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明清小说外围论》——作家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于平 参加讨论

     13、论曹雪芹的江南情结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这句话的语源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后人往往借以表
    明书与人之间的"亲子关系"。具有特殊身份、特殊经历的曹雪芹,以其不同凡响的思考
    和如椽巨笔写下了不朽巨著《红楼梦》。从风格来看,这部以北京大封建官僚家庭生活
    为素材的小说表现出了种种的江南风情。世界是创作主体--作家心目中的影象,若对曹
    雪芹的家世追根求底,这位祖籍东北的八旗子弟着实让人惊讶,因为他的出身南北兼籍
    ,曹家几乎可以算作金陵土著了。如此,这位才子才会在作品中表现出由江南而生发出
    的浓厚的"思乡"之情。在北京人的眼里,南方人主要指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的人。自
    称"生于末世"的曹雪芹正是诞生在江苏南京。曹家的荣华富贵是与康熙的宠幸分不开的
    。以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为首,其祖父曹寅为中心,从康熙二年(1663)起,曹家祖孙三
    辈四人在江南做织造官共达六十年之久。在江南这个"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曹
    家经历了他们繁华而又风雅的生活。此外,这个家庭还盘根错节于姑苏扬州一带。悲怆
    的是曹雪芹降生的时候,他的家庭早已过了"全盛时期"而走下坡路,他"哥儿""公子"的
    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然而,童年的生活背景是无法从潜意识里消抹干净的,他的红楼
    之梦与江南风情有着不解之缘,表现在四个方面:
     (1)江南的风物情调
     读过《红楼梦》的人谁能忘记"潇湘馆"呢?尽管全书仅有三次对潇湘馆的描写,但
    都有着诗一样的意境,这个佳境就是江南竹的风骨和幽香。当贾政等人第一次游园时,
    "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善,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由
    于江南美人林黛玉住在其间,赋予了这个佳境无限生命。《红楼梦》中有许多关于江南
    景物,习尚,风土人情的描画。除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翠竹夹路,苍苔布满的潇
    湘馆;还写了"墙上皆用稻茎掩护",茅屋数楹,满植桑、榆、槿、柘的稻香村;写"琉璃
    世界白雪红梅",写炎炎永昼,烈日当空时的梧桐、芭蕉;还写到书中人物喜爱的"惠泉
    酒"(无锡惠泉号称"天下第二泉",所产名酒驰誉南方)、"绍兴酒"(即"花雕",我国名
    酒。);又写姑娘们笑语围坐,"魁夺菊花诗,讽和螃蟹咏"。冬令时节烤着"手炉"、"脚
    炉",焐着"汤婆子"。寒雨蒙蒙时,怡红院里甚至备有江南渔家的蓑衣斗笠……一些南方
    极普通的用具和食物,北方可能还不普遍,在《红楼梦》中有亲切称呼,往往是按照南
    方的习惯。有的虽然看不出有什么特殊,却是货真价实的南方物件,或流传至北方的物
    品,这类东西有"脚炉"、"手炉"、"春凳"、"脚踏"之类。例如第三回(四张椅)"底下四
    副脚踏"。第十六回"平儿等早已于炕沿下设下一杌,又有一小脚踏,赵嬷嬷在脚踏上坐
    了"。
     南方地气潮凉,用"脚踏"(有时也叫"踏脚")的家庭是比较多的。最普通的是床前
    一副"脚踏",都是为防潮寒之气侵人身体。北方地气干燥,只有讲究人家才用它,一般
    人家就不多见了。
     有一些用品或草木虫鱼之类,仅仅称呼不同,南北方都有。如剪子、剪刀叫"夹剪"
    ,第五十一回"这会子又没夹剪"。煎药、煮茶的壶叫"吊子"。宝玉命把煎药的银吊子找
    了出来。第五十四回"管把老太太的茶吊子倒了洗手"。
     《红楼梦》里还有一些名称极怪的南方用具,如"汤婆子"。第五十一回:晴雯笑道
    :"……我又想起来,汤婆子还没拿来呢!"麝月道:"这难为你想着,他素日又不要汤婆
    子……"
     第六十七回写薛蟠由江南、苏州一带买来的"土仪"。什么笺纸、香袋、香珠、扇子
    、扇坠、虎丘的自行人、沙子灯、泥人戏、薛蟠小像等。在百余年后之嘉庆时顾铁卿在
    《桐桥倚棹录》中,关于《红楼梦》中写苏州虎丘风物有十分详细之记载。俞平伯先生
    也曾题过十八首绝句,其第九首云:"物玩虽微亦化工,苏州巧手最玲珑,潇湘陨涕蘅芜
    笑,都在传神阿堵中。"都简明扼要地赞赏了曹雪芹在写南方风物时所唤起的艺术情趣。
     (2)江南人物形象
     《红楼梦》是从姑苏、金陵写起,而以它的几个主要人物魂归故里作结的。脂批道
    :"金陵是十二钗正出之地"。其实金陵十二钗中有十个女子是南京人,其余两个是苏州
    、扬州人。黛玉本贯姑苏,少时长期随父居于维扬住所;宝钗出身于"珍珠如土,金如铁
    "的金陵薛家;湘云生长于金陵大族史侯家;王熙凤是从金陵大族王家嫁到贾府来的;香
    菱在南京被拐卖后又被薛蟠霸为妾;妙玉系苏州人氏,自小入空门。荣宁二府的奴才也
    分成两拨,一部分是南京老宅的家口,他们世代聚族而居。如熟知贾家辉煌历史的赵嬷
    嬷,赖嬷嬷及他们的家眷;总管赖大,赖大家的;专管男女仆佣的林之孝夫妇;王夫人
    的陪房,邢夫人的赔房。丫环中还有平儿、鸳鸯、雪雁,以及从江南买来的芳官等十二
    个唱戏的;妙玉等一干尼姑、道士、修行的等。
     江南小姐林黛玉,她不但容貌清秀水灵,而且满口吴侬软语,她的咏叹调《葬花词
    》里有一个吴语人称代词"侬"非常著名,历来为研究家们所称道:尔今死去侬收葬,未
    卜侬身何日丧。仍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第四十一回写妙玉烧茶;第六十二回写芳官道嗔言"我也吃不惯那面条子"等等都是
    着意刻画标准的江南人物形象,着墨多少虽各不同,但均有颊上三分之妙。
     凤姐以"凤辣子"著称,第三回贾母说凤姐:"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
    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一句乡谈,让人倍感到亲
    切。第八十一回高鹗在续书中描摩贾政的话:"前日倒有人和我提起一位先生来,学问人
    品都是极好的,也是南边人。但我想南边先生,性情最是和平……。"这都反映了当时社
    会和写书人对江南人物的看法。
     第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写到林黛玉"看见他家乡之物,反自触物伤情,想
    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那里有人也给我带些土物来?想到这里,不觉又
    伤起心来。"曹雪芹饱含感情把这些乡情愁绪写得力透纸背,不只让黛玉伤心,读者看了
    亦不无感慨。如果是那些和黛玉同样,少时生长江南,老来流寓异地的读者,感慨必定
    会更深。
     (3)江南饮食习惯
     当时北京的饮食风俗,满人风味的饮食固然不少。自明代以来,北京做为京师,各
    衙门的大小官吏,已形成一个以江南人为主的阶层。这个阶层讲究吃穿;讲究宅第园林
    ;讲究书画文玩;讲究品茗弈棋。江南风尚成为北京最高富贵、风雅时髦的事。《红楼
    梦》关于江南风味饮食的展示是大量的。
     第八回写宝玉在薛姨妈处喝完了酒,"作了酸笋鸡皮汤,宝玉痛喝了几碗……。"这
    酸笋鸡皮汤是标准的江南名馔,不熟悉江南生活,精通江南食经的人,绝写不出这样的
    名汤。
     再如第六十二回所写芳官吃的"虾丸鸡皮汤、酒酿清蒸鸭子、胭脂鹅脯",更是标准
    江南名家菜。胭脂鹅脯是最著名的南京名产。第十六回写凤姐让赵嬷嬷菜道:"因问平儿
    道:'早起我说那一碗火腿炖肘子很烂,正好给妈妈吃……'又道:'妈妈,你尝一尝儿子
    带来的惠泉酒。'"惠泉酒是江南名酒,这火腿炖肘子也是地道的南方菜,江南习惯叫"火
    腿笃蹄膀"。赵嬷嬷从记事起就住在姑苏扬州一带,如今已同白发宫人,自然爱家乡口味
    ;又因年老,自然更爱吃软、烂的。所以作者刻意选择这一个菜,显得那样亲切,于情
    于理都入木三分。
     又如"泡饭"是江南人家的主食之一,并不象北方所谓饭蒸多了,下一顿用开水泡泡
    下肚,而是上顿多蒸,以备下顿煮食。第六十二回写芳官不喜欢吃"油腻腻的""香稻粳米
    饭",而"只将汤泡饭吃了一碗"。此外,还写到宝玉吃过"茶泡饭"。虽然江南人并不以茶
    泡饭,不过这"茶"其实就是白开水。江南人把喝白开水也叫"吃茶"。
     大观园是南方人的"天下",园中的大宗陈设,桌围、椅披等等绣货,各种帘子均是
    苏州一带采购来的是南方货;连厨房里的东西,也有许多是从江南送来的。六十二回写
    "一篓炭、一担粳米",不但东西连叫法也不脱江南口吻。
     (4)江南语言称谓
     在《红楼梦》中有大量江南官宦人家繁华儒雅的生活描写。我们不难想象缺少南方
    话怎能与此景象匹配?《红楼梦》里的南方话,指的就是曹雪芹少年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南京、扬州一带的下江官话和以苏州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几乎俯拾皆是。下面略举数例
    :
     第二十一回:死促狭小娼妇。促狭,暗中使坏,捉弄人,刻薄,缺德。这个词儿《
    红楼梦》里频频出现,一般词典均未收。北京话里今有两读,似乎还未定型,口语中用
    得也不普遍。科学院1965年编《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前一读音是吴音的模拟,后一
    读音是按北京音系审定的。
     第四十六回目:尴尬人难免尴尬事。尴尬,左右为难,难堪;形容人,则指执拗而
    不通事理。这个词北方口语还不普遍,是个双声词。
     第六十三回:这宝玉不识事体,只得将外头之事暂托了几个家中二等管事人。不识
    ,不懂。纯粹的吴语应说为"勿识",这是"南北兼用"之一例。
     第六十三回:宝玉不识事体……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于朝代年纪。
    事体,事情;事情的本质。吴语"啥事体",就是"什么事情"的意思。凌蒙初"二拍"用得
    极普遍。王注:"吴语至今通用,同'事情'。"(《初刻》卷六,注14)
     第十六回:早起我说的那一碗火腿炖肘子很烂,正好给妈妈吃。早起,早晨。第五
    十二回:宝玉在旁,一时又问晴雯吃些滚水不吃。滚水,开水。等等。此外,还有一些例
    证是脂批指出来的。第三十九回在"有两个(小厮)跑上来赶着平儿叫'姑娘'"后批道:
    想这一个姑娘,非下称上之姑娘也。按北俗以姑母曰姑姑,南俗曰娘娘,此姑娘定是姑
    姑娘娘之称。每见大家风俗,多有少童称少主妾曰姑姑娘娘者。按此书中若干人说话语
    气及动用前照饮食诸赖(类),皆东西南北互相兼用。此"姑娘"之称,亦南北相兼而用
    无疑矣。脂砚斋的结论是对的,但他以为此处"姑娘"是"姑姑娘娘"的合称则非也。因吴
    语区有的地方,如无锡一带就以"姑娘"称呼姑母。以"姑娘"、"娘娘"(今写作"娘娘",
    上平声)称呼姑母,是吴语区的习惯。南京话则已作"姑妈"了。重要的是,脂砚斋指出
    了整个《红楼梦》里若干人的说话语气,起居品茗,器皿家具等等,"皆南北互相兼用"
    ,这是非常重要之处。脂砚斋是一位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的创作了解至深的人,想是
    不会穿凿附会的。通观脂批,我们还发现,批书人原来也非常熟悉吴语。他的批语也是
    南北相兼的。脂批里的吴语也是随处皆是。有许多常用的批语,如"好看煞"、"好听煞"
    、"闹热"、"记清"、"阿×"("阿凤"、"阿颦"、"阿呆")之类,都是吴语方言词语。请
    看下面的例子:
     第九回:好囚攮的们,这不都动了手了么!(脂批)好听煞。
     第十三回:什么价不价?(脂批)是阿呆兄气。
     第十五回:命手下掩乐停音,滔滔然将殡过完。(脂批)有层次,好看煞。
     第三十九回:还说我作了情,你今儿又来了。(脂批)……便补得贾琏这边天天闹
    热。
     第四十五回:我长了今年十五岁。(脂批)黛玉才十五岁,记清。
     了解这一点,给研究脂砚斋其人提供了一条新线索:说不定他本人也是从南京(姑
    苏)"旧家"来的人呢。不过,这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姑不置论。
     《红楼梦》为什么要夹进如许的南方话呢?是不自觉的,还是有意识使用呢?前面
    所引用的脂砚斋的评语已说明了这一点。《红楼梦》运用南方话的目的,是题材的需要
    ,塑造典型的需要,是为了锤练文学语言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籍此又为曹雪芹的《
    红楼梦》语言堆砌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是表露了作者的身份背景。在心理学中下意识
    往往源于一种自恋的情结。须知,曹雪芹是一个深受吴语和南京话熏陶的人,那些他所
    熟悉的语言和事物代表着心灵深处的美好回忆和梦中景象。这个景象与已逝去的欣欣向
    荣联系在一起,与他珍贵的童年联系在一起。无可置疑,在曹雪芹创作的潜意识中,江
    南情景、江南岁月、江南故旧永远是最美好的幻想和境界。
    原载:《明清小说外围论》
    
    原载:《明清小说外围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