中下)。这个译本据俞平伯先生《 红楼梦八十回佼本》 (包括后四十回)译出。译本中有译者的“解说”,较为详尽地介绍了《红楼梦》 在日本流行及研究情况。译本中还附有贾氏族谱,贾府想象图,《 红楼梦年表》 等,以帮助读者阅读《 红楼梦》 。该书于1974 年再次重印。 4 .饭塚朗译本:《 私版红楼梦》 ,底本采用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以程乙本为底本的《 红楼梦》 。新译本于昭和54 年至肠年作为“世界文学全集”之一,由集英社出版。 除上述几种主要译本外,还有陈德胜、立间详介、富士正晴、武部利男、桥川时雄和金子二郎等人的译本数种,有的已经出版,有的尚未刊印。 《 红楼梦》 日文译本的大量出现,使日本人民有机会看到《红楼梦》 的全貌,促进日本人民对曹雪芹生活的18 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面认识,从而对数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有所了解和认识。在这方面,日本翻译家们起到了架设“桥梁”的作用,他们所做的大量工作是令人敬佩的。 森愧南:“《 红楼梦》 是天地间一大奇书” 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 )《 红楼梦》 流传到日本至今天,已经过去了近两个世纪了。日本读者从阅读旅本到摘译、节译、全译《 红楼梦》 ,又到评论、介绍、研究曹雪芹与《红楼梦》 ,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了解和认识的过程。从现有的资料看,日本汉学家研究《红楼梦》 的时间和范围,比起其它国家要早,也相当广泛。伊藤漱平教授编著的《 红楼梦研究日本语文献资料目录》 和《 〈红楼梦〉 在日本的流传》一文,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信息。 《红楼梦》 日译本的大量出现,为日本读者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曹雪芹与《 红楼梦》 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推动了日本汉学家对《 红楼梦》 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与翻译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其表现形式主要是:( 1 )附在译文前后的序跋、注释,这在早期为摘译、节译本中可以找到,稍后的全译本中也有“解说”和“注释”上都属于这一类型。如森槐南在他的译文前的小序中就曾写道:“《红楼梦》 是天地间一大奇书,古今东西最好书。我自己酷爱此书,友人曾嘲我是‘红迷’。”他还在译文中加注 释,如注“甄士隐与真卞隐音通”等等。(2 )诗评。在《红楼梦》研究史上,用诗词歌赋评论曹雪芹与《 红楼梦》 是一种初级的评论形式。如《红楼梦》 问世后不久,清宗室诗人永忠于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 )写过《 因墨香得见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 ⑩ ,其中有句云: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这既是对曹雪芹的追念与评价,也是对《 红楼梦》 的最高评价。其后,另一位满族诗人富察明义所写《 题红楼梦》 [11] 20 首,也属于诗评的形式。清嘉道以后,如周春的《 题红楼梦》 、俞思谦的《 红楼梦歌》 、叶崇仑的《 红楼梦题词》 等等,不胜枚举[12]。在日本汉学家中也有人采用这种评论形式,如日文摘译《 红楼梦》 最早的森槐南曾在读《 红楼梦》 之后填了一阔《 贺新郎》 [13] 词歌味这部中国名著。他还于明治十一年出版的《 花月新志》 上发表二首咏《 红》 七律诗;明治十二年六月他又在《新文诗》 专集第10 号发表《 题红楼梦后》 一七律四首[14] ,都是以诗词的形式抒发自己对《红楼梦》 一书的看法。此外,永久井完久也写过《 读邱孝廉红楼梦百绝》 三首七绝[15] 。邱孝廉即邱炜芝,他是光绪年间海澄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 )写百首《 红楼梦分咏绝句》 ,今存其62 首。永久井完久因读其诗而题,内容当是与《红楼梦》 相关。(3 )文学史中的介绍和评论。日本汉学家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多部,其中有关明清小说之部中,都列有曹雪芹的《红楼梦》 专门介绍文字,间杂评论。(4 )日本出版多部百杯全书或百科事典,其中涉及中国文学之部,也列有曹雪芹与《红楼梦》 的专门辞条,通过辞书的形式介绍和评论这部伟大的古典名著。 以上这四种形式的介绍和评论反映了早期日本汉学家们对曹雪芹与《 红楼梦》 基本看法。虽然这些看法在今天看来是极不全面和系统的,但毕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日本汉学家对《红楼梦》 的研究成果,因而也是十分珍贵的。 “红迷”― 大离岩 20 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的《 红楼梦》 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从一般的介绍评论转入到深层次的研究阶段。1928 年,汉学家今村与志雄在《 文学》 杂志第23 一25 期上发表了《 关于〈红楼梦〉的论争》 ,介绍《 红楼梦》 研究史上第一次大论战― 蔡(元培)胡(适)之间新旧红学派的论战。在此之后,又有吉村永吉于1936 年在《 中国文学》 第16 期上发表《 〈红楼梦〉的回顾》 ;1937 年目加田诚在《 中国文学》 上发表《 关于〈红楼梦〉评论及人间词话》 ;1938 年稻田尹在《 台大文学》 上发表《 关于<石头记>创作的记述》 。这些研究论文是三十年代最有代表性的成果。 在这一时代的代表人物是“红迷”大高岩,他的一生与《 红楼梦》 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关于他的生平,据《 大高岩氏略年谱》 记载,综述如下[16] : 大高岩,1905 年(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0 月19 日生于东京市本乡区弓町二番地。1918 年小学毕业,1927 年东京美术学校毕业。同年6 月经大连来到北京。从这时开始,大高岩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对《红楼梦》 一书发生了很浓厚的兴趣,1930 年开始发表研红文章。1932 年他归国后,主要在文化图书馆任识,继续写有关《红楼梦》 的论文和专著。1971 年4 月30 日,因心脏病逝世于东京,终年66 岁。 1976 年10 月,日本东京涩古书院出版了一本精致的《 红迷― 中国文学者的青春》 ,是“大高岩追悼文集刊行会”印行的。通过这部追悼文集,我们知道大高岩一生所写《红楼梦》研究文章和专著共16 种,其目为: ( 1 )《 小说红楼梦与清朝文化》 ,论文,1930 年3 月,载《满蒙》杂志第11 期, ( 2 )《 红楼梦的新研究》 ,论文,1930 年6 月,载《满蒙》 杂志第11期, ( 3 )《 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先醒者― 论〈红楼梦〉的作参及其见识》,论文,1931 年,载《 满蒙》 杂志第12 期; ( 4 )《 黛玉葬花》 ,论文,1933 年10 月,载《同仁》 杂志第7 期, ( 5 )《 贾宝玉研究》 ,论文,1934 年4 月,载《满蒙》 杂志维15 期, ( 6 )《 红楼梦版本》 ,论文,1959 年12 月,载《文献》第2 期,. ( 7 )《 我与红楼梦》 ,论文,1963 年3 月,载《大安》 第7期。 ( 8 )《 金瓶梅与红楼梦》 ,论文,1963 年6 月,载《文献》 筑8 期, ( 9 )《 红迷》 ,论文,1964 年6 月,载《中国》 第7 期, (10 )《 海外研究<红楼梦>文献》 ,资料,1964 年6 一7 月,载《 大安》 第6 一7 期; 研究专著. (11 )《红楼梦研究》 ,单行本一册,407 页,1 962 年8月自印; 此外还有: ( 12 )《 染春记》 (戏曲),三幕,《 小说〈红楼梦〉 的角色化》 ,1931 年8 月,载《 满蒙》 杂志第12 期; ( 13 )《 红楼梦》 ,摘译,1957 年8 月一1958 年3 月,载《新声》 未公开发表的“红学”著作有: ( 14 )《 新红楼梦》 ,创作,1952 年稿,共374 页, ( 15 )《 改订红楼梦研究》 ,专著,1957 年1 月稿,共246 页, ( 16 )《 红迷》 ,随笔,1968 年7 月稿,共295 页。 从以上所列大高岩一生的红学著作可以看出这位“红迷”的辉煌成就。当代日本著名红学家伊藤漱平教授曾高度评价他道: 《 红楼梦研究》 专著的出版,目前在日本可称是空前绝后[17] 。 他还说: 大高氏寓居上海期间,对当时的左翼文联也深抱关心,收集文献,证明他不是一般的红迷。 大高岩对《 红楼梦》 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曹雪芹具有近代思想。在《 红楼梦研究》 一书中他写道。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生活的曹雪芹,以其深刻的洞察力注视着他亲身休验了的一切,用反儒教的、人类解放的精神写作了《 红楼梦》 。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值得予以大书特书的。在艳情小说泛滥的封建时代的中国,产生了这样一部倾注着美好感情和忍想的小说,并在这样早的时候就闪现川民主的、自由过步的思想,是实在令人惊异的[18] ! 他认为,《 红楼梦》 以贾宝玉为中心,展现了被称为“金陵十二钗”的贵妇和侍女,出色地描绘出在封建社会腐朽的栓桔之下,那不能实现的爱情给他们带来的苦恼。他说,“一般说来,小说白然要求情节的生动,但生动的情节必须与中心人物直接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只有当我们身临其境般地被书中的人物所感动的时候,小说才能与我们的心身息息相关。”“只有描写了一个时代的典型人物的时候,这本本才能具有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普遍性。”他在谈到《红楼梦》 受到读者热烈欢迎的原因时指出:“这部小说中的中心人物林黛玉那独特的性格,以及全书所巧妙地安排和描写的她和贾宝玉那美好而高尚的爱情,那更是历来中国小说中所未有的。”“作者虽说在写作手法上沿用了旧小说的形式,但它的内容却是现实主义的。它一方面流露出消极思想― 世态无常的观念,另一方面又展现了积极的革命的思想。这些矛盾,如果考虑到作者所生活的时代,那就不是没有缘由的了。” 在日本的红学家中,大高岩对《 红楼梦》 的研究和评论是最全面、系统的,他对曹雪芹和《 红楼梦》 的评价也是最具体、最深刻的。他说:“无论如何,正像曹雪芹在全书一开始时所说的那样,他是借梦幻来叙说真实。这正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 恩格斯语)。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评价。曹雪芹那双而对现实、严峻地注视着人生的眼睛,也就是凝视着明天的眼睛。” 这就是一位日本“红迷”眼睛中的曹雪芹与《 红楼梦》! “红楼梦主”― 伊藤漱平 在与大高岩同时代的日本汉学家中,还有猪候庄八、桥川时雄、太田辰夫、松枝茂夫、吉田幸夫、大原信一等人,对《 红楼梦》 都有相当的研究。他们研究《 红楼梦》,有的侧重在翻译和文学方面,有的侧重在语言文法方面,有的侧重研究经济史方面,有的还从法制史角度进行研究。五十年代,日本红学研究者开始注意曹雪芹家世生平、《 红楼梦》版本源流、脂砚斋评语、后四十回续书等问题的研究。如村松暎、饭塚朗、金子二郎、斋藤喜代子、塚本照和、野口宗亲、宫田一郎、绪方一男等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发表的论著看,太田辰夫的《〈红楼梦〉 及〈儿女英雄传〉的辞典》 [19] 、宫田一郎的《 红楼梦语汇索引》 公[20],绪方一男的《 姚梅伯评红楼梦词语注释》 [21] 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工具书。在论文方面,桑山龙平的《<红楼梦>的悲歌》 [22]、小西升的《 关于<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描写》 [23] 、加藤知彦的《 关于〈红楼梦〉 的构成》 [24]、松枝茂夫的《 〈红楼梦〉 的文学》 [25] 、小山澄夫的《 试论〈红楼梦〉 的心理描写》 [26] 等,都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独到见解,反映了一代红学研究家的思考成果。在日本这样众多的现当代红学家中,精研覃思、缜密通达、著作丰赡的伊藤漱平教授是最为值得详加介绍的人物。伊藤漱平,前东京大学教授,现任私立二松舍大学教授,他以日本红学家而蜚声世界红林,是中国红学界尊敬而最熟悉的朋友。 伊藤漱平,自署“红楼梦主”。1925 年生于日本爱知县,因 他的父亲是爱好一拓法的文化人,所以自幼就养成了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热爱。1943 年,他进入东京第一高等学坟,为了深入了解中国,选文科而学中国文学。1943 年,他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正式开始钻研中国学。在这里,他受教于著名汉学家仓石武石郎、松枝茂夫、增田涉、长泽规矩也诸教授,在这几位具有学者、文学家风度的大家教导和不断熏陶下,他的广泛的中国学知识为后来研究中国文学打下了坚固的基础。1949 年,他从东京大学文学部毕业,以论文《 红楼梦札记― 关于曹霑和高鹗》 ,进入东京大学大学院(研究院)。 1955 年,伊藤先生升任岛根大学讲师,次年升任副教授,并从这时开始翻译《 红楼梦》 ,作为东京平凡社中国古典文学全集之一而刊行于世。其上卷1958 年出版,中卷1959 年出版,下卷1960 年出版,成为《 红楼梦》 日译全译本中优秀之作。1963 年,他完成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翻译,由平凡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选集13 ”出版。接着,伊藤先生对全译本《 红楼梦》 进行了改译,并于1963 年、1969 年、1973 年陆续出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伊藤先主对《红楼梦》 所抱有的不寻常热情和对待治学的一丝不苟的精神。 自从五十年代以来,伊藤教授对《红楼梦》 进行了不懈的研究,许多论文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这里摘其要者列目如次. ( 1 )《 试论曹霑与高鹗的关系》 ,载《 外国语外国文学研究》 2 , 119 一150 页,1954 年; ( 2 )《 李渔与曹霑作品表现的一面》 (上 ) ,载《 岛根大学论集(人文科学)》 6 , 62 一63 页,1956 年, ( 3 )《 李渔与曹霑作品表现的一面(下):围绕爱所表现的喜剧与悲剧的有关论述》 ,载《 岛根大学论集(人文科学)》 7 , 78 一91 页,1956 年, 才(4 )《 〈红楼梦〉首回,关于冒头部分笔者的疑问― 记述》 ,载《 东京支那学报》 10,99 一108 页,1958 年, ( 5 )同上,续篇,载《 东京支那学报》 10 , 109 一122 页,1964 年; ( 6 )《 关于〈红楼梦〉 》 ,收入《 中国的名著》 ,241 一249 页,1961 年, ( 7 )《关于脂砚斋及脂砚斋评本记述》 (1 一5 篇),载《人文研究》 12 一9 , 56 一71 页,1961 年,13 一8 , 1962 年;14 一7 , 1963 年;15 一6 , 1964 年;17 一4 , 1966 年, ( 8 )《 <红楼梦>的研究与资料》 ,收人《 中国八大小说》 ,1965 年东京平凡社出版,第359 一370 页; ( 9 )《 近十五年中国刊行的〈红楼梦〉研究著作略解》 (上、中、下),载《 书报》 1964 年12 月号,1965 年2 月号,1965 年4 月号, (10 )《 〈 红楼梦〉 研究日本语文献、资料目录》 ,载《 明清文学言语研究会会报单刊六》 ,1964 年12 月, ( 11 )《 〈红楼梦〉 在日本的流行》 (上、中、下),大安版,1965 年1 、3 、5 月; ( 12 )《 金陵十二钗与〈红楼梦〉 十二支曲札记》 ,载《 人文研究· 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纪文》 19 一20 (中国语· 中国文学), 《 增田涉教授还历记念》 ,7 一20 页,1968 年9 月; (13 )《 〈红楼梦〉中的仆役.有关王熙凤的丫鬟及其他诸人物的记述》 ,载《 人文研究· 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纪要》 20 一10 (中国语· 中国文学), 1 一29 页,1969 年2 月, ( 14 )《 程伟元刊(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小考》 ,收入《 鸟居久靖先生华甲纪念论集》(中国语· 中国文学), 325 一362 页,1972 年12 月。1977 年l 月发表“补说”,载《 东方学》 53 , 99 一114 页;1978 年3 月,发表《小考余说― 关于高鹗和程伟元札记》 ,载《 东洋文化》 58 , 143 一227 页, ( 15 ) 《关于晚年曹霑的“佚著”——漫议〈废艺斋集稿〉的真与假》 ,收入《 加贺博士退官记念· 中国文史哲学论集》 903 一938 页,1 979 年3 月; ( 16 )《 关于<红楼梦>的甄(真)贾(假)问题》 ,载《 中国文学会报》 4 , 53 一74 页,1979 年6 月; ( 17 )《 〈红楼梦〉 在日本的流传― 江户幕府末年至现代》 ,载中国《 红楼梦研究集刊》 第14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10 月版,第445 一488 页。 据笔者所见,伊藤先生的上述论文中有几篇已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如《程伟元刊〈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小考》 、《 关于晚年曹君的“佚著”― 漫议<废艺斋集稿>的真与假》 、《 关于《 红楼梦)的甄(真)贾(假)问题》 和《 红楼梦在日本流传》 诸文均分别译成中文发表在《 红楼梦学刊》 、《 红楼梦研究集刊》、《 辽宁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上。拙编《 红学世界》 还收入伊藤先生的《有关‘红楼梦>的题名问题》 一文。 1980 年6 月,伊藤教授参加了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举行的国际《红楼梦》 研讨会,作了《 漫谈日本〈红楼梦〉研究小史》 的报告,1986 年6 月,他参加了在中国哈尔滨市举行的国际《 红楼 梦》 研讨会,发表了《 关于七十回本〈红楼梦〉 的假设》 的演说,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他干王980 年和1981 年、1985 年先后三次来中国访问,应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术研究单位和高等学校邀请进行学术交流。他学识渊博,待人平和,给中国红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观日本红学家对《 红楼梦》 的研究,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特点是值得注意的。 ( 1 )起步早,研究面宽。由于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历史久远,文字相通,日本汉学家队伍庞大,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力量要比西方汉学家更具备条件,因此,他们研究的范围也比西方要广泛得多。从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日本学者几乎涉猎了《红楼梦》 研究的各个领域― 版本、脂评、曹雪芹家世、语言、人物、结构、成书,乃至有关文物的辨伪。 ( 2 )重视资料搜集和研究。日本学者对研究信息特别注意,及时反映。如1964 年列藏本发现的报告刊出之后,日本学者很快就全文译出发表。又如,伊藤先生所编的《 近十五年中国刊行的<红楼梦>研究著作略解》 ,全面报告了中国红学研究的信息。1976 年10 月,《 文物》 月刊发表了文雷的《 程伟元与红楼梦》 ,首次公布了有关程伟元的生平资料,伊藤先生在1973 年3 月发表的《 程伟元刊〈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 小考余说― 关于高鹗和程伟元札记》 一文中加以全面的介绍和评述。( 3 )注重考据,文风朴实。日本汉学家受中国乾嘉学派的影响较深,他们在《 红楼梦》 研究中发挥了考据方面的功力。 这一点在伊藤教授的文章中尤显突出,他的绝大部分文章是以考据的方法写成的,文章具有翔实、沉稳的特色。这些研究文章与西方研究者的文衣相比,风格殊异。 1986 年3 月,伊藤教授以六十岁而定年退休东京大学之时,做了一首《华甲有感》 [27]诗,表达他四十年来“治红”的感慨。诗云: 求红索绿费精冲,梦幻恍迎华甲春。未解曹公虚实意,有基楼阁假欤真? 诗中嵌入“红楼梦”三字,可见先生对曹雪芹所怀有的深厚情感! 这首诗既表达了伊藤先生四十年间的“治红”感慨,也表达了现当代日本红学研究者的共同心声! 世界进入了九十年代,回想近两个世纪里《 红楼梦》 在日本的流传与研究,展望九十年代日本的红学研究,我深深地祝愿日本的《红楼梦》 研究事业兴旺发达。 《 红楼梦》 是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附记: 本文原发表于《 北方论丛》 1979 年第1 期,后经修改朴充发表在《文史知识》1988 年第1 期。本文发表后,承蒙各报刊杂志摘载或改写,以明《红楼梦》 在国外传播之确切时间。今收入本书时,笔者再度做了修改补充,如有摘载请以本文为准。 注 ① 参见周一良主编《 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11 月版,第306页,夏应元:《 相互影响两千年的中日文化交流》 一文。 ② 参见大庭修:《 关于江户时代唐船持度书的研究》 ,(日)关西大学东西学研究所1967 年版,第206 、577 页。 ③ 伊藤漱平:《 〈红楼梦〉在日本的流传》 ,载《 红楼梦研究集刊》 第14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10 月版第451 页。 ④ 龙泽马琴(1767 一1848 ) ,日本江户后期通俗文学家。原名兴邦,号曲亭等。出身下级武士家庭,性格刚强。初学医学、儒学、易学、书法,但均未成功,最后立志从事文学创作。他一生勤奋,创作三百多部一千余卷作品,曾受《水浒传》 、《 红楼梦》 等影响,著有《 月冰奇缘》 、《 三国一夜物语》 、《 三七全传南柯梦》 、《 椿说弓张月》 、《 南总里见八犬传》 、《 宿世结弥生雏草》等。 ⑤ 参见拙著《 红边脞语》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年6 月版第214 一217 页,以下同。 ⑥ 同上,第209 一212 页。 ⑦ 同上。 ⑧ 实藤惠秀编译:《 大河内文书― 明治日中文化人的交游》 ,东京平凡社1964 年版。 ⑧ 森槐南〔 1863 一1911 ) ,名大来,字公泰,通称泰二郎,号秋波禅侣、槐南小史,著名诗人森春涛之子。自幼聪明颖慧,十三岁作汉诗,十六岁填词,十八岁即负盛名。中国著名诗人黄遵宪称赞他为“东京才子”、日本“首屈一指”的词人。他曾任职修史局,为七八等下僚,后擢升内阁二等秘书。辞职后任大学讲师,讲授汉诗和词曲。著有《唐诗选详释》 《 古诗平仄编》,《 词曲概论》等,皆收入《 槐南集》 。1892 年,他将《 红楼梦》 第一回楔子译成日文,为《红楼梦》在日本最早的片断。 [10]永忠:《 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 ,载《 延芬室集》 ,北京图书馆藏残稿本第十五册。共七绝三首,本文所引为第一首。永忠生平,参见一菜《红楼梦书录》 第262 页。 [11] 明义:《 题红楼梦》 ,载《 绿烟琐窗集》 ,北京图书馆藏抄本,共七绝二十首。明义生平,参见一粟《 红楼梦书录》 第262 页。 [12] 参见一粟《 红楼梦书录》 第262 一318 页。 [13] 参见伊藤漱平:《 红楼梦在日本》 ,董文成译,载《 辽宁大学学报》 1955 年第2 期,第79 页。 [14][15][17]参见伊藤漱平:《 红楼梦在日本的流传― 江户幕府未年至现代》,载《红楼梦研究集刊》 第1 4辑,第445 一488页。 [16] 参见胡文彬著《 红边脞语》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年6 月版,第217 一220 页。 [18] 转引自程鹏译:《 曹雪芹的近代思想》 ,载《 红楼梦学刊》1982 年第1 期,以下同。 [19] 太田辰夫:《 <红楼梦>及<儿女英雄传)的辞典》 ,载《 中国研究所所报》14 , 1948 年6 月。 [20] 宫田一郎:《〈红楼梦〉 语汇索引》 ,1973 年4 月名古屋采华书林出版,共523 页。 [21] 绪方一男:《 姚梅伯评〈红楼梦〉词语注释》 ,载《 大阪外国语大学学报》 17 , 1967 年3 月,第99 一111 页。 [22] 桑山龙平:《 〈红楼梦〉的悲歌》 ,载《 中国语杂志》 5 , 1950 年1 月。 [23]小西升:《 关于<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描写》 ,载《 中国文艺座谈会》 ,1956 年7 月,第30 一59 页。 [24] 加藤知彦:《 关于〈红楼梦〉 的构成》 ,载日本《 中国文学报》 1956 年第4 期第57 一82 页。 [25] 松枝茂夫:《 <红楼梦>的文学》 ,载《 中国的八大小说》 ,1965 年东京平凡社出版,第338 一348 页。 [26] 小山澄夫:《 试论〈红楼梦〉的心理描写》 ,载《 爱知大学文学论丛》 63 , 1980 年7 月。 [27] 转引自(日)大木康:《 伊藤漱平先生评传》,载《 古典文学知识》 ,1987 年第3 期,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第115 页。 原载:《 北方论丛》 1979 年第1 期 原载:《北方论丛》1979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